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象位置的调整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7880892发布日期:2019-06-13 10:36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对象位置的调整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触摸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对象位置的调整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用户在带触摸屏的设备上对对象位置进行调整时,是使用手指按住要调整的对象,移动手指到目的地后松开手指,对象就会被拖拽到手指松开的位置。对象包括触摸屏上显示的图标、文件夹、文件等。

触控一体机通常具有较大屏幕,用户想通过拖拽的方式将屏幕上的对象移动到另一端时,人也要走到屏幕的另一端,并且,个子不高的用户想要将屏幕的对象拖拽到屏幕顶端时可能够不着。因此,在大屏幕的触摸设备中,采用传统方法调整对象的位置,给用户的操作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适用于大屏幕的,且操作便利的对象位置的调整方法和装置。

一种对象位置的调整方法,包括:

侦测是否有对对象的拖曳操作;

当侦测到对对象的拖曳操作时,生成第一触摸事件,并采集第一触摸事件的触摸信息;

在每第N个预设间隔时间,生成第N+1触摸事件,并采集触摸事件的触摸信息;所述触摸信息包括作用在触摸屏上的触控点数量;

根据触摸事件的触摸信息得到对应触摸事件中对象的位移;所述触控点数量与所述对象的位移成正相关;

将所述对象移动至第N+1触摸事件中对象的位移的对应位置。

一种对象位置的调整装置,包括:

侦测模块,用于侦测是否有对对象的拖曳操作;

采集模块,用于当侦测到对对象的拖曳操作时,生成第一触摸事件,并采集第一触摸事件的触摸信息;还用于在每第N个预设间隔时间,生成第N+1触摸事件,并采集触摸事件的触摸信息;所述触摸信息包括作用在触摸屏上的触控点数量,其中N为大于0的整数;

计算模块,用于根据触摸事件的触摸信息计算对应触摸事件中对象的位移;所述触控点数量与对象的位移成正相关;

调整模块,将所述对象移动至第N+1触摸事件中对象的位移的对应位置。

上述的对象位置的调整方法,当侦测到触摸设备中对对象的拖曳操作时,生成触摸事件并采集每个触摸事件的触摸信息,触摸信息包括作用在触摸屏上的手指数量,手指数量与对象的位移成正相关,将对象移动至第N+1触摸事件中对象的位移的对应位置。由于手指数量与对象的位移成正相关,可通过增加或减少手指数量,灵活地调整对象在单位时间的位移,实现灵活地调整对象的拖曳速度。通过增加触摸屏上拖曳的对象的手指数量,无需手在触摸屏上滑动较远距离,就能够实现将对象移动至屏幕上的较远位置,用户操作方便,该方法尤其适应于大屏幕的对象位置的调整。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对象位置的调整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另一个实施例的对象位置的调整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的开始拖曳对象的界面操作示意图;

图4为另一个实施例的使用多根手指拖曳对象的界面操作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的使用一根手指将对象拖曳至目标位置的界面操作示意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的对象位置的调整装置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7为另一个实施例的对象位置的调整装置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以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

在一个实施例中,对象位置的调整方法应用于大屏幕的触摸设备,特别是触控一体机。如图1所示,一种对象位置的调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2:侦测是否有对对象的拖曳操作。

对象指安装在触摸设备的应用程序或是存储在触摸设备的文件和文件夹。对对象的拖曳操作是指用户通过触控操作选择对象并进行拖曳,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当按压对象超过预设时间时,选择该对象并在触摸屏上滑动实现拖曳操作。

S104:当侦测到对对象的拖曳操作时,生成第一触摸事件,并采集第一触摸事件的触摸信息。

当按压对象超过预设时间时并在触摸设备上滑动时,侦测到对对象的拖曳操作,生成第一触摸事件。

S106:在每第N个预设间隔时间,生成第N+1触摸事件,并采集触摸事件的触摸信息。

具体的,在第一个预设间隔时间,生成第二触摸事件;在第二个预设间隔时间,生成第三触摸事件,并以此类推,在第N个预设间隔时间,生成第N+1触摸事件,并采集触摸事件的触摸信息。可以理解的是,预设间隔时间自生成第一触摸事件的时间开始计时。

