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596405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其具有发热电子元件、和用于对该发热电子元件进行气冷的设备。
背景技术
例如在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以下简称“笔记本PC”)中,在电路基板上搭载有CPU 芯片等发热电子元件,并具有由用于对该发热电子元件进行强制气冷的散热片或风扇以及对它们进行支承的基体等构成的气冷设备。散热片与电路基板上的发热电子元件紧贴并从该发热电子元件吸取热量,从风扇接受送风并将该热量释放到空气中,被该散热片加热的空气从设置在壳体上的空气排出开口释放到外部。这里,散热片需要如上所述地与电路基板上的发热电子元件紧贴,另一方面,风扇需要空气的取入口,将从该取入口取入的空气向散热片送风。因此,与将散热片和风扇配置在装置内的同一高度位置的情况相比,配置在不同的高度位置的情况更适于装置的薄型化的要求。该情况下,在支承风扇或散热片的基体上形成有斜面,以将从风扇送出的风导向散热片。但是,即使只形成斜面,也会漏出来自风扇的风。为将来自风扇的送风有效地导向散热片,制作沿该斜面倾斜的类似于管道的结构为佳。这里,基体是用于将散热片一直牢固地抵靠于发热电子元件的台座,大多情况下是通过金属压铸等制作而成的具有相当重量的厚的部件。由此,通过基体自身的弯曲加工等制作管道结构存在很大的困难。制作管道结构时,需要准备其他部件而成为与基体的斜面一起对风进行引导的结构等,从而零件个数增加。以往,提出了具有作为独立部件的空气管道的结构、和对冷却装置的的电磁屏蔽罩赋予噪声抑制功能的结构。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4-235258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0-18849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本发明公开的电子设备的课题是不用新增零件或部件就能够有效地将风扇的送风向散热片引导。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发明公开的电子设备具备壳体、屏蔽板、电路基板和散热模块。这里,壳体具有空气排出开口。另外,屏蔽板沿壳体内表面延展。再有,电路基板以在与屏蔽板之间隔开间隔的方式延展于壳体内,并在该电路基板的靠屏蔽板侧的面搭载有发热电子元件。另外,散热模块具有散热片、风扇和基体,该散热模块搭载于如下位置在该位置该散热模块被夹在屏蔽板与电路基板之间,且将来自风扇的经过了散热片的送风从空气排出开口排出。这里,散热片与上述的发热电子元件接触,风扇朝向散热片送风。另外,基体支承风扇且将散热片支承在比风扇偏靠屏蔽板侧的位置,基体在风扇和散热片之间形成有将来自风扇的送风向散热片引导的斜面。这里,上述屏蔽板具有切出立起片,该切出立起片与上述斜面面对且将来自风扇的送风朝向散热片沿该斜面倾斜地弓I导。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公开的电子设备,仅通过在必需的部件即屏蔽板上形成上述切出立起片,就能够不新追加部件地有效果地将风扇的风向散热片引导。


图1是笔记本PC的闭合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图1示出了闭合状态的笔记本PC的打开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打开状态的笔记本PC的右侧面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打开状态的笔记本PC的左侧面的立体图。图5是观察打开状态的笔记本PC的底面时的立体图。图6是从另一角度观察打开状态的笔记本PC的底面时的立体图。图7是示出运算单元底面的电池收纳开口的部分的拆下了电池的图。图8是将拆下的电池翻转进行示出的图。图9是示出覆盖HDD单元的盖体的延伸部的周围的放大立体图。图10是示出收纳在HDD单元收纳开口内的状态的HDD单元的图。图11是示出从HDD单元收纳开口拆下的状态的盖体的立体图。图12是示出盖体的内表面的立体图。图13是将HDD单元拆下后的HDD单元收纳开口的立体图。图14是示出从另一视角观察到的将HDD单元拆下后的HDD单元收纳开口的立体图。图15是HDD单元的立体图。图16是示出从另一视角观察到的HDD单元的立体图。图17是示出HDD单元的底面的图。图18是将HDD单元分解为HDD主体和罩部件地示出的立体图。图19是HDD单元的罩部件的立体图。图20是从另一视角观察HDD单元的罩部件时的立体图。图21是从又一视角观察HDD单元的罩部件时的立体图。图22是示出拆下运算单元的上表面的里侧的罩部件后再拆下扬声器的状态的笔记本PC的图。图23是示出左侧的扬声器配置部的放大立体图。图M是示出右侧的扬声器配置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25是从背面侧观察扬声器时的立体图。图沈是示出在左侧的扬声器配置部配置了扬声器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图27是示出在右侧的扬声器配置部配置了扬声器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图观是示出将覆盖扬声器等的罩部件和键盘这两者都拆下的状态的运算单元上表面侧的图。图四是示出从图观所示的状态再拆下扬声器的状态的运算单元上表面侧的图。图30是示出兼用作支承扬声器的基板的上表面罩的背面侧的图。图31是示出上表面罩背面的支承金属件的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图32是从前面罩拆下支承金属件来示出该支承金属件的上表面侧的放大立体图。图33是拆下带有电路基板的支承金属件来示出将指纹传感器夹在中间的2个操作按键的内表面的立体图。图34是示出右侧的操作开关的内表面的放大立体图。图35是示出左侧的操作开关的内表面的放大立体图。图36是运算单元的拆下了上表面罩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7是示出主基板的立体图。图38是主基板的图37所示的那一侧的面的电源用的连接器的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图39是从另一视角观察主基板的图37所示的那一侧的面时的电源用的连接器的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图40是主基板的与图37所示的面相对的背面的电源用连接器的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图41是电源用连接器单独的立体图。