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版图的两组端口间进行布线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063608阅读:836来源:国知局
一种版图的两组端口间进行布线的方法与制造工艺

本发明涉及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版图的两组端口间的布线方法。



背景技术:

FPD是英文Flat Panel Display的缩写,意思为平板显示。近年来中国的平板显示产业,逐渐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及川渝地区四大平板显示产业集群。中国面板的全球市占率逐年提高,中国也成为全球面板生产线投资最为密集的地区。业界预测,随着2015年多条面板生产线量产,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增长将继续领跑全球,中国面板在全球市场占有率有望上升至15%,国产面板自给率有望提升70%以上。

FPD面板中主要的区域是像素区域和边框区域。像素区域,也就是所谓的显示区域;边框区域,也就是所谓的非显示区域。边框区域位于显示区域的四周及显示屏所在的玻璃边缘之间,承载着大量的外围驱动、控制芯片、以及保护电路等,因此存在着大量的布线。与此同时,芯片端口之间也需要布线。

FPC是Flexible Printed Circuit的简称,又称软性线路板、柔性印刷电路板、挠性线路板,简称软板。柔性电路板通常是以聚酰亚胺或聚酯薄膜为基材制成的一种具有高度可靠性、绝佳的可挠性的印刷电路板,与硬板相比具有配线密度高、重量轻、厚度薄的特点,主要使用在手机、笔记本电脑、PDA、数码相机、LCM等很多产品上。手机电容触摸屏的FPC以带IC和不带IC分为两类:将IC固定在FPC上的柔性板称为COF(Chip On Film);不带IC的FPC柔性板称为COB(Chip On Board)。以层叠结构可以分为单面板、双面板和多面板。其中,IC是指集成电路。

面板设计厂商,需要在FPC端口和IC端口之间进行布线,此处的端口尺寸较大,肉眼可见,常常有上百微米。但是,端口的大小不一、间距也不尽相同,与常见的等宽端口和等宽间距有较大不同。因此,提出一种新的端口之间的布线方法,并且能够对成百上千的FPC-IC端口进行匹配布线,并且满足设计的几何约束和电学约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版图的两组端口间的布线方法,可以适用于与常见的等宽间距、等宽端口有较大不同的FPC-IC端口之间的布线,特别是当端口的大小不一、间距也不尽相同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版图的两组端口之间的布线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两组端口之间的连接关系;2)基于所述连接关系,对所述两组端口进行布线。

所述步骤1)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11)确定所述两组端口之间的位置关系;12)基于所述位置关系,对所述两组端口进行排序;13)依次按照排列顺序,对所述两组端口进行配对。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1)是确定所述两组端口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平行关系或垂直关系。

所述步骤12)进一步包括:

121)取得每个端口的中点坐标;122)基于所述中点坐标,并结合所述位置关系对端口进行排序。

所述122)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对于相互平行的两组端口,根据所述中点坐标,将两组端口分别按照x方向升序进行排序;对于相互垂直的两组端口,水平组端口根据所述中点坐标按照x方向升序进行排序,而垂直组端口根据所述中点坐标按照y方向升序进行排序;其中,x方向为水平方向,y方向为竖直方向。

所述步骤2)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21)确定两个匹配的端口之间的布线向量;22)基于所述布线向量,生成布线图形的点链。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1)中所述布线向量与一个端口垂直,并且指向与所述一个端口匹配的另一个端口。

所述步骤22)中进一步包括:以所述匹配的端口的中点为起点,旋转所述布线向量,生成所述点链。

本发明首先对两组端口进行配对,然后根据配对的两个端口确定布线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再直接将这四个顶点连接起来生成布线图形,从而在版中的两组端口之间进行与端口等宽的四边形布线。本发明的布线方法十分适用于平板显示器(FPD)及EDA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对成百上千的FPC-IC端口进行匹配布线,并且还满足设计的几何约束和电学约束。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并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版图的两组端口间进行布线的方法流程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版图的平行端口的布线原理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版图的相互垂直端口的布线原理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相互匹配的一对平行端口之间生成点链的原理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相互匹配的一对垂直端口之间生成点链的原理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的等电阻布线参数设置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的平行端口选择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发明的布线卡通效果示意图;

图9为根据本发明的平行端口布线结果示意图;

图10为根据本发明的垂直端口布线结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版图的两组端口间进行布线的方法流程图,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版图的平行端口的布线原理图,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版图的相互垂直端口的布线原理图。为了易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考图1并结合图2及图3,对本发明的版图的两组端口间进行布线的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在步骤101,确定两组端口之间的连接关系;

