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学可读性条码防伪结构及实现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31740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学可读性条码防伪结构及实现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信息处理领域,尤其是一种光学可读性条码防伪结构以及构成光学可读性条码防伪结构的实现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得到社会以及政府的关注,假冒商品等现象一直没能得到有效的遏制。

杜绝假冒商品的社会问题要靠大众来来解决,为此支持大众识读真伪的技术在当今倍受关注。

传统的方法利用光的衍射形成的标识实现大众真伪识别被广泛的应用,直到2012年美国的研究者在日本还公开了「多视点画像记录媒体及真假判定方法」(专利文献1)的专利。

利用二维码实现商品防伪被广泛的使用,直到2013年在日本仍然有人发表“电子认证伪造防止标识”的(专利文献2)实用新型专利的发表。

利用RFID实现商品防伪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曾被业界高度的重视,在日本代表性的专利有“信息纪录媒体”的(专利文献3)的专利申请。

考虑印刷图像的美观以及可以使商品包装与商品标识的表面有效的利用,美国的研究者利用数字水印技术将二维码埋入到印刷图像中,在日本申请了「在手机读取装置上实现的高速信号抽出及分散处理」(专利文献4)的专利。

【专利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2-18324号

【专利文献2】登录实用新型188981号

【专利文献3】特开2000-222555号

【专利文献4】特开2011-234376号

上述专利文献1提出利用光衍射原理,在标识主画面的周围设计出多个比主画面小的副画面,用于大众识别真伪。然而,利用光的衍射原理制造出的标识在制造工艺上已经普及,社会上很容易制造出这样的标识,加之针对大众而言哪个标识是真的哪个标识是假的很难判断出,因此失去了作为大众识别真伪的效果。

上述专利文献2提出利用二维码实现大众真伪识别的目的,但是作为二维条码很容易被批量复制,而且二维条码在商品包装与标识领域中的应用会影响美观,加之商品包装与标识没有一个专用空间能融合二维条码的加入,因此在防伪领域中使用二维条码比较牵强。

上述专利文献3提出利用RFID技术实现防伪,该技术利用RFID的内容是在芯片制造过程中就被写入了,实际应用中其内容不可改写的特点实现商品的真伪识别。作为目前绝大多数手机没有导入MFC芯片,不能通过手机实现RFID的代 码内容的识别,从而实现大众手机识别商品真伪有一定困难,再有RFID的成本价格高,一直阻碍着该技术大量普及。

上述专利文献4提出利用数字水印技术实现代码的信息隐藏,但是代码的面积过大,埋到印刷图像以后对图像的影响较大,同时对大量一标一码的商品标识的印刷需要事先生成大量的图像数据,不适应标识的量产印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学可读性条码防伪结构及实现方法。在彩色条码中埋入手机可识读的点阵,只占用2%以下的印刷面积,就可记录多比特信息,而不影响图像的印刷质量。利用大众手中的手机扫描光学可读性条码就可查询商品信息,追溯商品信息,辨别商品的真伪,同时通过变光区域在不同的角度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的图像使光学可读性条码防伪标识具有较高的防扫描防复制的功能。

为达到上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防伪光学可读性条码结构,光学可读性条码防伪标识是由条码部分101、变光区域102组成。

而且,在条码标识的周围区域中至少有一部分区域设置变光区域。

而且,变光区域是由光学衍射制成的激光全息薄膜,或光学干涉制成的变光薄膜,或光学干涉制成的OVI变光油墨印刷的变光图像,或由微镜头阵列形成的薄膜构成的。

而且,所述在光学可读性条码防伪标识的条码部分101可加入手机识别的光学可读性点阵代码,实现光学可读性信息的埋入。

而且,条码部分101是由原来的平面矩阵二维码,加上红、蓝、绿、黑四色矩阵而构成的彩色多维矩阵,具有唯一性,一个条码对应一个编码。

构成光学可读性条码防伪结构的实现方法,是由光学可读性点阵代码通过信息埋入方法实现的,其包括:数据读取步骤,信息埋入步骤,印刷图像输出步骤组成,具体埋入步骤如下:

