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扇理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70795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风扇理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固定并保护风扇供电电线的风扇理线装置。
一般应用于电脑系统中的散热风扇,其供电电线是经由一理线装置对外连接。该理线装置主要形成于一风扇肋条上,具有固定及保护供电电线的功能,使供电电线在风扇运转时,不致因震动或风力影响而松脱或卷入风扇中,且在组装电脑系统时,不会因拉扯而造成供电电线自风扇马达上的点焊处脱落。
图3(A)至(B)为一种习知之风扇理线装置示意图,其中图3(A)为俯视图,图3(B)为立体图。参照图3(A),习知之风扇理线装置30为由一底部31,以及两侧面支撑部32所形成之电线通路构造。电线80自风扇连出后,是置于底部31与两侧面支撑部32之间,再连接到风扇外部。此种理线装置为传统简单型理线装置,其缺点为无法稳固地将电线80固定于理线装置30中,使电线80容易因翘曲而露出理线装置30之外,这使得理线装置30对于电线欠缺保护的作用。此外,此种理线装置30抵抗外力拉扯的能力不佳,导致当有外力拉扯电线80时,电线30有可能自点焊处脱落,造成风扇的损坏。
图4(A)至(B)为另一种习知之改良式风扇理线装置40的示意图,其中图4(A)为俯视图,图4(B)为立体图。参照图4(A),习知之风扇理线装置40由一底部41、两侧面支撑部42、以及两挡板43所形成。其结构与图3结构之最大不同处,是于通路构造上方增加了挡板43,可以避免电线80自理线装置40中因翘曲而露出,增加对电线80的固定效果。但该理线装置40仍缺乏对外力拉扯电线80的保护作用。
图5(A)至(B)为习知之改良式风扇理线装置50的示意图,其中图5(A)为俯视图,图5(B)为立体图。参照图5(A),习知之风扇理线装置50为由一底部51、两侧面支撑部52、以及两挡板53所围成之电线通路构造。其结构与图4结构之最大不同处,在于为了对理线装置50中的电线80增加夹持力,而于自风扇连出电线80后,更设置一线扣54自上方嵌入电线通路构造中,并扣住电线80,以提升当外力拉扯电线80时,理线装置50对外力的抵抗能力。但是由于线扣54和理线装置50并非一体成型,而是分开的两个元件,导致制造时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来组装,增加材料、制造、以及加工上的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扇理线装置,对于电线具有良好之固定功能,不会产生翘曲的现象;对于拉扯电线之外力具有良好的抵抗功能;并且为一体成型,可减少材料、加工和组装之成本。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扇理线装置,其内固定设有供电电线,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底部;至少一侧面支持部,连接于该底部侧面,以及至少一挡板部,该挡板部一体连设于该侧面支持部之一;该电线迂回地置于该底部、该至少一侧面支持部以及该至少一挡板部之间。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风扇理线,装设于风扇主体上,其内固定设有自风扇主体连接至外侧的供电电线,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底部,连接于该风扇主体;至少一侧面支持部,连接于该底部侧面,以及至少一挡板部,该挡板部一体连设于该侧面支持部之一;该电线迂回地置于该底部、该至少一侧面支持部以及该至少一挡板部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风扇理线装置,可以稳固地固定电线,不会产生翘曲的现象,对于拉扯电线之外力亦具有较佳之抵抗能力。此外,本实用新型为一体成型,不须添加额外的元件,因此可减少材料、加工和组装之成本。
附图图面之简单说明

图1(A)至(C)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理线装置的示意图,其中图1(A)为整个风扇之俯视图,图1(B)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理线装置之俯视图,图1(C)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理线装置之立体图。
图2(A)至(B)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理线装置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A)为俯视图,图2(B)为立体图。
图3(A)至(B)为一种习知之风扇理线装置示意图,其中图3(A)为俯视图,图3(B)为立体图。
图4(A)至(B)为另一种习知之改良式风扇理线装置示意图,其中图4(A)为俯视图,图4(B)为立体图。
图5(A)至(B)为又一种习知之改良式风扇理线装置示意图,其中图5(A)为俯视图,图5(B)为立体图。
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之详细说明如下参照图1(A)至(C),本实用新型的风扇理线装置10包含一底部11;二侧面支持部12及12’,垂直于底部11两侧;以及二挡板部13及13’,位于底部11上方,各挡板部13及13’分别连接至且垂直于侧面支持部12及12’。