图42是示出支承金属件的立体图。图43是示出从另一视角观察支承金属件的立体图。图44是在电源用的连接器上组合支承金属件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5是示出拆下散热模块的状态的主基板的第一面的立体图。图46是示出拆下主基板的状态的底面罩的内侧的立体图。图47是示出散热模块的立体图。图48是示出将散热模块在从主基板拆下的状态下放置于底面罩内的规定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9是沿图48的X-X线的剖视图。图50是示出卡定解除按钮从显示单元的上表面(前端面)突出的状态的图。图51是示出卡定解除按钮被按下的状态的图。图52是钩部及卡定解除按钮的部分的剖视图。图53是示出比较例的与图52对应的图。图M是示出显示单元的前罩的内表面的立体图。图55是由前罩内表面的钩部等构成的钩部结构的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图56是钩部结构的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57是示出第二钩部件的靠钩保持件侧的面(A)和靠第一钩部件侧的面(B)的俯视图。图58是示出第二钩部件的靠钩保持件侧的面(A)和靠第一钩部件侧的面(B)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外观)图1是电子设备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笔记本PC)的闭合状态的立体图。另外,图2是图1示出了闭合状态的笔记本PC的打开状态的立体图。另外,图 3、图4是分别表示该打开状态的笔记本PC的右侧面、左侧面的立体图。而且,图5、图6是分别从不同角度观察打开状态的笔记本PC的底面时的立体图。这里,参照这些图1 图6,对作为一个实施方式的笔记本PC的外观进行说明。该笔记本PClO具有运算单元20和显示单元30。在运算单元20的里侧具有转动轴40,所述显示单元30以该转动轴40为中心在图1所示的与运算单元重叠的闭合状态、和图2所示的从运算单元20打开的打开状态之间转动。为使显示单元30从闭合状态向打开状态转移,抬起显示单元30的闭合状态下的前端面311侧,从而使显示单元30绕转动轴40 转动。该闭合状态下的显示单元30的前端面是将显示单元30打开到直角的打开状态(以下,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只表现为打开状态)下的上表面。这里,转动轴40具有使显示单元30伴有摩擦地转动的结构,显示单元30构成为在相对于运算单元20打开至任意角度的状态下维持该张角。由图1可知,运算单元20及显示单元30分别具有大致长方体的外形。运算单元20搭载有内部搭载了 CPU芯片等的具有运算处理功能的电路基板和预先存储信息的硬盘驱动单元(HDD单元)等大量部件。另外,CPU芯片是伴随发热而工作的发热电子元件,还搭载有用于对该CPU芯片进行气冷的由风扇等构成的散热模块。另外,在该运算单元20的上表面里侧设置有电源按钮22和各种功能按钮23,另外,在该运算单元20的壳体21上形成有左右一对的出音口 M。在所述左右一对的出音口 24的内侧分别设置有扬声器,从这些扬声器发出的声音从这些出音口 M向外发出。另外,在运算单元20的上表面中央配置有用于向该笔记本PC 10输入各种信息和指示的键盘25。而且,在键盘25的近前侧设置有触摸板沈和触摸板用的左右的操作按钮27,并且在左右的操作按钮27的中央设置有指纹传感器观。触摸板沈是根据手指在其上接触地移动的操作而使后述的显示画面32上的光标移动的部件。另外,左右的操作按钮27相当于鼠标(未图示)的左右的按钮,具有如下作用对与移动到显示画面上的任意位置的光标重叠的图标等进行指定,并在显示画面32上显示选单画面。另外,指纹传感器观是只在检测到与注册的指纹一致的指纹的情况下使该笔记本PC起动等的出于安全的部件。另外,在运算单元20的上表面的近前侧具有设置在该运算单元20的壳体21上的锁定用的孔四。从打开状态(参照图2)向闭合状态(参照图1)转移时,后述的设置在显示单元30的打开状态下的前表面上部的钩部33进入并卡定在该锁定用的孔四中。通过该卡定,显示单元30维持重叠在运算单元20上的闭合状态,从而不会不经意地打开。卡定解除按钮34从显示单元30的闭合状态下的前端面(打开状态下的上表面)311突出。该卡定解按钮34朝向前端面(上表面)311被按下时,钩部33与其联动地向卡定解除位置(后述)移动而解除与锁定用的孔四的卡定。因此,通过在按住该卡定解除按钮34的状态下抬起该前端面(上表面)311侧,由此能够将显示单元30打开到图2所示的状态。另外,在图3所示的运算单元20的右侧面,形成有供将AC(交流)电力转换成 DC(直流)电力并供给至该笔记本PC 10的AC适配器(未图示)的连接器插入的电源插入口 211。在该电源插入口 211的内部配置有与该AC适配器的连接器组合的电源用连接器。 该笔记本PC是通过将AC适配器的连接器插入电源插入口 211而与电源用连接器组合来接受电力的供给,并通过该电力而工作。另外,在该笔记本PC 10中内置有接受来自AC适配器的供给电力而被充电的电池。该电池如后所述地相对于运算单元20能够拆装。该笔记本PC 10也能够只通过该电池的电力继续工作。此外,AC适配器一般由AC/DC转换部、第一线缆部和第二线缆部构成,所述第一线缆部连接AC/DC转换部和商用电源插座间并且在所述第一线缆部的末端具有被插入该插座的插头,所述第二线缆部连接AC/DC转换部和笔记本PC 10间并且在所述第二线缆部的末端具有被插入电源插入口 211的电源用连接器中的连接器。另外,在该运算单元20的右端面,除了电源插入口 211以外,还形成有USB连接器和音频的麦克风/耳机用的插口等插入口。另外,在图4所示的运算单元20的左侧面设置有⑶/DVD驱动单元的外表面411 和卡槽412等。而且,在图5、图6所示的运算单元20的底面设置有电池的盖部422、对内部收纳有HDD单元的开口进行封闭的盖体439、和对内部配置有供存储基板插入的连接器的开口进行封闭的盖体440。而且,从运算单元20的壳体21的底面到背面,形成有从内部的风扇将送风向外部释放的空气排出开口 441 (参照图6)。在运算单元20的背面,排列有几个连