(1)数据读取步骤,从存储器中读取将要埋入的数据,包括商品代码信息,组织机构代码信息,防伪代码信息,或根据商品的属性,制造日期,制造地点,准许销售地点,生产企业信息等等与商品相关信息,或者商品介绍等视频文件、网站的链接地址等构成的信息,或者可作为鉴别商品真伪依据的信息,以及要埋入信息的条码标签的图像;

(2)信息埋入步骤,将上述读取到的信息变换为光学可读性的与彩色条码标签图像的颜色相异的点阵代码图像;

光学可读性的点阵代码图像所占用的面积远远小于被埋入的包括一维条码、二维条码、多维条码、商品商标、图案在内的至少一种印刷图像的面积;

所述光学可读性的点阵图像是由任意形状组成的。

将光学可读性的点阵代码与条码图像重合构成埋有信息的印刷图像;

(3)印刷图像输出步骤,将埋入信息的图像进行输出,生成埋有具有光学可读性的点阵的光学可读性条码的印刷图像。

而且,其所述光学可读性点阵代码是利用包括点阵的不同位置、点阵的有无、点阵的集中与分散、点阵的不同数量、点阵的不同方向、点阵的不同形状在内的至少一种或上述组合的不同的几何学的分布记录信息的。

而且,其所述光学可读性点阵代码是利用包括网点的点的不同调制方式、网点的点的相位调制方式、网点的点的不同的传播方向、网点的点的不同频率、网点的点的不同的力学特性、网点的点的不同的灰度值,点阵的不同颜色在内的至少一种或上述组合的利用不同的物理学的分布记录信息的。

而且,光学可读性点阵代码图像数据是通过包括字库形式、向量数据形式、虚拟打印形式、覆盖印刷形式中的至少一种形式实现的。

以下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术语进行如下的定义:

所述“光学衍射制成的激光全息薄膜”,是指使用激光微观加工的方法所制成的模版,对薄膜进行压制,在薄膜上形成高低不平的微小形状,当入射光照射到这些高低不平的微小形状上时,随着入射光的角度的不同,可以形成不同颜色的图像。

所述“OVI变光油墨”,是指具有随着观察角度的不同颜色可以变化的特性的油墨称为OVI(Optical Variable Ink)油墨。

所述“微镜头阵列”,是指通过透明油墨的印刷,或模版压制的方法在薄膜上所形成的圆形的透镜,可将透镜下面所对应的印刷图像的各个部分投射到不同方向上去,可实现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可以获得不同图像的观察效果。

所述“光学光栅”,是指通过透明油墨的印刷,或模版压制的方法在薄膜上所形成的柱形的透镜,可将透镜下面所对应的印刷图像的各个部分投射到不同方向上去,可实现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可以获得不同图像的观察效果。

所述“变光层”,是指在印刷基材上通过激光衍射,干涉,或OVI油墨,或微镜头阵列或光栅所形成的一种随着改变光源或手机识读平面的角度,会产生不同的颜色的图形的图像的层面。

所述“手机识别平面”,是指采用具有可将图像直接变换成代码功能的手机对防伪标识进行识别时,以防伪标识的平面为基准所形成的手机识读斜面。

所述“ITC功能的手机”,ITC(Image To Code)是指具有可将图像直接变换成代码功能的手机大众识别应用系统,由于ITC可以针对图像的彩色信息进行处理,因此可以将具有变光特性的印刷图像进行防伪识别。

所述“像素”是构成图像的最小单位;“网点”是与构成图像的最小单位即像素所对应的最小网屏单位;“网点的点”是构成网点的最小单位;“印刷点”是 描述印刷精度的最小点(1英寸/dpi)。“网点的点”由印刷点构成。

