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500830阅读:90来源:国知局
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包括一基板、一装饰层以及多个导电元件。装饰层设置于基板上且具有相对的一外边缘与一内边缘。外边缘邻近于基板的至少一侧的边界。自内边缘向内平移至少20微米处定义为一参考线。至少一导电元件包括一跨界面部,其覆盖装饰层与基板上未配置有装饰层的区域。在参考线向外至装饰层的外边缘的区域中,两相邻的跨界面部间相隔的距离包括一第一间距,而在参考线向内的区域中,两相邻的跨界面部间相隔的距离包括一第二间距。第一间距大于第二间距。导电元件至少构成触控感测单元,每一触控感测单元适用以形成电容耦合。
【专利说明】触控面板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触控面板,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设置有抗光层的触控面板。【背景技术】
[0002]许多信息产品的输入方式已由传统的键盘或鼠标等装置,转变为使用触控式装置作为输入的方式。因此,触控面板已经受到广泛的应用。一般而言,为了传递使用者操作触控面板所产生的信号,触控面板的周边需要布局有多条导线。为避免导线显露在外而影响整体装置的外观,所以,触控面板的周边往往配置有装饰层以遮蔽这些导线。
[0003]在目前的制造中,装饰层的设置虽然可以遮蔽导线,却由于其覆盖在触控面板的基板的一部分表面而构成隆起结构,或者,由于装饰层的材质特性,使得感测电极的制作受到不良的影响。举例而言,一般采用光刻与刻蚀法图案化导电材质,以构成特定图案的感测电极。然而,在隆起结构上进行光刻法可能让光阻图案的曝光量无法良好被控制。另外,当导电材质淀积于隆起结构及基板时,隆起结构与基板之间的断差与斜率,也有可能影响导电材质的结晶密度状况不均,导致隆起结构与基板的交界附近易发生过蚀现象甚至刻蚀断线等问题。如图12所示,在隆起结构720厚度为I微米,而倾斜坡度为14度时,即会导致断差与斜率过高的问题,使得导电材质730在此处刻蚀或淀积容易发生不良。因此,通过这样的光阻图案为掩蔽层所获得的感测电极图案可能不符预定的设计。另外,当感测电极的导电材质与装饰层的材质之间具有高作用力时,例如,当感测电极的导电材质与装饰层的材质之间具有高附着力时,往往会造成导电材质的刻蚀不完全。这样的现象可以称为薄膜残存。由于薄膜残存,部分布设在装饰层上的感测电极可能无法完全分离,进而导致感测电极之间发生短路。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其可提供一容易图案化的导电元件结构,以增进触控面板的制作良率。
[0005]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触控面板,包括一基板、一装饰层以及多个导电元件。装饰层配置于基板上的至少一侧,并具有一外边缘与一内边缘。外边缘相对于内边缘还邻近于基板的边界,内边缘与外边缘相对。内边缘位于一参考线与外边缘之间,且参考线距离内边缘至少20微米。导电元件配置于该基板上。多个导电元件中至少一者包括一跨界面部,跨界面部覆盖装饰层与该基板未配置有装饰层的区域。在参考线向外至装饰层的外边缘的区域中,两相邻跨界面部间相隔的距离包括一第一间距,而在参考线向内朝基板中央方向的区域中,两相邻跨界面部间相隔的距离包括一第二间距,且第一间距大于第二间距。多个导电元件至少构成多个触控感测单元,每一个触控感测单元适用以形成电容耦合。
[0006]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触控面板,包括一基板、一装饰层以及多个导电元件。装饰层配置于基板上的至少一侧。装饰层具有多层结构,且多层结构中远离该基板的最外层结构具有一外边缘与一内边缘,该外边缘相对于内边缘还邻近于基板的边界。其中,内边缘位于外边缘与一参考线之间,且参考线与内边缘至少距离20微米。多个导电元件配置于该基板上,且其中至少一者包括一跨界面部,跨界面部覆盖装饰层与基板上未配置有装饰层的区域。在参考线向外至装饰层的外边缘的区域中,两相邻跨界面部间相隔的距离包括一第一间距,而在参考线向内朝基板中央方向的区域中,两相邻跨界面部间相隔的距离包括一第二间距,且第一间距大于第二间距。多个导电元件至少构成多个触控感测单元,每一个触控感测单元适用以形成电容耦合。
[0007]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触控面板,包括一基板、一抗光层以及多个导电兀件。抗光层隆起于基板上,抗光层包括至少一层结构。导电元件配置于基板上。多个导电元件中至少一者包括一跨界面部,跨界面部覆盖抗光层与基板上未配置有抗光层的区域。抗光层的至少一层结构中包括一异质材料,异质材料与跨界面部接触,且异质材料对于跨界面部的作用力大于基板对于跨界面部的作用力。在抗光层中,至少在异质材料与跨界面部接触的范围中,两相邻跨界面部间相隔的距离大于或等于35微米。多个导电元件至少构成多个触控感测单元,每一个触控单元适用以形成电容耦合。 [0008]基于上述,本发明调整导电元件的跨界面部之间的间隔使得与装饰层(抗光层)接触的两相邻跨界面部间具有足够的间隔。因此,即使导电元件由基板延伸至凸出的装饰层(抗光层)上,相邻跨界面部之间不容易因为薄膜残存的现象而发生短路,或者,避免跨界面部在装饰层(抗光层)的内边缘附近发生断线。也就是说,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面板可以确保各电极图案的电性独立,而具有理想的质量。同时,装饰层(抗光层)的设置也可以遮蔽装置中不想被看见的元件或光,从而美化触控面板的外观。
[0009]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局部上视示意图;
[0011]图2为图1的触控面板的立体示意图;
[0012]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示意图;
[0013]图4A与图4B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触控面板及其局部上视示意图;
[0014]图5A为图4B的触控面板沿剖线Ι-I'的剖面示意图;
[0015]图5B为图4B的触控面板沿剖线11-11’的剖面示意图;
[0016]图6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0017]图7与图8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两个区域的局部上视示意图;
[0018]图9、10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触控面板及其局部上视示意图;
[0019]图11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另一种触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0020]图12为现有技术的触控面板中,导电材质发生刻蚀缺陷的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说明:
[0022]100、200、300、400、500、600、700:触控面板;
[0023]110、310、610:基板;
[0024]120、320、420、520、620:装饰层;
[0025]120a、322:黑色装饰层;[0026] 122、322A:内边缘;124:外边缘
[0027]130、230、330、530、630、730:导电元件;
[0028]131、231A、331、531、630B:触控感测单元;
[0029]131A,230A,333,530A,630A:跨界面部;
[0030]132、231B、332、535、633:连接导线;
[0031]250、336、370、550:色缘图案;
[0032]210:第一基板;331A:第一感测串列;
[0033]220:第二基板;331B:第二感测串列;
[0034]231:第一部分;360:保护层;
[0035]232:第二部份;422:装饰层边界;
[0036]302:参考线L’的外侧;430:强化层;
[0037]304:参考线L’的内侧;440:遮蔽层;
[0038]312:侧表面;522:最外层结构;
[0039]314:基板边界;532、E1、631A:第一电极;
[0040]324:非黑色装饰层;534、E2、632A:第二电极;
[0041]324A:第一白色装饰层;532A:第一分支;
[0042]324B:第二白色装饰层;534A:第二分支;
[0043]324C:第三白色装饰层;536:辅助电极;
[0044]633B:弯折部;Dll:第一线间距;
[0045]634A、634B:屏蔽导线;D12:第二线间距;
[0046]350、650:介电层;D13:第三线间距;
[0047]650A:平坦层;Gl:第一间距;
[0048]720:隆起结构;G1A、G1B:间隔;
[0049]B1:桥接电极;G2:第二间距;
[0050]B2:连接电极;:剖线;
[0051]Dl:第一方向;L、L’:参考线;
[0052]D2:第二方向;P130:节距;
[0053]dl:距离;W132:线宽
[0054]d2:间隙;
[0055]Wl:两个最外侧连接导线之间在抗光层上相隔的最小距离;
[0056]W2:两个最外侧连接导线之间在基板上未配置有抗光层的区域中相隔的最小距离;
[0057]Wll:第一线宽;
[0058]W12:第二线宽;
[0059]Wl3:第三线宽。
【具体实施方式】
[0060]图1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局部上视示意图,而图2为图1的触控面板的立体示意图。请同时参照图1与图2,触控面板100包括有基板110、装饰层120以及多个导电元件130。基板110可为一硬式透明基板,例如一玻璃基板,或一可挠式透明基板,例如一塑料基板,但不以此为限。装饰层120的材料可包括陶瓷、类钻碳、油墨或有机材料(例如光阻)的其中至少一者,但不以此为限。多个导电元件130由导电材质所构成,其可包括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 ITO)、氧化铟锌(Indium-ZincOxide, IZO)、氧化锋嫁(GZO)、纳米碳管薄膜(Carbon Nanotube-based thin films)、金属网格、金属纳米线或其他高导电性材质等,但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导电元件130构成多个触控感测单元131及多条连接导线132。触控感测单元131适用以形成电容耦合;连接导线132电性连接触控感测单元131的至少一部分从而传递信号。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感测单元131的材质为氧化铟锡,而连接导线132的材质为铜或其他高导电性材料。
[0061]对于集成有显示功能的触控装置来说,其中的触控面板100可具有一可透光区与一抗光区。可透光区对应至例如液晶显示元件或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元件等显示元件,而抗光区则对应至不用以显示而需遮蔽的元件所设置的区域,此类元件例如为可视的连接导线132。为实现电子装置的显示区域的最大化,窄边框的需求日益增加,因而可视的连接导线132通常设置在基板110的周边区。甚至,将可视的连接导线132仅配置于基板上的其中一侧。基于同样的因素,抗光区也通常设置于触控面板100中的至少一侧,从而对应位于基板110上的至少一侧的装饰层(decoration layer) 120。装饰层120是由抗光材质所构成,所述抗光材质定义为光通过其介面会发生损失的材质,以用于遮蔽装置中不想被看到的元件或光。另外,当基板110上设有装饰层120的区域的表面与其邻接区域的表面存在高度落差时,设有装饰层120的区域可称作厚部,而其邻接区域可称作薄部。
[0062]多个导电元件130是配置于基板110上,且包括至少二跨界面部131A,跨界面部131A覆盖装饰层120与基板110上未配置有装饰层120的区域。如图1所示,跨界面部131A实质上为多个触控感测单元131的其中一部份。例如,人眼看不见的多个导电元件130可对应触控面板100的可透光区而覆盖基板110,为了确保可透光区边缘的触控功能,或增加抗光区的部份区域的触控功能,触控感测单元131可覆盖超出可透光区的区域而覆盖一部份的装饰层120。其中,当导电元件130包括金属网格并对应可透光区设置时,在较佳的实施例中,金属网格的线宽小于5微米。
[0063]在本实施例中,装饰层120可具有一内边缘122与一外边缘124,且由内边缘122朝基板110中央方向平移至少20微米的距离dl处可以定义出一参考线L。两相邻的跨界面部131A间相隔的距离在参考线L向外延伸的区域包括一第一间距G1,而在向内延伸的区域向内包括一第二间距G2,其中第一间距Gl大于第二间距G2。如此一来,在图案化导电元件130的过程中可以确保跨界面部131A间维持电性独立。在本发明的所有实施例中,参考线L向外的方向是指自参考线L朝向装饰层120的外边缘124的方向;而参考线L向内的方向是指自参考线L朝向基板110中央的方向。
[0064]如图2所示,装饰层120在基板110上形成隆起的厚部,且基板110上从装饰层120的内边缘122向内可视为薄部。由于采用光刻与刻蚀法制作多个导电元件130的过程中,将光阻涂布在形成有厚部的基板时,厚部与薄部的交界处可能构成一光阻较厚部,从而影响光阻的曝光均匀性。如果在曝光值补偿量设定不足的情况下时,光阻较厚部可能未经过充分曝光使得此处残留有导电元件130的材料时,则有可能使原本预定要彼此分离的两相邻跨界面部13IA间发生短路。[0065]在本实施例中,装饰层120可以为黑色装饰层120a,其中黑色装饰层120a的成分可包括碳黑(carbon black)、铬或氧化铬、3_甲氧丁酯(3-Methoxybutyl acetate)、环己酮(Cyclohexanone)、乙酸丁酯(n-Butyl acetate)、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Propyleneglycolmonomethyl ether acetate)、亚克力树月旨(Acrylic resin)及交联剂(Crosslinkingagent),但本发明不限于此。构成导电元件130的导电材质可以溅射方式淀积于厚部(有装饰层120的区域)与薄部(无装饰层120的区域),当导电材质与装饰层120之间的作用力大时,例如当导电元件130的材质包括氧化铟锡而装饰层120为黑色装饰层120a时,黑色装饰层120a的表面能将使得黑色装饰层120a与氧化铟锡之间的附着性较佳。因此,在图案化导电材质以构成多个导电元件130的过程中,原预定移除的导电材质容易发生刻蚀不完全的现象,造成部分导电材质残余在黑色装饰层120a上。为了避免残余的导电材质造成相邻的导电元件130之间发生短路,在本发明的触控面板100中,第一间距Gl需足够宽以提供较高的线阻抗。
