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来源的时间线整合方法及其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2038825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基于多来源的时间线整合方法及其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社交网络的动态整合,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多来源的时间线整合方法及其系统。

背景技术:
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社交网络时代,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社交网络来进行联络并获取彼此的最新动态。当用户查看社交网络时,好友的动态、内容等会以时间线(Timeline,也可称为NewFeed)的形式而组织并显示出来。然而,随着社交网络的蓬勃发展,信息和好友的碎片化趋势明显。由于不同人喜好不同的社交网络(例如,新浪微博、腾讯微博、QQ空间、人人网、Facebook、Twitter、Linkedin、Instagram等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用户的好友常常分散在多个社交网络。同时,用户有时会在不同社交网络更新不同类型的内容动态,例如,个人动态更新在新浪微博,照片分享在Instagram,日志更新在QQ空间。在现有的情况下,如果用户希望全方位地了解好友的社交动态,则需要打开不同的社交网络的客户端(或网站),或者是将这些社交平台的好友的内容动态时间线分别展示出来再由用户切换界面来查看。这些方式的缺点是:人为割裂了好友在不同社交网络中的动态,并且用户查看好友动态的效率低下。因此,期望提供一种改进的方法和系统来整合不同类型(例如,文本、图片、视频或它们的混合多媒体)和不同来源(即,不同社交网络)的内容动态,从而更有效并便捷地阅读好友的个人动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多来源的时间线整合方法,用于整合多个社交网络的X条时间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假定分页显示每页N条,第一次分别获取X条时间线的最新N条动态内容;根据X条时间线来整合形成本地时间线;当接收到向下翻页指令时,启动翻页动态拼装;判断本地时间线是否有足够向下翻页所需消耗的多条动态,如果多个社交网络中的一个社交网络的时间线内容动态不足,则读取该社交网络的对应时间线的下M条动态,重复判断和读取步骤直到满足本页显示N条动态为止,其中X、N和M为整数。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于多来源的时间线整合系统,包括:配置为接入多个社交网络;处理单元,耦合于接入单元,配置为假定分页显示每页N条,第一次分别获取多个社交网络的X条时间线的最新N条动态内容;根据X条时间线来整合形成本地时间线;当接收到向下翻页指令时,启动翻页动态拼装;判断本地时间线是否有足够向下翻页所需消耗的多条动态,如果多个社交网络中的一个社交网络的时间线内容动态不足,则读取该社交网络的对应时间线的下M条动态,以及重复判断和读取步骤直到满足本页显示N条动态为止;以及显示单元,耦合于处理单元,配置为显示本地时间线的当前页的N条动态,其中X、N和M为整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本发明提供的基于多来源的时间线整合方法及其系统,提供了高效的跨平台整合好友动态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解决用户错过不同社交平台好友动态信息的烦恼,解决了用户需要登录不同社交平台了解好友动态,甚至是省去了社交平台之间的迁移麻烦。此外,本发明的显示窗口算法,解决了多个内容动态源的获取和展示策略问题,为用户提供了快速、节省流量的良好体验。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时间线整合系统与社交网络平台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基于多来源的时间线整合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更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现在将结合附图来更具体地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时间线整合系统110与社交网络平台120之间的关系示意图。时间线整合系统110包括接入单元111、处理单元113、以及显示单元115。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基于多来源的时间线整合方法的流程示意图。