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48493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节能的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容式触摸屏手机的临近节能装置大部分是用红外传感器或者光敏电阻采取自然光来实现,这需要在手机上另加红外发射和接收装置以及光敏电阻模块,来判断是否有导体接近手机,从而实现程序控制手机背光源开关,调整手机亮度。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是,电路的结构复杂,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至少解决上述技术缺陷之一。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移动终端,包括触摸屏;通话判断模块, 用于判断所述移动终端是否处于通话中;检测模块,用于以第一扫描精度检测移动终端的触摸屏中靠近听筒部分的电容变化量,其中所述第一扫描精度大于用于检测所述触摸屏被触碰的第二扫描精度;临近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电容变化量和预先设定的临近阈值判断是否有导体接近所述移动终端;以及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临近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控制所述移动终端的背光源和/或扬声器。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临近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控制所述移动终端的背光源和/或扬声器,进一步包括当所述临近判断模块判断有导体接近所述移动终端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移动终端的背光源和/或扬声器关闭;当所述临近判断模块判断没有导体接近所述移动终端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移动终端的背光源打开。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终端通过检测触摸屏中靠近听筒部分的电容变化量以确定是否有导体接近触摸屏,从而执行背光源关闭程序,可以节省检测时间,使移动终端的反应更加灵敏快捷。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电路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设置移动终端执行多种功能,更加符合用户的需求。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
以下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节能方法的流程图;以及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节能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包括触摸屏1、检测模块2、临近判断模块3、通话判断模块4和控制模块5。检测模块2用于以第一扫描精度检测移动终端的触摸屏1中靠近听筒部分的电容变化量,其中第一扫描精度大于用于检测触摸屏1被触碰的第二扫描精度。存储模块3用于存储预先设定的临近阈值。临近判断模块3用于根据检测模块2检测到的电容变化量和预先设定的临近阈值判断是否有导体接近移动终端,其中预先设定的临近阈值可存储在移动终端的主机中。通话判断模块4用于判断移动终端是否处于通话中。控制模块5用于当通话判断模块4判断移动终端处于通话中时,根据临近判断模块3的判断结果控制移动终端的背光源和/或扬声器。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检测模块2可以为移动终端的触摸屏1中靠近听筒部分的传感器,例如在不影响移动终端的正常使用的情况下选取触摸屏1顶部的几个通道作为检测模块2,对这几个通道进行高精度扫描。比如,普通扫描ADC的位数是10位,高精度扫描ADC的位数是12位,可识别的电压变化量比普通扫描的更小,可更灵敏地检测到导体的接近。临近判断模块3将检测模块2检测到的电容变化量与临近阈值进行比较,当电容变化量大于临近阈值时,判断有导体接近移动终端;当电容变化量不大于临近阈值时,判断没有导体接近移动终端。然后,控制模块5根据临近判断模块3的判断结果进行控制。例如,当用户进行通话时,检测模块2可检测到电容变化量逐渐增大且大于预先设定的阈值, 此时可判断到有导体(人耳)的接近,从而可控制背光源关闭,达到节能的效果;当通话结束后,电容变化量逐渐减小且小于预先设定的阈值,此时可判断导体(人耳)远离,从而可控制背光源打开。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该移动终端包括触摸屏1、检测模块2、临近判断模块3、通话判断模块4和控制模块5。各个模块的连接关系和作用与图1所示的移动终端的各个模块基本相同,此处不再赘述。不同的是,图1中的检测模块2 —直检测电容变化量,而图2中的检测模块2与通话判断模块4连接,只在通话判断模块4判断移动终端处于通话中时才检测电容变化量。下面结合图3和图4详细描述使用根据上述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节能方法。如图3所示为使用图1所示的移动终端的节能方法的示意图,该实施例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301,检测模块2以第一扫描精度检测移动终端的触摸屏1中靠近听筒部分的电容变化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扫描精度大于用于检测触摸屏1被触碰的第二扫描精度。