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匹配装置、人机匹配方法、人机匹配程序、机器类型分类表的数据结构以及操作者类型分类表的数据结构与流程

文档序号:11530969阅读:329来源:国知局
人机匹配装置、人机匹配方法、人机匹配程序、机器类型分类表的数据结构以及操作者类型分类表的数据结构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向人提示操作性与该人的操作能力相适应的机器的技术。



背景技术:

为了使汽车、电视、电脑、智能手机等机器与用户的各种需求相对应,而制造并销售设计、功能等不同的各种机型(型号)。用户因机型多样化而感受到了购买机型的选择范围广泛的优点,但也感受到了需要花费精力和时间来选择要购买机型的缺点。

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使用户高效地选择机型的技术方案。具体而言,提出了一种基于用户使用移动终端的功能的使用历史信息,从使用中的移动终端的各功能中判断出必要功能,从可变更机型的移动终端的机型中提取具有必要功能的机型作为推荐机型并提示的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5710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专利文献1等提出的技术仅提示具有对用户而言必要的功能的机型(在专利文献1中,指移动终端)。即,完全不考虑用户是否能够顺利操作该机型、操作是否花费精力和时间,就提示推荐机型。

另一方面,对用户而言,能够顺利操作的机型是指该机型的操作性与自身操作机器的应对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相适应。影响机器操作性的主要原因多种多样,有作为可视化界面的显示画面的大小,按钮、操纵杆等操作部件的大小或相对位置关系,对操作部件进行操作所需的力的大小,使用功能时一系列操作的复杂度,伴随对操作部件的操作的响应速度等。另外,每个用户操作机器的应对能力既因该用户的视力、听力、体力、手指大小等人体特征而不同,而且也因指尖的灵巧性、性格等不同。

因此,在上述专利文献1等提出的技术中,有时会向用户提示操作性与用户操作机器的应对能力不相适应的机型,即用户不能顺利操作的机型。用户不能顺利操作的机型是对该用户而言使用不方便的机型。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判定机器的操作性与作为操作者的用户操作机器的应对能力的适应性,提示该操作者能够顺利操作的机器的技术。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人机匹配装置如下构成。

机器类型存储部存储基于根据操作者的操作而动作的机器的操作性对该机器进行分类的机器类型。此处所述的机器并不根据汽车、电视、电脑、智能手机等进行分类(此处,称为大分类),而是根据机型(型号)进行分类(此处,称为小分类)。

对于根据操作者的操作而动作的机器的机器类型而言,只要使用例如针对该机器输入的与操作性相关的特性值进行辨别即可。与操作性相关的特性值可以实际操作机器而获取,也可以基于该机器的设计数据进行推断而获取。

适应性判定部判定基于机器操作的应对能力对操作者进行分类的操作者类型与基于机器的操作性进行分类的机器类型的适应性。

对于操作者类型而言,使用例如针对操作者而输入的与机器操作的应对能力相关的特性值进行辨别。与操作者操作机器的应对能力相关的特性值只要是使操作者实际进行与操作机器相关的模拟而获取即可。

适应判定结果信息生成部基于适应性判定部对指定的操作者的操作者类型与机器类型的适应性进行判定的判定结果,生成与机器类型存储部存储有机器类型的机器之间的适应判定结果信息。

对于该适应判定结果信息生成部而言,可以是例如从机器类型存储部提取机器类型与指定的操作者的操作者类型相适应的机器,生成此处提取的机器列表作为适应判定结果信息,也可以是生成使适应性判定部作出的判定结果与每个指定的机器建立了对应关系的列表作为适应判定结果信息。

另外,输出部输出适应判定结果信息生成部生成的适应判定结果信息。

由此,能够向作为操作者的用户提示机器的操作性与该用户操作机器的应对能力相适应的机器(即,用户能够顺利操作的机器)。

另外,只要是由个人电脑或移动终端等终端指定对人机匹配装置的操作者和机器即可。

另外,将机器类型分类表事先存储在机器类型分类表存储部,该机器类型分类表针对每种机器类型,就与机器的操作性相关的多个项目规定了操作者的应对范围大小。而且,机器类型辨别部也可以如下构成:就与机器的操作性相关的多个项目,根据针对该机器而输入的与操作性相关的特性值,算出操作者的对应范围的大小,参照机器分类表来辨别符合的机器类型。

另外,将操作者类型分类表事先存储在操作者类型分类表存储部,该操作者类型分类表针对每种操作者类型,就与机器操作相关的多个项目将规定了操作者操作机器的应对能力大小。而且,操作者类型辨别部也可以如下构成:就与机器操作相关的多个项目,根据输入的与操作应对能力相关的特性值,算出操作者的操作应对能力的大小,参照操作者分类表来辨别符合的操作者类型。

进一步地,将匹配表事先存储在匹配表存储部,该匹配表针对每个机器类型与操作者类型的组合,规定了两者是否相适应。而且,适应性判定部也可以参照该匹配表判定机器类型与操作者类型的适应性。

另外,就本发明的机器类型分类表的数据结构而言,该机器类型分类表用于使用操作者的应对范围的大小来辨别符合的机器类型,其中,操作者的应对范围的大小是计算机根据就与机器操作性相关的多个项目而输入的与操作性相关的特性值算出的,针对每种机器类型,就与机器的操作性相关的多个项目规定有操作者的对应范围的大小。

另外,就本发明的操作者类型分类表的数据结构而言,该操作者类型分类表用于使用操作应对能力的大小来辨别符合的操作者类型,其中,操作应对能力的大小是计算机根据就与操作者的机器操作相关的多个项目而输入的与操作应对能力相关的特性值算出的,针对每种操作者类型,就与操作者的机器操作相关的多个项目规定有操作者的操作应对能力的大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示机器的操作性与操作者的机器操作的应对能力相适应的机器,即操作者能够顺利操作的机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匹配系统的构成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人机匹配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构成的框图。

图3是表示机器类型分类表的数据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操作者类型分类表的数据结构的图。

图5是表示匹配表的数据结构的图。

图6是表示操作特性测定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构成的框图。

图7是表示数据手套的图。

图8是表示可穿戴式照相机的图。

图9是表示操作应对能力测定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构成的图。

图10是表示驾驶台的概略图。

图11是表示操作特性测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机器类型辨别处理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操作应对能力测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操作者类型辨别处理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匹配处理的流程图。

图16是表示另一实例的匹配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匹配系统的构成的概略图。该匹配系统具有人机匹配装置1、操作特性测定装置2、操作应对能力测定装置3以及终端4。人机匹配装置1通过网络与操作特性测定装置2、操作应对能力测定装置3和终端4连接。人机匹配装置1通过网络与操作特性测定装置2、操作应对能力测定装置3和终端4进行数据通信。连接人机匹配装置1和操作特性测定装置2的网络、连接人机匹配装置1和操作应对能力测定装置3的网络以及连接人机匹配装置1和终端4的网络可以是相同的网络,也可以是不同的网络。

