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病人身份证号识别的智能出药方法及智能出药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48303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基于病人身份证号识别的智能出药方法及智能出药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取药技术的领域,尤其涉及基于病人身份证号识别的智能出药方法及智能出药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医院现有的取药方式是:医院中设有专门取药点,病人向取药人员提供医生开的药单,取药人员根据药单拿药。但是,现有的取药方式仍存在这样的问题:当需要取药的病人较多时,病人需于取药点进行排队取药,取药不便,而且,其通过取药人员进行人工取药,易发生取错药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病人身份证号识别的智能出药方法,旨在解决现有医院取药方式所存在的病人取药不便且易取错药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基于病人身份证号识别的智能出药方法,包括:

获取病人身份证号;

判断已获取病人身份证号是否存在于病人信息库中;

如果是,则在药品信息库中找出与已获取病人身份证号对应的药品信息,根据所述药品信息执行出药操作;

如果否,则发出病人身份证号信息重新输入提示。

进一步地,在所述获取病人身份证号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判断获取病人身份证号的次数是否达到预设次数,若否,则执行所述判断已获取病人身份证号是否存在于病人信息库中的步骤。

进一步地,在所述根据所述药品信息执行出药操作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监控药品是否被取走,并将药品取走情况反馈至监控端和/或病人用户终端。

进一步地,在所述监控药品是否被取走,并将药品取走情况反馈至监控端和/或病人用户终端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若所述药品取走情况为药品被取走,则更新所述药品信息库;

若所述药品取走情况为药品未被取走,则向病人用户终端发送取药提醒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更新所述药品信息库的步骤包括修改所述药品信息,所述药品信息包括药品种类和药品数量。

本发明提供的基于病人身份证号识别的智能出药方法的有益效果:

采用上述基于病人身份证号识别的智能出药方法时,先将病人用户的身份证号预存于病人信息库中,同时将病人用户所要取出的药品与身份证号对应,并将药品与身份证号的对应关系信息预存于药品信息库中,存放药品。当病人取药时,先获取病人身份证号,再于病人信息库中查找与已获取病人身份证号相同的号码,并判定是否存在相同的身份证号,即判断已获取病人身份证号是否存在于病人信息库中,如果是,则在药品信息库中找出与已获取病人身份证号对应的药品信息,并根据药品信息执行出药操作;如果否,则发出病人身份证号信息重新输入提示。这样,再次获取病人身份证号,重复上述步骤,直至病人取药成功。相比较现有医院取药的方式而言,上述基于病人身份证号识别的智能出药方法通过病人身份证号与病人信息库中号码的精准匹配,结合病人身份证号与药品信息库中药品的精准对应,实现了病人与其所取药品的精确匹配,避免了发生病人取错药的情况。

本发明还提供了基于病人身份证号识别的智能出药系统,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病人身份证号;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已获取病人身份证号是否存在于病人信息库中;

出药模块,用于在所述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为是时,在药品信息库中找出与已获取病人身份证号对应的药品信息,并根据所述药品信息执行出药操作;

提示模块,用于在所述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为否时,发出病人身份证号信息重新输入提示。

进一步地,所述基于病人身份证号识别的智能出药系统还包括:

获取次数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获取模块获取病人身份证号的次数是否达到预设次数,若否,则驱动所述判断模块工作。

进一步地,所述基于病人身份证号识别的智能出药系统还包括:

监控反馈模块,用于监控所述出药模块所出的药品是否被取走,并将药品取走情况反馈至监控端和/或病人用户终端。

进一步地,所述基于病人身份证号识别的智能出药系统还包括:

药品信息更新模块,用于在所述监控反馈模块的监控结果为药品被取走时,更新所述药品信息库;

药品信息提醒模块,在所述监控反馈模块的监控结果为药品未被取走时,向病人用户终端发送取药提醒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药品信息更新模块具体用于修改所述药品信息,所述药品信息包括药品种类和药品数量。

本发明提供的基于病人身份证号识别的智能出药系统的有益效果:

当病人采用上述基于病人身份证号识别的智能出药系统进行取药时,病人先于获取模块上进行身份证号的录入操作,获取模块再将已获取的病人身份证号输送给判断模块,判断模块将已获取病人身份证号与病人信息库中的号码进行匹配,并判断是否存在相同的身份证号,即判断已获取病人身份证号是否存在于病人信息库中,如果是,出药模块在药品信息库中找出与已获取病人身份证号对应的药品信息,并根据药品信息执行出药操作;如果否,则提示模块发出病人身份证号信息重新输入提示,而病人再次于获取模块上输入病人身份证号,重复上述步骤,直至病人取药成功。相比较现有医院取药的方式而言,上述基于病人身份证号识别的智能出药系统,其通过获取模块和判断模块对病人身份的精准确定,结合病人身份证号与药品信息库中药品的精准对应,实现了病人与其所需药品的精确匹配,并避免了发生病人取错药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病人身份证号识别的智能出药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病人身份证号识别的智能出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病人身份证号识别的智能出药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病人身份证号识别的智能出药系统的病人信息管理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4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较佳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基于病人身份证号识别的智能出药方法,其包括:

S1、获取病人身份证号;

S2、判断已获取病人身份证号是否存在于病人信息库中;

S3、如果是,则在药品信息库中找出与已获取病人身份证号对应的药品信息,根据药品信息执行出药操作;

S4、如果否,则发出病人身份证号信息重新输入提示。

如图1所示,采用上述基于病人身份证号识别的智能出药方法时,先将病人用户的身份证号预存于病人信息库中,同时将病人用户所要取出的药品与身份证号对应,并将药品与身份证号的对应关系信息预存于药品信息库中,存放药品。当病人取药时,先获取病人身份证号,再于病人信息库中查找与已获取病人身份证号相同的号码,并判定是否存在相同的身份证号,即判断已获取病人身份证号是否存在于病人信息库中,如果是,则在药品信息库中找出与已获取病人身份证号对应的药品信息,并根据药品信息执行出药操作;如果否,则发出病人身份证号信息重新输入提示。这样,再次获取病人身份证号,重复上述步骤,直至病人取药成功。相比较现有医院取药的方式而言,上述基于病人身份证号识别的智能出药方法通过病人身份证号与病人信息库中号码的精准匹配,结合病人身份证号与药品信息库中药品的精准对应,实现了病人与其所取药品的精确匹配,避免了发生病人取错药的情况。

为了避免上述基于病人身份证号识别的智能出药方法受到恶意攻击,比如,通过多次输入病人身份证号,以尝试获得该智能出药方法中的药品,在获取病人身份证号的步骤之后还包括:判断获取病人身份证号的次数是否达到预设次数,若否,则执行判断已获取病人身份证号是否存在于病人信息库中的步骤。若其判断获取病人身份证号的次数已经达到预设次数,则该智能出药方法将停止执行以下步骤,就此结束。

为了便于医护人员和/或病人及时了解已出药品的取走情况,在根据药品信息执行出药操作的步骤之后还包括:监控药品是否被取走,并将药品取走情况反馈至监控端和/或病人用户终端。需要说明的是,在此步骤中,不管药品是否被取走,都会将药品的取走情况反馈至监控端和/或病人用户终端,即药品被取走和药品未被取走这两种情况都会被反馈,具体地,医护人员可以通过监控端得知药品取走情况。

由于在上述基于病人身份证号识别的智能出药方法执行出药操作之后,药品信息库中的药品信息会发生变化,而为了便于对药品信息进行管理,在所述监控药品是否被取走,并将药品取走情况反馈至监控端和/或病人用户终端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若药品取走情况为药品被取走,则更新药品信息库;

若药品取走情况为药品未被取走,则向病人用户终端发送取药提醒信息。

具体地,关于如何对药品信息库进行更新操作的优选实施方式,更新药品信息库的步骤包括修改药品信息,药品信息包括药品种类和药品数量。需要说明的是,当某一病人用户的药品出完时,将对该病人用户的药品种类和药品数量进行删除,而当某一病人用户的药品只先出完一部分时,将对该病人用户的药品数量进行修改。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了基于病人身份证号识别的智能出药系统20,包括:

获取模块21,用于获取病人身份证号;

判断模块22,用于判断已获取病人身份证号是否存在于病人信息库中;

出药模块23,用于在判断模块22的判断结果为是时,在药品信息库中找出与已获取病人身份证号对应的药品信息,并根据药品信息执行出药操作;

提示模块24,用于在判断模块22的判断结果为否时,发出病人身份证号信息重新输入提示。

如图2所示,当病人采用上述基于病人身份证号识别的智能出药系统20进行取药时,病人先于获取模块21上进行身份证号的录入操作,获取模块21再将已获取的病人身份证号输送给判断模块22,判断模块22将已获取病人身份证号与病人信息库中的号码进行匹配,并判断是否存在相同的身份证号,即判断已获取病人身份证号是否存在于病人信息库中,如果是,出药模块23在药品信息库中找出与已获取病人身份证号对应的药品信息,并根据药品信息执行出药操作;如果否,则提示模块24发出病人身份证号信息重新输入提示,而病人再次于获取模块21上输入病人身份证号,重复上述步骤,直至病人取药成功。相比较现有医院取药的方式而言,上述基于病人身份证号识别的智能出药系统20,其通过获取模块21和判断模块22对病人身份的精准确定,结合病人身份证号与药品信息库中药品的精准对应,实现了病人与其所需药品的精确匹配,并避免了发生病人取错药的情况。