[0066]在一实施例中,当参考线L向内延伸的内侧区域与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相对应配置时,为了避免使用者察觉到第二间距G2的存在,第二间距G2的大小可设计为至少维持导电元件130彼此分离即可,而往往不大于30微米。然而,当两相邻跨界面部131A以这样的间隔大小设置于装饰层120所在位置时,极有可能因为部分导电材质残留于光阻较厚部或是因为导电材质不容易从黑色装饰层120a上移除,而发生导电元件130之间的短路。因此,本实施例的设计使得第一间距Gl大于第二间距G2,甚至使第一间距Gl大于35微米(micron),以利有效避免导电材质不当残留于装饰层120上或装饰层120与基板110的交界处而发生导电元件130间短路的现象。
[0067]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间距Gl的最大尺寸可以由导电元件130在参考线L外侧的节距P130与连接导线132的线宽W132的大小来决定。例如,第一间距Gl的大小可增加至不大于节距P130减去线宽W132的值。也就是说,在一实施例中,导电元件130的节距P130可以等于线宽W132与第一间距Gl的总和。此时,各导电元件130在参考线L外侧的宽度实质上等于连接导线132的线宽W132。
[0068]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00可还包括多个独立的绝缘图案250,其设置于导电元件130与装饰层120之间,并且分别对应两相邻跨界面部131A在参考线L外侧的间隔处而设置,以至少隔离参考线L外侧的两相邻的跨界面部131A之间的间隔及装饰层120。绝缘图案 250 的成分可包含 3_ 甲氧丁酯(3-Methoxybutyl acetate)、环己酮(Cyclohexanone)、乙酸丁酯(n-Butyl acetate)、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Propyleneglycol monomethyl etheracetate)、亚克力树脂(Acrylic resin)及交联剂(Crosslinking agent),但不限于此种组成,绝缘图案250也可主要为其他无机、有机绝缘材料所构成。其中,绝缘图案250与构成导电元件130的导电材质间的作用力小于装饰层120与导电材质间的作用力。举例而言,绝缘图案250是选自与氧化铟锡间附着作用力较差的绝缘材料,然而,此种有机绝缘材料仍可使氧化铟锡有效地附着。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绝缘图案250的设置可以改善图案化导电材质以构成多个导电元件130时,发生刻蚀不完全的情况,以确保需电绝缘的导电元件130之间电性独立。
[0069]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触控感测面板200包括第一基板210、第二基板220、装饰层120与多个导电兀件230。第一基板210可为一硬式透明基板,例如一玻璃基板,或一可挠式透明基板,例如一塑料基板,但不以此为限。第二基板220可为一可挠式透明基板,例如一透明可挠式薄膜。多个导电元件230可包括第一部分231与第二部份232。装饰层120配置于第一基板210上,而多个导电兀件230的第一部分231配置于第一基板210上,且包括至少二跨界面部230A,从而堆叠成类似图2的结构。所述的跨界面部230A连续地覆盖装饰层120与第一基板210上未配置有装饰层120的区域。多个导电元件230的第二部分232配置于第二基板220上。在其中一实施例中,由多个导电元件230的第一部分231构成触控感测单元231A与多条连接导线231B,而第二部分232可为桥接电极以串接多个导电兀件230的第一部分231。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多个导电兀件230的第二部分232可构成触控感测单元231A的一部分以与第一部分231形成电容耦合。
[0070]在本实施例中,由装饰层120的内边缘122朝内平移至少20微米的距离dl处可以定义出如图1与图2所示的一参考线L。两相邻的跨界面部230A间相隔的距离可以基于参考线L向外包括一第一间距Gl,向内包括一第二间距G2,其中第一间距Gl大于第二间距G2。如此一来,在图案化导电元件130的过程中可以确保跨界面部230A间维持电性独立。
[0071]上述实施例中多个导电元件130及装饰层120的结构仅是举例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举例而言,图4A与图4B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触控面板及其局部上视示意图。图5A为图4B的触控面板沿剖线1-1’的剖面示意图;而图5B为图4B的触控面板沿剖线11-11’的剖面示意图。请先同时参照图4A、图4B与图5A,触控面板300包括有基板310、装饰层320、多个导电元件330、介电层350以及保护层360。装饰层320配置于基板310的至少一侧。多个导电元件330构成多个触控感测单元331与连接导线332。触控感测单元331适用以形成电容耦合;连接导线332配置于装饰层320上,且电性连接多个触控感测单元331的至少一部分从而传递信号。其中,触控感测单元331及连接导线332可为相同材质或不同材质 所构成。其中,关于基板310与导电兀件330的材质已举例在前一实施例中,故于此不再赘述。
[0072]介电层350可为一抗反射光学膜,抗反射光学膜可选择性地覆盖导电元件330或设置在导电元件330与基板310之间,主要用以改善光学均匀性以降低触控感测单元331的可视性。因此,抗反射光学膜350至少需设置在触控面板300的可透光区。在一实施例中,抗反射光学膜350可为与构成触控感测单元331的导电材质具有相近折射率的介电材质。在一实施例中,抗反射光学膜350可为多层结构,其各层折射率越靠近基板310越低,或者,其每两层具有低-高或高-低的折射率变化,且邻近触控感测单元331的其中两层与触控感测单元331之间具有低-高-低或高-低-高的折射率变化。举例而言,抗反射光学膜350可为两层结构,其邻近触控感测单元331的一层材料为折射率较触控感测单元331低的二氧化硅(SiO2),而另一层材料为折射率较二氧化硅高的氮化硅(SiNx)。另外,当抗反射光学膜350为多层结构时,尚可提供平坦化的功效,以利于后续迭层的图案化。抗反射光学膜350的材料可选自氧化铝(A1203)、氧化铌(例如Nb2O5)、二氧化钛(Ti02)、氮化硅、氮氧化娃、二氧化娃、高折射光阻有机绝缘材料、高折射硬涂层(Hard Coat)或其他透明的介电材质,但不为此限。保护层360至少覆盖住低电阻的连接导线332,主要用以避免连接导线332氧化。保护层360例如可为有机介电材料等介电材质所构成,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0073]相较于第一实施例中,装饰层120为单层结构,本实施例中的装饰层320具有多层结构,其中最内层结构为一外显装饰层,且最外层结构中包括一遮光材质。其中,最外层结构指的是装饰层320中最远离基板310的结构。遮光材质可包括碳黑、铬或氧化铬,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中,装饰层320包括有黑色装饰层322与非黑色装饰层324,其中黑色装饰层322为装饰层320远离基板310的最外层结构,非黑色装饰层324位于黑色装饰层322与基板310之间。非黑色装饰层324自基板起依序包括一第一白色装饰层324A、一第二白色装饰层324B与一第三白色装饰层324C。
