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车辆外部轮廓非接触式检测方法

文档序号:6628610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轨道车辆外部轮廓非接触式检测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轨道车辆外部轮廓非接触式检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采用数码相机获取被测车辆外部轮廓的数码照片,对数码照片进行分析计算和处理,绘制出被测车辆的外轮廓图形,与标准的外轮廓图形进行比较,实现对被测车辆外部轮廓几何尺寸进行非接触式的检测;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1)设备准备、2)建立坐标体系、3)设置采集点、4)获取数码照片、5)图像处理和6)输出结果。本发明方法科学合理,对轨道车辆的外部轮廓进行非接触检测,对轨道车辆不造成任何损伤,无环境污染,抗干扰能力强,精度高,能够实时完成数据采集、保存、分析处理,工作效率高。
【专利说明】轨道车辆外部轮廓非接触式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铁道车辆安全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机器视觉检测技术的 轨道车辆外部轮廓非接触式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迅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 提高,加之我国轨道交通装备正在实施的"走出去"战略,都对新造轨道车辆轮廓制造精度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根据GB/T 16904《标准轨距铁路机车车辆限界检查》的规定,对 于轨道车辆车体外部轮廓尺寸的测量,我国仍在使用限界规,该种方法费时费力,且检测精 度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对于新造轨道车辆车体表面轮廓尺寸的检测问题已成为一个亟待 解决的技术难题。限界规分为上部规和下部规,上部规由钢结构框架、中心调节器、叶板及 伸缩调整定位装置、双向摆动及中心复位机构、非接触传感器及其封闭安装盒等部件组成, 用以检测车体顶部及侧面的尺寸及几何量信息;下部规由三维可调支座、叶板与支承轴承、 双向摆动及其中心复位装置等部件组成。测量时被检车辆以小于5km/h的速度通过标准轨 距铁路机车车辆检查区段,通过叶板的伸缩量进行测量。限界规检测主要有以下其不足之 处:①限界规安装调整的过程极为复杂,操作需人工参与,步骤繁琐、效率低下;@测量点 数有限,测量结果可信度差,无法对测量数据进行自动保存、计算和管理;(!)无法获得整车 的外部轮廓;?检测时,需在限界规前后各预留一倍车长的检查区段,增加了测量的空间 范围。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针对新造轨道车辆外部轮廓检测精度不 高、效率低下等问题,基于机器视觉理论和仿射几何原理,提供了一种能够实现轨道车辆外 部轮廓测量自动化的,能够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评定和管理的,减少试验人员数量,提高 检测水平的轨道车辆外部轮廓非接触式检测方法。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所述方法包括采用数码相机获取被测车辆外部轮廓的数码照片,对数码照片进行分析 计算和处理,绘制出被测车辆的外轮廓图形,与标准的外轮廓图形进行比较,实现对被测车 辆外部轮廓几何尺寸进行非接触式的检测; 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1)设备准备:设置一个龙门架,龙门架内能够通过被测车辆,被测车辆配置步进控制的 牵引装置;龙门架的立柱和顶部横梁上安装若干个照明灯光和若干个检测装置;每个照明 灯光均面向被测车辆;每个检测装置包括数码相机和线光源,线光源垂直面对被测车辆,数 码相机以固定角度倾斜面对被测车辆;线光源的照射区落入数码相机的成像区内;所有线 