一种通用型仪表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57118发布日期:2022-01-19 16:17阅读:74来源:国知局
一种通用型仪表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控制电路,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通用型仪表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2.在特定领域中经常需要用到仪表,但是由于工作环境不同,不同仪表接入的电压也有所不同,目前基于不同的接入电压需要更换不同的仪表才能使用,因此在使用的过程中非常麻烦,碰到没有合适的仪表则无法使用。因此,如何通过控制电路让同一个仪表能够接入不同电压源使用正是本技术所考虑的问题所在。
3.为此,许多生产厂家和有识之士进行开发和研制,但至今尚未有较理想的产品面世。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一方面,提供一种通用型仪表控制电路,该通用型仪表控制电路能够控制电源输出固定电压给仪表。
5.为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通用型仪表控制电路,其连接于电源接入端口和仪表供电端口之间,并通过引脚连接处理单元,该通用型仪表控制电路包括有启动开关、开关控制单元和至少一个工作开关。
7.启动开关连接于电源接入端口和处理单元之间,用于控制电源接入端口和处理单元之间的导通和断开。
8.工作开关分别连接至启动开关、处理单元和仪表供电端口,用于控制电源接入端口和仪表供电端口之间的导通和断开。
9.开关控制单元连接于启动开关与处理单元之间,用于控制启动开关的导通与断开。
10.综上所述,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当仪表确定后,该通用型仪表控制电路能够通过启动开关、工作开关和开关控制单元控制电源接入口与仪表供电端口之间的导通和断开,在导通电源接入口与仪表供电端口后能输出固定电压给仪表,当更换不同电池时,使用同一个仪表即可。
附图说明
11.图1为一种通用型仪表控制电路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12.图2为一种通用型仪表控制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13.附图标记:1、启动开关;2、工作开关;21、第一开关;22、第二开关;3、开关控制单元;31、接地模块;32、接地检测模块;4、电源接入端口;5、处理单元;6、仪表供电端口。
具体实施方式
14.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实用新型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同时,方法描述中的各步骤或者动作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中的各种顺序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顺序,除非另有说明其中某个顺序是必须遵循的。
15.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实用新型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16.如图1所示,一种通用型仪表控制电路,其连接于电源接入端口4和仪表供电端口6之间,并通过引脚连接处理单元5,该通用型仪表控制电路包括有启动开关1、开关控制单元3和至少一个工作开关2;启动开关1连接于电源接入端口4和处理单元5之间,用于控制电源接入端口4和处理单元5之间的导通和断开;工作开关2分别连接至启动开关1、处理单元5和仪表供电端口6,用于控制电源接入端口4和仪表供电端口6之间的导通和断开;开关控制单元3连接于启动开关1与处理单元5之间,用于控制启动开关1的导通与断开。使用时,通过开关控制单元3控制启动开关1导通后,电源接入口和处理单元5连通让处理单元5先得电,处理单元5得电后通过开关控制单元3判断是否导通各个工作开关2,当处理单元5判断为开启仪表时,则控制电源接入端口4和仪表供电端口6导通,让仪表接入固定电压。
17.工作开关2包括有第一开关21和第二开关22;第一开关21分别连接至启动开关1、处理单元5和仪表供电端口6,用于控制电源接入端口4和仪表供电端口6之间的导通和断开;第二开关22连接于启动开关1和处理单元5之间,用于控制启动开关1的导通和断开。当处理单元5通过开关控制单元3判断为开启仪表时,则控制第一开关21和第二开关22都导通,第一开关21导通后能控制启动开关1持续导通,从而让电源接入端口4和处理单元5持续导通得电;第二开关22导通后能控制电源接入端口4和仪表供电端口6导通,从而让仪表得到固定电压并开始工作。
18.启动开关1和工作开关2均设置为为三极管。使用三极管作为开关可以方便处理单元5控制。
19.启动开关1设置为pnp复合型三极管,其发射极连接至电源接入端口4,其集电极连接至处理单元5,其基极连接至开关控制单元3。
