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示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75830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指示体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指示体。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具备在白板等投射面上投射图像的投影仪、以及在该投射面上操作的电子笔(例如,参照国际公开第13/114453号。以下,称为专利文献1)等指示体的系统。使用这种指示体的系统通过使用者在投射面(操作面)上操作指示体而从指示体的前端发出红外线等产生的信号。并且,投影仪被构成为检测从指示体发出的信号,例如在原始图像信息上重叠与指示体的轨迹有关的信息并进行投射。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电子笔具有发光元件、笔尖端部、感压传感器、控制部、保持感压传感器的保持机构、以及外部开关。并且,电子笔被构成为总是对感压传感器施加一定压力,当笔尖端部被按压而该压力消失时,则判断为笔尖端部与被写面接触。

在指示体中,除了按压笔尖端部进行的操作(指示操作或描绘操作)以外,也存在不按压笔尖端部进行指示操作等的情况。但是,由于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电子笔含有这样的操作而不能正确判断电子笔是否在使用中,因此,不能容易地转换为低功耗的模式。如果尽管在使用中还是转换为低功耗模式的话,则需要时间来恢复到能够描绘的状态,因此有损操作性。因此,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电子笔存在低功耗化困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方式涉及的指示体包括:指示前端部,具有指示位置的前端;发送部,从所述指示前端部发出信号;以及主体部,与所述指示前端部连接,其中,所述主体部包括:外装壳体,构成外装;检测部,检测所述外装壳体的位移并输出检测信号;以及控制部,基于所述检测信号,变更所述指示体的动作状态,所述检测部包括:检测元件,配置在所述外装壳体的内面,检测所述位移;以及信号输出部,在所述检测元件检测出所述位移的情况下,输出所述检测信号。

根据该构成,由于指示体包括从指示前端部发出信号的发送部,因此,通过检测出来自发送部的信号,能够进行指示操作、描绘操作。

并且,指示体包括配置在外装壳体的内面的检测元件、以及辨别来自检测元件的输出并输出检测信号的信号输出部。由此,能够将指示体构成为如果被使用者把持,则检测元件位移而从信号输出部输出检测信号。并且,指示体包括基于来自检测部的检测信号变更指示体的动作状态的控制部。由此,指示体能够在检测被使用者把持的把持状态的同时判断未被使用者把持而被放置的放置状态,因此,能够对应于这些状态来变更动作状态。例如,在放置状态持续规定时间的情况下,能够判断出指示体确实未被使用,因此,能够使动作状态成为低功耗的状态、或者如果从低功耗的状态使用者把持指示体(把持状态),不进行其他操作就能够将指示体变更为规定的状态。因此,能够提供低功耗化和操作性能够提高的指示体。

在上述方式涉及的指示体中,优选所述外装壳体包括壳体主体部,所述壳体主体部从所述前端沿朝向该前端的相反侧的第一方向延伸,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包围所述检测部,所述检测元件在所述壳体主体部的内面沿着周向配置。

根据该构成,由于指示体包括上述壳体主体部,因此,使用者能够把持该壳体主体部像书写工具那样进行操作。并且,由于检测元件配置在使用者容易把持的壳体主体部内,因此,能够有效地将使用者所把持的力传递至检测元件。因此,指示体能够有效地检测把持状态。

在上述方式涉及的指示体中,优选所述壳体主体部包括在所述周向上并设的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所述检测元件跨过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配置。

根据该构成,由于检测元件跨过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配置,因此,通过使用者的把持使外装壳体有效地弯曲,能够将伴随该弯曲的位移有效地传递至检测元件。因此,能够提供有效地检测把持状态而变更动作状态的指示体。

在上述方式涉及的指示体中,优选所述壳体主体部还包括:在所述周向上并设在所述第二壳体的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相反侧的第三壳体,所述检测元件跨过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配置。

根据该构成,检测元件除了跨过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配置以外,还跨过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配置。因此,由于使壳体主体部弯曲,从而抑制了使用者在指示体的周向上所把持的位置的制约,能够更加提高指示体的操作性。

在上述方式涉及的指示体中,优选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以及所述第三壳体沿着所述周向配置成环状,在所述第二壳体上,配置有显示与所述指示体有关的信息的显示部以及被使用者操作的操作部中的至少一个。

根据该构成,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第三壳体沿着周向配置成环状,第一壳体以及第三壳体分别并设在第二壳体的两侧。并且,在第二壳体上配置有显示部以及操作部中的至少一个。由此,能够使使用者把持第一壳体以及第三壳体。由于检测元件跨过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以及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配置,因此,能够使使用者把持壳体主体部有效弯曲的部位。因此,能够使壳体主体部更加有效地弯曲,能够将伴随该弯曲的位移有效地传递至检测元件。