接器等。另外,在显示单元30的打开状态的前表面,延展有对与运算单元20的指示相应的图像进行显示的作为显示面板的显示画面32,该显示画面32的周围被形成显示单元30的壳体31的前面罩311覆盖。该显示单元30的壳体31由该前面罩311和覆盖显示画面的背面侧的背面罩 312 (参照图1)构成。作为显示面板的显示画面32被夹在该前面罩311和背面罩312之间而收纳在壳体31内。该前面罩311形成显示单元30的壳体31中的前面壳体。另外,背面罩312形成显示单元30的壳体31中的背面壳体。在该显示单元30的打开状态下的前表面上部突出有钩部33。该钩部33如上所述地在闭合状态下进入并卡定在设置于运算单元20的壳体21的锁定用的孔四。另外,卡定解除按钮34从该显示单元30的打开状态下的上表面(闭合状态下的前端面)301 (参照图1)突出。将该卡定解除按钮34向打开状态下的上表面(闭合状态下的前端面)301按下时,钩部33向与锁定用孔四的卡定被解除的位置移动。因此,在处于图1所示的闭合状态时,以按住卡定解除按钮34的同时向上抬起显示单元30的前端面301的方式使显示单元30转动,由此能够如图2所示地打开显示单元30。另外,在显示单元30的打开状态的前表面上部,配置有当显示单元30重叠在运算单元20上时与运算单元20的上表面接触的多个衬垫35。(HDD罩安装结构)图7是拆下电池地表示运算单元底面(参照图5、图6)的电池收纳开口的部分的图。另外,图8是将该拆下的电池翻转地表示的图。在图7中,出现了形成于运算单元20的壳体21的底面的电池收纳开口 212。电池420具有主体部421和盖部422。在该主体部421中收纳有电池单元。电池420是相对于电池收纳开口 212能够拆装的单元。主体部421被收纳在电池收纳开口 212中。在电池收纳开口 412内露出连接器501,该连接器501与设置在图8所示的电池420的主体部421 上的连接器423结合。电池420经由这些连接器501、423被充电,另外,存储在电池420中的电力经由这些连接器501、423向笔记本PC 10的各部分供给。另外,盖部422与主体部421重叠地延展并成为壳体的外表面的一部分。该盖部 422具有从主体部421伸出并沿主体部421的周面延伸的凸缘部42加。另一方面,在壳体 21上,在电池收纳开口 212的周围具有从壳体21的底面下降一个台阶而沿电池收纳开口延伸的支承缘213。在将电池420的主体部421收纳在电池收纳开口 212中时,将电池420 的凸缘部42 支承于形成在该电池收纳开口 212的周围的支承缘213,并通过卡定部422b 卡定在电池收纳开口 212。另外,在运算单元20的壳体21的底面,与电池收纳开口 21 邻接地形成有收纳 HDD单元的HDD单元收纳开口 414(参照图10)。在该HDD单元收纳开口 414中收纳HDD单元430 (参照图10),该HDD单元430被盖体439 (参照图8)覆盖。该盖体439具有对收纳在HDD单元收纳开口 414中的HDD单元430进行覆盖的覆盖部439a和向电池收纳开口侧延伸的延伸部439b。图9是示出覆盖HDD单元的盖体的延伸部的周围的放大立体图。在该图9中,示出了电池420从电池收纳开口 212稍微浮起的状态。盖体439的延伸部439b与形成在电池收纳开口 212的周围的支承缘213邻接并与该支承缘213位于同一平面。电池420以电池420的盖部422的周缘部分即凸缘部42 覆盖于支承缘213和延伸部439b这两者的方式被收纳在电池收纳开口 212内。由此,只要电池420被收纳在电池收纳开口 412中,盖体439就无法拆下。因此, 该盖体439的内侧的、被收纳在HDD单元收纳开口 431(参照图10)内的HDD单元430也无法从该HDD单元收纳开口 431拆下。因此,电池420和HDD单元430的拆卸顺序必定是电池420优先。由此,防止在对HDD单元430通电的状态下拆卸HDD单元430而导致的、HDD 单元430的损坏或存储在该HDD单元430中的信息的丢失。图10是示出收纳在HDD单元收纳开口内的状态的HDD单元的图。另外,图11是示出从HDD单元收纳开口拆下的状态的盖体的立体图,图12是示出该盖体的内表面的立体图。拆下覆盖HDD单元收纳开口 431的盖体349(参照图5、图6)时,如图10所示,出现了被收纳在HDD单元收纳开口 414内的HDD单元430。
HDD单元收纳开口 414形成在运算单元20的壳体21的底面上的、与收纳电池 420(参照图8)的电池收纳开口 212邻接的位置。该HDD单元收纳开口 414形成为包括与电池收纳开口 212邻接的侧壁41 和与该侧壁41 共有角部414b的前壁4Hc。另外,在该HDD单元收纳开口 414的前壁414a,形成有供形成在盖体439上的2个卡爪部439c (参照图1 进入的2个孔414d。而且,在盖体439上,在形成有卡爪部439c的一侧的相反侧, 形成有进入到形成在HDD单元收纳开口 414处的2个凹陷部4He的凸部439d。而且,在 HDD单元收纳开口 414,在分别与2个凹陷部4He邻接的位置形成有2个螺纹孔414f。与其对应地,在盖体419上,在与2个螺纹孔414f对应的位置形成有2个孔439e。使卡爪部 439c进入到孔414d中并且使凸部439d进入到凹陷部4He中,由此对盖体439定位,借助贯穿孔439e而拧入于螺纹孔414f中的螺钉,以覆盖HDD单元收纳开口 414的方式固定盖体 439。因此,要拆下被固定的状态的盖体439时,拆下固定该盖体439的螺钉后,以抬起该盖体439的拆下了螺钉的那一侧的方式一边转动一边拆下盖体439。这里,盖体439的前述的延伸部439b形成于HDD单元收纳开口 414的与远离由电池收纳开口 212侧的侧壁41 和前壁4Hc所共有的角部414b的那一侧的端部对应的位置。即,该延伸部439b形成于在拆下盖体439时被抬起的那一侧。因此,通过电池420的凸缘部42 覆盖于该延伸部439b, 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在拆下电池420之前盖体439先被拆下的情况。此外,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地以HDD单元为对象,但以存储基板或通信模块等其他类型的电子元件为对象,本技术也是有效的。(HDD单元安装结构)图13、图14是示出分别从不同视角观察拆下了 HDD单元后的HDD单元收纳开口的
立体图。该HDD收纳开口 414除了具有前述的电池收纳开口 212侧的侧壁41如及前壁4Hc 以外,还具有相反侧的侧壁414g及底面414i。另外,在前壁4Hc配置有连接器415。而且, 在远离电池收纳开口 212的一侧的侧面414g具有向HDD单元收纳开口 414内突起的突起部414h。另外,在底面414i的远离前壁4Hc的一侧的端部,接地用部件416从底面414i突出。图15、图16是示出从相互不同的视角观察HDD单元的立体图。另外,图17是表示HDD单元的底面的图。而且,图18是将HDD单元分解成HDD主体和罩部件地示出的立体图。另外,图19、图20、图21是分别从不同视角观察HDD单元的罩部件时的立体图。HDD单元430由HDD主体431和罩部件432构成。HDD主体431具有如图18所示地被罩部件432覆盖的第一面431a ;以及与第一面431a平行地延展且与HDD驱动器收纳开口 414的底面414i (参照图13、图14)接触的第二面431b (参照图17)。另外,该HDD主体431还具有围绕第一面431a和第二面431b的前端面431c、左右的侧面431d、431e和后端面431f。如图17所示,在第二面431b延展有裸露的电路基板431g,在该电路基板431g的前端设置有连接器431h。该连接器431h是配置在HDD单元收纳开口 414的前壁414c (参照图13、图14)而与连接器415组合的连接器。另外,延展于HDD主体431的第二面431b 上的电路基板431g的宽度方向的一部分延展于HDD主体431的全长范围内,在HDD主体 431的底面的后端侧的一部分区域延展有HDD主体431的树脂制的基体431i。