所述代码符号是代码记录信息的最小单位,点阵代码的代码符号是点阵代码的一个点,具有网屏特性的点阵代码的代码符号是网点的点,以下点阵的记载与网点是相同的含义。

所述“几何学分布的点阵代码”,是指利用点阵的不同位置、点阵的有无、点阵的集中与分散、点阵的不同数量、点阵的不同方向、点阵的不同形状在内的至少一种或上述组合的利用不同的几何学的分布记录信息的隐形代码。

所述“物理学分布的点阵代码”,是指其点阵的不同调制方式、点阵的点的相位调制方式、点阵的不同的传播方向、点阵的不同频率、点阵的不同的力学特性、点阵的不同的灰度值,点阵的不同颜色在内的至少一种或上述组合的利用不同的物理学的分布记录信息的隐形代码。

所述“网屏网点的灰度特性”,是指网屏网点的灰度均一化的特性,即构成网屏网点的点的总面积数相同特性。

所述“不同的调制方式”,根据网点大小来表示其网点灰度的网屏叫做调幅网屏,即AM网屏;根据网点个数来表示其网点灰度的网屏叫做调频网屏,即FM网屏。对于相同灰度的网点可以根据不同的调制方式来记录信息。

根据不同调制方式构成的点阵代码与由多个频率构成的点阵代码,两者意思相同,且实际的点阵代码分布形状也相同。即AM网屏的点阵代码可以说成低频率的点阵代码,FM网屏的点阵代码可以说成高频率的点阵代码。

根据不同调制方式构成的点阵代码和根据多个不同灰度的点构成的点阵代码,两者意思相同,且实际的点阵代码排列形状也相同。即,由于AM网屏的点阵代码由多个小网点集中分布,所以AM网屏的网点的灰度值较大。反之,由于FM网屏的点阵代码由多个小点分散分布,所以FM网屏的每个网点的灰度值较小。因此,AM网屏的点阵代码可以说成是一种灰度值较大的点阵代码,而FM网屏的点阵代码可以说成是由多个灰度较小的点构成的点阵代码。

本发明的优点效果是通过一种光学可读性条码防伪标识,可以实现利用大众手中的手机就可查询商品信息,追溯信息,辨别商品的真伪,可以在识别彩色条码标识的一标一码的同时,随着手机识读角度的改变,激光全息部分的变光层与标识印刷图像相结合,会形成普通扫描仪不可复制的各种不同的图像,采用上述防伪标识进行手机识读时,在具有ITC识读功能的手机上会得到各种不同的代码,通过具有ITC功能的手机将其中一种发生概率最高的代码作为真伪认证的代码,就可实现大众手机识别商品真伪。可以解决国际上手机可以识读的标识均可以复制的难题,具有简单实用便于推广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光学可读性条码防伪标识的构成的示意图。

图2是埋有光学可读性点阵代码的光学可读性条码防伪标识图像。

图3是光学可读性点阵生成方法流程图。

图4是通过不同位置记录信息实现信息埋入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5是由复数个点阵模组组成的可变光学可读性点阵代码的示意图。