在上述方式涉及的指示体中,优选所述检测元件设置在以所述周向的中心轴为中心超过180°的区域。

根据该构成,检测元件设置在上述超过180°的区域。由于使用者在周向上把持壳体主体部的相对向的部位,因此,能够将伴随外装壳体的弯曲的位移可靠地传递至检测元件。

在上述方式涉及的指示体中,优选所述检测元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配置在将所述指示体三等分分割而成的三个区域中的中央的区域。

根据该构成,由于检测元件配置在上述中央的区域,因此,使用者无论是把持中央部还是把持中央部的一侧的区域或中央部的另一侧的区域,都能够检测把持状态。因此,能够提供提高在指示体的第一方向上使用者所把持的位置的自由度而变更动作状态的指示体。

在上述方式涉及的指示体中,优选所述指示体还包括:弹性部件,在所述检测部件的相对于所述外装壳体的内面的相反侧层叠;以及支撑框,支撑所述弹性部件的相对于所述检测元件的相反侧。

根据该构成,在检测元件上,在外装壳体的内面的相反侧依次配置弹性部件以及支撑框。因此,能够在维持检测元件沿着外装壳体的内面的状态的同时,随着外装壳体的弯曲而使检测元件位移。因此,能够配置高灵敏度地检测伴随外装壳体的弯曲的位移的检测元件。

在上述方式涉及的指示体中,优选所述指示体包括:驱动所述发送部的驱动部,所述指示体具有:所述控制部使所述驱动部能动作的动作模式、以及所述控制部使所述驱动部的动作停止的第一待机模式。

根据该构成,由于指示体具有驱动部的动作停止的第一待机模式,因此能够低功耗化。

在上述方式涉及的指示体中,优选在所述第一待机模式下,在所述检测信号被输出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变更为所述动作模式。

根据该构成,如果在第一待机模式下使用者把持指示体的话,则能够不进行其他操作而将指示体变更为动作模式。因此,能够提供操作性能够提高并且缩短能够进行描绘操作等之前的时间的指示体。

在上述方式涉及的指示体中,优选在所述动作模式下,在所述检测信号未被输出的状态持续了第一规定时间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变更为所述第一待机模式。

根据该构成,如果在动作模式下在第一规定时间内未把持指示体(成为放置状态),则成为第一待机模式。第一待机模式使驱动部的动作停止,因此能够降低指示体的功耗。

并且,即使未进行指定的操作,也能够检测出指示体被使用者把持。即,指示体能够判断确实未被使用的状态,当该确实未被使用的时间到达第一规定时间时,成为第一待机模式。由此,即使使第一规定时间较短,也不会有损操作性。因此,指示体能够更加低功耗化。

在上述方式涉及的指示体中,优选所述指示体还具有:所述控制部使在所述第一待机模式下进行的动作的一部分停止的第二待机模式。

根据该构成,由于指示体具有上述第二待机模式,因此,能够更加低功耗化。

在上述方式涉及的指示体中,优选在所述第一待机模式下,在所述检测信号未被输出的状态持续了第二规定时间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变更为所述第二待机模式。

根据该构成,如果在第一待机模式下在第二规定时间内未把持指示体(成为放置状态),则成为第二待机模式。并且,如上所述,由于指示体能够判断确实未被使用的状态,因此,即使使第二规定时间较短,也不会有损操作性。因此,指示体能够更加低功耗化。

在上述方式涉及的指示体中,优选在所述第二待机模式下,在所述检测信号被输出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变更为所述动作模式。

根据该构成,如果在第二待机模式下使用者把持指示体的话,则能够不进行其他操作而将指示体变更为动作模式。因此,能够提供操作性能够提高并且缩短能够进行描绘等操作之前的时间的指示体。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使用指示体的显示系统的概略构成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指示体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指示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路单元以及检测部的构成的框图。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外装壳体的一部分以及检测部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指示体的截面图。

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被分解的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第三壳体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变形例的指示体的外观的图。

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变形例中的把持部的截面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指示体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使用指示体1的显示系统10的概略构成的示意图。

显示系统10被构成为包括指示体1以及投影仪20,显示系统10通过使用者对指示体1的操作,能够对由投影仪20投射到白板等投射面sc上的图像指示任意的位置或描绘图形、文字等。

投影仪20省略详细的说明,其包括将对应于被输入的图像信息的图像投射在投射面sc上的图像投射部、以及拍摄投射面sc的拍摄部。并且,投影仪20检测在投射面sc(操作面)上操作的指示体1发出的光所产生的信号,基于检测出的信息进行发出信号的位置的解析,并且进行将表示该位置的轨迹的线重叠于图像信息的重叠图像的投射、所投射的图像的变更等。

[指示体的主要构成]

图2是示出指示体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3是指示体1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2所示,指示体1具有与书写工具相似的形状,并具有指示位置的前端,从该前端沿着朝向前端的相反侧的第一方向d1延伸。如图3所示,指示体1包括:指示前端部2,具有前端;作为发送部的发光元件3,配置在指示前端部2内;以及主体部4,与指示前端部2连接。