预设间隔时间需要比较短,从而在连续的触摸事件中,触控点的滑动在触摸屏上形成连续的滑动轨迹。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预设间隔时间为10毫秒,在1秒内会生成100次触摸事件。

触摸信息包括作用在触摸屏上的触控点数量,在某个触摸事件中,触摸屏上的触控点数量可能会产生变化,例如,相对于上一触摸事件,触控点数量增多,又例如,相对于上一触摸事件,触控点数量减少。

S108:根据触摸事件的触摸信息计算对应触摸事件中对象的位移。

可以理解的是,第N+1触摸事件中对象的位移是指相对于第N触摸事件中对象的移动距离,即在该触摸事件对应的预设时间间隔中对象的移动距离。在某个触摸事件中对象的位移根据在该次触摸事件中的触摸信息进行计算。触控点数量与对象的位移成正相关。在一个实施例中,当相对于上一触摸事件触控点数量增多时,该触摸事件中对象的位移相对增多。在一个实施例中,当相对于上一触摸事件触控点数量减少时,该触摸事件中对象的位移相对减少。

S110:将对象移动至第N+1触摸事件中对象的位移的对应位置。

在该实施例中,将所述对象移动至第N+1触摸事件中对象的位移的对应位置,能够根据用户的操作实时地将对象的位移情况显示在触摸设备上,用户选择对象,在拖曳的过程中能够直观地观察对象的移动情况,以方便根据对象在当前触摸事件中的移动的位置距离目标位置的距离调整触控点数量。可以理解的是,由于触控点数量与对象的位移成正相关,当使用多个触控点在触摸屏上拖曳对象时,对象并不一定在触控点的正下方。

上述的对象位置的调整方法,当侦测到触摸设备中对对象的拖曳操作时,生成触摸事件并采集每个触摸事件的触摸信息,触摸信息包括作用在触摸屏上的触控点数量,触控点数量与对象的位移成正相关,将对象移动至第N+1触摸事件中对象的位移的对应位置。由于触控点数量与对象的位移成正相关,可通过增加或减少触控点数量,灵活地调整对象在单位时间的位移,实现灵活地调整对象的拖曳速度。通过增加触摸屏上拖曳的对象的触控点数量,无需手在触摸屏上滑动较远距离,就能够实现将对象移动至屏幕上的较远位置,用户操作方便,该方法尤其适应于大屏幕的对象位置的调整。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步骤S110之后,还包括步骤:

S112:检测拖曳操作是否结束。若是,则执行步骤S114,若否,则返回步骤S106。

S114:对象在拖曳过程中的位移为每个触摸事件中对象的位移之和。

检测拖曳操作是否结束可通过检测触摸设备中是否有触摸操作实现,即检测触控点是否离开触摸设备,当检测到触控点离开触摸设备时,拖曳操作结束。当检测到拖曳操作结束时,由于第N+1触摸事件中对象的位移是相对于第N触摸事件中对象的移动距离,通过计算每个触摸事件中对象的位移之和即可得到对象在拖曳过程中的位移。对象在拖曳过程中的位移为每个触摸事件中对象的位移之和。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用户需要将位于屏幕左下角的对象移动至屏幕右上角,在选择对象后,用户使用五根手指在屏幕上拖曳,在一个触摸事件中,检测到触控点的数量为五根,由于触控点数量与对象的位移成正相关,在对应的触摸事件中,触控点的数量越多,对象的位移越大,因此,利用多根手指,产生多个触控点,能够将对象以较快的速度移动至目标位置附近。并且,对象随着用户在触摸屏上的拖曳而移动,用户直观的观察对象离目标位置的距离。当对象移动至离目标位置较近的距离时,用户可减少滑动的触控点的数量,例如,使用一根手指在触摸屏上继续拖曳。以对应的触摸事件中,检测到触控点的数量为一根,由于触控点的数量与对象的位移成正相关,触控点的数量减少,对象的位移变小,相对的,对象的移动速度减慢,用户通过观察对象在移动过程中的位置,当移动至目标位置时,松开触控点离开触摸设备,从而对象的位置被调整至目标位置。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触控点数量与对象的位移成正相关,触控点数量越多,在单位时间对象的位移越大,因而,对象在单位时间的移动速度也越快,因此,触控点数量与对象的移动速度成正相关。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08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和步骤2:

步骤1:根据触摸事件的触摸信息计算对应触摸事件中所有触控点的位移。

步骤2:计算对应触摸事件中所有触控点的位移之和,一个触摸事件中对象的位移为该触摸事件中所有触控点的位移之和。

对于第N+1触摸事件而言,第N+1触摸事件中对象的位移是指相对于第N触摸事件中对象的移动距离。在一个触摸事件中对象的位移为该触摸事件中所有触控点的位移之和。

具体的,触摸信息还包括每个触控点的当前坐标以及每个触控点在上一触摸事件的坐标,每个触控点对应的坐标可根据触摸点ID(Identity)进行确定。在一次连续的滑动过程中,触控点对应的触摸点ID是不变的,根据触摸点ID可跟踪每个触控点的当前坐标以及每个触控点在上一触摸事件的坐标。根据触摸事件的触摸信息计算对应触摸事件中所有触控点的位移的步骤,具体为,根据触控点数量、每个触控点的当前坐标以及上一触摸事件的坐标计算每个触控点在对应触摸事件中的位移。

在连续的触摸事件中,触控点在触摸屏上形成滑动的轨迹,触摸信息包括每个触控点的当前坐标以及每个触控点在上一触摸事件的坐标。根据每个触控点的当前坐标和上一触摸事件的坐标计算得到该个触控点在该触摸事件中移动的距离,即该触控点在该触摸事件中的位移。对象在一次触摸事件中的位移为在该触摸事件中所有触控点的位移之和。例如,在第N触摸事件中,用户使用五根手指,在该次触摸事件中,对象的位移为五个触控点在屏幕上的位移之和。在第N+1触摸事件中,用户减少了触控点的数量,使用一根手指,由于触控点在触摸屏上是连续滑动的,通过获取在第N+1触摸事件中使用的触控点在第N触摸事件中的坐标,以及在第N+1触摸事件中的当前坐标,计算得到在第N+1触摸事件中使用的触控点的位移。又例如,在第N触摸事件中,用户使用一根手指,产生一个触控点,在该次触摸事件中,对象的位移为该触控点在屏幕上的位移。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08包括以下步骤1至步骤3:

步骤1:获取触摸事件中作用在触摸屏上的触控点数量,并确定与触控点数量对应的位移比例。

步骤2:根据触摸事件的触摸信息计算对应的触摸事件中任意一个触控点的位移。

步骤3:计算触控点的位移和位移比例的乘积,一个触摸事件中对象的位移为该触摸事件中触控点的位移和位移比例的乘积。

在本实施例中。预先设定一次触摸事件中,触控点数量对应的位移比例。位移比例为一次触摸事件中单个触控点的位移与对象的位移的比例。在一次触摸事件中的每个触控点的位移是相同的。为便于计算,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通过获取选择对象的触控点对应的触摸点ID,通过跟踪该触摸点ID得到每次触摸事件中该触控点的位移。当在滑动过程中,松开了选择对象的触控点时,取任意一个触摸点ID的位移计算一次触摸事件中单个触控点的位移。触控点数量对应的位移比例,可根据触摸设备的触摸屏的大小进行设置。例如,触摸屏越大,触控点数量的位移比例也越大。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一次触摸事件中,触控点数量对应的位移比例为1:3,则在该次触摸事件中,对象的位移为在该次触摸事件中为触控点位移的3倍。

本实施例中,对象的位移根据触控点的位移按位移比例进行调整,通过调整位移比例,能够实现对超大屏幕的对象位置的调整。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对象位置的调整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当用户按压触摸屏上的对象10预设时间后,选择并拖曳对象10。对象10位于触摸屏的左下角,用户需要将对象10调整至目标位置20,目标位置20,目标位置20位于触摸屏的右上角。