图6是利用不同位置的灰度差异将点阵模式代码构成方法的示意图。

图7是一种识别光学可读性条码防伪标识上埋入的光学可读性点阵代码的流程图。

图8是本发明另一种在光学可读性条码防伪标识上埋入光学可读性点阵代码的示意图。

图9是“光学衍射制成的激光全息薄膜”的示意图。

图10是“光学干涉制成的变光薄膜”示意图。

图11是“微镜头阵列形成的薄膜”示意图。

101为条码部分,102为变光区域

201为光学可读性条码防伪标识,202为在光学可读性条码上埋入的光学可读性点阵代码

401是可记录一个完整信息的点阵模组,402是基准点阵网点,403是信息点阵网点

501是将复数个上述点阵模组排列起来可以构成可变长光学可读性代码

502为起始点阵模组的特征网点,503为终止点阵模组的特征网点

601表示一个信息埋入模组,602表示一个多比特信息埋入单元

603表示在这个单元的右上角的小区域中的各个像素

801为导入中心基准灰度值的信息埋入方法实现的手机识读可变信息光学可读性条码防伪标识的印刷图像

802为假想水平基准线

803为假想垂直基准线

901为光学衍射制成的激光全息薄膜

902为光学衍射制成的激光全息薄膜局部放大图

1001为光学干涉制成的变光薄膜

1002为光学干涉制成的变光薄膜局部放大示意图

1101为微镜头阵列形成的薄膜

1102为微镜头阵列形成的薄膜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种适于手机大众识读的光学可读性条码防伪标识的构成方法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一种光学可读性条码防伪标识的构成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一种光学可读性条码防伪标识的构成方法,是由条码部分101、变光区域102组成。

条码部分101是以色彩作为信息载体的新型代码,在二维条码的基础上,通过色彩或灰度作为第三维,实现在平面上表示三维信息。由原来的平面矩阵二维码,加上红、蓝、绿、黑四色矩阵而构成彩色多维矩阵条码,矩阵的外框通过黑色线条封闭,并在外框黑边外留白。由于采用高效的纠错冗余算法和高效边界识别技术,能够排除平面设计中其它元素和画面的干扰,准确无误地识别彩色条码,并允许图形有一定的畸变,具有较高的容错能力,同时在四色取值上也有较大的范围。

条码并不是将全部信息都嵌入在码内,只嵌入了索引信息。利用读取器和手机向服务器发送索引信息,在服务器上转换成URL信息、然后跳转到相应网页。本身不是信息携带的条形码,它提供的是后台内容的快速指向和数据双向管理。

为了确保彩码的可设计化的个性,彩码是以降低信息的携带量为前提,确保在有限的图形空间,能够为图形化设计创造更大的便利。

相比与传统的二维码技术,彩色条码的最大优势是采用了新的信息携带方式和新的识读手段,使得彩码的识别更加高效、更加便捷、更加可靠和更加低廉。

变光区域102是由光学衍射制成的激光全息薄膜,或光学干涉制成的变光薄膜,或光学干涉制成的OVI变光油墨印刷的变光图像,或由微镜头阵列形成的薄膜构成的。随着改变光源或手机识读平面的角度,会产生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图形的图像。

这里,考虑手机识别的稳定性,变光区域要求变光的颜色种类越少越好,例如正方向识读是一个颜色,倾斜识读又一颜色就可。采用OVI油墨,或微镜头阵列或光栅所形成的一种随着改变光源或手机识读平面的角度,会产生比较稳定的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图形的图像。

而通过激光衍射,干涉的方法实现随着改变光源或手机识读平面的角度,所产生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图形的图像的效果很难稳定,需要特殊的技术来实现。

另外,使用激光衍射,干涉的方法实现变色的效果,其入射光源要考虑使用手机照明光源,以便稳定的进行手机识读。

变光区102域设置在光学可读性条码区域之外,或周围,或在中央,或在两边,或在一边的某一位置,或印刷覆盖上标识图像。这部分作为具有ITC功能的手机进行真伪识别区域。

采用上述防伪标识进行手机识读时,随着手机识别平面角度的改变,变光层与标识印刷图像的结合,会形成普通扫描仪不可复制的各种不同的图像,在具有ITC识读功能的手机上会得到各种不同的代码,将其中一种发生概率最高的代码 作为真伪认证的代码,就可实现大众手机识别商品真伪。

这里,手机识别平面角度在5-20度左右,要考虑手机照明在激光衍射膜上所产生的反光,尽可能让反光点躲开识别区域。

本发明提出的光学可读性条码防伪标识的变光区域随着改变光源或手机识读平面的角度的变化,会产生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图形的图像,因此普通的扫描仪不能复制上述本发明所提出的光学可读性条码防伪标识。这样就可以解决由于扫描仪的精度远远大于印刷精度,而使所有的印刷物都能通过扫描仪扫描后进行复制的世界难题。

图2是埋有光学可读性点阵代码的光学可读性条码防伪标识图像。由于条码标识是将索引信息嵌入到条码上,本身并不具有信息,为了使条码上能埋入更多的信息,在条码区域,可以通过埋入光学可读性点阵代码来记录大量信息。如图2所示,201为光学可读性条码防伪标识,202为光学可读性点阵代码。