如图3所示,指示前端部2包括形成指示体1的前端的透过部件21、以及配置在透过部件21的主体部4侧的遮光部件22。透过部件21由使发光元件3发出的光透过的部件形成,遮光部件22由遮挡发光元件3发出的光的部件形成。虽然图示省略,但是在指示前端部2中具有前端的相反侧开口的中空部,在中空部的内面形成有螺纹槽。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指示体1以指示前端部2的中心轴ax(参照图2)与第一方向d1为大致同一方向的方式形成。

作为发光元件3,使用射出红外线的led(light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发光元件3从主体部4向指示前端部2侧突出,且配置在指示前端部2的中空部。即,发光元件3从指示前端部2发出光产生的信号。并且,发光元件3具有指向性,将沿着中心轴ax的方向作为中心射出光。即,指示前端部2的中心轴ax成为发光元件3发出的光的中心轴。

主体部4将指示前端部2能够位移地支撑。指示前端部2的位移是指指示前端部2相对于中心轴ax倾倒或者向沿着中心轴ax的主体部4侧移动。即,指示体1被构成为不仅能够进行以相对于投射面sc呈大致直角的姿势的操作,还能够进行以相对于投射面sc倾斜的姿势的操作。并且,通过指示前端部2位移,主体部4检测出指示前端部2的前端被按压,利用表示投射面sc上的指示位置的光信号(第一发光图案)使发光元件3发光。

并且,主体部4被构成为包括检测伴随后述外装壳体6的弯曲的位移(位置的变化)的检测部5以及控制部421(均参照图4),主体部4能够基于检测部5所检测出的检测信号来变更指示体1的动作状态。

[主体部的构成]

在这里,对主体部4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3所示,主体部4包括:按压检测部41、电路单元42、电池43、检测部5、支撑框44、弹性部件45、以及将这些部件收纳在内部并构成外装的外装壳体6。

按压检测部41省略详细的说明,如图3所示,按压检测部41包括与指示前端部2连接的连接部件411、以及电连接部件等,按压检测部41具有作为开关的功能。

如图3所示,连接部件411具有向指示前端部2侧突出的圆筒状的部位,在该圆筒状的外周面形成有螺纹槽。并且,连接部件411的螺纹槽的相反侧与电连接部件一同配置在外装壳体6内。

发光元件3从连接部件411露出,引线端子插通连接部件411的内部被保持于连接部件411。插通连接部件411的内部的引线端子连接于电路单元42。

通过形成于中空部的内面的螺纹槽(图示省略)螺合于连接部件411的螺纹槽,从而指示前端部2与连接部件411连接。如果指示前端部2通过指示体1在投射面sc上的操作而被按压,则发光元件3以及连接部件411与指示前端部2一同位移。

如果指示前端部2被按压而连接部件411位移,则电连接部件的连接状态改变,按压检测部41检测出指示前端部2被按压。

图4是示出电路单元42以及检测部5的构成的框图。

电路单元42被构成为具有电路元件以及安装电路元件的电路基板,如图4所示具有控制部421、驱动发光元件3的驱动部422、显示部423、操作部424、以及如图3所示具有与电池43电连接用的连接部425。

控制部421包括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等,控制部421进行指示体1的各种控制。控制部421例如基于驱动部422的控制、从检测部5输出的检测信号,变更将指示体1的电源接通等动作状态。在电源被接通的状态下,指示体1具有动作模式、第一待机模式、以及第二待机模式。控制部421在动作模式下能够使驱动部422动作,在第一待机模式下使驱动部422的动作停止,在第二待机模式下使在第一待机模式下进行的动作的一部分停止。具体来说,控制部421在第二待机模式下收到来自检测部5的检测信号,使转换为动作模式的接收部(图示省略)以外的动作停止。也就是说,在第二待机模式下,除了驱动部422以外,控制部421使与按压检测部41、显示部423、以及操作部424有关的动作等停止。

并且,在动作模式下,当指示前端部2被按压时,控制部421总是使发光元件3以第一发光图案发光,当指示前端部2未被按压时,控制部421总是使发光元件3以与第一发光图案不同的光信号的第二发光图案发光。由此,投影仪20能够识别指示体1的指示前端部2是否被按压,同时,即使在指示前端部2未被按压时也能够检测出指示体1的位置。

显示部423用于显示于指示体1有关的信息,本实施方式的显示部423显示电池43的剩余容量的状态。显示部423具有安装于电路基板的led(图示省略)、以及引导从led发出的光的导光体423g(参照图3)。如图2所示,导光体423g以从形成于外装壳体6的开口部露出的方式配置。并且,显示部423基于控制部421的指示,通过改变led发出的光的颜色或光的亮灯、亮灭、灭灯等亮灯状态来显示电池43的剩余容量的状态。并且,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在指示体1中,将前端侧记为前侧,将前端侧的相反侧记为后侧,将配置有显示部423的一侧记为上侧,将上侧的相反侧记为下侧。