人机匹配装置1针对指定的操作者(登记者)提示操作性与该登记者机器操作的应对能力相适应的机器。人机匹配装置1不是根据汽车、电视、电脑、智能手机等的主要功能的分类(此处,有时也将该分类称为大分类)来提示机器,而是根据a公司的xxx、a公司的xyz、b公司的xzz等制造商以及该制造商所规定的机型(型号)的分类(此处,有时也将该分类称为小分类)来提示属于该大分类的机器。

操作特性测定装置2的详情将在下文描述,其进行获取机器的操作性相关的特性值的处理。使佩戴有下文所述的数据手套、可穿戴式照相机等测定设备的操作员实际操作机器,对操作时各测定设备的输出进行处理,获取与该操作性相关的特性值。作为与操作性相关的特性值,有可视化界面的操作特性、力学操作的操作特性和信息理解上的操作特性。

可视化界面的操作特性是与显示画面所显示的信息的读取相关的操作特性,测定显示信息的显示画面的安装位置、大小以及显示画面所显示的文字大小、字体、语言等作为其特性值。就力学操作的操作特性而言,测定手柄、操纵杆、按钮、踏板等各操作部件的相对配置关系、各操作部件的大小、各操作部件的操作方法(按压、旋转、推拉等)、对各操作部件进行操作所需的力的大小等作为其特性值。就信息理解上的操作特性而言,测定根据显示、声音的输出信息判断情况所用的知识、根据判断的情况连续对多个操作部件进行操作的操作复杂度、伴随对操作部件的操作的响应速度等作为其特性值。操作特性测定装置2针对每种机型(小分类的机器)将就该机型测定的与操作性相关的特性值输入到人机匹配装置1中。

人机匹配装置1针对从操作特性测定装置2输入了与操作性相关的特性值的每种机型,对基于输入的与操作性相关的特性值而被分类的机器类型进行辨别。另外,人机匹配装置1针对从操作特性测定装置2输入了与操作性相关的特性值的每种机型,生成使该机型的识别码(机器id)、表示该机型的大分类的代码(表示汽车、电视、电脑、智能手机等的代码)、制造商、机型名称(型号名称)以及机器类型建立了对应关系的机器类型记录,将该机器类型记录登记在数据库中。

操作应对能力测定装置3的详情将在下文描述,其进行获取与操作者操作机器的应对能力相关的特性值的处理。操作应对能力测定装置3使操作者进行与机器操作相关的模拟,测定可视化界面的操作应对能力的特性值、力学操作的操作应对能力的特性值以及信息理解上的操作的操作应对能力的特性值。操作应对能力测定装置3将测定的与操作者操作机器的应对能力相关的特性值输入到人机匹配装置1中。操作应对能力测定装置3设置在车站、机场等公共设施、汽车租赁店、家电零售店等店铺,以使不特定的多数人能够使用(能够对操作应对能力进行测定)。

人机匹配装置1针对从操作应对能力测定装置3输入了与机器操作的应对能力相关的特性值的每个操作者,对基于输入的与机器操作的应对能力相关的特性值而被分类的操作者类型进行辨别。另外,人机匹配装置1针对从操作应对能力测定装置3输入了与机器操作的应对能力相关的特性值的每个操作者,生成使该操作者的识别码(登记者id)以及操作者类型建立了对应关系的操作者类型记录,将该操作者类型记录登记在数据库中。操作者类型记录被登记到数据库中的人是此处所述的登记者(操作者类型记录没有被登记到数据库中的人是未登记者)。

终端4是登记者所有的个人电脑或智能手机等。登记者能够操作终端4,向人机匹配装置1要求提示与自身操作应对能力相适应的机器等。此处所述的登记者是如上所述通过操作应对能力测定装置3对操作应对能力进行测定并且操作者类型记录被登记到数据库中的人。向登记者赋予登记者id。

另外,在图1中,仅示出了通过网络连接到人机匹配装置1的操作特性测定装置2、操作应对能力测定装置3和终端4各一个。通过网络连接到人机匹配装置1的操作特性测定装置2、操作应对能力测定装置3和终端4也可以为多个。

图2是表示人机匹配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构成的框图。人机匹配装置1具有控制单元11、存储单元12和通信单元13。

控制单元11在对人机匹配装置1主体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并且执行辨别机器类型的机器类型辨别处理、辨别操作者类型的操作者类型辨别处理、判定机器与操作者的适应性的适应性判定处理、基于适应性判定处理的处理结果生成适应判定结果信息的适应判定结果信息生成处理等。该控制单元11具有相当于本发明所述的机器类型辨别部、操作者类型辨别部、适应性判定部以及适应结果信息生成部的构成。

存储单元12具有硬盘等存储介质,存储机器类型数据库15(机器类型db15)、操作者类型数据库16(操作者类型db16)、机器类型分类表17、操作者类型分类表18和匹配表19。

机器类型db15是登记上述机器类型记录(使机器id、制造商、机型名称和机器类型建立了对应关系的记录)的数据库。操作者类型db16是登记上述操作者类型记录(使登记者id与操作者类型建立了对应关系的记录)的数据库。机器类型分类表17是用于针对从操作特性测定装置2输入了与操作性相关的特性值的机器辨别该机器类型的表格。操作者类型分类表18是用于针对从操作应对能力测定装置3输入了与操作应对能力相关的特性值的操作者辨别该操作者类型的表格。匹配表19是用于判定机器类型与操作者类型的适应性的表格。

图3是表示该实例的机器类型分类表的数据结构的图。该实例的机器类型分类表17是将机器类型分为“展示用机器”、“面向特定客户的机器”、“学校教育用机器”、“面向研究机构的机器”、“面向老人的机器”和“专业用机器”6类中的任意一类的表格。机器类型的名称是为了方便而规定的,例如,机器类型被归类为“展示用机器”的机器并不意味着其用途被限定为展示用。即使是普通用户使用的汽车或电脑等机器,机器类型根据其操作性也被归类为“展示用机器”。另外,机器类型的名称也可以设为类型a、类型b等。

另外,各机器类型针对与可视化界面的操作特性相关的“画面位置、大小”、“文字大小、种类”、与力学操作的操作特性相关的“指尖”、“握持”、“旋转/推拉”以及与信息理解上的操作特性相关的“必要知识的量和深度”、“操作的复杂性”7个项目(以下,有时也将这些项目称为特性项目),分3个等级(大、中、小)规定该操作中使操作者应对的范围的大小。