结合图1和图2来看,在步骤201中,接入单元111通过开放接口(API)和/或私有API来接入社交网络平台120中的多个社交网络(例如,社交网络121、123和125)并且获取它们的X条时间线(请注意,X可以等于或不等于社交网络的数量,其并非限制)。请注意,当前绝大多数社交网络平台都是开放的,可以通过开放API接入,而部分私有平台是通过私有API接入的。这里的每一个社交网络都被视为单个内容动态源,从中可以获取所有好友、部分好友、单个好友的动态时间线(Feed)权限和动态信息(假定分页显示窗口大小为每一页可以显示N条动态并且假定获取时间线接口支持指定条数读取)。在步骤202中,处理单元113第一次获取每个内容动态源的最新的N条动态,记下每个社交网络的时间线当前游标,并且基于该X条时间线来形成本地时间线。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将来源于多个社交网络的所有内容根据发布时间重新排序来组成新的本地时间线。在步骤203中,显示单元115显示该本地时间线的当前页(例如,第一页)的N条动态。如果用户看完了所显示的N条动态,则用户可以触发(通过触摸或滑动屏幕或用按键、鼠标等方式)来产生翻页指令。在步骤204中,处理单元113判断翻页指令具体是向上翻页还是向下翻页。如果是向上翻页,则进入步骤205,即本地时间线向上遍历N条,显示本地时间线内容。此时还需要判断是否已经翻页到了顶部(步骤206),如果向上翻页到了顶部,则相当于进行所有时间线的最新更新。也就是获取每条时间线的最新动态并且更新到本地时间线(步骤207),随后显示本地时间线的当前页的N条动态(回到步骤203)。如果向上翻页还没有到顶部,则回到步骤203,显示单元115显示该更新的本地时间线的当前页的N条动态。再次回到步骤204的判断,如果是向下翻页,则进入步骤208,启动翻页动态拼装。在翻页动态拼装中,处理单元113会动态地拼装来自不同内容动态源的动态。举例并且并非限制,假设当前的N条动态中有N-1条是来自社交网络121而有1条是来自社交网络123(N-1>1)。在这种情况下,来自社交网络121的动态快被消耗完,可能不足够翻页所需的动态。因此,需要在步骤209中判断这N条动态是否消耗完了某个社交网络的动态源,即检查本地时间线是否还有足够本次翻页所需消耗的N条动态。如果内容动态足够(判断结果为否),则跳转到步骤212,显示本地时间线的下一页的下一个N条动态。接着,进入步骤213,即翻页动态拼装结束。再次回到步骤209的判断,如果内容动态不足(判断结果为是),则跳转到步骤210,读取该不足的社交网络的时间线并且根据游标获取该不足的社交网络的动态源(例如,社交网络121)的下M条动态。关于社交网络翻页的M条数,是一个经验值参数M≤N。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特别是在多个社交域的更新频度相当的情况下,可以设置为:M=N/X(若N/X不为整数,可作取整操作)。请注意,这并非限制性的设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M可被设置为任何合适的值。随后进入步骤211,放入本地时间线排序。并且转到步骤208,继续进行翻页动态拼装并且继续检查本地时间线是否还有足够本次翻页所需消耗的N条动态。下面将进一步举例来说明,假设社交网络平台120只包含社交网络121(例如,腾讯微博)和社交网络123(例如,新浪微博),并且假设每一页可以显示的动态数量(即分页显示窗口大小)为N=25。则在步骤202中,处理单元113第一次获取分别来自腾讯微博和新浪微博的最新的25条动态。接着,基于这两个社交网络的时间线来形成本地时间线并且显示单元115显示该本地时间线的第一页的25条动态。此处,假设这25条动态中包含23条新浪微博和2条腾讯微博(本地时间线中剩2条新浪微博和23条腾讯微博)。特别地,当用户看完了所显示的25条动态并且通过触摸屏幕来产生向下翻页指令时,启动翻页动态拼装。在翻页动态拼装中,处理单元113会动态地拼装来自腾讯微博和新浪微博的动态。在翻页动态拼装中,处理单元113可首先判断出新浪微博的动态数量不足,读取新浪微博的时间线并且根据其游标获取来自新浪微博的下12条(25/2的取整值)动态。随后,继续检查本地时间线是否还有足够本次翻页所需消耗的25条动态。若又出现腾讯微博的内容动态不足,则可读取腾讯微博的时间线并且根据其游标获取来自腾讯微博的下12条动态,以此类推。请注意,尽管以上描述是按照201-213的顺序来依次进行,但是还可以用其它合理的顺序来实施本发明。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算法可以支持预先读取,当符合预先读取条件时可以省略步骤201-208而自动执行从209开始的步骤。有利地,利用本发明,可以解决用户错过不同社交平台好友动态信息的烦恼,解决了用户需要登录不同社交平台了解好友动态,甚至是省去了社交平台之间的迁移麻烦,从而为用户提供了快速、节省流量的良好体验。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发明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全部通过硬件来实施。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对背景技术做出贡献的全部或者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