如图4所示,用户选择触摸屏拖动对象向目标位置20滑动过程中,增加触控点数量,例如,使用五根手指。触控点数量与对象的位移成正相关,更具体的是,在一个触摸事件中,对象的位移为该触摸事件中所有触控点的位移之和。因此,触控点数量越多,即使手在触摸屏上滑动的距离较短,在较短时间内,仍能将对象拖曳至较远距离。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在一个触摸事件中,对象的位移为该触摸事件中所有触控点的位移之和,当使用多个触控点在触摸屏上拖曳对象时,对象10并不在触控点的正下方。

如图5所示,当拖曳对象10距离目标位置20附近时,可减少拖曳触控点的数量为一个,在对应的触摸事件中,对象的位移为一个触控点在触摸事件中的位移,因而,对象的位移速度降低,用户能够可控制的将对象拖曳至目标位置20。

采用上述的对象位置的调整方法,用户的触控点无需滑动至目标位置,就能较对象从初始位置调整至目标位置。且在调整过程中,对象的拖曳速度是可控制的。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增加或减少触控点数量,从而相应的提高或降低拖曳速度。该方法尤其适合大屏幕的的触控一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对象位置的调整装置,如图6所示,包括:

侦测模块10,用于侦测是否有对对象的拖曳操作。

对象指安装在触摸设备的应用程序或是存储在触摸设备的文件和文件夹。对对象的拖曳操作是指用户通过触控操作选择对象并进行拖曳,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当按压对象超过预设时间时,选择该对象并在触摸屏上滑动实现拖曳操作。

采集模块30,用于当侦测到对对象的拖曳操作时,生成第一触摸事件,并采集第一触摸事件的触摸信息;还用于在每第N个预设间隔时间,生成第N+1触摸事件,并采集触摸事件的触摸信息;触摸信息包括作用在触摸屏上的触控点数量,其中N为大于0的整数。

当按压对象超过预设时间时并在触摸设备上滑动时,侦测到对对象的拖曳操作,生成第一触摸事件。

具体的,在第一个预设间隔时间,生成第二触摸事件;在第二个预设间隔时间,生成第三触摸事件,并以此类推,在第N个预设间隔时间,生成第N+1触摸事件,并采集触摸事件的触摸信息。可以理解的是,预设间隔时间自生成第一触摸事件的时间开始计时。

预设间隔时间需要比较短,从而在连续的触摸事件中,触控点的滑动在触摸屏上形成连续的滑动轨迹。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预设间隔时间为10毫秒,在1秒内会生成100次触摸事件。

触摸信息包括作用在触摸屏上的触控点数量,在某个触摸事件中,触摸屏上的触控点数量可能会产生变化,例如,相对于上一触摸事件,触控点数量增多,又例如,相对于上一触摸事件,触控点数量减少。

计算模块50,用于根据触摸事件的触摸信息计算对应触摸事件中对象的位移,触控点数量与对象的位移成正相关。

可以理解的是,第N+1触摸事件中对象的位移是指相对于第N触摸事件中对象的移动距离,即在该触摸事件对应的预设时间间隔中对象的移动距离。在某个触摸事件中对象的位移根据在该次触摸事件中的触摸信息进行计算。触控点数量与对象的位移成正相关。

调整模块70,将对象移动至第N+1触摸事件中对象的位移的对应位置。

在该实施例中,将所述对象移动至第N+1触摸事件中对象的位移的对应位置,能够根据用户的操作实时地将对象的位移情况显示在触摸设备上,用户选择对象,在拖曳的过程中能够直观地观察对象的移动情况,以方便根据对象在当前触摸事件中的移动的位置距离目标位置的距离调整触控点数量。可以理解的是,由于触控点数量与对象的位移成正相关,当使用多个触控点在触摸屏上拖曳对象时,对象并不一定在触控点的正下方。