人机匹配装置1基于从操作特性测定装置2输入的与操作性相关的特性值,判定各特性项目的操作中使操作者应对的范围的大小。人机匹配装置1根据针对各特性项目判定出的、该操作中使操作者应对的范围的大小的组合来辨别机器类型。

在本实例中,机器类型具有上述6种类型。另一方面,由于人机匹配装置1针对各特性项目(7个项目)分3个等级判定使操作者应对的范围的大小,所以判定结果的组合的总数远多于机器类型(6种类型),为2187种。因此,与基于从操作特性测定装置2输入的与操作性相关的特性值判定出的、在各特性项目的操作中使操作者应对的范围的大小的组合完全符合的机器类型很可能没有被登记到机器类型分类表17中。

如果与基于从操作特性测定装置2输入的与操作性相关的特性值判定出的、在各特性项目的操作中使操作者应对的范围的大小的组合完全符合的机器类型没有被登记到机器类型分类表17中,则人机匹配装置1使用公知的模糊推理等技术将其归类为登记到该机器类型分类表17中的6种类型中的某一种机器类型。即,人机匹配装置1将从操作特性测定装置2输入与操作性相关的特性值的机器归类为登记到机器类型分类表17中的6种类型中的某一类。

图4是表示本实例的操作者类型分类表的数据结构的图。该操作者类型分类表18是将操作者类型分为“不熟练的青年”、“不熟练的老人”、“孩子”、“作为爱好者的孩子”、“作为爱好者的老人”和“熟练的青年”6类中的任意一类的表格。此外,操作类型的名称与上述机器类型的名称同样地,是为了方便而规定的,例如,并不意味着操作者类型被归类为“不熟练的青年”的操作者中不包括孩子、老人。另外,操作者类型的名称也可以为类型a、类型b。

另外,对于与可视化界面的操作应对能力相关的“画面位置、大小”、“文字大小、种类”、与力学操作的操作应对能力相关的“指尖”、“握持”、“旋转/推拉”以及与信息理解上的操作应对能力相关的“必要知识的量和深度”、“操作的复杂性”7个项目(以下,有时也将这些项目称为特性项目),各操作者类型分3个等级(大、中、小)规定与该操作相关的操作者的应对能力的大小。

人机匹配装置1基于从操作应对能力测定装置3输入的与机器操作的应对能力相关的特性值,判定各特性项目的操作者的应对能力的大小。人机匹配装置1根据针对各特性项目判定出的、与该操作相关的操作者的应对能力的大小的组合来辨别机器类型。

在本实例中,操作者类型具有上述六种类型。另一方面,由于人机匹配装置1针对各特性项目(7个项目)分3个等级判定操作者的应对能力的大小,所以判定结果的组合的总数远多于操作者类型(6种类型),为2187种。因此,与基于从操作应对能力测定装置3输入的与机器操作的应对能力相关的特性值判定出的、与各特性项目的操作相关的操作者的应对能力的大小的组合完全符合的操作者类型很可能没有被登记到操作者类型分类表18中。

如果与基于从操作应对能力测定装置3输入的与机器操作的应对能力相关的特性值判定出的、与各特性项目的操作相关的操作者的应对能力的大小的组合完全符合的操作者类型没有被登记到操作者类型分类表18中,则人机匹配装置1使用公知的模糊推理等技术将其归类为登记到该操作者类型分类表18中的6种类型中的某一种操作者类型。即,人机匹配装置1将从操作应对能力测定装置3输入了与操作应对能力相关的特性值的操作者归类为登记到操作者类型分类表18中的6种类型中的某一类。

图5是表示该实例的匹配表的数据结构的图。该匹配表19是登记有上述机器类型与操作者类型的适应关系的表。在图5中,“〇”表示适应,“×”表示不适应。另外,“?”表示不清楚是否适应(存在适应的操作者,也存在不适应的操作者)。例如,图5所示的匹配表19登记了:机器类型为“展示用机器”的机器适应操作者类型为“不熟练的青年”、“作为爱好者的孩子”和“作为爱好者的老人”的操作者,不适应“不熟练的老人”、“孩子”、“熟练的青年”的操作者。另外,还登记了:操作者类型为“不熟练的青年”的操作者适应机器类型为“展示用机器”的机器,不适应“程序用机器”的机器。另外,该匹配表19还登记了:不清楚操作者类型为“不熟练的青年”的操作者是否适应机器类型为“面向特定客户的机器”、“学校教育用机器”、“面向研究机构的机器”和“面向老人的机器”的机器。

通信单元13与通过网络连接的操作特性测定装置2、操作应对能力测定装置3和终端4之间进行通信。

图6是表示操作特性测定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构成的框图。操作特性测定装置2具有控制单元21、操作单元22、显示单元23、测定设备连接单元24和通信单元25。

控制单元21控制操作特性测定装置2主体各部分的动作。

操作单元22具有键盘、鼠标等输入设备,接受对操作特性测定装置2主体的输入操作。

显示单元23具有显示器,显示对与操作性相关的特性值进行测定的机器的操作说明书等。

数据手套、可穿戴式照相机等测定设备与测定设备连接单元24连接。图7是表示数据手套的图,图8是表示可穿戴式照相机的图。

数据手套100是使用电阻折射传感技术检测操作员佩戴有该数据手套100的手和手指的动作,并输出关节角度等数据的测定设备(传感设备)。作为数据手套100,例如有网络手套系统公司(cyberglovesystems社)开发的产品(参照http://www.nihonbinary.co.jp/products/vr/motioncapture/cyberglove.html)。

数据手套100具有大量传感器,检测各手指的弯曲、各手指的外翻、手掌的弯曲、手掌的翘曲等作为手和手指的动作。数据手套100具有例如利用光纤、电阻元件等检测手指弯曲的传感器、检测手的绝对位置、姿势数据的传感器(比如磁传感器、惯性传感器这样的与动作跟踪器相关的传感器)。数据手套100将检测出的操作员(佩戴者)的手和手指的动作转换成数字数据并输出。

另外,可穿戴式照相机101是佩戴在耳朵或者帽子等来使用的小型摄像机(参照http://trendy.nikkeibp.co.jp/article/column/20120726/1042136/?p=1)。可穿戴式照相机101输出拍摄图像。

操作员一边用佩戴有数据手套100的手操作用于测定与操作性相关的特性值的机器,一边用可穿戴式照相机101拍摄图像。测定设备连接单元24对由数据手套100检测到的操作员的手和手指的动作、由可穿戴式照相机101拍摄到的图像进行处理,得到与操作性相关的特性值。测定设备连接单元24例如对操作员用指尖描摹操作部件的轮廓时可穿戴式照相机101的拍摄图像进行处理,根据指尖的轨迹测定操作部件的大小、高度。可穿戴式照相机101的摄像倍率能够根据例如拍摄的数据手套100的指尖图像的大小等算出。