光源的中心线均位于被测车辆的同一横截面内;所有数码相机的成像区相叠加能够完全覆 盖被测车辆的同一横截面处的两侧和顶部;各检测装置和牵引装置的控制部分均与中央控 制装置电连接,中央控制装置包括微处理器、储存单元、输入接口和输出接口,安装专用软 件,程序控制照明灯光、数码相机、线光源和牵引装置,采集、分析处理并保存数据; 2) 建立坐标体系:以被测车辆的长度方向为X轴,以被测车辆所在轨道水平面为Y轴, 以被测车辆横截面的垂直中心线为Z轴,XYZ坐标体系的O点位于被测车辆的指定端部的 横截面内; 3) 设置采集点:从XYZ坐标体系的O点开始,对于被测车辆外表面有小尺寸零部件的 部位,沿X轴方向的拍摄采集间距为3-10毫米,对于被测车辆的其他部位,沿X轴方向的拍 摄采集间距为10-200毫米,最后将M个检测横截面作为M个采集点标注在X轴上,并保存 它们编号及其在X轴上的坐标值; 4) 获取数码照片:采集点的编号从1开始直到M结束,在某个采集点,照明灯光始终 处于工作状态,先后拍摄并保存背景图像和目标图像共两张数码照片:在线光源关闭的状 态下获取背景图像,在线光源打开的状态下获取目标图像;获取数码照片选用以下方式之 4A、程序控制被测车辆以间歇方式沿X轴行进,在每个采集点处停留并获取数码照片: 4B、程序控制被测车辆以匀速方式沿X轴行进,根据速度和相邻两采集点在X轴上的间 距确定获取照片的时间间隔,程序按照时间间隔获取数码照片: 4C、程序控制被测车辆连续沿X轴行进,对于被测车辆外表面有小尺寸零部件的部位, 被测车辆行进速度为每秒3-10毫米,对于被测车辆的其他部位,被测车辆行进速度为每秒 10-200毫米,根据速度和相邻两采集点在X轴上的间距确定获取照片的时间间隔,程序按 照时间间隔获取数码照片: 5) 图像处理,采用以下方式之一: 5A、实时处理:在数码照片获取过程中,采集点的编号从1开始直到M结束,对于每个 采集点处对应的背景图像和目标图像实时进行差分处理,进一步经过几何计算处理,在XYZ 坐标体系中绘制出该检测截面的两个侧面和顶部的外轮廓线,最后完成M条外轮廓线; 5B、集中处理:在M个采集点的数码照片全部拍摄完成后,采集点的编号从1开始直到 M结束,对于每个采集点处对应的背景图像和目标图像逐一进行差分处理,进一步经过几何 计算处理,在XYZ坐标体系中逐一绘制出各检测截面的两个侧面和顶部的外轮廓线,总共M 条外轮廓线; 6) 输出结果,根据比较的基准不同,能够输出以下结果: 6A、以标准限界为比较基准,将M条外轮廓线逐条与标准限界尺寸相比较,输出被测车 辆实测外轮廓尺寸超出限界部位的坐标及超限尺寸; 6B、以设计图纸为比较基准,将M条外轮廓线逐条与设计图纸尺寸相比较,绘制出被测 车辆实测外轮廓尺寸的误差图。
[0005] 所述检测装置还配置一部数码相机,两部数码相机在线光源的线条光线的中心线 两侧对称布置,两部数码相机同步工作,在步骤"4)获取数码照片"时,同一采集点处获取的 背景图像和目标图像各两张,在步骤"5)图像处理"时,同一采集点处的两根外轮廓线进行 平均化处理,以提高检测精度。
[0006] 所述龙门架在中央控制装置的程序控制下能够沿X轴行走。
[0007] 所述数码相机配置滤光片。
[0008] 所述检测装置能够沿Y轴和Z轴移动调整固定。
[0009]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所述方法科学合理,对轨道车辆的外部轮 廓进行非接触检测,对轨道车辆不造成任何损伤,无环境污染,抗干扰能力强,精度高,能够 实时完成数据采集、保存、分析处理,工作效率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 图1为本发明检测方法的流程框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采用设备装置的配置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俯视示意图,移去龙门架的顶部横梁; 图4为图2的A-A放大示意图; 图中:1-轨道及地基,2-行走装置,3-检测装置,4-龙门架,5-被测车辆,6-中央控制 装置,7-数码相机,8-线光源。

【具体实施方式】