另外,构成HDD单元430的罩部件432是通过金属板加工形成的部件。该罩部件 432具有覆盖HDD主体431的第一面431a (参照图18)的覆盖部43 和分别沿着HDD主体 431的左右的侧面431d、431e而弯折的左右的弯折部432b、432c。而且,该罩部件432具有沿着HDD主体431的后端面431f弯折的接地部432d。该接地部432d是与从HDD单元收纳开口 414的底面414i突出的接地用部件416(参照图13、图14)接触的部分。此外,接地用部件416处于在HDD单元430被收纳在HDD单元收纳开口 414中的状态下向构成该HDD单元430的HDD主体431的后端面431f的紧外侧偏离的位置。因此,构成HDD单元430的罩部件432的接地部432d搭在该接地部件416上,成为该接地部432d和接地用部件416导通的状态。在该罩部件412的右侧的侧面432b,形成有钩形的切口部43加。该切口部43 是保持(受K入Λ 3 )从HDD单元收纳开口 414的右侧面414g向该HDD单元收纳开口 414 内突出的突起部414h的切口部。该切口部43 由第一切口部432f和第二切口部432g构成。第一切口部432f具有接收口扩开的形状以容易接收突起部414h。该第一切口部432f 是在以HDD主体431的第二面431b面对HDD单元收纳开口 414的底面414i的方式使HDD 单元430接近底面414i时,用于收纳突起部414h的切口部。在使HDD主体431的第二面 431b移动到与HDD单元收纳开口 414的底面414i接触后,再使HDD主体431的前端面431c 向接近HDD单元收纳开口 414的前壁4Hc的方向移动。第二切口部432g是与第一切口部 432f相连的切口部,是在该后半程的移动中保持突起部414h的切口部。在向HDD主体431 的前端面431c接近前壁4Hc的方向使HDD单元430移动时,连接器431h(参照图17)与 HDD单元收纳开口 414的前壁4Hc的连接器415组合。由此,进行该HDD单元430所需的电力供给,另外,在该HDD单元430和笔记本PC 10的主体之间进行信号的发送接收。这样,以使第二面431b朝向HDD单元收纳开口 414的底面414i且使HDD主体431 的前端面431c朝向HDD单元收纳开口 414的前壁4Hc的方式使HDD单元431向底面414i 侧移动。这里,将其称为“第一移动”。在该第一移动之后,向前端部431c接近前壁4Hc的方向使HDD单元430移动。这里,将其称为“第二移动”。HDD单元430通过这样的第一移动和第二移动两个阶段的动作而被收纳在HDD收纳开口 414中。这里,突起部414h及第一切口部432f通过上述的第一移动而被设置在接地用部件416与HDD主体431的第二面431b 的基体431i接触的位置。因此,即便在与该第一移动连续的第二移动中,接地用部件416 也只与HDD主体431的基体431i摩擦。S卩,在将该HDD单元430收纳在HDD单元收纳开口 414中的动作和其相反的取出动作中,接地用部件416不与裸露地配置的电路基板431g 接触。这样,能够避免电路基板431g与接地用部件416的接触和摩擦,防止损坏电路基板 431g。即,通过形成突起部414h和切口部432c,能够将接地部件416这一部件安全地配置在HDD单元收纳开口 414的底面414i。这样,通过该突起部414h和切口部43 ,能够提高元件或部件的布局的自由度。这里,突起部414h只形成在HDD单元收纳开口 414的左右的两侧面414a、414g中的右侧的侧面414g,而不形成在与电池收纳开口 212邻接的左侧的侧面414a。HDD单元430 是抗振较差的部件,需要尽可能避免受到周围的振动。将该突起部414h只形成在左右的两侧面414a、414g中的一个侧面414g也是用来抑制受到该振动的手段之一。像这样仅一个侧面414g与HDD单元430接触,由此能够抑制向HDD单元430传递的振动传递量。另外,也是因为突起部414h和切口部43 对HDD单元430的移动的限制仅在一侧就足够了。另外,如图18所示,在HDD主体431上,在左右的两侧面431d、431e,分别在靠近前端面431c的位置和靠近后端面431f的位置这两个位置形成有螺纹孔431η。而在罩部件 432上,螺纹紧固用的孔43 仅在罩部件432的左右的弯折部432b、432c上各形成一个。 而且,该孔43 形成于在左右的弯折部432b、432c所形成的、以悬臂梁形状延伸的臂432i 上。使用左右分别形成一个的孔43 和HDD主体431的左右的靠近前端面431c的螺纹孔 431η,通过左右各一处的螺纹紧固而将罩部件432固定在HDD主体431上。这也是为使振动不易传递到HDD主体的一个手段。另外,如图21所示,在罩部件432的覆盖部43 的靠接地部432d侧的内表面及左右的弯折部432b、432c的靠接地部432d侧的内表面,粘贴有缓冲材料43业。通过这些缓冲材料43 来支承HDD主体431的第一面431a的靠后端面431f的部分及左右的侧面 431d、431d的靠后端面431f的部分。这些缓冲材料43 也是为降低振动向HDD主体431 传递的手段之一。(扬声器安装结构)如前述的图2、图3所示,在运算单元20的上表面的里侧形成有左右一对的出音口对。在出音口 M的紧内侧配置有各扬声器(后述),从这些扬声器发出的声音从出音口 M 放出到外部。图22是表示拆下了运算单元20的上表面的里侧的罩部件、进而拆下了扬声器的状态的笔记本PC的图。图2、图3所示的电源按钮22、功能按钮23和出音口 M被设置在该罩部件上,并一起被拆下。另外,图23、图M是分别表示左侧及右侧的扬声器配置部的放大立体图。这些图 23、图M是从图22的状态再拆下键盘25并且还拆下显示单元30等而进一步分解的状态的图。在基板440上形成有左右一对的扬声器配置部441。这一对扬声器配置部441是设置在基板440上的如图所示的异形的开口。在形成扬声器配置部441的开口的周围粘贴有双面胶带442。该双面胶带442是缓冲性的双面胶带,具有无接缝地围绕开口的周缘一周的形状(环状)。另外,在一对扬声器配置部441上,分别设置有扬声器(后述)的定位用的2个立设部443和2根立设销444。图25是从背面侧观察扬声器时的立体图。在该扬声器450的与图25所示的背面451相对的背面侧,具有通过振动发出声音的放音面452(参照图26、图27)。从与该背面451或放音面452垂直的方向观察时,该扬声器450具有矩形形状并且在该矩形的4角设置有孔450a。该扬声器450的背面如图25 所示地以异形突出,形成于基板440上的扬声器配置部441的开口具有容纳该扬声器450 的背面的形状。而且,该开口如下所述地具有仅局部地支承扬声器450的周缘的形状。图26、图27是分别表示在左侧及右侧的扬声器配置部配置有扬声器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扬声器450配置成背面451(参照图25)的突起进入到开口中并且其背面侧的周缘搭置于双面胶带442之上。另外,将该矩形的2个角部抵靠于立设部443的同时使立设销444进入到4个孔450a中的2个孔中,由此该扬声器450被定位。