另外,测定设备连接单元24针对各操作部件通过对数据手套100的输出(操作员的手和手指的动作)进行处理来测定操作所需的力的大小、操作速度、操作精度等。另外,操作员通过使可穿戴式照相机101拍摄v标志等预定的特定手形,将成功操作操作部件的情况输入到操作特性测定装置2中。

通信单元25与通过网络连接的人机匹配装置1之间进行数据通信。

另外,在本实例中,操作特性测定装置2通过网络与人机匹配装置1连接,但也可以内置于人机匹配装置1中。

图9是表示操作应对能力测定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构成的图。操作应对能力测定装置3具有控制单元31、模拟单元32和通信单元33。

控制单元31对操作应对能力测定装置3主体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

模拟单元32具有模拟汽车的驾驶操作的驾驶台105。图10是该驾驶台的概略图。

在驾驶台105中,显示器110、扬声器111、手柄112、操作按钮113(113a~113d)、换挡杆114和操作踏板115(115a~115c)等设置于坐在未图示的驾驶座的操作者的正面。未图示的驾驶座的高度能够改变。而且,显示器110所显示的文字的大小、从扬声器111输出的声音的大小(音量)能够改变。另外,操作手柄112、换挡杆114、操作踏板115所需的力也能够改变。驾驶台105是例如在手柄112、换挡杆114、操作踏板115设置有制动机构,并通过使该制动机构工作而改变操作所需的力的结构。

模拟单元32向坐在驾驶座的操作者给予操作手柄112、操作按钮113、换挡杆114和操作踏板115等的指示。该操作指示是基于模拟程序,通过显示器110的显示、从扬声器111输出的声音进行的。模拟单元32检测操作者针对操作指示的操作。

另外,模拟单元32一边基于模拟程序来改变操作者的操作环境,一边检测操作者针对操作指示的操作,由此测定与可视化界面的操作应对能力、力学操作的操作应对能力和信息理解上的操作应对能力相关的特性值。

例如,模拟单元32如下所述地改变操作者的操作环境。

(1)模拟单元32基于模拟程序来改变与操作指示相关的显示器110所显示的文字的大小、从扬声器111输出的声音的大小(音量)。

(2)模拟单元32基于模拟程序来改变对手柄112、操作按钮113、换挡杆114和操作踏板115等的操作所需的力。

(3)模拟单元32基于模拟程序来改变驾驶座的高度。

另外,模拟单元32有时向操作者给予对单一操作部件的操作指示,也有时给予连续对多个操作部件进行操作的操作指示。

通信单元33与通过网络连接的人机匹配装置1之间进行数据通信。

下面,对该匹配系统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对操作特性测定装置2测定与机器的操作性相关的特性值的处理(操作特性测定处理)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该操作特性测定处理的流程图。

在本实例中,操作特性测定装置2测定以下所示的项目以作为与机器操作性相关的特性值。

1.可视化界面的操作特性

1.1画面的尺寸、设置高度、显示亮度

1.2显示的文字或者图形的大小、颜色、对比度

2.力学操作的操作特性

2.1指尖操作的操作特性

2.1.1指尖操作的对象部分(例如,按钮、表盘、操纵杆)的大小和高度

2.1.2对指尖操作的对象部分的操作所需的力的大小

2.1.3对指尖操作的对象部分的操作所需的操作精度和操作速度

2.2握持操作的操作特性

2.2.1握持操作的对象部分的大小和高度

2.2.2对握持操作的对象部分的操作所需的力的大小

2.2.3对握持操作的对象部分的操作所需的操作精度和操作速度。

2.3旋转、推拉操作的操作特性

2.3.1旋转、推拉操作的对象部分的大小和高度

2.3.2对旋转、推拉操作的对象部分的操作所需的力的大小

2.3.3对旋转、推拉操作的对象部分的操作所需的操作精度和操作速度

3.信息理解上的操作特性

3.1操作所需的知识领域和知识的量

3.2操作流程的复杂程度(步骤数、流程分岔数)

3.3应该同时操作的操作对象的个数

3.4应该同时调整的评价指标的个数以及这些指标之间的结合数和结合强度

另外,对机器的操作是由如上所述佩戴有数据手套100、可穿戴式照相机101的操作员进行的。

首先,操作员对操作单元22进行操作,针对测定与操作性相关的特性值的机器,将作为机型数据的表示该机器的大分类的代码(表示汽车、电视、电脑、智能手机等的代码)、该机器的制造商以及该机器的机型名称输入到操作特性测定装置2中。

操作特性测定装置2当接受到机型数据的输入(s1)时,基于输入的机型数据读出该机器的操作说明书并显示在显示单元23的显示器中(s2)。操作特性测定装置2可以显示存储在硬盘等记录介质中的操作说明书,也可以下载并显示因特网等网络上公开的操作说明书。操作员一边看显示的操作说明书一边操作机器。操作员佩戴有数据手套100、可穿戴式照相机101等测定设备。

另外,操作特性测定装置2也可以不具有显示操作说明书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操作员只要一边看印刷在纸上的操作说明书一边操作机器即可。

当操作员开始操作机器时,操作特性测定装置2对被输入测定设备连接单元24的数据手套100的检测输出、可穿戴式照相机101的拍摄图像赋予时间戳并存储(s3)。该时间戳使数据手套100的检测输出与可穿戴式照相机101的拍摄图像建立了对应关系。

另外,操作员针对每个功能在记载在操作说明书上的操作结束时,使可穿戴式照相机101拍摄v标志等的特定手形。因此,操作特性测定装置2能够根据可穿戴式照相机101的拍摄图像针对每个功能判断与该功能相关的操作的终止时机。即,操作特性测定装置2能够将输入的可穿戴式照相机101的一系列拍摄图像划分成每个功能从操作开始到操作结束为止的图像。

另外,操作员用佩戴有数据手套100的手的指尖描摹手柄、操纵杆、按钮、踏板等操作部件的外周。操作特性测定装置2根据此时的可穿戴式照相机101的拍摄图像得到各操作部件的外形。