[0011]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检测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2] 参考附图:所述方法包括采用数码相机获取被测车辆5外部轮廓的数码照片,对 数码照片进行分析计算和处理,绘制出被测车辆5的外轮廓图形,与标准的外轮廓图形进 行比较,实现对被测车辆5外部轮廓几何尺寸进行非接触式的检测; 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1) 设备准备:设置一个龙门架4,龙门架4内能够通过被测车辆5,被测车辆5配置步 进控制的牵引装置;龙门架4的立柱和顶部横梁上安装若干个照明灯光和若干个检测装置 3 ;每个照明灯光均面向被测车辆5 ;每个检测装置3包括数码相机7和线光源8,线光源8 垂直面对被测车辆5,数码相机7以固定角度倾斜面对被测车辆5 ;线光源8的照射区落入 数码相机7的成像区内;所有线光源8的中心线均位于被测车辆5的同一横截面内;所有 数码相机7的成像区相叠加能够完全覆盖被测车辆5的同一横截面处的两侧和顶部;各检 测装置3和牵引装置的控制部分均与中央控制装置6电连接,中央控制装置6包括微处理 器、储存单元、输入接口和输出接口,安装专用软件,程序控制照明灯光、数码相机7、线光源 8和牵引装置,采集、分析处理并保存数据; 2) 建立坐标体系:以被测车辆5的长度方向为X轴,以被测车辆5所在轨道水平面为 Y轴,以被测车辆5横截面的垂直中心线为Z轴,XYZ坐标体系的0点位于被测车辆5的指 定端部的横截面内; 3) 设置采集点:从XYZ坐标体系的0点开始,对于被测车辆5外表面有小尺寸零部件 的部位,沿X轴方向的拍摄采集间距为3-10毫米,对于被测车辆5的其他部位,沿X轴方向 的拍摄采集间距为10-200毫米,最后将M个检测横截面作为M个采集点标注在X轴上,并 保存它们编号及其在X轴上的坐标值; 4) 获取数码照片:采集点的编号从1开始直到M结束,在某个采集点,照明灯光始终处 于工作状态,先后拍摄并保存背景图像和目标图像共两张数码照片:在线光源8关闭的状 态下获取背景图像,在线光源8打开的状态下获取目标图像;获取数码照片选用以下方式 之一: 4A、程序控制被测车辆5以间歇方式沿X轴行进,在每个采集点处停留并获取数码照 片: 4B、程序控制被测车辆5以匀速方式沿X轴行进,根据速度和相邻两采集点在X轴上的 间距确定获取照片的时间间隔,程序按照时间间隔获取数码照片: 4C、程序控制被测车辆5连续沿X轴行进,对于被测车辆5外表面有小尺寸零部件的 部位,被测车辆5行进速度为每秒3-10毫米,对于被测车辆5的其他部位,被测车辆5行进 速度为每秒10-200毫米,根据速度和相邻两采集点在X轴上的间距确定获取照片的时间间 隔,程序按照时间间隔获取数码照片: 5) 图像处理,采用以下方式之一: 5A、实时处理:在数码照片获取过程中,采集点的编号从1开始直到M结束,对于每个 采集点处对应的背景图像和目标图像实时进行差分处理,进一步经过几何计算处理,在XYZ 坐标体系中绘制出该检测截面的两个侧面和顶部的外轮廓线,最后完成M条外轮廓线; 5B、集中处理:在M个采集点的数码照片全部拍摄完成后,采集点的编号从1开始直到 M结束,对于每个采集点处对应的背景图像和目标图像逐一进行差分处理,进一步经过几何 计算处理,在XYZ坐标体系中逐一绘制出各检测截面的两个侧面和顶部的外轮廓线,总共M 条外轮廓线; 6) 输出结果,根据比较的基准不同,能够输出以下结果: 6A、以标准限界为比较基准,将M条外轮廓线逐条与标准限界尺寸相比较,输出被测车 辆5实测外轮廓尺寸超出限界部位的坐标及超限尺寸; 6B、以设计图纸为比较基准,将M条外轮廓线逐条与设计图纸尺寸相比较,绘制出被测 车辆5实测外轮廓尺寸的误差图。
[0013] 所述检测装置3还配置一部数码相机7,两部数码相机7在线光源8的线条光线的 中心线两侧对称布置,两部数码相机7同步工作,在步骤"4)获取数码照片"时,同一采集点 处获取的背景图像和目标图像各两张,在步骤"5)图像处理"时,同一采集点处的两根外轮 廓线进行平均化处理,以提高检测精度。
[0014] 所述龙门架4在中央控制装置6的程序控制下能够沿X轴行走。
[0015] 所述数码相机7配置滤光片。
[0016] 所述检测装置3能够沿Y轴和Z轴移动调整固定。
[0017] 轨道及地基1 :地基上铺设两种轨道,一种是被测车辆5的轨道,另外一种为龙门 架4的行走装置2的轨道。
[0018] 行走装置2 :安装在龙门架4的底部,能够带动龙门架4前进或者后退。
[0019] 检测装置3 :检测被测车辆5的外部轮廓的光学装置,包括数码相机7和线光源8。
[0020] 龙门架4 :安装照明灯光和检测装置3的载体。
[0021] 被测车辆5 :新造车辆,或者大修后的车辆。
[0022] 中央控制装置6:包括微处理器、储存单元、输入接口和输出接口,安装专用软件, 程序控制照明灯光、数码相机7、线光源8和牵引装置,采集、分析处理并保存数据。
