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二维码的考勤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2272672阅读:3828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二维码的考勤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互联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二维码的考勤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市场上的考勤机制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方式:指纹打卡,根据用户所录的指纹进行用户的身份认证,指纹是每个用户的唯一标识,绑定用户进行考勤认证;人脸识别打卡,根据脸部扫描特征进行用户的身份认证,脸部特征针是每个用户的唯一标识,绑定用户进行考勤认证;二维码扫描和GPS结合方式进行考勤,扫描二维码进行身份认证以及通过GPS定位装置定位所在位置。

上述三种打卡方式具有如下:缺点1:针对指纹打卡存在两个问题:指纹识别慢、指纹识别误差。制作假指纹,替别人打卡。新员工都要录入指纹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缺点2:针对人脸识别打卡存在的问题就是人脸识别慢以及人脸识别误差导致识别不出某个员工,新员工都要录人脸特征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缺点3:GPS定位误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考勤准确迅速,维护人力成本低的基于二维码的考勤方法及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基于二维码的考勤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智能移动终端显示二维码,所述二维码包括:个人身份信息和二维码的生成时间,位置信息和蓝牙匹配信息;所述位置信息为二维码生成时间时智能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所述蓝牙匹配信息为智能移动终端与考勤现场的蓝牙定位装置的匹配信息;

扫描二维码;

判断二维码的扫描时间与二维码的生成时间间隔是否在预设周期内;

若是,则将二维码对应的个人身份信息、二维码的生成时间、位置信息和蓝牙匹配信息上传至云服务器;

云服务器根据接收到的个人身份信息、二维码的生成时间、位置信息和蓝牙匹配信息生成考勤记录并保存。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基于二维码的考勤系统,包括:

显示模块,用于在智能移动终端显示二维码,所述二维码包括:个人身份信息和二维码的生成时间,位置信息和蓝牙匹配信息;所述位置信息为二维码生成时间智能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所述蓝牙匹配信息为智能移动终端与考勤现场的蓝牙定位装置的匹配信息;

扫描模块,扫描二维码,识别二维码中的信息并得到二维码的扫描时间;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二维码的扫描时间与二维码的生成时间间隔是否在预设周期内;

上传模块,用于判断模块判断为是则将二维码对应的个人身份信息、二维码的生成时间、位置信息和蓝牙匹配信息上传至云服务器;

记录保存模块,用于根据接收到的个人身份信息、二维码的生成时间、位置信息和蓝牙匹配信息生成考勤记录并保存。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区别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基于二维码的考勤方法和系统,引入了蓝牙扫描与GPS来进行二重认证,GPS定位具体位置,蓝牙匹配提高定位精度;并且二维码实施了过期机制,在某个周期内过期,防止二维码转发代打卡;最后把二维吗、蓝牙匹配数据、GPS位置信息回传到云服务器端进行解析认证,自动保存考勤结果。

本发明的基于二维码的考勤方法和系统,通过GPS和蓝牙定位设备实现考勤人员地址的精确定位,二维码打卡过期机制防止虚假打卡,实现了日常考勤速率的提高,且公司考勤系统投入和维护成本的降低,云服务器对个人考勤信息等进行处理,自动生成考勤报表,无需大量的考勤人员处理考勤信息,节约了公司考勤人力成本,且避免人工管理考勤数据带来的不确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一种基于二维码的考勤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一种基于二维码的考勤系统的结构框图;

标号说明:

1、显示模块;2、扫描模块;3、判断模块;4、上传模块;5、记录保存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本发明最关键的构思在于:通过GPS和蓝牙定位设备实现考勤人员地址的精确定位,二维码打卡过期机制防止虚假打卡,实现了公司基于二维码的考勤系统精确和高效。

请参照图1,一种基于二维码的考勤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智能移动终端显示二维码,所述二维码包括:个人身份信息和二维码的生成时间,位置信息和蓝牙匹配信息;所述位置信息为二维码生成时间时智能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所述蓝牙匹配信息为智能移动终端与考勤现场的蓝牙定位装置的匹配信息;

扫描二维码,识别二维码中的信息并得到二维码的扫描时间;

判断二维码的扫描时间与二维码的生成时间间隔是否在预设周期内;

若是,则将二维码对应的个人身份信息、二维码的生成时间、位置信息和蓝牙匹配信息上传至云服务器;

云服务器根据接收到的个人身份信息、二维码的生成时间、位置信息和蓝牙匹配信息生成考勤记录并保存。

优选的,所述的基于二维码的基于二维码的考勤方法中,所述预设周期为60秒。

优选的,所述的基于二维码的基于二维码的考勤方法中,所述智能移动终端为手机。

请参照图2,一种基于二维码的考勤系统,包括:

显示模块1,用于在智能移动终端显示二维码,所述二维码包括:个人身份信息和二维码的生成时间,位置信息和蓝牙匹配信息;所述位置信息为二维码生成时间智能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所述蓝牙匹配信息为智能移动终端与考勤现场的蓝牙定位装置的匹配信息;

扫描模块2,用于扫描二维码,识别二维码中的信息并得到二维码的扫描时间;

判断模块3,用于判断二维码的扫描时间与二维码的生成时间间隔是否在预设周期内;

上传模块4,用于判断模块3判断为是则将二维码对应的个人身份信息、二维码的生成时间、位置信息和蓝牙匹配信息上传至云服务器;

记录保存模块5,用于根据接收到的个人身份信息、二维码的生成时间、位置信息和蓝牙匹配信息生成考勤记录并保存。

优选的,上述的基于二维码的考勤系统中,所述预设周期为60秒。

优选的,上述的基于二维码的考勤系统中,所述智能移动终端为手机。

区别与现有技术,上述的基于二维码的基于二维码的考勤方法和系统,引入了蓝牙扫描与GPS来进行二重认证,GPS定位具体位置,蓝牙匹配提高定位精度;并且二维码实施了过期机制,在某个周期内过期,防止二维码转发代打卡;最后把二维吗、蓝牙匹配数据、GPS位置信息回传到云服务器端进行解析认证,自动保存考勤结果。

实施例1

一种基于二维码的考勤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用户使用手机等智能移动终端,登录移动考勤APP程序,输入本地账号和密码后,生成一个对应智能终端的考勤二维码;

所述二维码包括:用户个人身份信息和二维码的生成时间,位置信息和蓝牙匹配信息;所述位置信息为二维码生成时间智能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所述蓝牙匹配信息为智能移动终端与考勤现场的蓝牙定位装置的匹配信息;

步骤2、考勤终端的二维码码扫描装置扫描二维码,扫描二维码,识别二维码中的信息并得到二维码的扫描时间;

判断二维码的扫描时间与二维码的生成时间间隔是否在60s内;

若是,则将二维码对应的个人身份信息、二维码的生成时间、位置信息和蓝牙匹配信息上传至云服务器;

步骤3、云服务器根据接收到的个人身份信息、二维码的生成时间、位置信息和蓝牙匹配信息生成考勤记录并保存。

实施例2

一种基于二维码的考勤系统,包括:

显示模块,用于在智能移动终端显示二维码,所述二维码包括:个人身份信息和二维码的生成时间,位置信息和蓝牙匹配信息;

所述位置信息为二维码生成时间智能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所述蓝牙匹配信息为智能移动终端与考勤现场的蓝牙定位装置的匹配信息;

扫描模块,用于扫描二维码;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二维码的扫描时间与二维码的生成时间间隔是否在预设周期内;

上传模块,用于判断模块判断为是则将二维码对应的个人身份信息、二维码的生成时间、位置信息和蓝牙匹配信息上传至云服务器;

记录保存模块,用于根据接收到的个人身份信息、二维码的生成时间、位置信息和蓝牙匹配信息生成考勤记录并保存。

具体的,上述基于二维码的考勤装置可包括智能移动终端,考勤终端和云服务器,所述智能移动终端包括显示装置和用于获取位置信息的GPS定位装置;所述考勤终端包括二维码码扫描装置和蓝牙定位装置;所述考勤终端和云服务器网络连接;

所述智能移动终端用于将生成的二维码显示在显示装置上;所述二维码包括:个人身份信息和二维码的生成时间,位置信息和蓝牙匹配信息;所述位置信息为二维码生成时间时智能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所述蓝牙匹配信息为智能移动终端与考勤现场的蓝牙定位装置的匹配信息;

所述考勤终端用于扫描二维码,判断二维码的扫描时间与二维码的生成时间间隔是否在预设周期内;若是,则将二维码对应的个人身份信息、二维码的生成时间、位置信息和蓝牙匹配信息上传至云服务器;

所述云服务器用于根据接收到的个人身份信息、二维码的生成时间、位置信息和蓝牙匹配信息生成考勤记录并保存。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基于二维码的考勤方法和系统具有如下优点:

员工只需使用对应的考勤app,随时产生二维码,在考勤现场的考勤终端利用二维码扫描枪进行扫描,就如今的技术而言二维码扫描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做到了识别准、识别快的原则;

针对二维码可以仿造的弊端,所以每个二维码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失效。失效后会重新生成新的二维码。

针对二维码可以转发进行扫描的弊端,所以本发明技术方案加入了GPS定位的辅助,如果某个员工只是把二维码转发给另外的员工进行打卡的话,GPS定位会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

针对我国当前GPS有误差的情况下,本发明方案加入了蓝牙扫描匹配的辅助。因为蓝牙只能在10米内才能扫描或者匹配成功,这很大限度上限定了员工必须在公司内打卡才能生效。

新员工到来只需下载相对应的app即可,无需人工录入,减少了人工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