当操作员完成对机器的操作(s4)时,操作特性测定装置2针对该机器算出上述各项目(1.1画面的尺寸、设置高度、显示的亮度;1.2显示的文字或图形的大小、颜色、对比度,2.1.1指尖操作的对象部分的大小和高度,2.1.2对指尖操作的对象部分的操作所需的力的大小,2.1.3对指尖操作的对象部分的操作所需的操作精度和操作速度,2.2.1握持操作的对象部分的大小和高度,2.2.2对握持操作的对象部分的操作所需的力的大小,2.2.3对握持操作的对象部分的操作所需的操作精度和操作速度,2.3.1旋转、推拉操作的对象部分的大小和高度,2.3.2对旋转、推拉操作的对象部分的操作所需的力的大小,2.3.3对旋转、推拉操作的对象部分的操作所需的操作精度和操作速度,3.1操作所需的知识领域和知识的量,3.2操作流程的复杂程度(步骤数、流程分岔数),3.3应该同时操作的操作对象的个数,3.4应该同时调整的评价指标的个数以及这些指标之间的结合数和结合强度)的与操作性相关的特性值(s5)。在s5中,使用在s3存储的数据手套100的检测输出以及可穿戴式照相机101的拍摄图像,基于预定的规则算出与上述各项目相关的特性值。例如,可视化界面的操作性的特性值是根据显示器的大小、显示的文字的大小、文字的显示密度等算出的。另外,力学操作的操作性的特性值是根据操作按钮的大小、这些操作按钮的相对位置关系、操作所需的力的大小等算出的。另外,信息理解上的操作性的特性值是根据与各功能相关的一系列操作的操作复杂度(操作步骤数等)等算出的。

操作特性测定装置2将在s1输入的机型数据和在s5算出的与各项目的操作性相关的特性值发送给人机匹配装置1(s6)。

另外,与s6相关的处理可以是记录在cd(compactdisc,光盘)、sd(securedigital,安全数字)卡等记录介质中的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将记录有与操作性相关的特性值的记录介质安装在人机匹配装置1中,并使人机匹配装置1读取记录的与操作性相关的特性值即可。

以下,对人机匹配装置1根据通过操作特性测定装置2测定的与机器操作性相关的特性值来辨别机器类型的处理(机器类别辨别处理)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该机器类型辨别处理的流程图。

如上所述,人机匹配装置1存储图3所示的机器类型分类表17。

人机匹配装置1对本次被辨别了机器类型的机器赋予机器id(s11)。在本实例中,为了防止对多个机器赋予相同的机器id,由人机匹配装置1赋予机器id(形成操作特性测定装置2不赋予机器id)。

人机匹配装置1针对本次被辨别了机器类型的机器,就与可视化界面的操作特性相关的“画面位置、大小”、“文字的大小、种类”、与力学操作的操作特性相关的“指尖”、“握持”、“旋转/推拉”以及与信息理解上的操作特性相关的“必要知识的量和深度”、“操作的复杂性”这7个特性项目,判定该操作中使操作者应对的范围大小是否为大、中、小3个等级中的任意一个等级(s12)。在s12中,针对本次被辨别了机器类型的机器,根据从操作特性测定装置2输入的上述各项目的特性值,对上述7个特性项目中的每一个项目以大、中、小3个等级判定该操作中使操作者应对的范围大小。

人机匹配装置1存储图3所示的机器类型分类表。人机匹配装置1通过在s12中针对各特性项目判定出的、该操作中使操作者应对的范围的大小的组合来辨别机器类型(s13)。

在本实例中,机器类型具有上述6种类型。由于在s12中人机匹配装置1针对各特性项目(7个项目)分3个等级判定使操作者应对的范围大小,所以判定结果的组合总数远多于机器类型(6种类型),为2187种。因此,基于从操作特性测定装置2输入的与操作性相关的特性值判定出的、各特性项目的操作中使操作者应对的范围的大小的组合很可能与登记到机器类型分类表17中的任意一种机器类型均不完全符合。针对在s12中判定出的各特性项目的操作中使操作者应对的范围的大小的组合与登记到机器类型分类表17中的任意一种机器类型均不完全符合的机器,人机匹配装置1使用公知的模糊推理等技术将该机器辨别为登记到该机器类型分类表17中的某一种机器类型。

人机匹配装置1生成使在s11中赋予的机器id、制造商、机型名称以及在s13中辨别出的机器类型建立了对应关系的记录,并将该记录登记到机器类型db15(s14)中。

由此,针对被操作特性测定装置2就与操作性相关的各项目测定了特性值的机器而言,使机器id、制造商、机型名称以及机器类型建立了对应关系的记录被登记到机器类型db15。另外,由于各机器的与操作性相关的各项目的特性值是根据操作员实际操作该机器时的测定数据算出的,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判定机器类型。

以下,针对测定与操作者(用户)操作机器的应对能力相关的特性值的处理(操作应对能力测定处理)进行说明。该处理由操作应对能力测定装置3进行。

图13是表示操作能力测定处理的流程图。操作者坐在驾驶台105的驾驶座,进行与操作应对能力的测定开始相关的输入操作。

操作应对能力测定装置3当接受到与要求对操作应对能力进行测定相关的输入操作(s21)时,接受与登记者id或新登记相关的输入操作(s22)。在s22中,辨别本次被测定与操作应对能力相关的特性值的操作者是登记者还是未登记者,该处理用于防止对同一个人赋予多个登记者id。

操作应对能力测定装置3执行存储的模拟程序,开始测定操作应对能力(s23)。操作应对能力测定装置3通过执行模拟程序来将对操作者的操作指示(手柄112、操作按钮113、换挡杆114和操作踏板115等的操作指示)显示在显示器110中。另外,操作应对能力测定装置3通过使驾驶座上下移动、或改变使手柄112旋转所需的力的大小、或改变操作操作踏板115所需的力的大小,来改变操作者的操作情况。另外,操作应对能力测定装置3也指示以使多个操作作为一系列操作来执行。另外,操作应对能力测定装置3也改变扬声器111的声音输出(音量)、改变显示器110显示的文字的大小。

该模拟程序是针对坐在驾驶台105的操作者就预定的检查项目测定操作应对能力的特性值的程序。该检查项目与作为上述与机器的操作性相关的特性值而被测定的项目(1.1画面的尺寸、设置高度、显示亮度,1.2显示的文字或图形的大小、颜色、对比度,2.1.1指尖操作的对象部分的大小和高度,2.1.2对指尖操作的对象部分的操作所需的力的大小,2.1.3对指尖操作的对象部分的操作所需的操作精度和操作速度,2.2.1握持操作的对象部分的大小和高度,2.2.2对握持操作的对象部分的操作所需的力的大小,2.2.3对握持操作的对象部分的操作所需的操作精度和操作速度,2.3.1旋转、推拉操作的对象部分的大小和高度,2.3.2对旋转、推拉操作的对象部分的操作所需的力的大小,2.3.3对旋转、推拉操作的对象部分的操作所需的操作精度和操作速度,3.1操作所需的知识领域和知识的量,3.2操作流程的复杂程度(步骤数、流程分岔数),3.3应该同时操作的操作对象的个数,3.4应该同时调整的评价指标的个数以及这些指标之间的结合数和结合强度)相同。