操作部424由使用者操作,本实施方式的操作部424是将描绘指示体1所具有的图形或文字等的功能进行切换的按钮式开关。如图3所示,操作部424具有配置在导光体423g的后侧的操作按钮424s,如图2所示,该操作按钮424s以从形成于外装壳体6的开口部露出的方式配置。

电池43配置在主体部4的后侧,将电力供应至发光元件3以及电路单元42。本实施方式的电池43由一节五号电池构成,以负极端子侧为后侧的方式配置。

如图3所示,连接部425包括连接于电池43的负极端子的负极端子425m、线缆ca、以及保持部件4251。

负极端子425m省略详细的图示,是钣金制的且配置在指示体1的后侧端部附近。负极端子425m具有与电池43的负极端子接触的部位、从该部位弯曲的部位,经由线缆ca与电路单元42的电路基板连接。

保持部件4251是合成树脂制的,具有螺钉所插通的螺钉插通孔。负极端子425m被外装壳体6和保持部件4251夹持,通过将螺钉插通保持部件4251的螺钉插通孔而固定于外装壳体6。并且,与电池43的正极端子连接的正极端子(图示省略)安装于电路单元42的电路基板。

图5是示出外装壳体6的一部分(后述的第一壳体61以及第二壳体62)以及检测部5的立体图。

检测部5检测伴随外装壳体6的弯曲的位移,并输出检测信号。如图3所示,检测部5在第一方向d1上配置在电池43和操作按钮424s之间,如图5所示,包括检测元件51以及信号输出部52。

图6是指示体1的截面图,是从指示体1的后侧观察检测部5所配置的部位的图。

如图6所示,在检测部5所配置的部位,外装壳体6的内面形成圆形状。

检测元件51具有压电元件且形成为片状,组装于指示体1之前的状态形成俯视长条状。如图5、图6所示,检测元件51以长度方向弯曲的方式沿着外装壳体6的内面配置。并且,当从指示体1载置在桌上且未对外装壳体6施加外力的放置状态向外装壳体6被使用者把持的把持状态转换时,检测元件51追随外装壳体的弯曲而位移,在检测位移(位置的变化)期间,输出作为位移信号的电压。

如图5、图6所示,信号输出部52连接于俯视长条状的检测元件51中的一个短边侧。信号输出部52包括处理从检测元件51输出的位移信号的电路元件、以及安装电路元件的电路基板,信号输出部52经由柔性基板52f连接于电路单元42。

信号输出部52辨别从检测元件51输出的电压(位移信号),将检测信号输出至控制部421。即,在从检测元件51输出的电压(位移信号)在与外装壳体6被使用者把持时的位移对应的电压以上的情况下,信号输出部52输出检测信号,在不到与该位移对应的电压的情况下,信号输出部52不输出检测信号。后述控制部421基于检测信号的动作。

支撑框44支撑按压检测部41以及电路单元42,同时通过弹性部件45维持检测元件51沿着外装壳体6的内面的状态。

弹性部件45由使合成树脂等发泡的发泡部件等形成,在组装于指示体1之前形成为俯视长方形的板状。如图6所示,弹性部件45在检测部件51的相对于外装壳体6的内面的相反侧、即弯曲状的检测部件51的内面侧,沿着检测元件51层叠。

支撑框44是合成树脂制的,如图6所示,具有配置在弹性部件45的内面侧的曲面部441。曲面部441具有沿着在外装壳体6的内面配置的弹性部件45的内面的曲面,该曲面层叠在弹性部件45的内面。并且,曲面部441支撑弹性部件45的相对于检测元件51的相反侧。

检测元件51配置在被曲面部441支撑的弹性部件45和外装壳体6之间,被维持在沿着外装壳体6的内面的状态。并且,弹性部件45在放置状态以及把持状态下具有检测元件51随着外装壳体6而改变位移这样的弹性。

[外装壳体的构成]

在这里,对外装壳体6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图3所示,外装壳体6包括壳体主体部60、框体64、以及电池盖65。

如图2所示,壳体主体部60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且包括第一壳体61、第二壳体62、以及第三壳体63。并且,从第一方向d1观察,如图3、图6所示,壳体主体部60以包围按压检测部41、支撑框44以及检测部5等的方式形成圆形状。

具体来说,从第一方向d1观察,第一壳体61、第二壳体62、以及第三壳体63沿着包围检测部5等的周向配置成环状,并且以第二壳体62成为指示体1的上侧的方式配置。第一壳体61以及第三壳体63分别并设在第二壳体62的两侧,以相互的边界成为指示体1的下侧的方式配置。换而言之,对于第一壳体61、第二壳体62、以及第三壳体63来说,第一壳体61和第二壳体62并设,第三壳体63并设于第二壳体62的相对于第一壳体61的相反侧。