这里,在扬声器配置部441形成有异形的开口,沿着该异形的开口的边缘设置双面胶带442。因此,配置在该扬声器配置部441的扬声器450的背面的周缘在该双面胶带 442所粘贴的一周之间断续地与双面胶带442重叠。具体地,该扬声器450的矩形的4角与双面胶带442重叠,该矩形的4边各自的中央部被双面胶带442从扬声器450向外偏离的路径围绕而不与双面胶带442重叠。这样,作为双面胶带442使用缓冲性的双面胶带442, 由此扬声器450的振动不易传递到基板440,并且通过断续地支承扬声器450,使该振动更不易传递到基板440。图观是表示拆下了覆盖扬声器等的罩部件和键盘双方的状态的运算单元上表面侧的图。另外,图四是表示从图观所示的状态再拆下扬声器的状态的运算单元上表面侧的图。支承扬声器450的基板440也延展于键盘25的下方并兼用作支承键盘25的支承部件。该基板440还在键盘25的近前侧的位置形成有运算单元20的外表面。这样,该基板440是上表面罩,作为运算单元20的壳体21的上表面侧。这里,该基板440的扬声器配置部441(参照图22)与延展于键盘的下方的区域之间通过细的臂部445连接。在从扬声器450观察时的键盘的更前侧搭载有HDD单元430。该HDD单元430是抗振较差的元件,基板440的臂部445是为使扬声器450的振动不易传递到键盘或其前侧的HDD单元430的一个手段。(点击按钮结构)图30是示出上述的兼用作支承扬声器的基板的上表面罩的背面侧的图。另外,图 31是表示上表面罩背面的金属支承件的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在该图30、图31中,底面朝上地示出了位于指纹传感器观或该指纹传感器观的左右的操作按钮27 (例如参照图2、图29)等的背面侧的金属支承件451。图32是将该金属支承件从前面罩拆下而示出与图30、图31所示的底面相反侧的上表面侧的放大立体图。如该图32所示,在金属支承件451的上表面固定有电路基板452。在该电路基板 452上,在其左右的中央搭载有指纹传感器观,并且在左右两侧分别搭载有开关453。指纹传感器观从形成在上表面罩的开口 446(参照图33)露出于运算单元20的上表面。另外, 左右两侧的各开关453是受到对各开关453的中央部的下压点453a的下压而切换状态的开关。各开关453成为通过下压运算单元20的上表面的各操作按钮27 (参照图2、图29) 而使各操作按钮27下压各下压点453a的结构。图33是拆下了图31、图32所示的带有电路基板的金属支承件而示出将指纹传感器夹在中间的2个操作按键的内表面的立体图。另外,图34、图35是分别表示左右的各操作开关的内表面的放大立体图。如图33 图35所示,各操作按钮27具有左右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的形状。各操作按钮27在比长方形形状的中央靠使指纹传感器48露出的开口 446侧的位置具有从该内表面突出的作用销271。该作用销271形成在与电路基板452(参照图32)上的开关453的下压点453a面对的位置。即,2个操作按钮27的中央之间的距离比搭载在电路基板452上的2个开关453之间的距离大。操作按钮27被按下时,其作用销271下压开关453的下压点453a,来切换开关453的状态。另外,各操作开关27在相对于该长方形形状的中央向作用销271的相反侧离开的位置具有从其内侧突出的肋272。该肋272是为了在操作开关27 被强力地按下时抵接在金属支承件451 (参照图32)的上表面,以使得操作按钮27不能被
进一步下压。另外,每个操作按钮27的4条弹性臂433从各操作按钮27沿其周面延伸,并被固定销434固定在上表面罩。这些弹性臂433是将操作按钮27支承在上表面罩并且在操作按钮27受到按压时弹性地变形而使操作按钮27移位的臂。这里,各操作按钮27带有的4 条弹性臂433中的与开口 446侧连接的2条弹性臂433a是宽度相对较窄的臂,与远离开口 446的一侧连接的2条弹性臂43 是宽度相对较宽的臂。这是由于各操作按钮27的作用销271位于偏靠开口 446侧的位置。即,操作按钮27是与指宽相比在左右方向上尺寸相当大的操作按钮。因此,有时该操作按钮27的靠开口 446的一侧被按压,有时该操作按钮27 的远离开口 446的一侧被按压。需要不论按压操作按钮27的任何位置开关453都会借助作用销271而被可靠地按压(参照图32)。这里,将操作按钮27的靠近开口 446的一侧进行支承的弹性臂433a相对地成为细径,由此能够以相对较小的弹性系数支承靠近开口 446的一侧。另一方面,远离开口 446 的一侧相对地成为粗径,由此能够以相对较大的弹性系数支承远离开口 446的一侧。由此, 实现可靠地按下开关453。S卩,操作按钮27的靠近开口 446、即与弹性臂43 相比靠近弹性臂433a的位置被按压时,直接借助该下压力尤其使开口 446侧的弹性臂433a发生挠曲而通过作用销271按压开关453。另外,操作按钮27的远离开口 446的一侧、即与弹性臂 433a相比靠近弹性臂43 的位置被按压时,操作按钮27的远离开口 446的一侧因被相对粗径的弹性臂43 支承而不易变形,该按压操作按钮27的力也被传递到支承操作按钮27 的开口 446侧的弹性臂433a而使开口 446侧的弹性臂433a变形。因此,在操作按钮27的远离开口 446的一侧被下压的情况下,开关453也借助作用销271而被可靠地下压。这里,当假设考虑在操作按钮27的中央形成作用销271时,需要以与该作用销271 面对的方式配置开关453(参照图32),存在搭载该开关453的电路基板452的尺寸变大且金属支承件451也变成大尺寸的可能性。该情况下,电路基板452等成为配置元件所需的空间以上的大尺寸,就会得到与小型化、高密度安装化的要求相悖的结果。另一方面,还考虑到图32所示的开关453的位置不变而以使作用销271位于操作按钮27的中央的方式来缩小操作按钮27的尺寸。但是,操作按钮27的配置位置和尺寸对可操作性和设计都有影响。因此,也存在操作按钮的中央不能重叠在开关453之上的情况。这里,通过改变弹性臂433的粗细,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并提高操作按钮27的尺寸和配置位置相对于开关453的配置位置的自由度。此外,若以相对较小的弹性系数支承操作按钮27的靠作用销271的一侧并以相对较大的弹性系数支承远离作用销271的一侧,则能够实现可靠地按压开关453。这里,通过调整弹性臂433的粗细,能够实现可靠地按压开关453。但是,也可以不通过弹性臂433的宽度的调整,或者与弹性臂433的宽度的调整一起,来调整其他要素。作为其他要素有弹性臂的长度、条数、弹性臂与操作按钮27的连接位置等。也就是说,弹性臂433的长度越长, 弹性系数越小,弹性臂433的长度越短,弹性系数越大。另外,弹性臂433的条数越多,弹性系数越大。另外,弹性臂433与操作按钮27的连接位置越靠近操作按钮27的作用销271, 作用销271的按压对于操作按钮27的按压操作的影响越大。