20.第一开关21设置为npn结构型三极管,其集电极连接至启动开关1和仪表供电端口6,其基极连接至处理单元5,其发射极接地。
21.第二开关22设置为npn结构型三极管,其集电极连接至启动开关1,其基极连接至处理单元5,其发射极接地。
22.如图2所示,开关控制单元3包括有接地模块31和接地检测模块32;接地模块31连接于启动开关1和地之间;接地检测模块32连接至处理单元5和接地模块31之间,用于检测接地模块31的接地时长。使用时,通过接地模块31接地能让启动开关1导通,从而让处理单元5先得电开始工作,处理单元5得电后通过接地检测模块32判断接地模块31的接地时长判断是否开启仪表,当处理单元5判断接地模块31的接地时长为开启仪表的时间范围时,则控制第一开关21和第二开关22导通;当处理单元5判断接地模块31的接地时长为关闭仪表的时间范围时,则控制第一开关21和第二开关22断开。
23.接地模块31包括磁珠fb2和二极管d4,磁珠fb2的一端连接至处理单元5,另一端连接至二极管d4的负极,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至启动开关。
24.接地检测单元包括二极管d5、电阻r15和电容c7,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至二极管d4的负极,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至电阻r15的一端、电容c7的一端和处理单元5,电阻r15的另一端连接至+3v3电源端口,电容c7的另一端接地。
25.上述处理单元5包括单片机或其他能起到控制作用的控制器。
26.优选地,还包括有转换芯片u1,转换芯片u1连接至仪表供电端口6,处理单元5为单片机,单片机上设置有mcu_io1端口、mcu_io2端口、power_mcu端口、mk等端口,启动开关1为三极管q1,第一开关21为三极管q2,第二开关22为三极管q3,三极管q1的发射极分别连接至vcc电源端口、电阻r2的一端和电阻r5的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至三极管q1的基极,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至电容c1的一端,电容c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至三极管q1的集电极和单片机的power_mcu端口;三极管q1的集电极分别连接至电容c2的一端、转换芯片u1的vin引脚、三极管q2的集电极和转换芯片u1的fn引脚,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至转换芯片u1的vc引脚;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至电阻r7的一端,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连接至三极管q3的集电极和二极管d4的正极。
27.优选地,三极管q2的基极分别连接至单片机的mcu_io1端口和电阻r13的一端,电阻r13的另一端和三极管q2的发射极共同接地。
28.优选地,三极管q3的基极分别连接至电阻r12的一端和电阻r14的一端,电阻r12的另一端连接至单片机的mcu_io1端口,三极管q3发射极和电阻r14的另一端共同接地。
29.优选地,二极管d4的负极分别连接至磁珠fb2的一端和二极管d5的负极,磁珠fb2的另一端连接至仪表触发开关mk端口,二极管d5的正极分别连接至电阻r15的一端、电容c7的一端和单片机的mcu_io2端口,电阻r15的另一端连接至+3v3电源端口,电容c7的另一端接地。
30.优选地,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至电阻r10的一端,电阻r10的另一端分别连接至三极管q2的集电极和转换芯片u1的en引脚。
31.优选地,转换芯片u1为开关降压型dc-dc转换芯片。
32.为了使仪表能够受单片机控制开关机,必须使单片机首先工作,当mk端口经过仪表触发开关按下时,mk端口在仪表电路内部对地下拉,则vcc电压通过三极管q1输出电压经降压后使得单片机工作,单片机工作时,会通过mcu_io2端口检测到mk对地连接了一定时间,认为仪表处于开机状态,则触发mcu_io1端口输出高电平信号,当仪表触发开关松开时,mcu_io1端口触发三极管q3导通,处于自锁状态,使得三极管q1持续输出电压供给单片机和转换芯片u1,由于mcu_io1端口此时也处于高电平,三极管q2导通触发转换芯片u1能够开
通,输出设计好的电压供给仪表使用。
33.当再次按下仪表触发开关时,mcu_io2端口由3.3v电压转为ov,mcu_io2端口检测mk端口对地下拉了多长时间,达到程序设计的时间后,mcu_io2断开触发mcuio1端口输出低电平,从而触发三极管q2和三极管q3关闭,按键松开时,三极管q1关闭,停止输出电压,三极管q2关闭触发转换芯片u1停止工作,仪表关闭。
34.以上开机与关机状态、mcu_io2端口检测的mk端口对地下拉时间都由程序设定可调,仪表供电端口6输出电压也由仪表设计所需可调,此电路设计可以更换不同的电压的电池,只需要一种仪表即可通用。
35.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