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66660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触控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触控模块;具体而言,本发明关于一种能够提高出光效率并改善触控效能的触控模块。
背景技术
科技始终来自于人性。在现行社会中,五花八门的电子产品越来越人性化,进而满足生活上的需要。轻薄、多工及触控等功能成为开发电子产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事实上,具备触控功能的电子产品逐渐深入现代人的生活。具体而言,电子产品透过触控模块以达到触控效果。然而,如何设计较佳的触控模块并有效提升触控性能,为现今一大课题。请参照图1,图I为现有触控式屏幕的结构示意图。一般而言,传统式的触控屏幕包含至少一光源11、至少一导光柱12及触控平面13,其中导光柱12包含多个几何结构14。如图I所示,光源11设置于导光柱12的一端并射出光线。此外,光线射至导光柱12时,导光柱12透过该等几何结构14调整光线的出光方向,使得光线出射至触控平面13。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几何结构14具有较复杂的形状且其调光效能有限,导致光线无法均匀分布于触控平面13。再者,一旦制造几何结构14的过程中发生合格率不佳的情况时,触控屏幕的触控效能也会受到影响。除此之外,导光柱12的反射效率也会影响光线的出光效率。综合上述诸多因素,传统式的触控屏幕仍存在许多缺点。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提高出光效率并使光线均匀分布的触控模块。于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导光单兀的触控模块,以提高出光效率。于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使用反射片的触控模块,以降低光耗损率。本发明的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触控模块,包含触控面及至少一光输出模块,其中触控面具有第一侧边。此外,光输出模块具有出光面,其中出光面沿着第一侧边延伸。需说明的是,光输出模块包含导光单元及光源。导光单元包含反射面,其中反射面沿着第一侧边设置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及第二端,且反射面较接近第一端的部分与第一侧边的间距大于较接近第二端的部分与第一侧边的间距。光源与反射面均设置于出光面的背侦牝且光源设置于第一端,光源产生光线经反射面反射并自出光面射出。值得注意的是,导光单元为反射材料,将光线反射至触控面。此外,反射面的延伸面与出光面具有夹角,使得反射后的光线并非集中于反射面的第二端,而能穿透于出光面并均匀进入触控面。换言之,因反射面的第一端及第二端与第一侧边具有不同的间距,故能够调整光线于出光面的出光方向。相较于现有技术,根据本发明的触控模块使用导光单元为反射基底,使得光源藉由反射面进行反射,以达到调整出光方向的目的。此外,反射面的第一端及第二端不但与出、光面具有不同的间距,反射面的形状更包含曲面,使得光线于反射面进行反射时,更能均匀分布于触控面的对应区域,进而提高触控效率。关于本发明的优点与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发明详述及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图I为现有触控式屏幕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触控模块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3A为本发明的光输出模块的一实施例分解图;图3B为本发明的光输出模块的一实施例不意图;图4为本发明的光输出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的光输出模块的另一实施例不意图;以及图6为本发明的触控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1 :光源90 :框体12 :导光柱31 :第一端13 :触控面32 :第二端14:几何结构311、321 :间距I、IA :触控模块301 :反射层100 :触控面310 :第一微结构200:出光面333:宽度300、300A:反射面710 :第二微结构300B、300C :反射面910 :侧面400 :光线111 :第一侧边20、20A:光输出模块20B、20C:光输出模块30、30A:导光单元30B、30C:导光单元40 :光源50 :第一反射单元60 :第二反射单元70:穿透单元80 :侦测单元
具体实施例方式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模块,用以提高出光效率。于此实施例中,触控模块可以是投射式触控模块。具体而言,该触控模块透过光源产生光线,且光线投射至触控面,进而达到触控效果。请参照图2,图2为本发明的触控模块的实施例示意图。如图2所示,触控模块I包含触控面100及至少一光输出模块20。触控面100具有第一侧边111。此外,光输出模块20具有出光面200,其中出光面200沿着第一侧边111延伸。需说明的是,光输出模块20包含导光单兀30及光源40。导光单兀30包含反射面300,其中反射面300沿着第一侧边111设置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31及第二端32,且反射面300较接近第一端31的部分与第一侧边111的间距311大于较接近第二端32的部分与第一侧边111的间距321。在此实施例中,反射面30为平面,但不以此为限。具体而言,反射面30相对于出光面200为斜面。值得注意的是,导光单元30的材质为反射材料,其中反射材料可以是不透明塑料、树脂、白色塑料或白色树脂,并无特定的限制。