框体64配置在第一壳体61、第二壳体62、以及第三壳体63的前侧。框体64形成为将第一壳体61、第二壳体62、以及第三壳体63被组合后而开口的前侧端部堵塞,设置有按压检测部41的连接部件411所插通的孔。框体64通过从前侧插通螺钉而被螺钉固定于支撑框44,该螺钉通过连接指示前端部2而被隐蔽。

如图3所示,在第一壳体61以及第三壳体63上,在成为指示体1的下侧的位置设置有能够装卸电池43的开口部6a。电池盖65能够装卸地构成于第一壳体61以及第三壳体63,将收纳电池43的第一壳体61以及第三壳体63的开口部6a堵塞。

对第一壳体61、第二壳体62、以及第三壳体63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6所示,在配置有检测元件51的区域中,第一壳体61以及第三壳体63形成为周向上的长度比第二壳体62的周向上的长度长。

并且,如图3所示,在位于指示体1的上侧的第二壳体62上,形成有分别露出上述导光体423g和操作按钮424s的开口部62g、62s、以及突出部621。突出部621设置在第二壳体62的后侧端部附近,在实现指示体1的设计性提高的同时,还具有限制指示体1载置在桌上等时的滚动的功能。

图7是从下侧观察被分解的壳体主体部的立体图。

如图7所示,上述开口部6a由设置于第一壳体61的切口611和设置于第三壳体63的切口631形成。

并且,第一壳体61以及第三壳体63分别具有形成外装壳体6的后侧的面的壁部,在各壁部上设置有用于安装绳带的开口部6b。

在第一方向d1上,第一壳体61、第二壳体62以及第三壳体63在大致三个部位被螺钉固定。具体来说,在第一方向d1上,第一壳体61、第二壳体62以及第三壳体63在前侧端部附近的第一位置、开口部6a的前侧附近的第二位置、以及后侧端部附近的第三位置使用支撑框44被螺钉固定。

首先,对第一位置的螺钉固定的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第一壳体61、第二壳体62以及第三壳体63具有各自的前侧的缘部向内侧凹陷的台阶部61f、62f、63f。在各个台阶部61f、62f、63f上形成有定位用的孔以及螺钉插通孔。

在支撑框44上设置有分别与台阶部61f、62f、63f的定位用的孔以及螺钉插通孔对应的突起部以及螺钉孔(均省略图式)。

对于第一位置的第一壳体61、第二壳体62以及第三壳体63,支撑框44的突起部插入台阶部61f、62f、63f的定位用的孔,从台阶部61f、62f、63f的螺钉插通孔插通的螺钉插入支撑框44的螺钉孔而被螺钉固定于支撑框44。并且,在第一壳体61、第二壳体62以及第三壳体63被螺钉固定于支撑框44的状态下,如上所述,通过螺钉从前侧插通,框体64被固定于支撑框44。

接着,对第二位置的螺钉固定的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第一壳体61在切口611的前侧的缘部形成有具有螺钉插通孔的凸部613。同样,如图7所示,第三壳体63在切口631的前侧的缘部形成有具有螺钉插通孔的凸部633。

如图7所示,在第二壳体62的内面侧,在开口部62s的后侧设置有具有螺钉孔的圆柱状的螺钉柱623。并且,虽然图示省略,但是在支撑框44上形成有与螺钉柱623的螺钉孔对应的螺钉插通孔、以及与凸部613、633的螺钉插通孔对应的螺钉孔。

第二位置的第一壳体61、第二壳体62以及第三壳体63的固定构造通过在螺钉固定于第二壳体62的支撑框44上螺钉固定第一壳体61以及第三壳体63而构成。具体来说,支撑框44通过从螺钉插通孔插通的螺钉插入螺钉柱623的螺钉孔而被固定于第二壳体62,第一壳体61以及第三壳体63通过从凸部613、633的螺钉插通孔插通的螺钉插入支撑框44的螺钉孔而被固定于支撑框44。

接着,对第三位置的螺钉固定的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在第二壳体62中,上述突出部621沿着第一方向d1形成,在突出部621的两侧具有倾斜面621s。

如图3、图7所示,在各倾斜面621s上形成有矩形状的孔621h,在各倾斜面621s的端部设置有具有螺钉孔的圆柱状的螺钉柱622。

在第一壳体61以及第三壳体63上分别形成有与第二壳体62的倾斜面621s的外侧重叠的倾斜部612、632。并且,在倾斜部612、632的内侧面分别形成有与第二壳体62的孔621h卡合的卡合突起612p、632p。

如图5所示,在第一壳体61上,形成有位于第二壳体62的一个螺钉柱622的下侧且具有螺钉插通孔的凸部614。同样,如图7所示,在第三壳体63上,形成有位于第二壳体62的另一个螺钉柱622的下侧且具有螺钉插通孔的凸部634。