[0023] 数码相机7 :采用现有技术的数码相机,分辨率不低于768X576。
[0024] 线光源8 :采用现有技术的线光源。
[0025] 照明灯光:采用现有技术的照明灯光。
[0026] 滤光片:采用现有技术的滤光片。
[0027] 在以下实施例中:被测车辆5从指定端部到另外一个端部的长度为25000毫米。
[0028] 实施例1 : 1) 设备准备:设置一个龙门架4,龙门架4内能够通过被测车辆5,被测车辆5配置步 进控制的牵引装置;龙门架4的立柱和顶部横梁上安装若干个照明灯光和若干个检测装置 3 ;每个照明灯光均面向被测车辆5 ;每个检测装置3包括数码相机7和线光源8,线光源8 垂直面对被测车辆5,数码相机7以固定角度倾斜面对被测车辆5 ;线光源8的照射区落入 数码相机7的成像区内;所有线光源8的中心线均位于被测车辆5的同一横截面内;所有 数码相机7的成像区相叠加能够完全覆盖被测车辆5的同一横截面处的两侧和顶部;各检 测装置3和牵引装置的控制部分均与中央控制装置6电连接,中央控制装置6包括微处理 器、储存单元、输入接口和输出接口,安装专用软件,程序控制照明灯光、数码相机7、线光源 8和牵引装置,采集、分析处理并保存数据; 2) 建立坐标体系:以被测车辆5的长度方向为X轴,以被测车辆5所在轨道水平面为 Y轴,以被测车辆5横截面的垂直中心线为Z轴,XYZ坐标体系的0点位于被测车辆5的指 定端部的横截面内; 3) 设置采集点:从XYZ坐标体系的0点开始,对于被测车辆5外表面有小尺寸零部件 的部位,沿X轴方向的拍摄采集间距为3毫米,对于被测车辆5的其他部位,沿X轴方向的 拍摄采集间距为100毫米,最后将M个检测横截面作为M个采集点标注在X轴上,并保存它 们编号及其在X轴上的坐标值; 4) 获取数码照片:采集点的编号从1开始直到M结束,在某个采集点,照明灯光始终处 于工作状态,先后拍摄并保存背景图像和目标图像共两张数码照片:在线光源8关闭的状 态下获取背景图像,在线光源8打开的状态下获取目标图像;获取数码照片选用以下方式: 4A、程序控制被测车辆5以间歇方式沿X轴行进,在每个采集点处停留并获取数码照 片: 5) 图像处理,实时处理:在数码照片获取过程中,采集点的编号从1开始直到M结束, 对于每个采集点处对应的背景图像和目标图像实时进行差分处理,进一步经过几何计算处 理,在XYZ坐标体系中绘制出该检测截面的两个侧面和顶部的外轮廓线,最后完成M条外轮 廓线; 6) 输出结果,以标准限界为比较基准,将M条外轮廓线逐条与标准限界尺寸相比较,输 出被测车辆5实测外轮廓尺寸超出限界部位的坐标及超限尺寸; 实施例2 : 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检测装置3还配置一部数码相机7,两部数码相机7在 线光源8的线条光线的中心线两侧对称布置,两部数码相机7同步工作,在步骤"4)获取数 码照片"时,同一采集点处获取的背景图像和目标图像各两张,在步骤"5)图像处理"时,同 一采集点处的两根外轮廓线进行平均化处理,以提高检测精度。
【权利要求】
1. 一种轨道车辆外部轮廓非接触式检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采用数码相机获取被测车 辆(5)外部轮廓的数码照片,对数码照片进行分析计算和处理,绘制出被测车辆(5)的外轮 廓图形,与标准的外轮廓图形进行比较,实现对被测车辆(5)外部轮廓几何尺寸进行非接触 式的检测; 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1) 设备准备:设置一个龙门架(4 ),龙门架(4 )内能够通过被测车辆(5 ),被测车辆(5 ) 配置步进控制的牵引装置;龙门架(4)的立柱和顶部横梁上安装若干个照明灯光和若干个 检测装置(3);每个照明灯光均面向被测车辆(5);每个检测装置(3)包括数码相机(7)和 线光源(8 ),线光源(8 )垂直面对被测车辆(5 ),数码相机(7 )以固定角度倾斜面对被测车辆 (5) ;线光源(8)的照射区落入数码相机(7)的成像区内;所有线光源(8)的中心线均位于被 测车辆(5)的同一横截面内;所有数码相机(7)的成像区相叠加能够完全覆盖被测车辆(5) 的同一横截面处的两侧和顶部;各检测装置(3)和牵引装置的控制部分均与中央控制装置 (6) 电连接,中央控制装置(6)包括微处理器、储存单元、输入接口和输出接口,安装专用软 件,程序控制照明灯光、数码相机(7)、线光源(8)和牵引装置,采集、分析处理并保存数据; 