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云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06108阅读:570来源:国知局
智能云屏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学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智能云屏。



背景技术:

目前,在户外和写字楼存在许多的广告屏幕,但现有的广告屏幕都是在循环的播放一些存储的广告信息,从而存在只具备信息展示功能,不具备对商家的交叉互动、不具备对商家的信息化建设,不具备广告即时分润和实时反馈客户信息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智能云屏,以实现与用户互动并实时反馈客户信息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智能云屏,包括底座、显示屏、支架、NFC设备、摄像头、感应器和控制电路,所述支架设置在底座上,所述显示屏内嵌在支架内,所述NFC设备和摄像头均设置在支架上,所述感应器设置在支架的顶部,所述显示屏、NFC设备、摄像头和感应器均与控制电路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显示屏和控制电路之间串联信号调理电路,所述信号调理电路,包括,三极管T1、三极管T2、三极管T3和运算放大器A1,所述三极管T1的基极串联电容C2,所述三极管T2的基极串联电容C1,所述电容C2的一端与三极管T1的基极连接,该电容C2的另一端与三极管T2的基极之间串联电阻R1,所述三极管T1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依次串联电容C3和电阻R3,所述三极管T1的集电极和基极之间依次串联电阻R0和电阻R2,所述三极管T2的基极和集电极之间依次串联电阻R5和电阻R6,所述电阻R5和电阻R6之间的节点接地,所述三极管T2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串联电阻R4,所述三极管T2的发射极与三极管T1的集电极之间串联电阻R0,所述三极管T2的发射极与电阻R0之间的节点与电容C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三极管T2的发射极与运算放大器A1的输出端之间串联电阻R8,所述三极管T2的发射极与电阻R8之间的节点与电源Vcc连接,所述三极管T2的集电极与运算放大器A1的反相输入端之间串联电容C5,所述运算放大器A1的同相输入端与三极管T2的集电极之间串联电阻R6,所述运算放大器A1的同相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串联电阻R7,所述运算放大器A1的输出端与三极管T3的基极之间串联电阻R9,所述运算放大器A1的输出端与三极管T3的集电极之间串联电阻R8,所述运算放大器A1的同相输入端与三极管T3的发射极之间串联电阻R10。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NFC设备、摄像头和感应器,对智能云屏的展示用户信息进行实时收集,从而达到与用户互动并实时反馈客户信息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智能云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信号调理电路的电子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一种智能云屏,包括底座1、显示屏4、支架3、NFC设备2、摄像头5、感应器6和控制电路,支架3设置在底座1上,显示屏4内嵌在支架3内,NFC设备2和摄像头5均设置在支架3上,感应器6设置在支架3的顶部,显示屏4、NFC设备2、摄像头5和感应器6均与控制电路电连接。

如图2所示,显示屏和控制电路之间串联信号调理电路,所述信号调理电路,包括,三极管T1、三极管T2、三极管T3和运算放大器A1,所述三极管T1的基极串联电容C2,所述三极管T2的基极串联电容C1,所述电容C2的一端与三极管T1的基极连接,该电容C2的另一端与三极管T2的基极之间串联电阻R1,所述三极管T1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依次串联电容C3和电阻R3,所述三极管T1的集电极和基极之间依次串联电阻R0和电阻R2,所述三极管T2的基极和集电极之间依次串联电阻R5和电阻R6,所述电阻R5和电阻R6之间的节点接地,所述三极管T2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串联电阻R4,所述三极管T2的发射极与三极管T1的集电极之间串联电阻R0,所述三极管T2的发射极与电阻R0之间的节点与电容C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三极管T2的发射极与运算放大器A1的输出端之间串联电阻R8,所述三极管T2的发射极与电阻R8之间的节点与电源Vcc连接,所述三极管T2的集电极与运算放大器A1的反相输入端之间串联电容C5,所述运算放大器A1的同相输入端与三极管T2的集电极之间串联电阻R6,所述运算放大器A1的同相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串联电阻R7,所述运算放大器A1的输出端与三极管T3的基极之间串联电阻R9,所述运算放大器A1的输出端与三极管T3的集电极之间串联电阻R8,所述运算放大器A1的同相输入端与三极管T3的发射极之间串联电阻R10。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