第三位置的第一壳体61、第二壳体62以及第三壳体63的固定构造通过第一壳体61以及第三壳体63被螺钉固定于第二壳体62而构成。具体来说,第一壳体61以及第三壳体63通过卡合突起612p、632p卡合于第二壳体62的孔621h且从凸部614、634的螺钉插通孔插通的螺钉插入螺钉柱622的螺钉孔而被固定于第二壳体62。

这样,在第一方向d1上,使用支撑框44,第一壳体61、第二壳体62以及第三壳体63在大致三个部位被螺钉固定。

检测部5在第一方向d1上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靠近第二位置配置。并且,检测元件51在壳体主体部60的内面沿着周向配置。

此外,对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区域中的第一壳体61、第二壳体62以及第三壳体63的周向上的卡合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第一壳体61、第二壳体62以及第三壳体63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区域中,第一壳体61以及第三壳体63的端部在外侧与第二壳体62的两侧的端部重叠的方式形成。具体来说,在第二壳体62的周向上的两侧的端部,外侧凹陷形成,第一壳体61具有与第二壳体62的凹陷部位重叠的层叠部61a,第三壳体63具有与第二壳体62的凹陷部位重叠的层叠部63a。

并且,如图5所示,在第一壳体61上,设置有朝向第二壳体62的端部的内侧突出的肋部61c。并且,如图7所示,在第三壳体63上,设置有朝向第二壳体62的内侧突出的肋部63c。肋部61c、63c在第一方向d1上设置在检测部5的前侧,分别与第二壳体62的两侧的端部抵接。

这样,第二壳体62的周向上的两侧被夹持配置在层叠部61a、63a和肋部61c、63c之间。

并且,如图6所示,第一壳体61和第三壳体63以第一壳体61的端部在外侧与第三壳体63的端部重叠的方式形成。具体来说,在第三壳体63的第一壳体61侧的端部,外侧凹陷形成,第一壳体61具有与第三壳体63的凹陷部位重叠的层叠部61d。

并且,如图5、图6所示,在第一壳体61的第三壳体63侧的端部的内面上,形成有朝向第三壳体63的内面突出的肋部61e。

这样,对于第一壳体61和第三壳体63,第三壳体63的端部被夹持配置在层叠部61d和肋部61e之间。

这样,第一壳体61、第二壳体62以及第三壳体63在第一方向d1上在三个部位(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以及第三位置)被螺钉固定,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周向上,以端部部分嵌合的方式配置。

如图6所示,检测元件51以跨过第一壳体61和第二壳体62且跨过第二壳体62以及第三壳体63的方式配置。支撑框44的曲面部441以及弹性部件45也以跨过第一壳体61和第二壳体62且跨过第二壳体62以及第三壳体63的方式配置。

这样,检测元件51从第一壳体61、第二壳体62以及第三壳体63被螺钉固定的位置离开,跨过三个壳体(第一壳体61、第二壳体62以及第三壳体63)配置。因此,把持指示体1时的第一壳体61、第二壳体62以及第三壳体63间的弯曲向检测元件51有效地传递,检测元件51随着第一壳体61、第二壳体62以及第三壳体63间的弯曲而进行位移。

并且,如图6所示,检测元件51设置在配设于周向上的区域51a以周向的中心轴为中心超过180°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大约220°的区域。

换而言之,在截面图中,在检测元件51所配置的区域内,将检测元件51与壳体(第三壳体63)的内面接触的一端(第一端部)与指示体1的中央相连接的线、和将检测元件51与壳体(第一壳体61)的内面接触的另一端(第二端部)和指示体1的中央相连接的线之间的角度超过180°。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大约220°。

此外,在第一方向d1上,检测元件51配置在指示体1的中央的区域。具体来说,在第一方向d1上,检测元件51配置在将指示体1三等分分割而成的三个区域中的中央的区域。

[控制部的动作]

控制部421基于从检测部5输出的检测信号来变更指示体1的状态。

在这里,对控制部421基于检测信号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8是示出控制部421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指示体1中,如果安装电池43,则电源被接通,控制部421成为能够进行各种控制的动作模式(步骤s101)。

在动作模式中,控制部421辨别在第一规定时间(例如,15秒)内是否输出检测信号(步骤s102),如果未输出检测信号,则转移到步骤s103,如果输出检测信号,则持续进行动作模式(步骤s101)。也就是说,在未输出检测信号的状态持续了第一规定时间的情况下,控制部421转移到步骤s103,如果在经过第一规定时间之前输出检测信号,则转移到步骤s101。

在步骤s103,控制部421将指示体1的状态从动作模式变更为第一待机模式。即,在动作模式中,如果在第一规定时间未输出检测信号,则判断为在此期间指示体1未被使用者把持,控制部421将指示体1变更为第一待机模式。在第一待机模式中,驱动部422的动作停止,因此,发光元件3不发光,成为低功耗。

