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便连接的数控系统I/O模块检测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31193发布日期:2022-03-12 13:43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方便连接的数控系统I/O模块检测仪的制作方法
一种方便连接的数控系统i/o模块检测仪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块检测仪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方便连接的数控系统i/o模块检测仪。


背景技术:

2.i/o模块可分为离散、模拟和特殊模块等多种类型,这些模块都可以安装在带有多个插槽的导轨或者机架上,每个模块插入其中一个插槽,导轨或者机架具有不同规格,插槽数分为4、8、12不等。
3.现有技术中,针对i/o模块检测仪的使用中,i/o模块需要利用插头与处理器进行连接,而现有的连接方式需要工作人员逐一进行插接,效率低下,且插接过程中易发生插头插反、接口插头匹配错误现象,不便于使用,为此我们推出了一种方便连接的数控系统i/o模块检测仪来解决此类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连接的数控系统i/o模块检测仪。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方便连接的数控系统i/o模块检测仪,包括i/o模块本体与处理器,所述i/o模块本体的外侧安装有四个导线,四个所述导线的一端均安装有插头,四个所述插头均插接至处理器的内部,所述处理器的外侧安装有固定框,所述固定框的内部设置有抵触件,所述固定框的内部接触有两个卡板,两个所述卡板相对的一侧接触,两个所述卡板的内部均设置有连接件,四个所述插头分别卡接至两个卡板的内部,所述固定框的内部设置有限位件。
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8.所述连接件包括金属杆与磁块,所述金属杆固定连接至背面卡板的外侧,所述磁块嵌设至正面卡板的内部,所述金属杆插接至正面卡板的内部,所述金属杆与磁块的外侧磁性连接。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0.所述抵触件包括四个弹簧与抵触框,四个所述弹簧均安装至处理器的外侧,所述抵触框固定连接至四个弹簧的顶端,所述抵触框的外侧与固定框的内部接触,两个所述卡板的外侧均与抵触框接触。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2.所述限位件包括导向框、两个磁条与两个金属条,两个所述金属条分别嵌设至两个卡板的内部,两个所述磁条均嵌设至导向框的内部,所述导向框固定连接至固定框的内部,两个所述磁条分别与两个金属条的外侧磁性连接。
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4.所述固定框的外侧设置有三个反光条,左侧所述反光条粘接至固定框的外侧,右
侧两个所述反光条分别粘接至两个卡板的外侧。
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6.两个所述卡板的外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两个所述固定块的外侧均设置有防滑纹。
17.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8.(1)本方案使用者可打开两个卡板,将四个插头按顺序排列后放入两个卡板之间,随后利用连接件对两个卡板进行连接,从而完成四个插头的稳定性,当两个卡板连接时,使用者可将两个卡板相互按压,从而使金属杆与磁块接触,进行磁性连接,从而保证两个卡板之间的连接稳定性,随后使用者可将拿持两个卡板,从而使四个导线上的四个插头跟随两个卡板运动,随后使用者可将两个卡板按压至固定框的内部,从而使四个插头均插入处理器上的插口中。
19.(2)本方案利用三个反光条的设置,便于使用者在进行连接时,可根据反光条的提示进行连接,减少插反、插头插口不匹配现象发生。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1中a的放大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框与抵触件结构爆炸示意图。
23.图中标号说明:
24.1、i/o模块本体;2、处理器;3、导线;4、插头;5、固定框;6、抵触件;601、弹簧;602、抵触框;7、卡板;8、连接件;801、金属杆;802、磁块;9、限位件;901、导向框;902、磁条;903、金属条;10、反光条;11、固定块。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26.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中,一种方便连接的数控系统i/o模块检测仪,包括i/o模块本体1与处理器2,i/o模块本体1的外侧安装有四个导线3,四个导线3的一端均安装有插头4,四个插头4均插接至处理器2的内部,处理器2的外侧安装有固定框5,固定框5的内部设置有抵触件6,固定框5的内部接触有两个卡板7,两个卡板7相对的一侧接触,两个卡板7的内部均设置有连接件8,四个插头4分别卡接至两个卡板7的内部,固定框5的内部设置有限位件9。