在该步骤中,进一步包括:

(1)确定两组端口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2所示的两组端口为平行端口;图3所示的两组端口为相互垂直端口,即两组端口为垂直平行关系。

(2)基于位置关系,对两组端口进行排序;

首先,取得每个端口的中点坐标;

然后,基于中点坐标,并结合位置关系对端口进行排序。

对于图2所示的平行端口,根据中点坐标将两组端口分别按照x方向升序进行排序。对于图3所示的相互垂直端口,水平组端口根据中点坐标按照x方向升序进行排序,垂直组端口根据中点坐标按照y方向升序进行排序。其中,x方向为水平方向,y方向为竖直方向。

(3)依次按照排列顺序,对两组端口进行配对。

如图2及图3所示,一组端口的第一个端口匹配到另一组端口的第一个端口,一组端口的第二个端口匹配到另一组端口的第二个端口,按照所排顺序,将两组端口之间所有能够连接的端口均进行匹配。

在步骤102,基于连接关系,对两组端口进行布线。

首先,确定两个匹配的端口之间的布线向量;

如图2及图3中箭头所示,布线向量一般与一个端口垂直,并且指向与该端口匹配的另一个端口。

然后,基于布线向量,生成布线图形的点链。

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相互匹配的一对平行端口之间生成点链的原理图,下面参考图4,以相互匹配的一对平行端口为例,详细阐述点链的生成过程。

如图4所示,第一端口401的中点为点M1,布线向量为v1,端口宽度为w1;第二端口402的中点为点M2,布线向量为v2,端口宽度为w2。其中,端口宽度是指端口进行布线的连接处的宽度,第一端口401及第二端口402之间的点链生成过程如下:

第一个点P1:布线向量v1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并设向量长度为w1/2。然后以点M1为布线向量v1的起点,求得终点P1;

第二个点P2:布线向量v2按顺时针方向旋转270°,并设向量长度为w2/2。然后以点M2为布线向量v2的起点,求得终点P2;

第三个点P3:布线向量v2再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并设向量长度为w2/2。然后以点M2为布线向量v2的起点,求得终点P3;

第四个点P4:布线向量v1再按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并设向量长度为w1/2。然后以点M1为布线向量v1的起点,求得终点P4。

最终得到布线图形的点链P1→P2→P3→P4。此方法对于水平平行牙组、垂直平行牙组和相互垂直牙组都适用。并且十分适用于,两组端口之间配对的两个端口呈平行关系或者垂直关系,以及两个端口的宽度不同的情况。采用上述点链的生成方法,可以在大小不一、间距不同的端口之间生成与端口宽度匹配的连线,例如,图4中的连线P1→P4与第一端口401的端口宽度w1相同,连线P2→P3与第二端口402的端口宽度w2相同。可以适当减小电阻,从而满足设计的几何约束和电学约束。并且当第一端口401的端口宽度w1大于第二端口402的端口宽度w2时,由点链生成的布线图形为非等宽图形,图形宽度从小端口到大端口逐渐变大,呈渐变趋势,具有较好的布线性能。

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相互匹配的一对垂直端口之间生成点链的原理图。参照平行端口之间点链的生成方法,可以生成如图5所示的点链P1→P2→P3→P4。其中,第一端口501的中点为点M1,布线向量为v1,端口宽度为w1;第二端口502的中点为点M2,布线向量为v2,端口宽度为w2。

下面结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说明采用本发明在两组端口之间进行与端口等宽的布线方法,步骤如下:

(1)根据电学约束,启动等电阻布线命令,并设置布线参数。图6为根据本发明的等电阻布线参数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Aether FPD工具中启动Equal Resistivity Routing命令,在对话框中设置参数。

(2)选择需要进行布线操作的两组端口。图7为根据本发明的平行端口选择示意图,如图7所示,在编辑区域选择布线需要连接的两组端口。

(3)根据电学约束,预览显示布线的结果。图8为根据本发明的布线卡通效果示意图,如图8所示,点击预览图标,即可显示出满足布线参数的结果卡通效果图。

(4)根据设计需求,完成布线。图9为根据本发明的平行端口布线结果示意图,如图9所示,如果布线结果满足设计需求,即可点击生成布线的按钮完成布线。

(5)继续重复执行步骤(1)-(5),完成其他组端口之间的布线。

图10为根据本发明的垂直端口布线结果示意图,采用上述步骤,进行垂直关系端口之间的布线操作,布线效果如图10所示。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