[0074]黑色装饰层322主要用以提高遮光能力,其成分可如前一实施例所述,需注意的是,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装饰层320的最外层结构的颜色并不以黑色为限。另外,在一实施例中,装饰层320的最外层结构还提供平坦化装饰层320表面的作用。非黑色装饰层324可为非黑色的抗光油墨,但不为此限。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装饰层320的多层结构中,至少有两层结构的颜色相互为对比色,例如白色与黑色或白色与灰色等。第一白色装饰层324A、第二白色装饰层324B以及第三白色装饰层324C可以为不同的材质或是相同的材质,其成分可包括二氧化钛、粉体、树脂及稀释剂,但不为此限。在本例中,第一白色装饰层324A以及第三白色装饰层324C共同地包覆第二白色装饰层324B。也就是说,这些白色装饰层依照宽度大小由大到小排列依序为第一白色装饰层324A、第三白色装饰层324C以及第二白色装饰层324B。当然,本发明并不限定非黑色装饰层324的堆叠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非黑色装饰层324可以按照不同的设计需求而采用单层结构或是采用多层堆叠结构。并且,黑色装饰层322也可以选择性地由多层堆叠结构所构成。
[0075]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导电元件330配置于基板310上,且包括多个第一感测串列331A以及多个第二感测串列331B。第一感测串列331A与第二感测串列331B间彼此电性独立。各第一感测串列331A包括多个第一电极El以及多个桥接电极BI,而各第二感测串列331B包括多个第二电极E2以及多个连接电极B2。为降低阻抗,桥接电极BI可为高温淀积氧化铟锡或细金属线,以将第一电极El沿第一方向Dl串接在一起。另外,连接电极B2将第二电极E2沿第二方向D2串接在一起,且第一方向Dl相交于第二方向D2。其中,第一电极El与相邻的第二电极E2可形成电容耦合而构成触控感测单元331。另外,第一感测串列331A与第二感测串列331B的每一相交处设置有第一绝缘图案336,从而使第一感测串列331A与第二感测串列331B彼此电性独立。在此,第一电极El与第二电极E2是以菱形结构为例来说明,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0076]多个导电元件330包括至少二跨界面部333,其是覆盖装饰层320与基板310上未配置有装饰层320的区域。在本实施例中,跨界面部333可以是第一感测串列331A的末端或是第二感测串列331B的末端。或是,第一感测串列331A的末端与第二感测串列331B的末端都是跨界面部333。换言之,跨界面部333可构成第一感测串列331A与第二感测串列331B中最接近装饰层320的部分。在本实施例中,装饰层320设置于基板310的周边,可以理解的是,图4B虽仅示出第二感测串列331B覆盖第一白色装饰层324A而未覆盖至装饰层320的最外层结构(黑色装饰层322),然而在触控面板300另一部分的上视图中(未示出),第二感测串列334的末端即覆盖至装饰层320的最外层结构;而第一感测串列332则仅覆盖第一白色装饰层324A。
[0077]由图5A与图5B可知,装饰层320在基板310上构成了隆起的结构,如此于光刻与刻蚀法制作多个导电元件330时可能面临到上述实施例所记载的问题-厚部与薄部的交界处上光阻不均匀导致易残留导电材质,使原本预定要彼此分离的两相邻导电元件330间发生短路。另外,当装饰层320的表面非为平滑直线或曲线而构成阶梯状厚部,尤其,当多层结构的装饰层320的其中一层的起始处为邻层的下陷处时,若将光阻涂布在具有此装饰层320的基板上,两阶梯的交界可能构成光阻较厚部,使得此处容易残留有导电材质而发生短路。另外,当装饰层320的最外层结构的材质与导电元件330的导电材质之间的作用力较大时,例如装饰层320的最外层结构与导电材质间具有高附着力时,也可能导致导电材质无法完全被移除而残余在装饰层320上而发生短路的问题。
[0078]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另定义出一参考线L’,其位于由装饰层320的最外层结构的内边缘322A朝向基板310中央的方向平移至少20微米的距离dl处。两相邻跨界面部331A间相隔的距离可以基于参考线L’向外包括一第一间距G1,而向内包括一第二间距G2。其中第一间距Gl大于第二间距G2,或者,第一间距Gl大于35微米(micron) 0如此一来,在制作导电元件330的过程中可以确保跨界面部333间维持电性独立。在本实施例中,两相邻跨界面部333的第一间距Gl是由两相邻且位于各串列末端的第一电极El所定义的;另外,两相邻跨界面部333的第二间距G2则可以是由相邻的第一电极El与第二电极E2所定义的。也就是说,本实施例定义出第一间距Gl的两电极可以不同于定义出第二间距G2的两电极。在本发明中,主要是调整相邻跨界面部333在不同位置上的间距,以避免导电材质淀积或图案化过程发生不良的影响。
[0079]在本实施例中,非黑色装饰层324有一部分位在参考线L’的内侧304而其他部分位在参考线L’的外侧302,不过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其他的实施例中,非黑色装饰层324可以完全地位在参考线L’的外侧302中,或者,非黑色装饰层324的边界可以对齐于参考线L’。基于与上一实施例类似的理由,本实施例的第二间距G2的大小可设计为至少维持导电元件330彼此分离即可,而往往不大于30微米。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B与图5B所示,触控面板300可选择性地还设置有多个独立的第二绝缘图案370,其设置于多个导电元件330与装饰层320之间,且至少隔离参考线L’外侧302的两相邻的跨界面部331A之间的间隔及装饰层320。在其中一实施例中,第二绝缘图案370的形状可略大于两相邻的跨界面部331A之间的间隔形状,如图4B,第二绝缘图案370可为Y字型。第二绝缘图案370的材质已记载于实施例一所提供的绝缘图案250中,故于此不再赘述。通过设置第二绝缘图案370,可改善图案化导电材质以构成多个导电元件330时,发生刻蚀不完全的情况,以确保需电绝缘的导电元件330之间电性独立。
