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测试读卡器的自动插卡取卡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551209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测试读卡器的自动插卡取卡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自动化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测试读卡器的自动插卡取卡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自动取款机(ATM)是一种高度精密的机电一体化装置,利用磁性代码卡或智能卡实现金融交易。ATM机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必不可缺的设备之一。

读卡器作为ATM机的重要部件,用于读取银行发行的磁条卡、IC卡等存储的用户的信息。读卡器在使用前和维修时均需要进行大量测试,验证读卡器硬件以及读卡器控制程序的稳定性,以降低出现故障的概率。现有的测试方法主要有人工插卡取卡和机械手插卡取卡。其中,人工插卡取卡需要测试人员手持被测试卡片,对准读卡器的卡口将卡片插入,不断重复,直至达到预定的测试次数,不仅费时费力效率低,而且不能持续测试;机械手插卡取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测试效率,但是结构复杂,操作不便,需要定位,占用空间大,且操作速度慢,制作和维护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测试读卡器的自动插卡取卡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费时费力、效率低、不能持续进行测试、操作复杂、占用空间、成本高等技术问题。

如上构思,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测试读卡器的自动插卡取卡装置,包括:

壳体,其包括上下间隔设置的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形成卡通道,所述卡通道与读卡器的卡口相连;

橡胶轮,所述橡胶轮为两组,两组所述橡胶轮分别位于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并正对设置,两组所述橡胶轮可在电机的驱动下转动,用于带动卡片沿所述卡通道移动;

传感器,其包括用于检测所述卡口处是否有卡片的第一传感器和用于检测卡片是否到位的第二传感器。

其中,所述第一传感器位于靠近所述卡口的橡胶轮一侧,所述第二传感器位于远离所述卡口的橡胶轮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均为包括发射端和接收端的对射型传感器,所述发射端和接收端分别位于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并正对设置。

一种如上述的测试读卡器的自动插卡取卡装置,其控制方法如下:

a1)当读卡器收到退卡指令后,读卡器将卡片退出到卡口,此时卡片前端伸入两组橡胶轮之间,第一传感器检测到卡片后控制电机正向启动,两组橡胶轮正向转动带动卡片沿卡通道移动,当第二传感器检测到卡片到位后控制电机停止转动,卡片暂存在卡通道内,此时卡片后端仍位于两组橡胶轮之间;

a2)当读卡器收到读卡指令时,电机反向启动,两组橡胶轮反向转动带动卡片沿卡通道移动至读卡器的卡口处,读卡器将卡片吸入。

其中,两组所述橡胶轮中的一组中靠近所述卡口的橡胶轮为带缺口的橡胶轮,便于卡片插入所述卡通道中。

其中,所述带缺口的橡胶轮的缺口处为一平面。

其中,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相位检测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带缺口的橡胶轮的缺口的相位。

一种如上述的测试读卡器的自动插卡取卡装置,其控制方法如下:

b1)使带缺口的橡胶轮的缺口平面与卡通道平齐;

b2)当读卡器收到退卡指令后,读卡器将卡片退出到卡口,此时卡片前端位于缺口处,第一传感器检测到卡片后控制电机正向启动,两组橡胶轮正向转动带动卡片沿卡通道移动,当第二传感器检测到卡片到位后控制电机停止转动,卡片暂存在卡通道内,此时卡片后端仍位于两组橡胶轮之间;

b3)当读卡器收到读卡指令时,电机反向启动,两组橡胶轮反向转动带动卡片沿卡通道移动至读卡器的卡口处,读卡器将卡片吸入。

其中,在执行步骤b1)时,通过控制命令定位该装置带缺口的橡胶轮的缺口位置为平齐卡通道,通过相位检测传感器检测带缺口的橡胶轮的缺口平面与卡通道是否平齐,若平齐,则可执行后续操作,若未平齐,则电机驱动带缺口的橡胶轮转动来调整缺口位置,直至缺口平面与卡通道平齐。

本发明提出的测试读卡器的自动插卡取卡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用于验证读卡器硬件以及读卡器控制程序的稳定性,读卡器退卡时,该装置取卡,读卡器读卡时,该装置插卡,免去人工插卡取卡的动作,可以对读卡器进行持续的插卡/取卡测试,节省人力成本,结构简单实用,操作便捷,速度快,测试效率高,安装方便,装置本身的制作成本不高,控制也不复杂,完全可以代替人工进行测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测试读卡器的自动插卡取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测试读卡器的自动插卡取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测试读卡器的自动插卡取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测试读卡器的自动插卡取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中:

1、壳体;2、橡胶轮;3、第一传感器;4、第二传感器;5、卡通道;6、电机;7、相位检测传感器;

11、上壳体;12、下壳体;21、带缺口的橡胶轮;22、不带缺口的橡胶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和图2,一种测试读卡器的自动插卡取卡装置,包括壳体1、橡胶轮2和传感器。

壳体1包括上下间隔设置的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之间通过立柱固定连接,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之间形成卡通道5。

