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固定翼无人机纵向高度速度解耦非线性控制方法

文档序号:33777056发布日期:2023-04-18 23:23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一种固定翼无人机纵向高度速度解耦非线性控制方法

本发明涉及无人机控制,具体是一种固定翼无人机纵向高度速度解耦非线性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1、自主起降是无人机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环节之一,对于巡航速度较高的固定翼无人机尤为重要。相比着陆过程,起飞过程安全性相对较高,若采用轮式起落架,其关键技术在于滑跑纠偏,通过地面测试即可完成技术验证。而着陆过程涉及无人机本体姿态稳定控制,高度、下沉率精确控制,及滑跑减速控制等过程,复杂度高,风险较大。其中,着陆速度是影响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大迎角着陆成为有效降低着陆速度的技术方案,已在各国展开深入研究。此外,着陆前的高度和速度精确控制,同样至关重要。

2、大迎角飞行的关键点在于姿态稳定和迎角保持。其中,姿态稳定特指大迎角状态下的姿态稳定控制。对于常规固定翼飞行器而言,小迎角范围内气动参数随迎角呈近似线性趋势变化,当迎角增大时(小于失速迎角),出现一定程度非线性特征;对于无尾布局等非常规形式飞行器,其气动特性参数随迎角和控制舵偏变化非线性较强。因此在大迎角范围内的姿态控制律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气动模型非线性的影响,设计非线性控制律。迎角保持,即指无人机除实现姿态稳定以外,还需保持较大迎角状态。常规控制方法中,采用升降舵控制俯仰角,油门控制飞行速度的逻辑方案。虽然通过控制速度可以起到间接控制迎角的作用,但这种方法一方面忽略了控制目标状态间的约束关系,可能出现油门为零时速度仍无法减小,或者高度下降过快的情况。同时,根据升重平衡,速度和迎角有唯一的对应关系,在大迎角状态时,升力系数变化减缓,使得速度变化幅度减小,此时迎角对速度变化更加敏感,测量误差及扰动对控制效果影响加剧。

3、另一方面,在高度和速度控制中,传统控制方式存在较强的耦合作用,即升降舵控制姿态过程中,飞行高度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速度变化,而油门控制过程中,速度变化会改变迎角,进而改变飞行航迹和姿态,进一步影响飞行高度。总能量控制方法尽管提出了利用油门控制飞机总能量,升降舵或俯仰角控制动能/势能平衡关系的解耦策略,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理论推导过程中进行了小角度简化,无法适应大角度范围变化;采用比例-积分控制,对非线性模型适应性差;控制参数较多,增加了参数优化复杂度。

4、综上所述,传统的无人机纵向速度和高度控制方法,在轨迹精确控制及低速大迎角应用场景中存在一定缺陷,很难满足实际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现有无人机控制方法设计过程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固定翼无人机纵向高度速度解耦非线性控制方法,不仅模型参数适应性强,而且指令计算复杂度低,能够有效地实现大迎角范围高度速度解耦控制。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固定翼无人机纵向高度速度解耦非线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3、步骤1,确定固定翼无人机的期望飞行空速和期望飞行高度;

4、步骤2,根据期望飞行高度与实际高度之间的关系设计期望高度变化率,并通过期望高度变化率以及期望飞行空速,计算得到期望航迹倾角;

5、步骤3,通过期望飞行空速和期望航迹倾角,利用通用配平方法,计算得到对应的配平迎角和期望姿态角;

6、步骤4,根据配平迎角与实际迎角偏差,基于增量非线性动态逆方法设计推力-迎角控制律,得到推力控制指令,实现迎角-速度控制;

7、步骤5,根据期望姿态角与实际姿态角偏差,基于增量非线性动态逆方法设计俯仰角控制律,得到升降舵偏指令,实现姿态-航迹控制。

8、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技术效果:

9、1、本发明将期望飞行空速和期望飞行高度的直接指令,利用状态配平约束关系,间接转化为迎角和姿态角指令,实现了解耦控制。推力-迎角控制律使无人机可以维持在较大范围迎角状态,与姿态角控制律相结合,则使无人机稳定地维持在当前迎角状态,并实现航迹控制。采用推力直接对迎角进行控制的逻辑,一方面,避免了大迎角区域内迎角对速度变化较为敏感的问题,减弱了速度扰动对迎角的影响;另一方面,若采用推力对速度进行控制,而速度与迎角有关,存在迎角变化的中间环节,会增加控制回路,降低控制效率;

10、2、本发明中的迎角和姿态控制,均利用增量非线性动态逆理论进行控制律设计,利用加速度反馈进行控制,避免了一部分模型非线性对控制效果的影响,提升了控制律的适应能力与抗干扰能力;

11、3、本发明中姿态角控制回路响应速度快于迎角控制回路,一方面,在迎角变化过程中,可以认为俯仰角已达到期望值,减少迎角控制过程中的变量,使其满足增量非线性动态逆简化条件;另一方面,在航迹角控制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整期望俯仰角,对航迹角控制过程进行微调,弥补迎角控制过程中的航迹角变化,提高航迹控制精度。



技术特征:

1.一种固定翼无人机纵向高度速度解耦非线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翼无人机纵向高度速度解耦非线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将期望高度变化率设计为一阶环节,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翼无人机纵向高度速度解耦非线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期望航迹倾角为: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固定翼无人机纵向高度速度解耦非线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具体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定翼无人机纵向高度速度解耦非线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1的配平过程中,飞行器本体的飞行性能和控制能力设置相应的约束条件,对配平状态的合理性做出判断并进行相应调整,以确保目标状态在理论上是可达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定翼无人机纵向高度速度解耦非线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具体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定翼无人机纵向高度速度解耦非线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具体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固定翼无人机纵向高度速度解耦非线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5.3的角速度回路控制律中,俯仰角指令跟踪速度快于迎角指令跟踪速度,以补偿迎角跟踪速度较慢带来的航迹误差。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固定翼无人机纵向高度速度解耦非线性控制方法,包括:确定无人机的期望飞行空速和期望飞行高度;设计期望高度变化率,通过期望高度变化率以及期望飞行空速,计算得到期望航迹倾角;通过期望飞行空速和期望航迹倾角,计算得到对应的配平迎角和期望姿态角;根据配平迎角与实际迎角偏差,基于增量非线性动态逆方法设计推力‑迎角控制律,得到推力控制指令;根据期望姿态角与实际姿态角偏差,基于增量非线性动态逆方法设计俯仰角控制律,得到升降舵偏指令。本发明应用于无人机领域,不仅解决了大迎角状态下气动特性非线性的影响,且对模型误差有较好的适应性,可适用于大迎角状态飞行,有效降低着陆速度,提高起降过程安全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清阳,辛宏博,王鹏,王玉杰,侯中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