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自助交易设备的交易方法和交易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3218817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金融机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自助交易设备的交易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现今,盗取银行卡的密码进而克隆银行卡已经成为了自助银行取款机(ATM)上比例最大的作案手段,其他类似贴小纸条,张贴虚假广告等干扰行为,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克隆银行卡。从技术层面来看,克隆银行卡需要两个基本的要素:一是银行卡号(非银行卡卡面印刷卡号),二是银行卡密码。这两种要素缺一不可,只要保护好其中一个就可以避免银行卡的克隆风险。其次,基于ATM盗取银行卡密码的花样很多,比如:安装摄像头、覆盖加密码键盘、涂密写药水等,因此很难具备有效统一的技术防范手段。而盗取银行卡卡号则是克隆银行卡的另一个最基本的要素,银行卡卡号的获取途径就是基于ATM的插卡口(自助银行刷卡门禁已被明令取消),所以目前犯罪分子无一例外的在插卡口加装盗码器窃取卡号。而现有的防盗卡的措施往往都是在网点的各种设备上考虑,没有更多的措施,因此需要提供一种防盗方法和系统解决银行卡被盗用导致交易不安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自助交易设备的交易方法和交易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银行卡被盗用导致交易不安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自助交易设备的交易方法,所述交易方法包括:获取银行卡正在自助交易设备进行交易的信息;检测所述银行卡的对应用户的位置与所述自助交易设备的位置;当所述对应用户的位置与所述自助交易设备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大于预设距离时,则终止交易或者向所述对应用户发出请求授权交易的信息。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自助交易设备的交易系统,所述交易系统包括:获取单元,用于获取银行卡正在自助交易设备进行交易的信息;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银行卡的对应用户的位置与所述自助交易设备的位置;处理单元,用于当所述对应用户的位置与所述自助交易设备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大于预设距离时,则终止交易或者向所述对应用户发出请求授权交易的信息。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自助交易设备的交易方法和交易系统,通过获取到银行卡正在自助交易设备上进行交易的信息,则检测所述银行卡的对应用户的位置与所述自助交易设备的位置,当所述对应用户的位置与所述自助交易设备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大于预设距离时,则终止交易或者向所述对应用户发出请求授权交易的信息,这样保证了交易的安全性,解决了现有技术银行卡被盗用导致交易不安全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自助交易设备的交易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自助交易设备的交易系统的单元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图1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基于自助交易设备的交易方法的步骤流程,为了方便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部分。一种基于自助交易设备的交易方法,所述交易方法包括:步骤S11,获取银行卡正在自助交易设备进行交易的信息;步骤S12,检测所述银行卡的对应用户的位置与所述自助交易设备的位置;步骤S13,当所述对应用户的位置与所述自助交易设备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大于预设距离时,则终止交易或者向所述对应用户发出请求授权交易的信息。作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在步骤S11中,所述银行卡正在自助交易设备进行交易的内容包括取款和转账。用户将银行卡插入自助交易设备的读卡器并输入密码后,运行在自助交易设备上的客户端应用程序根据当前设备各个模块的状态以及插入银行卡的信息综合判断出某张银行卡是否正在该台自助交易设备进行交易。所述自助交易设备可以为自动取款机(ATM)或者自动柜台机(CRS)。作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在步骤S12中,检测所述银行卡的对应用户的位置的具体步骤包括通过GPRS定位所述银行卡绑定的移动终端设备的位置。因为现在的银行卡都是与对应用户所使用的手机(即移动终端设备)绑定在一块,而手机又是用户所随身携带的物品,因此,检测所述银行卡绑定的移动终端设备的位置即能定位到所述银行卡对应用户的位置。所述通过GPRS定位银行卡绑定的移动终端设备的位置包括当定位不到所述银行卡绑定的移动终端设备的位置时,则终止交易。并且在所述银行卡的绑定的移动终端设备与所述自助交易设备之间建立无线通信,所述无线通信的方式为蓝牙传输、wifi传输、微波通信或者卫星通信中的任意一项。