在第一待机模式中,控制部421辨别在第二规定时间(例如,15秒)内是否输出检测信号(步骤s104),如果未输出检测信号,则转移到步骤s105,如果输出检测信号,则将指示体1的状态变更为动作模式(步骤s101)。也就是说,在未输出检测信号的状态持续了第二规定时间的情况下,控制部421转移到步骤s105,如果在经过第二规定时间之前输出检测信号,则转移到步骤s101。这样,在第一待机模式中,如果输出检测信号,则判断为指示体1被使用者把持,控制部421将指示体1变更为动作模式。并且,第一规定时间和第二规定时间也可以是不同的时间。

在步骤s105,控制部421将指示体1的状态从第一待机模式变更为第二待机模式。即,在第一待机模式中,如果在第二规定时间未输出检测信号,则判断为在此期间指示体1未被使用者把持,控制部421将指示体1变更为第二待机模式。在第二待机模式中,在第一待机模式中进行的动作的一部分停止,因此,与第一待机模式相比,更加成为低功耗。

在第二待机模式中,控制部421辨别是否输出检测信号(步骤s106),如果未输出检测信号,则重复进行本步骤s106,如果输出检测信号,则变更为动作模式(步骤s101)。即,在第二待机模式中,如果输出检测信号,则判断为指示体1被使用者把持,控制部421将指示体1变更为动作模式。

这样,控制部421基于从检测部5输出的检测信号来变更指示体1的状态。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指示体1,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

(1)指示体1具有检测伴随外装壳体6的弯曲的位移并输出检测信号的检测部5、以及基于检测信号变更动作状态的控制部421。由此,能够在检测把持状态的同时判断放置状态,因此,能够提供根据这些状态来变更动作状态的指示体1。因此,能够提供低功耗化和操作性能够提高的指示体1。

(2)外装壳体6具有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的壳体主体部60,检测元件51沿着周向配置在壳体主体部60的内面。由此,使用者能够把持该壳体主体部60像书写工具那样进行操作,由于检测元件51配置在使用者容易把持的壳体主体部60内,因此,能够有效地将使用者所把持的力传递至检测元件51。因此,指示体1能够有效地检测把持状态。

(3)检测元件51跨过第一壳体61和第二壳体62、以及第二壳体62和第三壳体63配置。由此,通过使用者的把持使外装壳体6有效地弯曲,检测元件51能够有效地检测伴随该弯曲的位移。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指示体1的操作性。

(4)第一壳体61、第二壳体62以及第三壳体63沿着周向配置成环状,第一壳体61以及第三壳体63分别并设在第二壳体62的两侧。并且,在第二壳体62上配置有显示部423以及操作部424。由此,能够使使用者把持第一壳体61以及第三壳体63。由于检测元件51跨过第一壳体61和第二壳体62、以及第二壳体62和第三壳体63配置,因此,能够使使用者把持外装壳体6有效弯曲的部位。因此,使外装壳体6更加有效地弯曲,检测元件51能够有效地检测伴随该弯曲的位移。

(5)检测元件51设置在以周向的中心轴为中心超过180°的区域。由于使用者在周向上把持外装壳体6的相对向的部位,因此,外装壳体6的弯曲可靠地传递至检测元件51,能够使检测元件51检测伴随该弯曲的位移。

(6)检测元件51在第一方向d1上配置在将指示体1三等分分割而成的三个区域中的中央的区域。因此,使用者无论是把持中央部还是把持中央部的前侧的区域或中央部的后侧的区域,都能够检测把持状态。因此,能够提供提高在指示体1的第一方向d1上使用者所把持的位置的自由度而变更动作状态的指示体1。

(7)在检测元件51上,在外装壳体6的内面的相反侧依次配置弹性部件45以及支撑框44。因此,能够在维持检测元件51沿着外装壳体6的内面的状态的同时,随着外装壳体6的弯曲而使检测元件51位移。因此,能够配置高灵敏度地检测伴随外装壳体6的弯曲的位移的检测元件51。

(8)指示体1具有驱动部422的动作停止的第一待机模式,因此能够低功耗化。在动作模式下,驱动部422总是使发光元件3以第一发光图案或者第二发光图案发光,因此,通过变更为第一待机模式,其效果显著。

并且,在动作模式下,在第一规定时间未输出检测信号的情况下,控制部421变更为第一待机模式。即使在未进行指示前端部2的按压或操作部424的操作的情况下,也能够检测出指示体1被使用者把持。即,指示体1能够判断确实未被使用的状态,当该确实未被使用的时间到达第一规定时间时,成为第一待机模式。由此,即使较短地设定第一规定时间,如本实施方式例如15秒,也不会有损操作性。因此,指示体1能够更加低功耗化。

(9)指示体1还具有使在第一待机模式下进行的动作的一部分停止的第二待机模式,因此,能够更加低功耗化。

并且,在第一待机模式下,在第二规定时间未输出检测信号的情况下,控制部421变更为第二待机模式。由此,如上所述,由于指示体1能够判断确实未被使用的状态,因此,即使较短地设定第二规定时间,也不会有损操作性。因此,指示体1能够更加低功耗化。