如图3所示,为了避免上述基于病人身份证号识别的智能出药系统20受到恶意攻击,比如,通过多次输入病人身份证号,以尝试获得该智能出药方法中的药品,上述基于病人身份证号识别的智能出药系统20还包括:获取次数判断模块25,用于判断获取模块21获取病人身份证号的次数是否达到预设次数,若否,则驱动判断模块22工作。若判断模块22对获取病人身份证号的次数判断结果为已达到预设次数,则该智能出药方法将停止执行以下步骤,就此结束。

如图3所示,由于上述基于病人身份证号识别的智能出药系统20在使用的过程中,其药品处于不断减少、补充的变化中,因此,为了便于医护人员和/或病人及时了解已出药品的取走情况,上述基于病人身份证号识别的智能出药系统20还包括:监控反馈模块26,用于监控出药模块23所出的药品是否被取走,并将药品取走情况反馈至监控端和/或病人用户终端。需要说明的是,不管药品是否被取走,监控反馈模块都会将药品的取走情况反馈至监控端和/或病人用户终端,即药品被取走和药品未被取走这两种情况都会被反馈,具体地,医护人员可以通过监控端得知药品取走情况。

如图3所示,由于在出药模块23执行出药操作之后,药品信息库中的药品信息会发生变化,而为了便于对药品信息进行管理,上述基于病人身份证号识别的智能出药系统20还包括:

药品信息更新模块27,用于在监控反馈模块26的监控结果为药品被取走时,更新药品信息库;

药品信息提醒模块28,在监控反馈模块26的监控结果为药品未被取走时,向病人用户终端发送取药提醒信息。

这样,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其了解药品的取用情况,可对已取药品的病人用户进行记录统计,而对已配药但未取药的病人用户进行取药提醒等操作。对于病人来说,若未取药,及时将取药信息发送病人,以提醒病人取药,若已取药,则将取药的清单和服用说明发送给病人,以更好地指导病人吃药。

具体地,如图3所示,为了更好地对药品信息库进行更新操作,药品信息更新模块27具体用于修改药品信息,药品信息包括药品种类和药品数量。需要说明的是,当某一病人用户的药品出完时,将对该病人用户的药品种类和药品数量进行删除,而当某一病人用户的药品只先出完一部分时,将对该病人用户的药品数量进行修改。

如图4所示,为了便于对病人的信息进行管理,上述基于病人身份证号识别的智能出药系统20还包括病人信息管理模块29,病人信息管理模块29包括用于存储病人用户身份证号信息的病人信息存储单元291、对病人信息进行编辑的病人信息修改单元292、用于增加病人用户的用户新增单元293、用于删除病人用户的用户删除单元294和用于对病人用户进行权限管理的用户权限管理单元295。在采用上述基于病人身份证号识别的智能出药系统20时,需先要在病人信息存储单元291中储存病人的身份证号,这样,当某一已录入病人身份证号的病人来取药时,其先于获取模块21上录入身份证号,判断模块22识别该身份证号,并将其与储存在病人信息存储单元291中的病人身份证号进行匹配判定,以便于确定病人的身份。此外,通过用户新增单元293、用户删除单元294和用户权限管理单元295,方便进行对病人用户进行管理。

细化地,上述基于病人身份证号识别的智能出药系统20还包括与判断模块22连接且与用户终端进行通讯连接的通讯模块30。这样,可通过通讯模块30与用户终端进行通讯,具体地,病人于用户终端上输入病人身份证号,用户终端将病人身份证号传送给通讯模块30,通讯模块30再将病人身份证号传送给判断模块22,这样,病人可通过用户终端完成取药操作,方便快捷。

关于获取模块21具体结果的一实施例,获取模块21为用于供病人录入身份证号码的控制按键。上述基于病人身份证号识别的智能出药系统20使用时,病人用户先于病人信息存储单元291储存身份证号码,而在取药时,病人通过控制按键获取身份证号码,判断模块22再识别该身份证号码,以准确确定病人的身份,并取出与病人对应的药品。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