(连接器安装结构)图36是表示运算单元的拆下了上表面罩的状态的立体图。该图36示出了从图四所示的状态再拆下图30所示的上表面罩440的状态。在该图36中,示出了作为运算单元20的壳体21 (参照图2)的底面侧的、底面罩 219的内表面,在该底面罩219上搭载有大面积延展的主基板460。在该图36所示的主基板460形成有向后述的风扇471 (参照图37)送入空气的开口 461。图37是示出该主基板的与图36所示的面相对的背侧的面的立体图。在该图37所示的主基板460上紧密地配置有大量元件。这里,只对这些大量元件中的以下说明所需的元件进行说明。在该图37中,搭载了用于对作为发热电子元件的CPU 模块462(参照图4 进行气冷的散热模块470。该散热模块470具有风扇471、散热片472 和支承所述风扇471及散热片472的基体473。该散热模块470的详细情况后述。另外,在该图37所示的主基板460,搭载有电源用的连接器481和支承该连接器481的金属支承件 482。以下,先对电源用的连接器481和支承其的金属支承件482进行说明。图38、图39是分别从不同视角观察主基板的图37所示的一侧的面时的电源用的连接器的部分的放大立体图。但是,在图38中,示出了用于将金属支承件482固定于主基板460的螺钉490 (参照图40)被拆下且形成在主基板460上的供螺钉490贯穿的孔463。 另外,图40是主基板的与图37所示的面相对的背面即图36所示的面的、电源用连接器的部分的放大立体图。而且,图41是电源用连接器单独的立体图,图42、图43是分别从不同视角观察金属支承件的立体图。另外,图44是将金属支承件与电源用的连接器组合的状态的立体图。这里所示的电源用的连接器481被配置在图3所示的运算单元20的右侧面的电源插入口 211的紧内侧,是与插入该电源插入口 211的AC适配器(未图示)的连接器组合的连接器。这里,将主基板460的配置有电源用的连接器481的一侧的面(图37 图39所示的面)称为“第一面”,将其背面(图36、图40所示的面)称为“第二面”。如图41所示,电源用的连接器481的前面481a具有开口 481b,在左右的侧面 481c、481d形成有沿纵向延伸的突起481e、481f。另一方面,如图42、图43所示,金属支承件482具有与连接器481的上表面481g(参照图41)接触的基部48 ;从基部48 弯折并与连接器481的各侧面481c、481d接触的弯折部482b、482c。另外,在该金属支承件482 具有左右的推压部482d、482e,所述左右的推压部482d、48&形成在从左右夹住连接器481 的开口部481b的位置,并且推压连接器481的前面481a的左右的边缘。另外,该金属支承件482具有固定部483g,该固定部483g从左侧的推压部482d的末端向主基板460的第二面侧弯折并且形成有螺纹孔483f。另外,该金属支承件482具有钩部48池,该钩部48 从右侧的推压部48 的末端向主基板460的第二面侧弯折并卡定于主基板460。如图44所示,该金属支承件482利用左右的推压部482d、48&和左右的弯折部 482b、482c夹住连接器481的前面481a(参照图41)和左右的侧面的沿纵向延伸的突起 481 e、481 f来支承连接器481。如图38、图39所示,该金属支承件482对放置于主基板460的第一面上的规定位置的状态下的连接器481进行支承。在该支承状态下,金属支承件482的固定部482g及钩部48 将连接器481夹置于中间而从左右绕至主基板460的第二面侧,并将连接器481固定在主基板460的第一面上。在主基板460形成有与设置在金属支承件481的固定部482g 上的螺纹孔482f连通的孔463 (参照图38)。使用主基板460上的孔463和金属支承件482 的螺纹孔482f并利用一个螺钉490而将该金属支承件482从主基板460的第一面侧固定在主基板460自身上(参照图40)。以往,在对支承连接器的金属支承件进行固定时,通常准备另一金属板部件,利用该金属板部件和金属支承件夹住主基板460地进行螺纹紧固,或者将金属支承件螺纹紧固在该金属支承件的紧旁边的零件或部件上。而在此,不用其他零件或部件就能将金属支承件482螺纹紧固在主基板460上。 这里,像这样不导致用于固定金属支承件的零件数目的增加和对零件或部件的布局上的限制,就能够固定金属支承件482。(冷却用通风路结构)这里,对图37所示的主基板460上的散热模块470进行说明。图45是表示拆下了散热模块的状态的主基板的、图37所示的第一面的立体图。在该图45中,形成有将主基板460的第二面(与图37、图45所示的第一面相对的背面)侧的空气导入风扇471(参照图37、图47)的开口 461,另外,示出了散热片472紧贴的CPU模块462。该CPU模块462工作时发热,是需要通过散热模块470强制性地冷却的发热电子元件。图46是表示拆下了主基板的状态的底面罩的内侧的立体图。该底面罩219是构成运算单元20的壳体21 (参照图2)并覆盖运算单元20的底面侧的罩。在该底面罩219形成有用于从风扇471(参照图37、图47)吹出并通过了散热片 472的空气吹出的空气排出开口 441(还配合参照图6)。另外,在该底面罩219形成有用于配置HDD单元430的HDD单元收纳开口 414(配合参照图10)。另外,在该底面罩219的内侧延展有屏蔽板480,该屏蔽板480用于使主基板460上的电子元件难以受到电磁噪声的影响且用于使主基板460上的电子元件发出的电磁噪声难以向外部泄漏。在该屏蔽板480上,在面对风扇471 (参照图45)的位置形成有开口 480a,使底面罩219露出。该开口 480a是使风扇471的空气吹入口的前面稍宽地打开而通过风扇471 使大量的空气流入的措施。另外,在该屏蔽板480的接近开口 480a的位置形成有将该屏蔽板480的一部分切出立起而形成的切出立起片480b。另外,在该屏蔽板480的比切出立起片480b靠空气排出开口 441的位置,形成有多个切出立起切片480c。这些切出立起切片480c与构成散热模块 470的散热片472和基体473(参照图47)接触而使它们接地。这里,将图45所示的主基板460以还搭载有散热模块的状态(即,以图37所示的状态),以将图45所示的第一面朝向屏蔽板480的方式,在与屏蔽板480之间隔开间隔地配置。图47是表示散热模块的立体图。在该图47中示出了与图46所示的屏蔽板480 面对的一侧的面。另外,图48是表示将散热模块在从主基板拆下的状态下放置于底面罩内的规定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散热模块470具有风扇471、散热片472和支承所述风扇471、散热片472的基体 473。