[0080]当触控面板300是在基板310裁切成预定的大小之后,再于基板310上制作装饰层320、导电元件330等构件时,装饰层320的边界与基板310的边界可彼此对齐,不过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图6所示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6,触控面板400大致相似于触控面板300,且两实施例中相同与相似的构件将以相同或相似的元件符号标出。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400包括有基板310、装饰层420、多个导电元件330、介电层350、保护层360、强化层430以及遮蔽层440。其中,遮蔽层440包括抗光材质,其可选自上述实施例的装饰层320的材质,也可选自其他抗光涂层或元件,因此不再赘述。
[0081]触控面板400的制作方式例如是先在母基板上制作装饰层420、多个导电元件330、抗反射光学膜350与保护层360等构件。接着,将形成有这些构件的母基板切割成所需大小以形成基板310。然而,基板310的侧表面312可能由于切割、研磨等步骤的作用而变得相对脆弱。因此,本实施例在基板310的侧表面312上设置有强化层430以提升基板310的强度。强化层430可包括UV胶或其他树脂,混合玻璃纤维或/及纳米碳管等材质。
[0082]另外,装饰层420的边界422与基板310的边界314可能相隔一间隙d2。由于此间隙d2通常不具有显示作用,为了避免光线自此间隙d2漏出以提供较佳的显示质量,或者,为了具有更理想的外观,遮蔽层440至少覆盖住装饰层420的边界422与基板310的边界314之间的区域,也就是覆盖间隙d2。此外,遮蔽层440可以进一步局部或是完全地覆盖于强化层430上,以提供更佳的漏光防止功效。
[0083]图7与图8所示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两个局部区域的上示意图。请参照图7与图8,触控面板500相似于前述实施例的触控面板300,因此两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构件将以相同的兀件符号标出。触控面板500包括有基板310、抗光层520以及多个导电元件530。抗光层520隆起于基板310的至少一侧,以对应遮蔽装置中不想被看到的元件或光。抗光层520的抗光材质已在前些实施例中记载,故于此不再赘述。导电兀件530配置于基板310上,且导电元件530中连续地覆盖抗光层520与基板310上未配置有抗光层520的区域的部份为跨界面部530A,且导电元件530包括至少两个跨界面部530A。导电元件530的导电材质已在前些段中记载,故于此不再赘述。导电元件530构成多个触控感测单元531、多个辅助电极536与多条连接导线535。
[0084]在本实施例中,抗光层520具有多层结构,且最外层结构522对于跨界面部530A的作用力大于抗光层520的其余层结构及基板310对于跨界面部530A的作用力。如前所述,由于抗光层520在基板310上构成了隆起的结构,且具有对于跨界面部530A具有较高作用力的异质材料(在本实施例中为最外层结构5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作用力例如附着力,且异质材料与导电材料的作用力可因不同条件制造而有所变化,例如,异质材料经高温制造而与导电材料具有更大的附着力。如此,于淀积导电材质与图案化导电材质的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如前所载的短路或刻蚀断线的缺陷。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抗光层520所分布的范围中,至少在跨界面部530A与抗光层520的最外层结构522接触的范围中,两相邻的跨界面部530A间相隔的距离大于或等于35微米。在较佳的实施例中,至少在抗光层520的最外层结构522的内边缘向内平移至少20微米处起至最外层结构522的外边缘,两相邻的跨界面部530A间相隔的距离Gl大于或等于35微米。
[0085]具体而言,导电元件530例如包括多个第一感测串列、多个第二感测串列以及多个辅助电极536。参照图7与图8,仅示出第一感测串列中的一第一电极532与第二感测串列中的一第二电极534作为代表。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电极532沿第一方向Dl串接在一起;而第二电极534沿第二方向D2串接在一起,且第一方向Dl相交于第二方向D2。其中,第一电极532与相邻的第二电极534可形成电容耦合而构成触控感测单元531。其中,第一电极532包括朝向相邻的第二电极534的多个第一分支532A,且第二电极534包括朝向相邻的第一电极532的多个第二分支534A,且多个第一分支532A与多个第二分支534A是交错排列。辅助电极536设置于相邻的第一电极532与第二电极534之间,且第一电极532、第二电极534以及辅助电极536相互电性绝缘。各辅助电极536与相邻的第一电极532或第二电极534相隔的距离小于30微米。因此,以减低触控感测单元531的图案的可视性,或可辅助触控感测单元531的灵敏度。在本实施例中,辅助电极536仅配置于抗光层520的内边缘的内侧,而不与抗光层520接触,这有助于导电材质的淀积与图案化。[0086]具体而言,在图7中,第一电极532形成于基板310上,并沿第一方向Dl朝向基板310 —侧延伸以覆盖抗光层520的最外层结构522。第二电极534与辅助电极536则没有覆盖于最外层结构522上。其中,相邻第一电极532在最外层结构522上具有大于50微米的间距。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两相邻的跨界面部530A在没有设置抗光层520的区域相隔第二间距G2,而两相邻的跨界面部530A在抗光层520中除了最外层结构522的其余结构上,具有大于第二间距G2的第一间距G1。在图8中,第二电极534沿第二方向D2朝向基板310 —侧延伸并覆盖于抗光层520的最外层结构522上,而第一电极532与辅助电极536则没有覆盖最外层结构522。其中,在抗光层520上,第一电极532与第二电极534之间的间隔GlA大于35微米,而相邻第二电极534之间的间隔GlB还至少为50微米。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抗光层520的内边缘向内的区域中,两相邻导电元件,例如,第二电极534与辅助电极536之间相隔第二间距G2,且第二间距G2小于间隔GlA与间隔G1B。
[008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触控面板500可选择性地设置有多个独立的绝缘图案550,其设置在多个导电兀件530与抗光层520之间,且至少隔离抗光层520的异质材料上的两相邻跨界面部530A间隔及异质材料。其中,绝缘图案550与构成导电元件530的导电材质间的作用力小于装饰层520与导电材质间的作用力。绝缘图案550的材质已记载在实施例一所提供的绝缘图案250中,故在此不再赘述。通过设置绝缘图案550,可以改善导电元件530图案化不佳而导致短路问题,由此提升触控面板500的质量。