作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在步骤S13中,所述预设距离为1米至3米。当所述对应用户的位置与所述自助交易设备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大于预设距离时,并且所述自助交易设备正在进行交易,说明用户可能在之前的交易中由于各种原因泄露了银行卡号(不一定是银行卡卡面印刷卡号)与银行卡密码,因此断定银行卡被盗,则终止交易或者向所述对应用户发出请求授权交易的信息,将损失控制到最小化。其中,所述终止交易的步骤具体包括发送提醒信息给对应用户。所述向对应用户发出请求授权交易的信息的步骤具体包括在所述对应用户绑定的手机上对银行卡交易加一层保护措施,例如通过指纹识别或者再次加密,即检测到银行卡正在进行交易时,需要对应用户在手机上进行指纹识别或者再次输入交易密码并且确认才能实现交易成功,否则交易终止。当然,在对应用户所使用的手机(即移动终端设备)上可以设置银行卡远程保护功能,有三个选项供用户选择:1、选择银行卡和手机分开时不能进行银行卡交易,即出现所述移动终端设备的位置与自助交易设备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大于预设距离时,立即终止交易;2、选择银行卡和手机分开时,在进行交易时,需由银行后台发出请求授权的信息,并且请求授权时用户须在手机上输入交易密码或指纹识别;3、选择取消远程保护功能,也即银行卡和手机分开时,银行卡可以直接交易而无需授权,避免所述对应用户在不想使用该功能时,因用户没有携带手机而造成无法取款或转账。图2示出了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基于自助交易设备的交易系统的单元结构,为了方便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部分。一种基于自助交易设备的交易系统,所述交易系统包括:获取单元101,用于获取银行卡正在自助交易设备进行交易的信息;检测单元102,用于检测所述银行卡的对应用户的位置与所述自助交易设备的位置;处理单元103,用于当所述对应用户的位置与所述自助交易设备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大于预设距离时,则终止交易或者向所述对应用户发出请求授权交易的信息。作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在获取单元101中,所述银行卡正在自助交易设备进行交易的内容包括取款和转账。用户将银行卡插入自助交易设备的读卡器并输入密码后,运行在自助交易设备上的客户端应用程序根据当前设备各个模块的状态以及插入银行卡的信息综合判断出某张银行卡是否正在该台自助交易设备进行交易。作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在检测单元102中,检测所述银行卡的对应用户的位置的具体步骤包括通过GPRS定位所述银行卡绑定的移动终端设备的位置。因为现在的银行卡都是与对应用户所使用的手机(即移动终端设备)绑定在一块,而手机又是用户所随身携带的物品,因此,检测所述银行卡绑定的移动终端设备的位置即能定位到所述银行卡对应用户的位置。所述通过GPRS定位银行卡绑定的移动终端设备的位置包括当定位不到所述银行卡绑定的移动终端设备的位置时,则终止交易。并且在所述银行卡的绑定的移动终端设备与所述自助交易设备之间建立无线通信,所述无线通信的方式为蓝牙传输、wifi传输、微波通信或者卫星通信中的任意一项。作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在处理单元103中,所述预设距离为1米至3米。当所述对应用户的位置与所述自助交易设备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大于预设距离时,并且所述自助交易设备正在进行交易,说明用户可能在之前的交易中由于各种原因泄露了银行卡号(不一定是银行卡卡面印刷卡号)与银行卡密码,因此断定银行卡被盗,则终止交易或者向所述对应用户发出请求授权交易的信息,将损失控制到最小化。其中,所述终止交易的步骤具体包括发送提醒信息给对应用户。所述向对应用户发出请求授权交易的信息的步骤具体包括在所述对应用户绑定的手机上对银行卡交易加一层保护措施,例如通过指纹识别或者再次加密,即检测到银行卡正在进行交易时,需要对应用户在手机上进行指纹识别或者再次输入交易密码并且确认才能实现交易成功,否则交易终止。当然,在对应用户所使用的手机(即移动终端设备)上可以设置银行卡远程保护功能,有三个选项供用户选择:1、选择银行卡和手机分开时不能进行银行卡交易,即出现所述移动终端设备的位置与自助交易设备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大于预设距离时,立即终止交易;2、选择银行卡和手机分开时,在进行交易时,需由银行后台发出请求授权的信息,并且请求授权时用户须在手机上输入交易密码或指纹识别;3、选择取消远程保护功能,也即银行卡和手机分开时,银行卡可以直接交易而无需授权,避免所述对应用户在不想使用该功能时,因用户没有携带手机而造成无法取款或转账。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自助交易设备的交易方法和交易系统,通过获取到银行卡正在自助交易设备上进行交易的信息,则检测所述银行卡的对应用户的位置与所述自助交易设备的位置,当所述对应用户的位置与所述自助交易设备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大于预设距离时,则终止交易或者向所述对应用户发出请求授权交易的信息,这样保证了交易的安全性,解决了现有技术银行卡被盗用导致交易不安全的问题。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