基体473是压铸制成的具有一定重量的厚的金属制的部件。在该基体473的支承风扇471的部分,如图48所示,形成有使空气流入到风扇471中的开口 473a。空气从主基板的第二面(图45所示的第一面的背侧的面)侧通过设置在基体473的开口 473a及设置在主基板460的开口 461(参照图45)而被吸入至该风扇471。该风扇471被支承在其与屏蔽板480(参照图46)之间隔开间隔的位置,空气也从屏蔽板480侧被吸入至该风扇471。该风扇471将像这样从上下的空气吹入口吸入的空气朝向散热片472吹出。另外,散热片472相对于基体473向CPU模块462侧(从屏蔽板480离开的一侧)被弹簧施力(弹簧未图示),以与搭载在主基板462的第一面的CPU模块462紧贴。散热片472借助该弹簧施力与CPU模块462紧贴而从工作时的CPU模块462吸热。该散热片472与CPU 模块462紧贴而被CPU模块462按压,从而该散热片472的空气取入口 47 移位至接收来自风扇471的送风的位置。屏蔽板480的切出立起切片483与移位至该位置的散热片472 及基体473接触,从而散热片472和基体473接地。这里,风扇471需要在运算单元20内从上下两个面吸入空气,散热片472需要与主基板460上的CPU模块462紧贴。另外,另一方面,该运算单元20构成为尽可能地薄。 将风扇471和散热片472配置在满足这样的必要条件的位置时,在运算单元20的厚度方向上,散热片472与风扇471相比配置在更偏靠底面侧(屏蔽板480侧)的位置。因此,在该散热模块470的基体473上,在风扇471和散热片472的中间形成有斜面47北。该斜面 47 用于使来自风扇471的送风朝向散热片472的空气取入口 47 顺畅地流动。另外,在该基体473的形成有该斜面47 的风扇471和散热片472之间的两侧,设置有防止来自风扇471的送风横向泄漏的一对立壁473c。在将该散热模块470搭载在主基板460上之后, 如图48所示,将该散热模块470配置在从风扇471送出且经由散热片472的风从空气排出开口 441(参照图6、图46)向外部排出的位置。图49是沿图48的X-X线的剖视图。在散热模块470的基体473上,如上所述,在风扇471和散热片472之间的空气通路上形成有斜面47 和一对立壁473c (参照图47)。但是,该状态下来自风扇471的送风会向屏蔽板480泄漏,效率降低。因此,这里,在屏蔽板480形成切出立起片480b (参照图 46、图48),该切出立起片480b堵塞风扇471和散热片472之间的空气流路,从而成为将沿斜面47 流动的空气沿着该斜面47 倾斜地引导的形状。即,由基体473的斜面47 、一对立壁473c和屏蔽板480的切出立起片480b形成了在风扇471和散热片472之间引导空气的管道结构。这样,在此仅通过在本来就必需的屏蔽板480上形成切出立起片480b,而不追加其他部件,就能够形成管道结构,实现散热效率的提高。(显示部钩部结构)这里,对由例如图2所示的显示单元30的前表面上部的钩部33和显示单元30的从打开状态下的上表面(闭合状态下的前端面)301突出的卡定解除按钮34等构成的钩部结构进行说明。钩部33是用于在将显示单元30闭合到运算单元20上时进入到设置于运算单元20的上表面的锁定用的孔四中而将显示单元30锁定在闭合状态的卡定突起。另外,卡定解除按钮34是通过按压该卡定解除按钮34而使钩部33向卡定解除位置移动而解除钩部33与锁定用的孔四的卡定的按钮。
图50、图51是设置于显示单元30 (参照图2)的钩部及卡定解除按钮的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图50是表示卡定解除按钮34从显示单元30的上表面(前端面)301突出的状态的图,图51是表示卡定解除按钮34被按压的状态的图。在图50所示的卡定解除按钮34从上表面(前端面)301突出的状态下,将显示单元30闭合到运算单元20上时,钩部33进入到运算单元20的锁定用的孔四中。进入孔四中时,一旦在斜面33a被横向推压,就返回到图50所示的位置,在锁定用的孔四内被卡定。卡定解除按钮34如图51所示地被按压时,钩部33横向移动,该显示单元30处于闭合状态时,钩部33与锁定用的孔四的卡合被解除,成为可将显示单元30向打开状态抬起的状态。图52是显示单元的钩部及卡定解除按钮的部分的剖视图。在显示单元30的打开状态下的上表面301,水平的第一面301a从该显示单元30 的背面朝向前面形成至中途,与该第一面301a连续地形成下斜面301b。此外,第一面301a 也可以从背面朝向前面形成为上斜面。这里,第二面301b是越向第一面301a侧(背面侧) 形成得越陡的曲面。显示单元30的壳体31由覆盖显示单元30前面的显示画面32的周围的前面罩 311(配合参照图2)和覆盖显示单元30的背面的背面罩312 (配合参照图1)构成。而且, 打开状态下的上表面301的第二面301b形成于前面罩311之上。卡定解除按钮34从该前面罩311突出。因此,在要将处于闭合状态的显示单元30向打开状态打开时,在按压卡定解除按钮34的状态下将手指搭在第二面301b上并抬起显示单元30的前端面(打开状态下的上表面)301即可,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该第二面(斜面)301b也可以仅形成于卡定解除按钮34的周围,但设置在前端面(打开状态下的上表面)的左右全部范围时,因该斜面(第二面)301b而使显示单元30的厚度看起来薄,在设计方面也是有利的。图53是示出比较例的、与图52对应的图。在该图53所示的比较例中,卡定解除按钮34从上表面(前端面)301的背面罩312 侧突出。该情况下,不形成图52所示的第二面(斜面)301b,或者即使形成,也只能够形成在厚度方向上的小范围内。因此,即使按压卡定解除按钮34,也不存在搭挂手指的部分,也难以将显示单元30向打开状态抬起,可操作性差。另外,显示单元30看起来不薄,在设计方面也不利。图M是示出显示单元的前罩的内表面的立体图。另外,图55是前罩内表面的由钩部等构成的钩部结构的部分的放大立体图。由钩部33和卡定解除按钮34等构成的钩部结构如图所示地被装入前面罩311的内表面侧。图56是该钩部结构的部分的分解立体图。这里,示出了前面罩311、装入该前面罩311的形成有钩部33的第一钩部件501、 形成有卡定解除按钮34的第二钩部件502、钩保持件503和螺旋弹簧504。第一钩部件501被配置成如下状态钩部33从形成在前面罩311的打开状态下的前面的上部的开口 311a突出,立设于前面罩311的2个销311c插入于第一钩部件501的 2个长孔501a中。另外,此时,在从第一钩部件501的横向延伸的臂501c上安装螺旋弹簧 504,该臂501c的末端从前面罩311的开口 31 Ie突出,螺旋弹簧504成为被夹在该开口周围的壁之间的状态。另外,在第一钩部件501上,形成有沿着供第二钩部件502重叠的一侧的面倾斜地延伸的2个导向突部501b。图57是示出第二钩部件的靠钩保持件侧的面(A)和靠第一钩部件侧的面(B)的俯视图。