上述的对象位置的调整装置,当侦测到触摸设备中对对象的拖曳操作时,生成触摸事件并采集每个触摸事件的触摸信息,触摸信息包括作用在触摸屏上的触控点数量,触控点数量与对象的位移成正相关,将对象移动至第N+1触摸事件中对象的位移的对应位置。由于触控点数量与对象的位移成正相关,可通过增加或减少触控点数量,灵活地调整对象在单位时间的位移,实现灵活地调整对象的拖曳速度。通过增加触摸屏上拖曳的对象的触控点数量,无需手在触摸屏上滑动较远距离,就能够实现将对象移动至屏幕上的较远位置,用户操作方便,该方法尤其适应于大屏幕的对象位置的调整。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拖曳操作结束时,所述对象在拖曳过程中的位移为每个触摸事件中对象的位移之和。

检测拖曳操作是否结束可通过检测触摸设备中是否有触摸操作实现,即检测触控点是否离开触摸设备,当检测到触控点离开触摸设备时,拖曳操作结束。当检测到拖曳操作结束时,由于第N+1触摸事件中对象的位移是相对于第N触摸事件中对象的移动距离,通过计算每个触摸事件中对象的位移之和即可得到对象在拖曳过程中的位移。对象在拖曳过程中的位移为每个触摸事件中对象的位移之和。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触控点数量与对象的位移成正相关,触控点数量越多,在单位时间对象的位移越大,因而,对象在单位时间的移动速度也越快,因此,触控点数量与对象的移动速度成正相关。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计算模块50包括:第一触控点位移计算模块501和第二对象位移计算模块502。

第一触控点位移计算模块501,用于根据触摸事件的触摸信息计算对应触摸事件中所有触控点的位移。

第二对象位移计算模块502,用于计算对应触摸事件中所有触控点的位移之和,一个触摸事件中对象的位移为该触摸事件中所有触控点的位移之和。

对于第N+1触摸事件而言,第N+1触摸事件中对象的位移是指相对于第N触摸事件中对象的移动距离。在一个触摸事件中对象的位移为该触摸事件中所有触控点的位移之和。

具体的,触摸信息还包括每个触控点的当前坐标以及每个触控点在上一触摸事件的坐标,触控点位置计算模块501,具体用于根据触控点数量、每个触控点的当前坐标以及上一触摸事件的坐标计算每个触控点在对应触摸事件中的位移。

采用上述的对象位置的调整装置,用户的触控点无需滑动至目标位置,就能较对象从初始位置调整至目标位置。且在调整过程中,对象的拖曳速度是可控制的。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增加或减少触控点数量,从而相应的提高或降低拖曳速度。该方法尤其适合大屏幕的的触控一体。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模块包括:位移比例确定模块、第二触控点位移计算模块和第二对象位移计算模块;

位移比例确定模块,用于获取触摸事件中作用在触摸屏上的触控点数量,并确定与触控点数量对应的位移比例;

第二触控点位移计算模块,用于根据触摸事件的触摸信息计算对应的触摸事件中任意一个触控点的位移;

第二对象位移计算模块,用于计算触控点的位移和位移比例的乘积,一个触摸事件中对象的位移为该触摸事件中触控点的位移和位移比例的乘积。

在本实施例中。预先设定一次触摸事件中,触控点数量对应的位移比例。位移比例为一次触摸事件中单个触控点的位移与对象的位移的比例。在一次触摸事件中的每个触控点的位移是相同的。为便于计算,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通过获取选择对象的触控点对应的触摸点ID,通过跟踪该触摸点ID得到每次触摸事件中该触控点的位移。当在滑动过程中,松开了选择对象的触控点时,取任意一个触摸点ID的位移计算一次触摸事件中单个触控点的位移。触控点数量对应的位移比例,可根据触摸设备的触摸屏的大小进行设置。例如,触摸屏越大,触控点数量的位移比例也越大。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一次触摸事件中,触控点数量对应的位移比例为1:3,则在该次触摸事件中,对象的位移为在该次触摸事件中为触控点位移的3倍。

本实施例中,对象的位移根据触控点的位移按位移比例进行调整,通过调整位移比例,能够实现对超大屏幕的对象位置的调整。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