光学可读性点阵代码202是通过点阵的不同位置记录信息的,可以用很少的点阵记录较多的信息,这种形式的点阵代码一般只有2%以下的面积,可以将98%的空间留给埋入对象的图像,因此这种代码本身的结构就具有信息隐藏特点,因此可以称为信息隐藏代码。

图3是光学可读性点阵生成方法流程图。如图3所示:光学可读性点阵构成,是由数据读取步骤,信息埋入步骤,印刷图像输出步骤组成,具体步骤如下:

(1)数据读取步骤:从存储器中读取将要埋入的数据,以及将要进行信息埋入的对象图像。将要埋入的数据包括防伪代码信息,商品代码信息,或根据商品的属性,制造日期,制造地点,准许销售地点,生产企业信息等等与商品相关的产品追溯信息,用于商品结算的商品代码,商品生产的国家以及企业组织机构代码,商品一标一码信息等;或者商品介绍等视频文件、网站的链接地址等构成的信息,或者可作为鉴别商品真伪的依据信息。

(2)信息埋入步骤:将上述读取到的信息变换为具有光学可读性的与条码标识图像的颜色相异的点阵代码图像;

光学可读性的点阵代码图像所占用的面积远远小于被埋入的包括一维条码、二维条码、多维条码、彩色条码、商品商标、图案在内的至少一种印刷图像的面积;

所述光学可读性的点阵图像是由任意形状组成的。

将光学可读性的点阵代码与彩色条码图像重合构成埋有信息的印刷图像;

光学可读性的点阵代码是通过点阵的不同位置记录信息的,点阵的不同的位置分布是指以网点的点用不同的位置记录不同的信息的点阵代码。利用网点的点的不同的位置分布记录多比特信息,其竞争的焦点,是如何使代码的基准点阵的点的数量最小,而将更多的点作为信息点阵用于信息记录,以提高信息记录的效 率。

同样,利用网点的点的不同的方向分布,网点的点的不同的形状分布,网点的点的不同的网点大小,网点的点的不同的网点个数分布以及印刷点的集中与分散等几何学的分布方式可以记录多比特信息。

同样,利用点阵代码的分布,按其网点的点的不同调制方式,例如网点的振幅调制方式即AM网屏网点表示信息“1”,频率调制方式FM网屏网点表示信息“0”等。

网点的点的相位调制方式可以获得上述网点的点的不同位置记录多比特信息的代码的效果。利用这种形式的代码可以获得更加高效率的信息记录效果。

同样,利用网点的点的不同的传播方向,网点的点的不同频率,网点的点的不同的力学特性,网点的点的不同的灰度值,点阵的不同颜色等物理学的分布方式可以记录多比特信息。

最后将光学可读性点阵代码直接与印刷图像重合,就可达到信息埋入的效果,但是为了防止对印刷图像的影响,网点的点的尺寸需要在0.042mm以下,这种情况下手机的识别比较困难,如果加大网点的点的尺寸又影响印刷图像的质量。

光学可读性点阵代码的颜色要选择与光学可读性条码防伪标识图像颜色相异的颜色,可以为C,M,Y,K中的一种颜色的图像,例如彩色图像,黑白图像等。

(3)印刷图像输出步骤,将埋入信息的商品标识图像,商品包装图像等印刷图像打印,或输出印刷制版数据进行制版通过数码印刷机进行印刷,制成埋有信息的印刷图像。

光学可读性点阵代码在使用印刷工艺过程中是通过普通的胶印机印刷,普通的凸版机印刷,普通的凹版机印刷,普通的网屏印刷机印刷,普通的数码印刷机印刷,普通的喷码机印刷实现的。