27.本实用新型中,当使用者需要将i/o模块本体1上的四个插头4与处理器2连接时,使用者可打开两个卡板7,将四个插头4按顺序排列后放入两个卡板7之间,随后利用连接件8对两个卡板7进行连接,从而完成四个插头4的稳定性,随后使用者可将拿持两个卡板7,从而使四个导线3上的四个插头4跟随两个卡板7运动,随后使用者可将两个卡板7按压至固定框5的内部,从而使四个插头4均插入处理器2上的插口中,利用限位件9的设置,便于对两个卡板7起到导向吸附作用,保证安装效率与安装稳定性,同时在安装过程中利用抵触件6的设置,便于减少因使用者用力过猛导致插头4、插槽损坏的现象发生,同时在拔出时可更加
省力。
28.请参阅图1~3,其中:连接件8包括金属杆801与磁块802,金属杆801固定连接至背面卡板7的外侧,磁块802嵌设至正面卡板7的内部,金属杆801插接至正面卡板7的内部,金属杆801与磁块802的外侧磁性连接。
29.本实用新型中,当两个卡板7连接时,使用者可将两个卡板7相互按压,从而使金属杆801与磁块802接触,进行磁性连接,从而保证两个卡板7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30.请参阅图1~3,其中:抵触件6包括四个弹簧601与抵触框602,四个弹簧601均安装至处理器2的外侧,抵触框602固定连接至四个弹簧601的顶端,抵触框602的外侧与固定框5的内部接触,两个卡板7的外侧均与抵触框602接触。
31.本实用新型中,当两个卡板7在按压过程中,抵触框602将被缓缓向下压动,此时四个弹簧601收缩,达到缓冲效果,当使用者将两个卡板7拔出时,利用两个弹簧601的弹力影响,便于推动两个卡板7移动,令使用者在拔出过程中更加省力。
32.请参阅图1~3,其中:限位件9包括导向框901、两个磁条902与两个金属条903,两个金属条903分别嵌设至两个卡板7的内部,两个磁条902均嵌设至导向框901的内部,导向框901固定连接至固定框5的内部,两个磁条902分别与两个金属条903的外侧磁性连接。
33.本实用新型中,利用导向框901的设置,便于对两个卡板7起到导向作用,便于插头4与插口进行快速连接,利用导向框901内两个磁条902与两个卡板7内两个金属条903的配合使用,便于针对安装完成后的两个卡板7进行限位,保证安装稳定性。
34.请参阅图1~3,其中:固定框5的外侧设置有三个反光条10,左侧反光条10粘接至固定框5的外侧,右侧两个反光条10分别粘接至两个卡板7的外侧。
35.本实用新型中,利用三个反光条10的设置,便于使用者在进行连接时,可根据反光条10的提示进行连接,减少插反、插头4插口不匹配现象发生,
36.请参阅图1~3,其中:两个卡板7的外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11,两个固定块11的外侧均设置有防滑纹。
37.本实用新型中,利用两个固定块11的设置,便于使用者对两个卡板7进行拿持,更加便捷,利用防滑纹的设置,便于减少使用者在拿持两个卡板7的过程中发生滑脱现象。
38.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的各设备均为市场常见设备,具体使用时可根据需求选择,且各设备的电路连接关系均属于简单的串联、并联连接电路,在电路连接这一块并不存在创新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较为容易的实现,属于现有技术,不再赘述。
39.工作原理:当使用者需要将i/o模块本体1上的四个插头4与处理器2连接时,使用者可打开两个卡板7,将四个插头4按顺序排列后放入两个卡板7之间,随后利用连接件8对两个卡板7进行连接,从而完成四个插头4的稳定性,当两个卡板7连接时,使用者可将两个卡板7相互按压,从而使金属杆801与磁块802接触,进行磁性连接,从而保证两个卡板7之间的连接稳定性,随后使用者可将拿持两个卡板7,从而使四个导线3上的四个插头4跟随两个卡板7运动,随后使用者可将两个卡板7按压至固定框5的内部,从而使四个插头4均插入处理器2上的插口中,利用两个固定块11的设置,便于使用者对两个卡板7进行拿持,更加便捷,利用防滑纹的设置,便于减少使用者在拿持两个卡板7的过程中发生滑脱现象,利用三个反光条10的设置,便于使用者在进行连接时,可根据反光条10的提示进行连接,减少插反、插头4插口不匹配现象发生,利用限位件9的设置,便于对两个卡板7起到导向吸附作用,
保证安装效率与安装稳定性,利用导向框901的设置,便于对两个卡板7起到导向作用,便于插头4与插口进行快速连接,利用导向框901内两个磁条902与两个卡板7内两个金属条903的配合使用,便于针对安装完成后的两个卡板7进行限位,保证安装稳定性,同时在安装过程中利用抵触件6的设置,便于减少因使用者用力过猛导致插头4、插槽损坏的现象发生,同时在拔出时可更加省力,当两个卡板7在按压过程中,抵触框602将被缓缓向下压动,此时四个弹簧601收缩,达到缓冲效果,当使用者将两个卡板7拔出时,利用两个弹簧601的弹力影响,便于推动两个卡板7移动,令使用者在拔出过程中更加省力,整个装置,便于工作人员将多个插头4一并插接,提升连接效率,同时在连接过程中减少插头4插反、接口插头4匹配错误现象,便于推广使用。
4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