(10)在第一待机模式以及第二待机模式下,在输出检测信号的情况下,控制部421变更为动作模式。由此,如果在第一待机模式以及第二待机模式下使用者把持指示体1的话,则能够不进行其他操作而将指示体1变更为动作模式。因此,能够提供操作性能够提高且缩短能够进行描绘操作等之前的时间的指示体1。

(变形例)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下进行变更。

上述实施方式的壳体主体部60由在周向上并设的三个壳体(第一壳体61、第二壳体62、以及第三壳体63)构成,但是也可以由在周向上并设的四个以上的壳体构成壳体主体部。并且,也可以构成为检测元件51跨过四个以上的壳体的内面配置。并且,也可以由两个以下的壳体构成。

上述实施方式的检测元件51跨过三个壳体(第一壳体61、第二壳体62、以及第三壳体63)的内面配置,但是,也可以为配置在三个壳体中的两个或者一个壳体的内面的构成。

也可以为由在周向上配设两个的壳体形成壳体主体部并且在两个壳体中的任意一个的内面配置检测元件51的构成。

壳体主体部60以包围检测部5等的方式形成圆形状,但是也可以形成多角形状。并且,也可以使外形为多角形状,使内面形成圆形状。

在构成壳体主体部的壳体中,也可以构成为在端部以外形成有厚壁局部变薄的部位,并且检测元件跨过该部位的两侧配置。由此,即使构成壳体主体部的壳体的数量减少,也能够获得检测元件能够有效地检测位移的弯曲量。

上述实施方式的检测元件51被构成为使用弹性部件45来维持沿着外装壳体6的内面的状态,但是也可以构成为检测元件51经由粘结材料配置在外装壳体6的内面。

上述实施方式的指示体1在第二壳体62配置有显示部423以及操作部424,但是,可以仅配置显示部423以及操作部424中的任一方,也可以双方都不配置。

上述实施方式的指示体1具有一个检测部5,但是并不限定于一个,也可以是具有多个的构成。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具有沿着第一方向d1配置的两个检测部,并且对应于各个检测部所输出的检测信号进行不同的动作。并且,在该构成中,也可以构成为对应于两个检测部的配置位置外装壳体的外观(颜色或表面粗糙度等)不同。由此,由于进行不同的动作,从而能够明确使使用者把持的位置。

上述实施方式的按压检测部41被构成为通过改变连接状态来检测指示前端部2被按压,但是,并不限定于该构成,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具有压电元件、应变仪等,并检测指示前端部2的位移。

上述实施方式的指示体1具有两个待机模式(第一待机模式以及第二待机模式),但是也可以为具有一个或者三个以上待机模式的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发出红外线的发光元件3作为发送部,但是也可以构成为将发出与红外线不同的波长带域的光或超声波的元件作为发送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具有从投射面sc的前面侧投射图像的投影仪20的显示系统10中使用的指示体1的样式,但是,也可以构成为在该样式以外的显示系统中使用指示体。例如,也可以为从投影面的背面侧投影图像的后置型的投影仪将该投射面作为操作面而使用指示体1的构成、或者为代替投射图像的投射面而使用液晶显示器、crt(cathoderaytube,阴极射线管)、等离子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等,并将这些装置所具有的显示面作为操作面而使用指示体的构成。

上述实施方式的指示体1具有与书写工具相似的形状,但是只要形成为使用者能够把持并指示期望的位置,并不限定于与书写工具相似的形状。例如,也可以如图9所示构成。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变形例的指示体100的外观的图。指示体100具有指示前端部110以及与指示前端部110连接的主体部120。主体部120具有外装壳体130,外装壳体130具有仿照指示前端部110的外形的框部131、以及从框部131向与指示前端部110的中心轴ax(第一方向d1)交叉的第二方向d2突出并被使用者把持的把持部132。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指示体100中的把持部132的截面的图。如图10所示,把持部132形成为与第一方向d1以及第二方向d2交叉的第三方向d3的外形尺寸比第二方向d2的外形尺寸小,在第三方向d3上,由相互对向的第一把持部壳体130a以及第二把持部壳体130b构成。并且,检测元件51沿着第一把持部壳体130a的内面配置。这样,可以构成为不必将检测元件51弯曲,而是以平坦状或接近平坦状的形状配置,以使检测元件51检测第一把持部壳体130a的位移。并且,指示体100可以进行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指示体1同样的动作。

符号说明

1、100指示体;2、110指示前端部;3发光元件(发送部);4、120主体部;5检测部;6、130外装壳体;44支撑框;45弹性部件;51检测元件;52信号输出部;60壳体主体部;61第一壳体;62第二壳体;63第三壳体;421控制部;422驱动部;423显示部;424操作部;d1第一方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