光学可读性点阵代码在商品生产线上附码是使用普通的喷码机在线喷码的,或是使用普通的激光打码机在线附码的。

在普通高速数码印刷机上,实现高速印刷的方法是将光学可读性点阵代码做成字库的形式的,装入到喷码印刷机的排版系统中,喷码印刷机的排版系统按照文字的形式进行处理,将所有的可变信息数码以及与可变信息数码对应的光学可读性点阵代码,生成印刷数据,将印刷数据直接安装进高速数码印刷机中,从而,实现高速喷码印刷。

实现高速喷码印刷的另一种方法,就是将所有的可变信息数码以及与可变信息数码对应的光学可读性点阵代码的印刷图像,印刷位置,印刷尺寸等信息通过程序,或工具软件制作成PDF,TIFF,PS,EPS,JPEG或BMP等文件形式的印刷 数据,或制作成其它印刷机厂商规定的印刷图像文件格式的印刷数据,将印刷数据直接安装进高速数码印刷机中,也可实现高速喷码印刷。

也就是说,在通过高速喷码机或数码印刷机实现光学可读性点阵代码的印刷时,光学可读性点阵代码的数据是通过包括字库形式,向量数据格式,图像数据格式,喷码机或数字印刷机专用数据格式送入到喷码机或数字印刷机中的。

光学可读性点阵代码可以在喷码印刷机或打印机的排版系统中通过字库形式的光学可读性点阵代码进行可变信息的印刷,还可以通过虚拟打印机的方式,在打印机的驱动程序上,安装一个虚拟打印机的驱动程序,将这个虚拟打印机的驱动程序通过程序连接喷码印刷机或打印机,从喷码印刷机或打印机的驱动程序中就可获得一个印刷图像,在这个印刷图像中,根据用户指定的位置上将与可变信息相关的光学可读性点阵代码图像贴敷上,然后,再送往喷码印刷机或打印机实施印刷或打印,重复上述的操作过程,最终就可实现对整个可变信息的打印或印刷。

可变信息的印刷还可以采用覆盖印刷(Overly Print)的方法,即在指定的位置上,将与可变信息相关的光学可读性点阵代码的图像贴敷上的整体印刷图像,放在具有覆盖印刷功能的喷码印刷机或打印机所指定的内存中,喷码印刷机或打印机自动将这一印刷图像与票据,产品包装或标签印刷图像进行覆盖印刷,重复上述的操作过程,最终就可实现对整个可变信息的打印或印刷。

可变信息的印刷还可以采用直接印刷的方法,即通过程序在同一产品包装或标签的印刷图像的可变信息印刷位置,每添加一个可变信息数据,以及在与可变信息相关的图像位置上,每贴敷一个与可变信息相关的图像数据就送往喷码印刷机或打印机,实施印刷或打印,直到整个可变信息的打印或印刷完成。

总之,可变信息数据的印刷是通过包括计算机直接打印形式,计算机制版形式,虚拟打印形式,覆盖印刷形式,字库形式,直接生成印刷数据并安装到喷码机或数码印刷机中的形式中的至少一种形式实现的。

图4是通过不同位置记录信息实现信息埋入的方法的示意图。

如图4所示:401是可记录一个完整信息的点阵模组,402是基准点阵网点,403是信息点阵网点。具体是S11,S22以及S33为假想基准线上的基准网点。S00为特征网点,用于表示点阵模组的方向。S12,S13,S21,S23,S31以及S32为信息网点,信息网点根据不同的信息值可以分别安放在不同位置的四个顶角的格子上,每一个信息网点可记录2比特信息,如果设置一个5*5的小区域,每一个信息网点还可记录3比特信息。

图4所示的利用不同位置记录多比特信息的点阵模组,其记录信息的原理还可解释为是利用印刷图像的二维空间信号传播的相位差记录信息。

图4所示的利用不同位置记录多比特信息的点阵模组,同传统的一个水平假 想基准线,一个水平假想基准线的点阵模组相比,可以通过一个45度的假想基准线,对数码印刷机在X方向上,以及Y方向上的印刷误差进行修正,可以减少基准网点的个数,增加信息网点的个数,可获得更大信息量的记录。