比如,第二扫描ADC的位数是10位,而第一扫描ADC的位数是12位,这样可识别的电压变化量更小,可更灵敏地检测到导体的接近。步骤S302,临近判断模块3根据检测到的电容变化量判断是否有导体接近移动终端。具体地,可将检测到的电容变化量与预先设定的临近阈值进行比较,当电容变化量大于临近阈值时,判断有导体接近移动终端并产生临近信号;反之,判断没有导体接近移动终端,不产生临近信号。步骤S303,通话判断模块4判断移动终端是否处于通话中。步骤S304,当判断移动终端处于通话中时,控制模块5根据步骤S302的判断结果控制移动终端的背光源和/或扬声器。只有移动终端处于通话中时,临近信号才有效。如果移动终端没有处于通话中,则临近信号不被采用。具体地,当移动终端处于通话中又接收到临近信号,则控制移动终端的背光源关闭;当移动终端处于通话中但没有接收到临近信号,则移动终端的背光源不关闭。由此,实现了在通话模式时只要有导体比如人耳靠近时,就执行某些功能例如关闭背光源,达到省电的效果,如果原来扬声器开启中,人耳靠近时也可以自动关闭,更加地人性化。如图4所示为使用图2所示的移动终端的临近节能方法的流程图,该实施例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401,通话判断模块4判断移动终端是否处于通话中。步骤S402,当判断判断移动终端处于通话中时,检测模块2以第一扫描精度检测移动终端的触摸屏中靠近听筒部分的电容变化量。在本实施例中,只有当检测到用户在进行通话功能时,才高精度扫描临近模块检测通道。步骤S403,临近判断模块3根据电容变化量判断是否有导体接近移动终端。具体的判断过程可与步骤S302中的描述相同,此处为了简单起见,不再赘述。步骤S404,控制模块5根据步骤S403的判断结果控制移动终端的背光源和/或控制器。具体的控制过程可参照步骤S304的描述,此处为了简单起见,不再赘述。综上,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终端仅检测触摸屏1中靠近听筒部分的电容变化量,而不对全屏进行扫描,从而可以节省扫描时间,使移动终端的反应更加灵敏。此外, 相比于单独制作红外感应装置和光敏电阻装置更加直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电路简单,成本也比较低,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设置移动终端执行多种功能,更加符合用户的需求。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 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限定。
权利要求1.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触摸屏;通话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移动终端是否处于通话中;检测模块,用于以第一扫描精度检测移动终端的触摸屏中靠近听筒部分的电容变化量,其中所述第一扫描精度大于用于检测所述触摸屏被触碰的第二扫描精度;临近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电容变化量和预先设定的临近阈值判断是否有导体接近所述移动终端;以及控制模块,用于当所述移动终端处于通话中时,根据所述临近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控制所述移动终端的背光源和/或扬声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模块为移动终端的触摸屏中靠近听筒部分的传感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通话判断模块判断所述移动终端处于通话中时,所述检测模块以第一扫描精度检测移动终端的触摸屏中靠近听筒部分的电容变化量;或者,所述检测模块一直以第一扫描精度检测移动终端的触摸屏中靠近听筒部分的电容变化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临近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控制所述移动终端的背光源和/或扬声器,进一步包括当所述临近判断模块判断有导体接近所述移动终端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移动终端的背光源和/或扬声器关闭;当所述临近判断模块判断没有导体接近所述移动终端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移动终端的背光源打开。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移动终端,包括触摸屏;通话判断模块,用于判断移动终端是否处于通话中;检测模块,用于以第一扫描精度检测移动终端的触摸屏中靠近听筒部分的电容变化量,其中第一扫描精度大于用于检测触摸屏被触碰的第二扫描精度;临近判断模块,用于根据电容变化量和预先设定的临近阈值判断是否有导体接近移动终端;和控制模块,用于当判断移动终端处于通话中时,根据临近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控制移动终端的背光源和/或扬声器。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通过检测触摸屏中靠近听筒部分的电容变化量以确定是否有导体接近触摸屏,可以节省检测时间,使移动终端的反应更加灵敏快捷。
文档编号G06F3/044GK202267942SQ20112020310
公开日2012年6月6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15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15日
发明者李振刚, 杨云, 林晶晶, 黄臣 申请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