[0088]图9与图10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触控面板及其局部示意图。触控面板600包括基板610、抗光层620以及多个导电元件630。抗光层620隆起于基板610上,以对应遮蔽装置中不想被看到的元件或光。抗光层620的抗光材质已在前些段中记载,故在此不再赘述。导电元件630配置于基板610上,其中至少一个导电元件630具有跨界面部630A(如图10所示),跨界面部630A连续地覆盖抗光层620与基板610上未配置有抗光层620的区域。导电元件630构成多个触控感测单元630B与多条连接导线633,其中,跨界面部630A构成多个触控感测单元630B与多条连接导线633的一部分。在本实施例中,导电元件630都由不可视的导电材质所构成,导电元件630的导电材质已在前些段中记载,故在此不再赘述。在图9中,为方便标示出触控感测单元630B,最右侧的导电元件630省略示出详细的连接导线633的结构。
[0089]在本实施例中,抗光层620由单层结构的异质材料所构成,该异质材料对于跨界面部630A的作用力大于基板610对于跨界面部630A的作用力。例如,该跨界面部630A的材料可为氧化铟锡,且异质材料为与氧化铟锡具有高附着性的黑色装饰层。如前所述,由于抗光层620在基板610上构成了隆起的结构,且具有对于跨界面部630A具有较高作用力的异质材料,如此于淀积导电材质与图案化导电材质的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如前所载的短路或刻蚀断线的缺陷。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抗光层620所分布的范围中,至少在跨界面部630A与抗光层620接触的范围中,两相邻的跨界面部630A间相隔的距离,举例而言,如图10中的距离D13,大于或等于35微米。在较佳的实施例中,至少在抗光层620的内边缘向基板610中央方向平移至少20微米处起至抗光层620的外边缘,两相邻的跨界面部630A间相隔的距离大于或等于35微米。
[0090]具体而言,导电兀件630包括多个第一电极631A、多个第二电极632A与多条连接导线633。其中,多个第一电极631A可以同一方向串接成多个串列。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导线633分别电性连接第二电极632A与第一电极631A,且第一电极631A与第二电极632A间相互电性绝缘。其中,第一电极631A与相邻的第二电极632A可形成电容耦合而构成触控感测单元630B。另外,不同串列群组的触控感测单元630B之间可设置有屏蔽导线634A,该屏蔽导线634A连接至一参考电位。在本实施例中,每一连接导线633可对应连接至每一第二电极632A以输出信号。另外,连接导线633可对应连接至每一第一电极631A所构成的串列以传送信号。
[0091]跨界面部630A中的连接导线633可包括至少一弯折部633B,且每一弯折部633B是配置在基板610上未配置有抗光层620的区域,使得连接导线633中,两个最外侧连接导线633之间在抗光层620上相隔的最小距离Wl大于在基板610上未配置有抗光层620的区域中相隔的最小距离W2。在其中一实施例中,N个触控感测单元630B构成同一串列群组,且多条连接导线633的最小宽度为M微米,则最远离抗光层620的内边缘的弯折部633B与抗光层620的内边缘的距离至少为N乘以M微米。如第9图中则示出了 3个触控感测单元630B构成了同一串列群组,且基板610上配置了 3个串列群组,但本发明不为所限。因此,控制连接导线633的弯折部633B的配置位置,以利于连接导线633的线宽线距调整的阻抗补偿。举例而言,跨界面部630A中的连接导线633的至少一部份可包括至少二相异线宽与至少二相异线间距。如图10,跨界面部630A中的每一连接导线633从连接于对应的触控感测单兀630B的一起始端至一末端可包括一第一线宽W11、一第二线宽W12、一第三线宽W13 ;而跨界面部630A中相邻连接导线633之间的距离从起始端至末端可包括一第一线间距D11、一第二线间距D12与一第三线间距D13。其中,连接导线633具有第三线宽W13的部份设置于抗光层620上,而具有第一线宽Wll的部份设置于基板610上未配置有抗光层620的区域。为使连接导线633图案化的过程更容易,第三线宽W13大于第一线宽W11,且第三线间距D13设计为大于第一线间距Dll与第二线间距D12。另外,当第三线宽W13大于第一线宽Wll时,更有利于避免连接导线633在抗光层620的内边缘附近发生断线。其中,为减低连接导线633的可视性,第二线宽W12可设计为大于第一线宽Wll与第三线宽W13。另外,如图10所示,跨界面部630A中的连接导线633与触控感测单元630B之间可设置一屏蔽导线634B,该屏蔽导线634B连接至一参考电位,例如接地,且屏蔽导线634B的宽度至少为50微米。因此,以降低噪声。
[0092]如图10所示,第一电极631A与连接导线633形成于基板310上,并朝向基板310一侧延伸以覆盖抗光层620,从而构成跨界面部630A。其中,第一电极631A与相邻的连接导线633在抗光层620上具有大于35微米的间距,且两相邻连接导线633在抗光层620上也具有大于35微米的间距。如此一来,在图案化导电材质的过程中可以确保跨界面部630A间维持电性独立。
[0093]在一些实施例中,为更有效地解决隆起的抗光层620及其材质所带来的各种问题,构成导电元件630的导电材质可于相同的材质上淀积并进行后续的刻蚀。举例而言,如图11所提供的触控面板700,其包括基板610、抗光层620、导电元件630、同化层640与介电层650。基板610与抗光层620表面可配置有同化层640,该同化层640的折射率与基板610的折射率相近,例如同化层640与基板610的折射率差异可小于0.3。举例而言,同化层640可为二氧化娃。导电材质淀积于同化层640上,且随后被刻蚀成多个导电兀件630。另外,介电层650可选自一抗反射光学膜、一平坦层650A及其组合。其中,抗反射光学膜可覆盖多个导电元件630或设置在基板610与多个导电元件630之间,以减低导电元件630的图案的可视性。抗反射光学膜的材质如前所述,在此便不再赘述。其中,平坦层650A是覆盖多个导电元件630,且平坦层650A的厚度至少为0.8微米,以提供平坦化作用。
[0094]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令导电元件的跨界面部至少在与抗光层(装饰层)接触的部份中,具有预定的间隔设计。如此一来,因为装饰层的隆起结构而导致的导电元件图案化不佳而引起的短路问题,或因为导电材质淀积状况不均而导致的刻蚀断线问题都可以获得解决。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面板可以具有理想的质量。