图4所示的利用不同位置记录多比特信息的点阵模组的另一特点是:每一个信息网点的中心格子必然与两个基准点阵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信息网点可以快速的通过所构成的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基准点阵的位置计算出信息网点的位置,从而得到信息网点的代码值。其结果可以实现快速识读的效果。

图4所示的利用不同位置记录多比特信息的点阵模组的还有一个特点是:特征网点S00与基准网点S33的直线距离比点阵模组中任何两个网点的点之间的距离都近,这意味着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快速地找到特征网点,以及基准网点的位置,实现快速识别可变信息隐形码的代码值的效果。

图5是由复数个点阵模组组成的可变光学可读性点阵代码的示意图。

如图5所示:501是将复数个上述点阵模组排列起来可以构成可变长光学可读性代码。502为起始点阵模组的特征网点,503为终止点阵模组的特征网点。这里每一个点阵模组可记录12比特信息,9个点阵模组就可记录108比特信息。参照图4通过增加点阵模组的个数就可以构成一个任意信息容量的可变长光学可读性代码。

图5所示的点阵模组网点的点所占用的面积在2%以下,可以把98%用于图像,因此这种点阵的结构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隐藏的结构,特别是当网点的点的大小远远小于瑞丽判据的尺寸时,即小于0.04mm时,可变长光学可读性点阵代码与标识图像重合后印刷出的标识,其印刷图像的质量不会受到影响。

如果点阵模组网点的点采用黄点,或白点更能提高点阵模组网点的隐蔽性。点阵模组网点的点为黑色时,读取器的像素的密度的设定需要在每一网点的点的面积中对应3*3图像传感器的像素,如果采用黄点,或白点需要在每一网点的点的面积中对应12*12图像传感器的像素。利用这个现象,点阵模组网点的点采用黄点,或白点时,如果网点的点的尺寸为0.04mm,要想正确复制点阵模组网点的点需要7200dpi以上的扫描装置,这样的设备对于造假者来说是很难得到的,因此点阵模组网点的点采用黄点,或白点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

图6是利用不同位置的灰度差异将点阵模式代码构成方法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601表示一个信息埋入模组,602表示一个多比特信息埋入单元,在这个单元里有4个小区域,例如603表示在这个单元的右上角的小区域中的各个像素的平均灰度值比其他三个小区域的平均灰度值高一个数值Vc,或比其他三个小区域的平均灰度值低一个数值Vc,以此表示信息“0”,例如604表示在这个单元的左上角的小区域中的各个像素的平均灰度值比其他三个小区域的平均灰度值高一个数值Vc,或比其他三个小区域的平均灰度值低一个数值Vc,以此表示 信息“1”,例如605表示在这个单元的左下角的小区域中的各个像素的平均灰度值比其他三个小区域的平均灰度值高一个数值Vc,或比其他三个小区域的平均灰度值低一个数值Vc,以此表示信息“2”,例如606表示在这个单元的右下角的小区域中的各个像素的平均灰度值比其他三个小区域的平均灰度值高一个数值Vc,或比其他三个小区域的平均灰度值低一个数值Vc,以此表示信息“3”,这样使用4个小区域可以表示2比特信息。

图7是一种识别光学可读性条码防伪标识上埋入的光学可读性点阵代码信息的流程图。

如图7所示:一种识别光学可读性条码防伪标识上埋入信息的识别方法,是由手机读取图像步骤,代码识别步骤,代码值输出返回验证结果步骤组成的,具体步骤如下:

(1)手机图像读取步骤,用手机的镜头对准埋有手机可识读的点阵代码区域图像,读取光学可读性的点阵代码与包括一维条码、二维条码、多维条码、商品商标、图案在内的至少一种印刷图像相重合所形成的埋有信息的印刷图像;

代码识别步骤,按照光学可读性的点阵代码信息埋入的规则,识别出光学可读性的点阵代码的代码值;