风扇理线装置10之底部11、二侧面支持部12和12’、以及二挡板部13和13’之间形成一通道,电线80自风扇之马达连出后,即进入此通道之中。以图1(B)的相对位置来看,右上方的侧面支持部12的右下侧(即与电线80的接触侧)与左下方的侧面支持部12’的左上侧(即与电线80的接触侧)为互相平行,且其平行间距略小于电线80的外径和,因此电线80在侧面支持部12和12’之间,会稍微被扭曲。由于电线80是以稍微迂回的状态置于理线装置10之中,而非如习知的理线装置是以直线的方式,因此理线装置10的侧面支持部12和12’会和电线80之间产生相互的作用力,包括正向作用力以及摩擦作用力。此作用力的来源,为电线80在被扭曲状态下,自然产生的回复力。由于此作用力的存在,使得电线80在理线装置10中更为稳固,且当外力拉扯电线80时,可藉由此作用力加以抵抗,使理线装置10和习知之理线装置相较之下,更具有对电线80固定与保护之功用,不致在风扇运转时,因震动或风力影响而松脱或卷入风扇中,且在组装电脑系统时,不会因拉扯而造成电线80自风扇马达上的点焊处脱落。
挡板部13及13’的功能,为限制电线不会由理线装置10的上方翘出。然而,由于侧面支持部12和12’和电线80之间具有摩擦力,因此若选定适当之几何尺寸,电线80实际上并不易相对于侧面支持部12和12’产生侧移。因此,电线80有可能实质上并未接触到挡板部13及13’,即挡板部13及13’的功能,在此实施例中并非如侧面支持部12和12’为造成电线之迂回,而仅为确保电线80能更稳定地固定在理线装置10中。若电线80的迂回扭曲程度相当大,使其与侧面支持部12和12’间的摩擦作用力甚大,则可将挡板部13及13’或其中之一省略,而不会影响本理线装置10之功能。
亦即,经由改变理线装置中的几何尺寸,可以调整电线在理线装置之中的迂回扭曲状况,进而决定电线与理线装置之间作用力的大小。理论上若作用力越大,则理线装置对电线的固定和保护效果就越好。然而,过大之迂回扭曲,将有不易组装甚至损伤电线之可能,因此应选择一适当之几何尺寸组合,使理线装置中侧面支持部及挡板部的相对关系,对电线具有最佳之固定和保护,又不会对电线或风扇造成损伤。
由于电线80是以稍微迂回之状态置于理线装置10中,使其自然产生作用力,所以不须添加额外的元件来固定电线,即,理线装置10可以一体成型制造。如此可减少材料、加工和组装之成本。
参照图2(A),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风扇理线装置20包含一底部21;二侧面支持部22及22’,垂直于底部21两侧;以及二挡板部23及23’,该挡板部23位于底部21上方,并连接至且垂直于侧面支持部22,该挡板部23’则连接至且垂直于底部21。
风扇理线装置20和前述风扇理线装置10最大的不同处,是底部21与电线80的接触面并非平面,而是包含一凸起部分。参照图2(B),由于挡板23与电线80的接触面,和底部21凸起部份与电线80的接触面之平行间距,小于电线80的外径,使得电线80在理线装置20中,会产生另一种迂回状态。此种迂回状态与前述理线装置10的迂回状态之功用相同,即利用电线80在被扭曲状态下,自然产生的回复力,使得电线80在理线装置20中更为稳固,且当外力拉扯电线80时,藉由此作用力加以抵抗,使理线装置20和习知之理线装置相较之下,更具有对电线80固定与保护之功用,而在风扇运转时,不致因震动或风力影响而松脱或卷入风扇中,且在组装电脑系统时,不会因拉扯而造成电线80自风扇马达上的点焊处脱落。
与前述之第一实施例相似地,若选定适当之几何尺寸,电线80实际上并不易相对于挡板部23及底部21产生侧移。因此,电线80有可能实质上并未接触到侧面支持部22及22’,即侧面支持部22及22’的功能,在此实施例中并非如挡板部23及底部21为造成电线之迂回,而仅为确保电线80能更稳定地固定在理线装置20中。若电线80的迂回扭曲程度相当大,使其与挡板部23及底部21间的摩擦作用力甚大,则可将侧面支持部22及22’或其中之一省略,而不会影响本理线装置20之功能。
而由于电线80以稍微迂回之状态置于理线装置20中,使其自然产生作用力,所以和前述理线装置10相同地,理线装置20不须添加额外的元件来固定电线,即,理线装置20可以一体成型制造。藉以减少材料、加工和组装之成本。
权利要求1.一种风扇理线装置,其内固定设有供电电线,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底部;至少一侧面支持部,连接于该底部侧面;以及至少一挡板部,该挡板部一体连设于该侧面支持部之一;该电线迂回地置于该底部、该至少一侧面支持部以及该至少一挡板部之间。
2.一种风扇理线装置,装设于风扇主体上,其内固定设有自风扇主体连接至外侧的供电电线,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底部,连接于该风扇主体;至少一侧面支持部,连接于该底部侧面;以及至少一挡板部,该挡板部一体连设于该侧面支持部之一;该电线迂回地置于该底部、该至少一侧面支持部以及该至少一挡板部之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固定并保护风扇供电电线的风扇理线装置,包括一底部,至少一侧面支持部,连接于该底部侧面,以及至少一挡板部,该挡板部一体连设于该侧面支持部之一;该电线迂回地置于该底部、该至少一侧面支持部以及该至少一挡板部之间。
文档编号G06F1/00GK2408494SQ0020051
公开日2000年11月29日 申请日期2000年1月13日 优先权日2000年1月13日
发明者刘书帆, 林国正, 黄文喜 申请人: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