另外,图58是示出第二钩部件的靠钩保持件侧的面(A)和靠第一钩部件侧的面(B) 的立体图。该第二钩部件502的两侧形成有卡定爪50加。如图56所示,在前面罩311的打开状态下的上表面,形成有供卡定解除按钮34突出的开口 311b。包括该卡定解除按钮34 在内的第二钩部件502从外侧插入于前面罩311的开口 311b中。于是,该第二钩部件502 的两侧的卡定爪50 被该开口 311b的两侧的边缘推压而一下子向内侧挠曲,在第二钩部件502插入到卡定爪50 通过开口 311b的位置后,卡定爪50 再张开,这些卡定爪50 成为卡定于前面罩311的内表面而使第二钩部件502不能脱落的状态。这里,通过采用像这样从外侧将第二钩部件502插入于开口 311b的结构,能够使该钩部结构容易组装。另外, 在该第二钩部件502的靠第一钩部件501侧的面,形成有倾斜地延伸的2条导向槽502b。 第一钩部件501的倾斜地延伸的导向突起501b进入到该倾斜地延伸的导向槽502b中。因此,卡定解除按钮34被按压时,第二钩部件502向前面罩311的内侧移动,第一钩部件501 的倾斜的导向突起501b被第二钩部件502的倾斜的导向槽502b推压。于是,第一钩部件 501克服螺旋弹簧504的弹簧作用力向横向移动,通过该移动,钩部33向卡定解除位置移动(参照图51)。手指离开卡定解除按钮34时,借助螺旋弹簧504的作用力推压第一钩部件501而使其返回初始位置,与该动作相应地,第二钩部件502向使卡定解除按钮34突出的方向移动。在前面罩311上,除了进入到第一钩部件501的2个长孔501a并引导第一钩部件 501的动作的2个销311c以外,还形成有2个销311d,这4个销311c、311d分别被插入并固定在钩保持件503的4个孔503a中。这里,通过这样的钩部结构,能够实现在闭合状态下使显示单元30卡定于运算单元20、和通过卡定解除按钮34的按压使卡定解除的结构。附图标记的说明
10笔记本PC
20运算单元
21,31壳体
22电源按钮
23功能按钮
24出音口
25键盘
26触摸板
27操作按键
28指纹传感器
四锁定用的孔
30显示单元
31壳体
32显示画面
33 钩部34卡定解除按钮;35 衬垫40旋转轴211电源插入口212电池收纳开口213支承缘414HDD单元收纳开口219底面罩271作用销301显示单元的打开状态下的上表面(闭合状态下的前端面)301a 第一面301b 第二面311前面罩311b、311e 开口311c、311d 销312背面罩414HDD单元收纳开口414a、414g 侧壁414b 角部414c 前壁414d 孔4He凹陷部414h 突起部414 底面416接地用部件420 电池421电池主体部422电池盖部422a 钩部430HDD 单元43IHDD 主体431a 第一面431b 第二面431c 前端面431d、431e左右的侧面43 If 后端面43 Ig电路基板432罩部件
43 覆盖部
432b、432c左右的弯折部
43 鈎形的切口部
432f第一切口部
432g第二切口部
43 螺纹紧固用的孔
432 臂
432k缓冲材料
433、433a、43 弹性臂
439盖体
439a覆盖部
439b延伸部
439c爪部
439d突部
440基板(上表面罩)
441扬声器配置部
442双面胶带
443立设部
444立设销
450扬声器
451扬声器的背面
452放音面
453开关
453a下压点
460主基板
461 开口
462CPU模块
463孔
470散热模块
471风扇
472散热片
473基体
473b斜面
473c立壁
480屏蔽板
480b切出立起片
481电源用连接器
482金属支承件
482a基部
482b,482c弯折部
482d,482e推压部
483f螺纹孔
483g固定部
483h钩部
490螺钉
501第一钩部件
501a长孔
501b导向突起
501c 臂
501e 开口
502第二钩部件
50 卡定爪
502b导向槽
503钩保持件
503a 孔
504螺旋弹簧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具备具有空气排出开口的壳体,沿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延展的屏蔽板;电路基板,该电路基板以在与所述屏蔽板之间隔开间隔的方式延展于所述壳体内,且在该电路基板的靠所述屏蔽板侧的面搭载有发热电子元件;以及散热模块,该散热模块具有散热片、风扇和基体,所述散热片与所述发热电子元件接触,所述风扇朝向所述散热片送风,所述基体支承所述风扇并且将所述散热片支承在比所述风扇偏靠所述屏蔽板侧的位置,所述基体在所述风扇与所述散热片之间的位置形成有将来自所述风扇的送风向所述散热片弓I导的斜面,所述散热模块搭载于如下位置在该位置所述散热模块被夹在所述屏蔽板与所述电路基板之间,且将来自所述风扇的经过了所述散热片的送风从所述空气排出开口排出,所述屏蔽板具有切出立起片,该切出立起片与所述斜面面对且将来自所述风扇的送风朝向所述散热片而沿着所述斜面倾斜地弓I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在所述斜面的两侧具有一对立壁,所述一对立壁竖立设置于所述屏蔽板侧以抑制从所述风扇送出且沿所述斜面流动的空气的横向泄漏, 所述切出立起片与所述斜面及所述一对立壁一起形成管道。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是相对于所述基体向所述电路基板侧被弹簧施力的部件,该散热片被所述发热电子元件按压,从而处于偏靠至接收沿所述斜面流动来的空气的位置的状态。
4.如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设备具备上表面具有键盘的运算单元;以及具有显示画面且以可自由开闭的方式支承于所述运算单元的显示单元,所述壳体是所述运算单元的壳体。
全文摘要
一种电子设备,具有发热电子元件和对该发热电子元件进行气冷的设备,该电子设备具有散热模块,所述散热模块具有散热片、风扇和基体,所述散热片与发热电子元件接触,所述风扇朝向散热片送风,所述基体支承风扇且将散热片支承在比风扇偏靠屏蔽板侧的位置,所述基体在风扇和散热片之间的位置形成有将来自风扇的送风向散热片引导的斜面,所述散热模块搭载于如下位置所述散热模块被夹在屏蔽板与电路基板之间,且将来自风扇的经过散热片的送风从空气排出开口排出,上述屏蔽板具有切出立起片,该切出立起片与上述斜面面对且将来自风扇的送风朝向散热片沿该斜面倾斜地引导。
文档编号G06F1/20GK102395936SQ20098015868
公开日2012年3月28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14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14日
发明者立川忠则, 立神一树 申请人:富士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