操作应对能力测定装置3当就预定的全部检查项目完成对操作者的操作应对能力的特性值的测定(s24)时,将本次测定出的各检查项目的操作应对能力的特性值发送给人机匹配装置1(s25)。如果在s25中输入本次登记者id,则操作应对能力测定装置3将该登记者id也发送给人机匹配装置1。相反,如果没有输入本次登记者id(在操作者为未登记者的情况下),则将表示该操作者为未登记者的代码发送给人机匹配装置1。

如果操作应对能力的特性值被发送了的操作者为未登记者,则人机匹配装置1对该操作者赋予登记者id。人机匹配装置1使操作应对能力的特性值与登记者id建立对应关系并临时储存,进行后述的操作者类型辨别处理。进一步地,人机匹配装置1将赋予未登记者的登记者id返回给操作应对能力测定装置3。

操作应对能力测定装置3发放记录有登记者id的介质(s26),结束本处理。在s26中,发放例如印有登记者id的id票单。在s26中,既可以仅在本次操作者为未登记者的情况下发放id票单,也可以针对登记者再次发放id票单。另外,登记者id也可以通过qr(quickresponse,快速反应)码(注册商标)等印制,以使能够用移动终端等读取并保存。s26用于通知操作者其自身的登记者id。

然后,对人机匹配装置1根据由操作应对能力测定装置3测定出的与各检查项目相关的操作应对能力的特性值来辨别操作者类型的处理(操作者类型辨别处理)进行说明。图14是表示该操作者类型辨别处理的流程图。

人机匹配装置1存储上述图4所示的操作者类型分类表18。

人机匹配装置1针对本次被辨别操作者类型的操作者,就与可视化界面的操作相关的“画面位置、大小”、“文字的大小、种类”、与力学操作相关的“指尖”、“握持”、“旋转/推拉”以及与信息理解上的操作相关的“必要知识的量和深度”、“操作的复杂性”7个特性项目,判定该操作者的应对能力的大小是否为大、中、小3个等级中的任意一个等级(s31)。在s31中,根据由操作应对能力测定装置3测定出的与各检查项目相关的操作应对能力的特性值,就7个特性项目来判定该操作者的应对能力的大小。

人机匹配装置1存储图4所示的操作者类型分类表。人机匹配装置1根据在s31中针对各特性项目判定出的、与该操作相关的操作者的应对能力的大小的组合来辨别操作者类型(s32)。

操作者类型具有上述6种类型。由于在s32中,人机匹配装置1就各特性项目(7个项目)分3个等级判定操作者的应对能力的大小,所以判定结果的组合总数远多于操作者类型(6种类型),为2187种。因此,基于从操作应对能力测定装置3输入的各检查项目的特性值判定出的、各特性项目的操作应对能力的大小的组合很可能与登记到操作者类型分类表18中的任意一种操作者类型均不完全符合。针对s31中判定出的各特性项目的操作者的应对能力的大小的组合与登记到操作者类型分类表18中的任意一种操作者类型均不完全符合的操作者,人机匹配装置1使用公知的模糊推理等技术将该操作者辨别为登记到该操作者类型分类表18中的某一种操作者类型。

人机匹配装置1生成使登记者id以及s32中辨别的操作者类型建立了对应关系的记录,并将该记录登记到操作者类型db16中(s33)。

由此,就被操作应对能力测定装置3测定了与操作应对能力相关的特性值的操作者而言,使登记者id以及操作者类型建立了对应关系的记录被登记到操作者类型db16。

然后,对人机匹配装置1提示与登记者匹配的机器的处理(匹配处理)进行说明。图15是表示该匹配处理的流程图。

登记者利用终端4等访问人机匹配装置1,进行要求提示匹配机器的匹配要求。在该匹配要求中包含登记者id。

人机匹配装置1当接受到匹配要求(s41)时,要求终端4指定要求提示匹配机器的机器的大分类(s42)。

登记者根据该要求操作终端4,将汽车、电视、电脑、智能手机等机器的大分类发送给人机匹配装置1。

人机匹配装置1当接受到机器的大分类的指定(s43)时,获取该登记者的操作者类型(s44)。在s44中,以在s41中接受的登记者id作为关键词,检索操作者类型db16,针对该登记者获取操作者类型。

人机匹配装置1判定与在s44中获取的操作者类型相适应的机器类型(s45)。在s45中,使用图5所示的匹配表19判定适应的机器类型(在图5中,指使在s44中获取的操作者类型与“〇”建立对应关系的机器类型)。

人机匹配装置1提取与该登记者的操作应对能力相适应的机器(s46)。在s46中,检索机器类型db15,并提取属于在s41中接受的大分类的机器且该机器类型为在s45中判定出的机器类型的机器。

人机匹配装置1生成在s46中提取出的机器列表(本发明所述的适应结果判定信息)(s47)。在s47中,生成对在s46中提取的每个机器生成附上制造商以及其型号名称的列表。

人机匹配装置1将在s47中生成的列表发送给终端4(s48),并结束本处理。

由此,登记者在终端4上能够了解在指定的大分类的机器中的根据自身操作应对能力的机器(型号)。换言之,人机匹配装置1能够向登记者提示根据该登记者的操作应对能力的机器(型号)。因此,能够缩减用户(登记者)选择可顺利操作的机器(型号)所花的精力和时间。例如,登记者在租车时,能够简单地确认操作性与自身操作应对能力相适应的车型。另外,登记者在购买更换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时能够简单地确认操作性与自身操作应对能力相适应的终端。

另外,在上述实例中,登记者指定了机器的大分类并要求相适应的机器(型号),但是也可以例如指定多个机器(型号),针对每个指定的机器(型号)都能够查询其是否与操作应对能力相适应。

图16是表示该实例的匹配处理的流程图。登记者利用终端4等访问人机匹配装置1,进行要求判定是否为与自身机器操作应对能力匹配的机器的匹配要求。在该匹配要求中包含登记者id。

人机匹配装置1当接受到匹配要求(s51)时,要求终端4指定要判定是否匹配的机器(s52)。

登记者根据该要求操作终端4,针对每个要求判定是否匹配的机器,输入制造商和机型名称,并发送给人机匹配装置1。要求判定是否匹配的机器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另外,在针对多个机器要求判定是否匹配的情况下,所述多个机器的大分类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人机匹配装置1当接受到判定是否匹配的机器(一个或多个机器)的指定(s53)时,获取该登记者的操作者类型(s54)。s54为与上述s44相同的处理。