需说明的是,导光单元30对应于红外光线的反射率至少为O. 8,较佳为O. 9。此外,光源40为红外光源,其中红外光源可以是红外光发光二极体光源并产生近红外光线、中红外光线及远红外光线。如图2所示,光源40与反射面300均设置于出光面200的背侧。亦即,出光面朝 向触控面100,而光源40与反射面300相对触控面100设置于出光面200的背侧。具体而言,光源40设置于第一端31,光源40产生光线400经反射面300反射并自出光面200射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间距311大于间距321,使得反射面300与出光面200具有非平行的对应关系。在实际情况中,经反射面300反射后的光线400以较接近垂直于第一侧边111的角度穿透于出光面200,并以较接近垂直于第一侧边111的角度均匀进入触控面100。换言之,光线400透过导光单元30的反射面300以达到均匀出光的功效,进而提升触控效果。需说明的是,光输出模块20的外框结构除出光面200外系为不透光材料,较佳为反射材料。换言之,光输出模块20系较佳将光线400经出光面200输出至触控面100,并避免光线400经非出光面的框面射出。在另一实施例中,光输出模块20的外框结构除出光面200外系使用反射材料,更能提高光线400的使用率。此外,出光面200可藉由透光材料进行封装,其中透光材料对于红外光线具有真穿透率并包含染色塑料。然而,因应实际需求,光输出模块20可以有数种设计,并无特定的限制。请参照图3A,图3A为本发明的光输出模块的另一实施例分解图。如图3A所示,在此实施例中,光输出模块20A具有框体90及导光单元30A,其中导光单元30A的反射面300A的形状为曲面,但不以此为限。需说明的是,框体90为口型框体并具有相对的出光面200及侧面910,其中出光面200及侧面910为非实体面。导光单元30A自出光面200进入框体90并邻接于侧面910。在此实施例中,框体90的材料选自染色塑料,其中染光塑料能够使红外光线或波长落于800 900nm的光线穿透。请参照图3B,图3B为本发明的光输出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如图3B所示,相较于图2所示的反射面300,图3B中的反射面300A更能够使光线400均匀进入触控面100。举例而言,于靠近第二端32的反射面上的法向量朝向触控面100的中心,使得光线400进行反射时沿着接近触控面100中心的向量穿透于出光面200,故能够均匀出光。如图3B所示,光输出模块20A进一步包含第一反射单元50及第二反射单元60。第一反射单元50与第二反射单元60夹合反射面300A与出光面200间的区域,并分别邻接于反射面300A及出光面200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反射单元50及第二反射单元60为反射片,且反射片的材料例如选自金、银、铜、氧化锡、氧化铟或上述材料的任意组合,但不以此为限。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反射单元50及第二反射单元60黏贴于框体90的顶面及底面。进一步而论,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等反射片更设置于非出光面的框面上,进而提高出光效率。在另一实施例中,光输出模块20A仅将该等反射片设置于非出光面的面上,而非具有框体90,进而节省材料成本。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反射单元50及第二反射单元60的反射率不小于O. 95,较佳不小于O. 98。在实际应用中,光源40产生光线400后,光线400不仅射至反射面300A,且射至邻接于反射面300A及出光面200的表面上。因此,触控模块I透过第一反射单元50及第二反射单元60以降低光吸收率,并提高光线400于光输出模块20A中的反射率,进而提升整体出光效率。此外,光输出模块20A进一步包含穿透单元70。如图3B所示,穿透单元70形成于出光面200上,且穿透单元70相对应光源40的穿透率不小于O. 95。在此实施例中,穿透单元70为染色透光塑料,其穿透率较佳为O. 98,但不以此为限。在实际应用中,穿透单元70系选择使红外光线穿透以提升红外光的透光率,使得其他波长的光线不能通过穿透单元70。换句话说,穿透单元70能够确保输出后的光线400系为红外光线,以避免其他波长的光线影响触控效能,更能避免可见光线漏出于出光面200。请参照图4,图4为本发明的光输出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如图4所示,光输出模块20B包含导光单元30B,其中导光单元30B的反射面300B具有反射层301,且反射层 301的反射率不小于O. 95,较佳为O. 98。需说明的是,反射层301设置于反射面300B上,使得光线400于反射层301具有较佳的反射效果。在此实施例中,反射层301为反射片,且反射层301的材料选自金、银、铜、氧化锡、氧化铟或上述材料的任意组合。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反射层301可以是反射涂料层,其中反射涂料层包含白色反射涂料或其他颜色的涂料并反射红外光线。请参照图5,图5为本发明的光输出模块的另一实施例不意图。如图5所不,光输出模块20C包含导光单元30C,其中导光单元30C具有反射面300C。值得注意的是,反射面300C上形成有多个第一微结构310,且该等第一微结构310的反射率不小于O. 8。在实际情况中,该等第一微结构310自第一端31至第二端32平行排列,第一微结构310的宽度333不小于8 μ m。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微结构310的宽度333较佳为10 μ m。此外,第一微结构310为三角柱,其中三角柱的侧面贴附于反射面300C。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微结构310的形状可以是角椎、圆锥、角柱或上述形状的任意组合,并无特定的限制。