在测试时,卡通道5与读卡器的卡口相连。该装置与读卡器的连接方式可以为:把读卡器从ATM整机中取出,单独与该装置联合固定进行控制,需要用一块钣金作为底座,同时固定读卡器和该装置;也可以为:在ATM整机上进行测试,将该装置固定于一个立地支架上,该支架的高度可调节,通过移动该支架的位置并调节该支架的高度,使该装置的卡通道5与读卡器卡口对接。

为了保证卡片的平稳传送,在卡通道5的出口设置一个对接口,对接口可以套在读卡器卡口外,连通卡通道5与读卡器的卡口。对接口可以为硅胶或塑料材质,对接口的位置可以微调,对接口对卡片起到导向作用。

橡胶轮2为两组,用于传送卡片。两组橡胶轮2分别位于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上并正对设置,卡通道5位于两组橡胶轮2之间,两组橡胶轮2可在电机6的驱动下相向转动,在传送卡片时,两组橡胶轮2夹紧卡片,随着橡胶轮2的转动,卡片沿卡通道5移动。

每组橡胶轮2包括至少一个橡胶轮2。在本实施例中,图1中,每组橡胶轮2包括一个橡胶轮2;图2中,每组橡胶轮2包括两个橡胶轮2。

传感器包括第一传感器3和第二传感器4,第一传感器3位于靠近卡口的橡胶轮2一侧,用于检测卡口处是否有卡片,第二传感器4位于远离卡口的橡胶轮2一侧,用于检测卡片是否到位,即卡片前端位于卡通道内,卡片后端未完全脱离橡胶轮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感器3和第二传感器4均为包括发射端和接收端的对射型传感器,发射端和接收端分别位于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上并正对设置。传感器的类型不作限定,只要能实现本申请中的功能即可。

如上述的测试读卡器的自动插卡取卡装置,其控制方法如下:

a1)当读卡器收到退卡指令后,读卡器将卡片退出到卡口,此时卡片前端伸入两组橡胶轮2之间,第一传感器3检测到卡片后控制电机6正向启动,两组橡胶轮2正向转动带动卡片沿卡通道5移动,当第二传感器4检测到卡片到位后控制电机6停止转动,卡片暂存在卡通道5内,此时卡片后端仍位于两组橡胶轮2之间;

a2)当读卡器收到读卡指令时,电机6反向启动,两组橡胶轮2反向转动带动卡片沿卡通道5移动至读卡器的卡口处,读卡器将卡片吸入。

该装置可用于验证读卡器硬件以及读卡器控制程序的稳定性,降低故障率。读卡器退卡时,该装置取卡,读卡器读卡时,该装置插卡,免去人工插卡取卡的动作,可以对读卡器进行持续的插卡/取卡测试,节省人力成本,结构简单实用,操作便捷,速度快,测试效率高,安装方便,装置本身的制作成本不高,控制也不复杂,完全可以代替人工进行测试。在用于ATM的读卡器模块自动化测试时非常有效。另外结合其他模块的自动化测试装置和方法,可以对整个ATM装置进行完全自动化测试。

实施例二

参见图3和图4,其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相应的零部件采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应的附图标记。为简便起见,仅描述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区别点。区别之处在于,为了便于卡片插入卡通道5中,两组橡胶轮中的一组中靠近卡口的橡胶轮为带缺口的橡胶轮21,其他均为不带缺口的橡胶轮22。带缺口的橡胶轮21的缺口处为一平面。相应地,壳体1上设置有相位检测传感器7,用于检测带缺口的橡胶轮21的缺口的相位,即检测缺口平面与卡通道是否平齐。

每组橡胶轮包括至少一个橡胶轮。在本实施例中,图3中,每组橡胶轮2包括一个橡胶轮;图4中,每组橡胶轮包括两个橡胶轮。

在本实施例中,带缺口的橡胶轮21和相位检测传感器7均位于上壳体11上。

如上述的测试读卡器的自动插卡取卡装置,其控制方法如下:

b1)使带缺口的橡胶轮21的缺口平面与卡通道5平齐;

b2)当读卡器收到退卡指令后,读卡器将卡片退出到卡口,此时卡片前端位于缺口处,第一传感器3检测到卡片后控制电机6正向启动,两组橡胶轮正向转动带动卡片沿卡通道5移动,当第二传感器4检测到卡片到位后控制电机6停止转动,卡片暂存在卡通道5内,此时卡片后端仍位于两组橡胶轮之间;

b3)当读卡器收到读卡指令时,电机6反向启动,两组橡胶轮反向转动带动卡片沿卡通道5移动至读卡器的卡口处,读卡器将卡片吸入。

在执行步骤b1)时,通过控制命令定位该装置带缺口的橡胶轮21的缺口位置为平齐卡通道5,通过相位检测传感器7检测带缺口的橡胶轮21的缺口平面与卡通道5是否平齐,若平齐,则可执行后续操作,若未平齐,则电机6驱动带缺口的橡胶轮21转动来调整缺口位置,直至缺口平面与卡通道5平齐。

以上实施方式只是阐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方式限制,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有各种变化和改变,这些变化和改变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