人机匹配装置1针对在s53中接受了指定的每个机器,检索机器类型db15,获取该机器的机器类型(s55)。

人机匹配装置1针对在s53中接受了指定的每个机器判定在s55中获取的机器类型与在s54中获取的操作者类型是否相适应(s56)。在s56中,使用图5所示的匹配表19判定是否相适应。在该s56中,不是用相适应、不相适应两个值判定,而是用还包括不清楚在内的3个值判定。

人机匹配装置1针对在s53中接受了指定的每个机器,生成使s56的判定结果建立了对应关系的列表(s57)。人机匹配装置1将在s57中生成的列表发送给终端4(s58),并结束本处理。

由此,登记者在终端4上能够了解根据自身操作应对能力的机器(型号)。例如,当将在工厂的生产线上工作的人作为登记者时,通过指定该生产线的各工序中使用的机器(型号),能够适当且容易地判断使该登记者操作的工序。

另外,在上述实例中,使操作员实际操作机器(型号),获取与操作性相关的特性值,由此判断该机器(型号)的机器类型,但是,也可以使例如输入该机器的设计数据,根据该设计数据判定机器类型。

另外,在上述实例中,人机匹配装置1针对每个登记者将该登记者的操作者类型存储在操作者类型db16中,但是也可以在用操作应对能力测定装置3测定操作应对能力时,向该人通知操作者类型。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在进行上述匹配处理时使登记者输入操作者类型。以这种方式,能够省去操作者类型db16,谋求降低人机匹配装置1的成本。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也不需要发放登记者id。

另外,在上述实例中,人机匹配装置1进行判定机器类型的处理,但也可以是操作特性测定装置2存储图3所示的机器类型分类表17并判定机器类型。以这种方式,只要操作特性测定装置2将机型数据和判定出的机器类型通知给人机匹配装置1即可,因此,能够控制通信成本。

另外,操作应对能力测定装置3也可以存储图4所示的操作者类型分类表18,判定操作者类型,并在s26中通知给操作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上述人机匹配装置1不具有操作者类型db16,则操作应对能力测定装置3能够省去其与人与机器的匹配装置1之间的通信。

另外,对于与判定机器类型相关的处理、与判定操作者类型相关的处理而言,并不限于上述实例,通过任意一种处理均可以判定。

附图标记说明

1匹配装置

2操作特性测定装置

3操作应对能力测定装置

4终端

11控制单元

12存储单元

13通信单元

15机器类型数据库(机器类型db)

16操作者类型数据库(操作者类型db)

17机器类型分类表

18操作者类型分类表

19匹配表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补正后)一种人机匹配装置,具有:

机器类型存储部,存储基于根据操作者的操作而动作的机器的操作性对该机器进行分类的机器类型,

适应性判定部,判定基于机器操作的应对能力对操作者进行分类的操作者类型与基于机器的操作性进行分类的机器类型的适应性,

适应判定结果信息生成部,基于所述适应性判定部对指定的操作者的操作者类型与机器类型的适应性进行判定的判定结果,生成与所述机器类型存储部存储有机器类型的机器之间的适应判定结果信息,

输出部,输出所述适应判定结果信息生成部生成的适应判定结果信息,

机器类型辨别部,使用针对根据操作者的操作而动作的机器输入的与操作性相关的特性值,对该机器的机器类型进行辨别,以及

机器类型分类表存储部,存储机器类型分类表,所述机器类型分类表针对每种机器类型,就与机器的操作性相关的多个项目规定了操作者的应对范围的大小;

所述机器类型辨别部,就与机器的操作性相关的多个项目,根据针对该机器输入的与操作性相关的特性值,算出操作者的应对范围的大小,参照所述机器类型分类表辨别符合的机器类型,

所述机器类型存储部存储所述机器类型辨别部针对根据操作者的操作而动作的机器辨别出的机器类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机匹配装置,其中,

所述适应判定结果信息生成部从所述机器类型存储部提取机器类型与指定的操作者的操作者类型相适应的机器,生成此处提取的机器列表作为所述适应判定结果信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机匹配装置,其中,

所述适应判定结果信息生成部针对指定的机器,生成使所述适应性判定部作出的判定结果与该指定的机器建立了对应关系的列表作为所述适应判定结果信息。

4.(删除)

5.(删除)

6.(补正后)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人机匹配装置,其中,

所述人机匹配装置具有操作者类型辨别部,所述操作者类型辨别部使用针对操作者输入的与机器操作的应对能力相关的特性值来辨别操作者的操作者类型。

7.(补正后)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人机匹配装置,其中,

所述人机匹配装置具有操作者类型分类表存储部,所述操作者类型分类表存储部存储操作者类型分类表,所述操作者类型分类表针对每种操作者类型,就与机器操作相关的多个项目规定了操作者操作机器的应对能力的大小,

所述操作者类型辨别部就与机器操作相关的多个项目,根据输入的与机器操作的应对能力相关的特性值,算出操作者操作机器的应对能力的大小,参照所述操作者类型分类表来辨别符合的操作者类型。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人机匹配装置,其中,

所述人机匹配装置具有操作者类型存储部,所述操作者类型存储部存储所述操作者类型辨别部针对每个操作者辨别出的操作者类型。

9.(补正后)如权利要求1、2、3、6、7、8中任一项所述的人机匹配装置,其中,

所述人机匹配装置具有匹配表存储部,所述匹配表存储部存储针对每个机器类型与操作者类型的组合规定了两者是否相适应的匹配表,

所述适应性判定部参照所述匹配表判定机器类型与操作者类型的适应性。

10.(补正后)一种匹配系统,具有:

如权利要求1、2、3、6、7、8、9中任一项所述的人机匹配装置,以及

对所述人机匹配装置指定操作者并要求匹配的终端。

11.(补正后)一种人机匹配方法,计算机执行以下步骤:

机器类型存储步骤,针对根据操作者的操作而动作的机器,将基于该机器的操作性进行分类的机器类型存储在机器类型存储部,

适应性判定步骤,判定基于机器操作的应对能力对操作者进行分类的操作者类型与基于机器的操作性进行分类的机器类型的适应性,

适应判定结果信息生成步骤,基于在所述适应性判定步骤中对指定的操作者的操作者类型与机器类型的适应性进行判定的判定结果,生成与所述机器类型存储部存储有机器类型的机器之间的适应判定结果信息,以及

输出步骤,输出在所述适应判定结果信息生成步骤生成的适应判定结果信息;

所述计算机还执行以下步骤:

机器类型辨别步骤,使用针对根据操作者的操作而动作的机器输入的与操作性相关的特性值,对该机器的机器类型进行辨别,以及

机器类型分类表存储步骤,将机器类型分类表存储在机器类型分类表存储部中,所述机器类型分类表针对每种机器类型,就与机器的操作性相关的多个项目规定了操作者的应对范围的大小;