[009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板; 一装饰层,配置于该基板上的至少一侧,该装饰层具有一外边缘与一内边缘,该外边缘相对于该内边缘还邻近于该基板的边界,其中,该内边缘位于一参考线与该外边缘之间,且该参考线距离该内边缘至少20微米;及 多个导电元件,配置于该基板上,该多个导电元件包括至少两个跨界面部,该至少两个跨界面部覆盖该装饰层与该基板上未配置有该装饰层的区域; 其中,两相邻的该至少两个跨界面部间相隔的距离在该参考线向外至该外边缘的区域中包括一第一间距,而在该参考线向内的区域中包括一第二间距,且该第一间距大于该第二间距; 其中,该多个导电元件至少构成多个触控感测单元,每一该多个触控感测单元适用以形成电容耦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两个跨界面部构成该多个触控感测单元的至少一部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 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多个导电元件还构成多条连接导线,其电性连接该多个触控感测单元的至少一部分,且该多条连接导线配置于该装饰层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两个跨界面部构成该多条连接导线的至少一部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多条连接导线的该至少一部份包括至少一弯折部,且每一该弯折部是配置在该基板上未配置有该装饰层的区域,使得该多条连接导线中,最外侧的两个该连接导线之间在该装饰层上相隔的最小距离大于在该基板上未配置有该装饰层的区域中相隔的最小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多个触控感测单元的其中N个构成同一串列群组,且该多条连接导线的最小宽度为M微米,该至少一弯折部至该装饰层的内边缘的最远距离至少为N乘以M微米。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多条连接导线的该至少一部份与该多个触控感测单元之间设置有一屏蔽导线,该屏蔽导线连接至一参考电位,且该屏蔽导线的宽度至少为50微米。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每一该多条连接导线的该至少一部份包括至少两个相异线宽与至少两个相异线间距。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每一该多条连接导线的该至少一部份从连接于对应的该触控感测单兀的一起始端至一末端包括一第一线宽、一第二线宽、一第三线宽;而相邻两条连接导线的该至少一部份之间的线间距从该起始端至该末端包括一第一线间距、一第二线间距与一第三线间距;其中,该第三线宽大于该第一线宽,且该第三线间距大于该第一线间距与该第二线间距。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满足下列条件:G1( P-W ; 其中,Gl为该第一间距;P为该多个导电元件在该参考线至该基板的边界的区域中的节距;且W为该些连接导线的线宽。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间距大于或等于35微米。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装饰层为单层结构,该单层结构的成分包括遮光材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装饰层为多层结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多层结构中至少有两层结构的颜色相互为对比色。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多个导电元件为同一材质或多种材质制作而成,该材质是选自透明导电材料、金属网格、纳米金属薄膜或纳米碳管,且该金属网格的线宽小于5微米。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独立的绝缘图案,设置于该多个导电元件与该装饰层之间,且至少隔离该参考线向外的两相邻的该至少两个跨界面部之间的间隔及该装饰层。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多个导电元件的至少一部分还构成多个辅助电极,该多个辅助电极配置于该参考线向内的区域,各该辅助电极至少设置于该多个触控感测单元中,两相邻的该多个导电元件之间,且各该辅助电极与相邻的该多个导电元件之间相隔该第二间距。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多个触控感测单元包括多个第一电极与多个第二电极,其中每一该多个第一电极包括朝向相邻的该多个第二电极的多个第一分支,且该多个第二电极包括朝向相邻的该多个第一电极的多个第二分支,该多个第一分支与该多个第二分支是交错排列。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装饰层的该外边缘与该基板的边界相隔一距离,且该触控面板还包括一遮蔽层,该遮蔽层至少覆盖该装饰层所处的区域的一部分且延伸地覆盖至该基板的一侧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介电层,该介电层是选自一抗反射光学膜、一平坦层及其组合;其中,该抗反射光学膜是覆盖该多个导电元件或设置在该基板与该多个导电元件之间,该抗反射光学膜包括至少二层堆叠的不同折射率的材质;其中,该平坦层是覆盖该多个导电元件,且该平坦层的厚度至少为0.8微米。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同化层,该同化层的折射率与该基板的折射率相差小于0.3,且该同化层覆盖该基板与该装饰层,而该多个导电元件配置于该同化层上。
22.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板; 一装饰层,配置于该基板上的至少一侧,该装饰层具有多层结构,且该多层结构中远离该基板的最外层结构具有一外边缘与一内边缘,该外边缘相对于该内边缘还邻近于该基板的边界,其中,该内边缘位于该外边缘与一参考线之间,且该参考线与该内边缘至少距离20微米;及 多个导电元件,配置于该基板上,该多个导电元件包括至少两个跨界面部,该至少两个跨界面部覆盖该装饰层与该基板上未配置有该装饰层的区域; 其中,两相邻的该至少两个跨界面部间相隔的距离在该参考线向外至该外边缘的区域中包括一第一间距,而在该参考线向内包括一第二间距,且该第一间距大于该第二间距;其中,该多个导电元件至少构成多个触控感测单元,每一该多个触控感测单元用以形成电容耦合。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装饰层的多层结构中包括一非黑色装饰层,配置于该基板与该最外层结构之间,且该最外层结构的材质包括一遮光材质。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间距大于或等于35微米。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独立的绝缘图案,设置于该多个导电元件与该装饰层之间,且至少隔离该参考线外侧的两相邻的该至少两个跨界面部之间的间隔及该装饰层。
2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多个导电元件的至少一部分还构成多个辅助电极,该多个辅助电极配置于该参考线向内的区域,各该辅助电极至少设置于该多个触控感测单元中,两相邻的该多个导电元件之间,且各该辅助电极与相邻的该多个导电元件之间相隔该第二间距。