2) 建立坐标体系:以被测车辆(5)的长度方向为X轴,以被测车辆(5)所在轨道水平 面为Y轴,以被测车辆(5)横截面的垂直中心线为Z轴,XYZ坐标体系的0点位于被测车辆 (5)的指定端部的横截面内; 3) 设置采集点:从XYZ坐标体系的0点开始,对于被测车辆(5)外表面有小尺寸零部件 的部位,沿X轴方向的拍摄采集间距为3-10毫米,对于被测车辆(5)的其他部位,沿X轴方 向的拍摄采集间距为10-200毫米,最后将Μ个检测横截面作为Μ个采集点标注在X轴上, 并保存它们编号及其在X轴上的坐标值; 4) 获取数码照片:采集点的编号从1开始直到Μ结束,在某个采集点,照明灯光始终处 于工作状态,先后拍摄并保存背景图像和目标图像共两张数码照片:在线光源(8)关闭的 状态下获取背景图像,在线光源(8)打开的状态下获取目标图像;获取数码照片选用以下 方式之一: 4Α、程序控制被测车辆(5)以间歇方式沿X轴行进,在每个采集点处停留并获取数码照 片; 4Β、程序控制被测车辆(5)以匀速方式沿X轴行进,根据速度和相邻两采集点在X轴上 的间距确定获取照片的时间间隔,程序按照时间间隔获取数码照片; 4C、程序控制被测车辆(5)连续沿X轴行进,对于被测车辆(5)外表面有小尺寸零部件 的部位,被测车辆(5)行进速度为每秒3-10毫米,对于被测车辆(5)的其他部位,被测车辆 (5)行进速度为每秒10-200毫米,根据速度和相邻两采集点在X轴上的间距确定获取照片 的时间间隔,程序按照时间间隔获取数码照片; 5) 图像处理,采用以下方式之一: 5Α、实时处理:在数码照片获取过程中,采集点的编号从1开始直到Μ结束,对于每个 采集点处对应的背景图像和目标图像实时进行差分处理,进一步经过几何计算处理,在ΧΥΖ 坐标体系中绘制出该检测截面的两个侧面和顶部的外轮廓线,最后完成Μ条外轮廓线; 5Β、集中处理:在Μ个采集点的数码照片全部拍摄完成后,采集点的编号从1开始直到 Μ结束,对于每个采集点处对应的背景图像和目标图像逐一进行差分处理,进一步经过几何 计算处理,在XYZ坐标体系中逐一绘制出各检测截面的两个侧面和顶部的外轮廓线,总共Μ 条外轮廓线; 6)输出结果,根据比较的基准不同,能够输出以下结果: 6Α、以标准限界为比较基准,将Μ条外轮廓线逐条与标准限界尺寸相比较,输出被测车 辆(5)实测外轮廓尺寸超出限界部位的坐标及超限尺寸; 6Β、以设计图纸为比较基准,将Μ条外轮廓线逐条与设计图纸尺寸相比较,绘制出被测 车辆(5 )实测外轮廓尺寸的误差图。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3)还配置另一部数码相机 (7),两部数码相机(7)在线光源(8)的线条光线的中心线两侧对称布置,两部数码相机(7) 同步工作,在步骤"4)获取数码照片"时,同一采集点处获取的背景图像和目标图像各两张, 在步骤"5)图像处理"时,同一采集点处的两根外轮廓线进行平均化处理,以提高检测精度。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龙门架(4)在中央控制装置(6) 的程序控制下能够沿X轴行走。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码相机(7)配置滤光片。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码相机(7)配置滤光片。
6.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3)能够沿Υ轴和Ζ轴 移动调整固定。
7.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3)能够沿Υ轴和Ζ轴移动 调整固定。
8.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3)能够沿Υ轴和Ζ轴移动 调整固定。
9.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3)能够沿Υ轴和Ζ轴移动 调整固定。
【文档编号】G06T7/60GK104239904SQ201410504101
【公开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28日
【发明者】鲁寨军, 梁习锋, 刘应龙, 高广军, 王前选, 周伟, 李志伟, 言正明, 黄磊 申请人:中南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