所述机器类型辨别步骤,就与机器的操作性相关的多个项目,根据针对该机器输入的与操作性相关的特性值,算出操作者的应对范围的大小,参照所述机器类型分类表辨别符合的机器类型,

在所述机器类型存储步骤中,将所述机器类型辨别部针对根据操作者的操作而动作的机器辨别出的机器类型存储在所述机器类型存储部。

12.一种人机匹配程序,使计算机执行以下步骤:

机器类型存储步骤,针对根据操作者的操作而动作的机器,将基于该机器的操作性进行分类的机器类型存储在机器类型存储部,

适应性判定步骤,判定基于机器操作的应对能力对操作者进行分类的操作者类型与基于机器的操作性进行分类的机器类型的适应性,

适应判定结果信息生成步骤,基于在所述适应性判定步骤中对指定的操作者的操作者类型与机器类型的适应性进行判定的判定结果,生成与所述机器类型存储部存储有机器类型的机器之间的适应判定结果信息,以及

输出步骤,输出在所述适应判定结果信息生成步骤生成的适应判定结果信息;

还使所述计算机执行以下步骤:

机器类型辨别步骤,使用针对根据操作者的操作而动作的机器输入的与操作性相关的特性值,对该机器的机器类型进行辨别,以及

机器类型分类表存储步骤,将机器类型分类表存储在机器类型分类表存储部中,所述机器类型分类表针对每种机器类型,就与机器的操作性相关的多个项目规定了操作者的应对范围的大小;

所述机器类型辨别步骤,就与机器的操作性相关的多个项目,根据针对该机器输入的与操作性相关的特性值,算出操作者的应对范围的大小,参照所述机器类型分类表辨别符合的机器类型,

在所述机器类型存储步骤中,将所述机器类型辨别部针对根据操作者的操作而动作的机器辨别出的机器类型存储在所述机器类型存储部。

13.一种机器类型分类表的数据结构,所述机器类型分类表用于使用操作者的应对范围大小来辨别符合的机器类型,其中,操作者的应对范围大小是计算机根据就与机器的操作性相关的多个项目输入的与操作性相关的特性值算出的,

所述机器类型分类表的数据结构针对每种机器类型,就与机器的操作性相关的多个项目规定有操作者的应对范围的大小。

14.一种操作者类型分类表的数据结构,所述操作者类型分类表用于使用操作应对能力的大小来辨别符合的操作者类型,其中,操作应对能力的大小是计算机根据就与操作者的机器操作相关的多个项目输入的与操作应对能力相关的特性值算出的,

所述操作者类型分类表的数据结构针对每种操作者类型,就与操作者的机器操作相关的多个项目规定有操作者的操作应对能力的大小。

15.(增加)一种人机匹配装置,具有:

机器类型存储部,存储基于根据操作者的操作而动作的机器的操作性对该机器进行分类的机器类型,

适应性判定部,判定基于机器操作的应对能力对操作者进行分类的操作者类型与基于机器的操作性进行分类的机器类型的适应性,

适应判定结果信息生成部,基于所述适应性判定部对指定的操作者的操作者类型与机器类型的适应性进行判定的判定结果,生成与所述机器类型存储部存储有机器类型的机器之间的适应判定结果信息,

输出部,输出所述适应判定结果信息生成部生成的适应判定结果信息,

操作者类型辨别部,使用针对操作者输入的与机器操作的应对能力相关的特性值来辨别操作者的操作者类型,

操作者类型分类表存储部,存储操作者类型分类表,所述操作者类型分类表针对每种操作者类型,就与机器操作相关的多个项目规定了操作者操作机器的应对能力的大小;

所述操作者类型辨别部就与机器操作相关的多个项目,根据输入的与机器操作的应对能力相关的特性值,算出操作者操作机器的应对能力的大小,参照所述操作者类型分类表来辨别符合的操作者类型。

16.(增加)一种人机匹配方法,计算机执行以下步骤:

机器类型存储步骤,针对根据操作者的操作而动作的机器,将基于该机器的操作性进行分类的机器类型存储在机器类型存储部,

适应性判定步骤,判定基于机器操作的应对能力对操作者进行分类的操作者类型与基于机器的操作性进行分类的机器类型的适应性,

适应判定结果信息生成步骤,基于在所述适应性判定步骤中对指定的操作者的操作者类型与机器类型的适应性进行判定的判定结果,生成与所述机器类型存储部存储有机器类型的机器之间的适应判定结果信息,以及

输出步骤,输出在所述适应判定结果信息生成步骤生成的适应判定结果信息;

所述计算机还执行以下步骤:

操作者类型辨别步骤,使用针对操作者输入的与机器操作的应对能力相关的特性值来辨别操作者的操作者类型,

操作者类型分类表存储步骤,将操作者类型分类表存储在操作者类型分类表存储部,所述操作者类型分类表针对每种操作者类型,就与机器操作相关的多个项目规定了操作者操作机器的应对能力的大小;

在所述操作者类型辨别步骤中,就与机器操作相关的多个项目,根据输入的与机器操作的应对能力相关的特性值,算出操作者操作机器的应对能力的大小,参照所述操作者类型分类表来辨别符合的操作者类型。

17.(增加)一种人机匹配程序,使计算机执行以下步骤:

机器类型存储步骤,针对根据操作者的操作而动作的机器,将基于该机器的操作性进行分类的机器类型存储在机器类型存储部,

适应性判定步骤,判定基于机器操作的应对能力对操作者进行分类的操作者类型与基于机器的操作性进行分类的机器类型的适应性,

适应判定结果信息生成步骤,基于在所述适应性判定步骤中对指定的操作者的操作者类型与机器类型的适应性进行判定的判定结果,生成与所述机器类型存储部存储有机器类型的机器之间的适应判定结果信息,以及

输出步骤,输出在所述适应判定结果信息生成步骤生成的适应判定结果信息;

还使所述计算机执行以下步骤:

所述计算机还执行以下步骤:

操作者类型辨别步骤,使用针对操作者输入的与机器操作的应对能力相关的特性值来辨别操作者的操作者类型,

操作者类型分类表存储步骤,将操作者类型分类表存储在操作者类型分类表存储部,所述操作者类型分类表针对每种操作者类型,就与机器操作相关的多个项目规定了操作者操作机器的应对能力的大小;

在所述操作者类型辨别步骤中,就与机器操作相关的多个项目,根据输入的与机器操作的应对能力相关的特性值,算出操作者操作机器的应对能力的大小,参照所述操作者类型分类表来辨别符合的操作者类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