27.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两个跨界面部构成该多个触控感测单元的至少一部份。
28.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多个导电元件还构成多条连接导线,其电性连接该多个触控感测单元的至少一部分,且该多条连接导线的至少一部份配置于该装饰层上,其中该至少两个跨界面部包括该多条连接导线的该至少一部份。
29.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装饰层的边界与该基板的边界相隔一距离,且该触控 面板还包括一遮蔽层,该遮蔽层至少覆盖该装饰层所处的区域的一部分且延伸地覆盖至该基板的一侧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30.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介电层,该介电层是选自一抗反射光学膜、一平坦层及其组合;其中,该抗反射光学膜是覆盖该多个导电元件或设置在该基板与该多个导电元件之间,该抗反射光学膜包括至少二层堆叠的不同折射率的材质;其中,该平坦层是覆盖该多个导电元件,且该平坦层的厚度至少为0.8微米。
31.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同化层,该同化层的折射率与该基板的折射率相差小于0.3,且该同化层覆盖该基板与该装饰层,而该多个导电元件配置于该同化层上。
32.—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板; 一抗光层,隆起于该基板上,该抗光层包括至少一层结构;及 多个导电元件,配置于该基板上,该多个导电元件包括至少两个跨界面部,该至少两个跨界面部覆盖该抗光层与该基板上未配置有该抗光层的区域; 其中,该至少一层结构中包括一异质材料,该异质材料与该至少两个跨界面部接触,该异质材料对于该至少两个跨界面部的作用力大于该基板对于该至少两个跨界面部的作用力; 其中,在该抗光层中,至少在该异质材料与该至少两个跨界面部接触的范围中,两相邻的该至少两个跨界面部间相隔的距离大于或等于35微米;并且 其中,该多个导电元件至少构成多个触控感测单元,每一该多个触控单元用以形成电容耦合。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抗光层具有多层结构,该最外层结构中包括一遮光材质,该最外层结构对于该至少两个跨界面部的作用力大于其余的该多层结构对于该至少两个跨界面部的作用力。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抗光层的多层结构中包括一非黑色装饰层,配置于该基板与该最外层结构之间。
35.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独立的绝缘图案,设置于该多个导电元件与该抗光层之间,且至少隔离该异质材料上的两相邻的该至少两个跨界面部间隔及该异质材料。
36.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多个导电元件的至少一部分还构成多个辅助电极,该多个辅助电极不与该异质材料接触,各该辅助电极至少设置于该多个触控感测单元中,两相邻的该多个导电元件之间,且各该辅助电极与相邻的该多个导电元件之间相隔的距离小于30微米。
37.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两个跨界面部构成该多个触控感测单元的至少一部份。
38.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多个导电元件还构成多条连接导线,其电性连接该多个触控感测单元的至少一部分,且该多条连接导线的至少一部份配置于该抗光层上,其中该至少两个跨界面部包括该多条连接导线的该至少一部份。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多条连接导线的该至少一部份包括至少一弯折部,且每一该弯折部是配置在该基板上未配置有该装饰层的区域,使得该多条连接导线中,最外 侧的两个该连接导线之间在该抗光层上相隔的最小距离大于在该基板上未配置有该抗光层的区域中相隔的最小距离。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多个触控感测单元的其中N个构成同一串列群组,且该多条连接导线的最小宽度为M微米,该至少一弯折部至该装饰层的内边缘的最远距离至少为N乘以M微米。
41.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多条连接导线的该至少一部份与该多个触控感测单元之间设置有一屏蔽导线,该屏蔽导线连接至一参考电位,且该屏蔽导线的宽度至少为50微米。
42.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每一该多条连接导线的该至少一部份包括至少两个相异线宽与至少两个相异线间距。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每一该多条连接导线的该至少一部份从连接于对应的该触控感测单元的一起始端至一末端包括一第一线宽、一第二线宽、一第三线宽;而相邻两条连接导线的该至少一部份之间的线间距从该起始端至该末端包括一第一线间距、一第二线间距与一第三线间距;其中,该第三线宽大于该第一线宽,且该第三线间距大于该第一线间距与该第二线间距。
44.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多个触控感测单元包括多个第一电极与多个第二电极,其中每一该多个第一电极包括朝向相邻的该多个第二电极的多个第一分支,且该多个第二电极包括朝向相邻的该多个第一电极的多个第二分支,该多个第一分支与该多个第二分支是交错排列。
45.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介电层,该介电层是选自一抗反射光学膜、一平坦层及其组合;其中,该抗反射光学膜是覆盖该多个导电元件或设置在该基板与该多个导电元件之间,该抗反射光学膜包括至少二层堆叠的不同折射率的材质;其中,该平坦层是覆盖该多个导电元件,且该平坦层的厚度至少为0.8微米。
46.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同化层,该同化层的折射率与该基板的折射率相差小于0. 3,且该同化层覆盖该基板与该抗光层,而该多个导电元件配置于该同化层上。
【文档编号】G06F3/041GK103941901SQ201310086148
【公开日】2014年7月23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18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18日
【发明者】林怡君, 吴明坤, 黄敬佩, 陈国兴, 陈昱廷, 苏振豪, 李允斌, 苏国彰, 李晏伶 申请人: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