代码值输出或返回验证结果步骤,用手机识别出光学可读性点阵代码的代码值后,通过连接网络服务器,可以按照代码值检索网络服务器,从服务器中取出该代码值所对应的信息,并显示在手机屏幕上,或根据该代码值信息进行各种网络操作。这种网络操作包括连接网络实现对产品的追溯,连接网络将识别出的信息与商品的信息进行对比,实现商品真伪查询,连接网络实现商品销售在线监察防止窜货等。

图8是本发明另一种在光学可读性条码防伪标识上埋入光学可读性点阵代码的示意图。

如图8所示:801为导入中心基准灰度值的信息埋入方法实现的手机识读可变信息光学可读性条码防伪标识的印刷图像。从这个图就可看出埋入信息后的光学可读性条码防伪标识图像质量没有被破坏。

802为假想水平基准线,这里考虑标识有可能贴在瓶子的封口处,因此要求在很小的圆弧的情况下也应能识读,因此由标识的上边以及下边水平分布了若干个小点构成了两条假想水平基准线,可使标识贴在很小的圆弧上仍能正确进行小区域的划分,仍能正确的识读。

803为假想垂直基准线,同样考虑标识有可能贴在任何情况的边缘上,因此要求标识贴在任何情况的边缘上也应能正确识读,因此由标识的左边以及右边上分布了若干个小点构成了两条假想垂直基准线,可使标识贴在任何情况的边缘上,仍能正确进行小区域的划分,仍能正确的识读。

这里,在有些要求不高的情况下也可考虑在标识上只设置一个假想水平基准线以及一个假想垂直基准线。

如图8所示光学可读性条码防伪标识还可采用光学可读性可变信息代码实现一标一码。可在原图像的上面直接印刷点阵模组的图像。可在原有的印刷标识的印刷机上加装可变信息的喷头就可实现一标一码的印刷。

本发明所提出的变光区域是由光学衍射制成的激光全息薄膜,或光学干涉制成的变光薄膜,或光学干涉制成的OVI变光油墨印刷的变光图像,或由微镜头阵列形成的薄膜构成的。

图9是“光学衍射制成的激光全息薄膜”的示意图,光学衍射制成的激光全息薄膜是指使用激光微观加工的方法所制成的模版,对薄膜进行压制,在薄膜上形成高低不平的微小形状,当入射光照射到这些高低不平的微小形状上时,随着入射光的角度的不同,可以形成不同颜色的图像。901为光学衍射制成的激光全息薄膜,902为光学衍射制成的激光全息薄膜局部放大图。

图10是“光学干涉制成的变光薄膜”示意图,1001为光学干涉制成的变光薄膜,1002为光学干涉制成的变光薄膜局部放大示意图。当某束光入射光学干涉制成的变光薄膜表面,遇到第一层界面时,入射光中的部分光束以某种角度反射回来,而另一部分则折射入膜内,碰到第二层界面时会以另一角度反射到第一层界面上,并重新折射出来。由于这些反射光和透射光都来自于同一光波,入射光分解出的两束光的光程差不同,所以当它们满足相干光条件时,就产生了光的干涉现象。随着光源或手机识读平面的角度改变,会产生不同的颜色的图形的图像。

“变光区域”还可由光学干涉制成的OVI变光油墨印刷的变光图像构成,“OVI变光油墨”,是指具有随着观察角度的不同颜色可以变化的特性的油墨称为OVI(Optical Variable Ink)油墨。通过变光油墨的印刷,形成一种随着改变光源或手机识读平面的角度,会产生不同的颜色的图形的图像。印刷图像的各个部分投射到不同方向上去,可实现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可以获得不同图像的观察效果。

图11是“微镜头阵列形成的薄膜”示意图,1101为微镜头阵列形成的薄膜,1102为微镜头阵列形成的薄膜局部放大图,“微镜头阵列”是指通过透明油墨的印刷,或模版压制的方法在薄膜上所形成的圆形的透镜,可将透镜下面所对应的印刷图像的各个部分投射到不同方向上去,可实现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可以获得不同图像的观察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