此外,在另一实施例中,该等第一微结构310较佳与导光单元30C —体成形,并无特定的限制。在实际应用中,该等第一微结构310使光线400以更多角度进行反射,进一步调整光线400的出光方向,使得反射后的光线400更均匀地分布于触控面100。如图5所示,穿透单元70包含多个第二微结构710,其中该等第二微结构710形成于朝向触控面100的平面并改变光线400的出光方向。举例而言,第二微结构710的形状可以是角椎、圆锥、角柱或上述形状的任意组合,并无特定的限制。在实际应用中,第二微结构710更进一步调整光线400于触控面100的分布情况,以达到改善出光均匀度的目的。请参照图6,图6为本发明的触控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如图6所示,触控模块IA包含图4中的光输出模块20B。值得注意的是,触控模块IA进一步包含至少一侦测单元80,其中侦测单元80相对于光源40并设置于触控面100的一端,感应自出光面200输出的光线400。当使用者于触控面100上进行触控时,侦测单元80感测触控面100内光线400的变化以判断触控面100是否被触控。在实际情况中,侦测单元70可以是CMOS红外光侦测器,但不以此为限。相较于现有技术,根据本发明的触控模块使用导光单元为反射基底,使得光源藉由反射面进行反射,以达到调整出光方向的目的。此外,反射面的第一端及第二端不但与出光面具有不同的间距,反射面的形状更包含曲面,使得光线于反射面进行反射时,更能均匀分布于触控面。在一实施例中,导光单元的反射面具有反射层,其中反射层的反射率较佳为
O.98,更能提闻反射效率,进而提闻触控效率。藉由以上较佳具体实施例的详述,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发明的特征与精神,而并非以上述所公开的较佳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范畴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盖各种改变及具相等性的安排于本发明所欲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的范畴内。权利要求
1.一种触控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一触控面,具有一第一侧边;以及至少一光输出模块,具有一出光面,其中该出光面沿着该第一侧边延伸,该光输出模块 包含一导光单元,包含一反射面,其中该反射面沿着该第一侧边设置并具有相对的一第一 端及一第二端,且该反射面较接近该第一端的部分与该第一侧边的间距大于较接近该第二 端的部分与该第一侧边的间距;以及一光源,与该反射面均设置于该出光面的背侧,且该光源设置于该第一端,该光源产生 一光线经该反射面反射并自该出光面射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反射面上形成有多个第一微结构,且 该等第一微结构的反射率不小于0. 8。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等第一微结构的形状可以是角椎、圆 锥、角柱或上述形状的任意组合。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等第一微结构自该第一端至该第二 端平行排列,该第一微结构的宽度不小于8 u 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反射面的形状包含曲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光输出模块进一步包含一第一反射单元及一第二反射单元,其中该第一反射单元与该第二反射单元夹合该反 射面与该出光面间的区域,并分别邻接于该反射面及该出光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反射单元及该第二反射单元为 反射片,且该第一反射单元及该第二反射单元的反射率不小于0. 95。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光源为红外光源。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光输出模块进一步包含一穿透单元,形成于该出光面上,该穿透单元相对应该光源的穿透率不小于0. 95。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穿透单元包含多个第二微结构,形成于朝向该触控面的平面并改变该光线的出光方向。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模块,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至少一侦测单元,相对于该光源并设置于该触控面的一端,感应自该出光面输出的该 光线。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触控模块,包含触控面及至少一光输出模块,其中触控面具有第一侧边。光输出模块具有出光面,其中出光面沿着第一侧边延伸。光输出模块包含导光单元及光源。导光单元包含反射面,其中反射面沿着第一侧边设置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及第二端,且反射面较接近第一端的部分与第一侧边的间距大于较接近第二端的部分与第一侧边的间距。光源与反射面均设置于出光面的背侧,且光源设置于第一端,光源产生光线经反射面反射并自出光面射出。
文档编号G06F3/042GK102662531SQ201210075658
公开日2012年9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19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0日
发明者刘子豪, 枋定纬, 蔡柏锋, 黄子健, 黄正元 申请人:景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