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值卡管理方法以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1584090阅读:1043来源:国知局
储值卡管理方法以及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安全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储值卡管理方法以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商业社会关于促销、关于增强会员粘性、加强用户体验的各类商业手段的创新不断发展,购物储值卡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为了促进客户消费,各大商家纷纷推出了购物储值卡消费策略,但是现有的储值卡通常是不记名、不挂失的,储值卡不慎遗失的事件时有发生,给用户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此外,储值卡也没有设置相应的权限管理,使得未经授权的用户(如家庭中的小朋友)拿去消费,带来了诸多麻烦。

综上所述,现有的储值卡安全系数低,给用户的生活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值卡管理方法以及系统,以解决现有的储值卡安全系数低,能够提高储值卡的安全系数,增强储值卡的安全性。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值卡管理方法,该方法包括:

获取储值卡的储值卡识别码;

获取多个用户的身份信息,其中,所述身份信息包括生物身份信息以及用户的联系方式;

将储值卡的储值卡识别码和多个用户的身份信息按照权限等级进行权限关联。

通过将储值卡的识别信息(储值卡识别码)与用户的身份信息(如指纹、联系方式)按照权限等级进行权限关联,对用户进行权限分配,使每个授权的用户对应一个权限等级,从而提高了储值卡的安全性。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该方法还包括:

获取认证装置的设备信息;

将储值卡的储值卡识别码和认证装置的设备信息进行绑定。

通过将专门的认证装置(包括卡槽单元、键盘单元、生物识别单元)的设备信息(包括设备号)与储值卡的识别信息(储值卡识别码)进行绑定,将认证装置设置于固定场所(如用户住处、单位前台等),只能智能识别与其绑定的储值卡,也就是说,只有绑定过的储值卡经认证装置认证通过后,才能进行后续操作,进一步提高了储值卡的安全性。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该方法还包括:

基于权限关联,对当前用户进行身份认证。

用户获得储值卡之后,在使用时,需要完成身份认证,对非关联用户直接锁卡,可以有效的防止未关联的用户(如拾卡者、未关联的小朋友等)使用,提高了储值卡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基于权限关联,对当前用户进行身份认证,具体包括:

接收储值卡的储值卡识别码;

接收当前用户的生物身份信息;

基于储值卡的储值卡识别码和当前用户的身份信息对用户的身份进行认证;

输出身份认证结果。

身份认证结果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当判定当前用户为非关联用户时,直接将储值卡锁住,不能使用,并发送信息(包括当前用户的身份信息、所在位置等)至最高权限(或者所有有权限的)用户的移动终端;当判定当前用户为关联用户时,则进一步的对用户的权限等级进行识别认证。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该方法还包括:

当身份认证结果判定当前用户为关联用户时,基于身份认证结果进行授权认证。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当身份认证结果判定当前用户为关联用户时,基于身份认证结果进行授权认证,具体包括:

获取当前用户的权限等级;

当获取的当前用户的权限等级为最高权限时,则发出储值卡解锁指令;

当获取的当前用户的权限等级为非最高权限时,则向最高权限用户的移动终端发送当前用户的权限等级信息、身份信息和授权请求信息;当接收到最高权限用户的移动终端发送的同意授权指令后,则发出储值卡解锁指令。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该方法还包括:

根据用户的办理权限请求,执行权限关联流程。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储值卡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

储值卡记录单元,用于获取储值卡的储值卡识别码;

用户记录单元,用于获取多个用户的身份信息,其中,所述身份信息包括生物身份信息以及用户的联系方式;

权限关联单元,用于将储值卡的储值卡识别码和多个用户的生物身份信息按照权限等级进行权限关联。

结合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该系统还包括:

身份认证单元,用于基于权限关联,对当前用户进行身份认证。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身份认证单元还用于当身份认证结果判定当前用户为关联用户时,基于身份认证结果进行授权认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了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储值卡管理方法以及系统中,一方面,可以通过获取储值卡的储值卡识别码(包括卡号、二维码、射频识别码),获取多个用户的身份信息(包括密码信息、生物身份信息,如指纹、虹膜、视网膜信息,以及用户的联系方式),然后将储值卡的储值卡识别码和多个用户的身份信息按照权限等级进行权限关联,对用户进行权限分配,使每个授权的用户对应一个权限等级,从而提高了储值卡的安全系数,增强安全性。另一方面,在拥有该储值卡后,还可以通过基于上述的权限关联,对使用的当前用户进行身份认证,也就是说,在使用时,需要首先完成身份认证,对非关联用户直接锁卡,可以有效的防止未关联的用户(如拾卡者、未关联的小朋友等)使用,提高了储值卡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此外,对身份认证为关联用户后,还要再次进行权限认证,对储值卡进行解锁后,方能使用,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权限较低的用户私自使用,使得只有经过最高权限用户授权后才能使用储值卡,进一步提高了储值卡的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系数,保证储值卡使用过程中的安全,身份认证和权限认证相互配合,一环扣一环,通过两级认证,大大提高了储值卡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该储值卡管理方法能够对储值卡的产生以及使用过程中全面实现对储值卡的安全管理,能够确保储值卡的安全性,避免了不必要麻烦和损失。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储值卡管理方法的基本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储值卡管理方法的具体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储值卡管理方法中步骤s14的具体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储值卡管理方法中步骤s15的具体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储值卡管理系统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考虑到现有的现有的储值卡安全系数低。基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值卡管理方法以及系统,以解决现有的储值卡安全系数低,能够提高储值卡的安全系数,增强安全性。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值卡管理方法,该储值卡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1:获取储值卡的储值卡识别码。

具体的,储值卡识别码包括卡号、二维码、射频识别码。

s12:获取多个用户的身份信息。

具体的,用户的身份信息包括用户预设的密码、生物身份信息(如指纹、虹膜、视网膜)以及用户的联系方式,方便发送信息通知用户相关消息,例如消费金额、消费地点等,方便用户实时掌握储值卡的信息。

优选的是,生物身份信息既包括用户的指纹信息和用户的虹膜信息。可以实现多级认证,确保安全性。由于虹膜具有(1)优异的生物特性:虹膜特征多样性的数量级,达到“2的263次方”,这一指标被认为是所有生物特征中最高的。理论上计算,只要特征被完整采集,虹膜的多样性足以支持全世界70亿人的身份识别。实际应用中,优秀的虹膜识别技术商能够降错误率降低至500万分之一;(2)良好的稳定性:虹膜在胚胎发育期形成,从出生后6个月直到死亡都保持不变,影响虹膜特征的疾病非常少,目前只有虹膜黑素瘤一种,而且发病率极低。此外,严重的眼外伤才会影响虹膜特征,而一般的眼科手术如近视眼矫正手术、白内障手术、青光眼手术都不会对虹膜识别造成影响;(3)虹膜图像在30-100cm的距离范围内采集,而且在采集过程中用户无需摘下眼镜,只需要以自然的方式注视一面长条形镜子中的眼睛镜像,即可同时完成双眼虹膜图像的采集,因此,虹膜识别具有“易用性优势”,它仅仅要求用户在一定距离范围注视摄像头即可。此外,虹膜采集更方便、更舒适,双眼虹膜同时被采集,也意味着更高的采集效率、更高的识别精度。

s13:将储值卡的储值卡识别码和多个用户的身份信息按照权限等级进行权限关联。

通过将储值卡的识别信息(储值卡识别码)与用户的身份信息(如虹膜)进行权限关联,从而提高了储值卡的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储值卡对应多个用户权限,权限等级可分为多个层次。其中一人或同一级别(例如职位)的用户为最高权限;多个用户可以为一个家庭的成员、一个单位的职工或者一个组织的成员;该储值卡管理方法可以首先将多个用户的身份信息全部获取后,然后再按照需求分配权限,对每一个用户分配一个权限等级,可以按照权限等级高低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逐级分配,也可以随机分配;当然,同一权限等级可以对应多个用户,举例说明,处长分配最高权限等级,两个(或多个)副处长分配次高权限,依次类推,普通职员对应最低权限;也可以获取一个用户的身份信息分配一个权限等级,最终使每个用户对应一个权限等级。

进一步的是,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s14:基于权限关联,对当前用户进行身份认证。

具体的,在将储值卡的储值卡识别码和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权限关联之后,基于上述权限关联,对使用的当前用户进行身份认证,当前用户需要完成身份认证,才能进行后续操作;当当前用户认证为非关联用户时,对非关联用户直接锁卡,可以有效的防止未关联的用户(如拾卡者、未关联的小朋友等)使用,提高了储值卡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参照图3,s14:基于权限关联,对当前用户进行身份认证,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31:接收储值卡的储值卡识别码。

具体的,用户将储值卡插入到认证装置的卡槽内,认证装置将卡槽内的储值卡的储值卡识别码(包括卡号、二维码、射频识别码)发送至服务器端,服务器端接收储值卡的储值卡识别码,对储值卡进行识别。

需要说明的是,认证装置放置在固定场所,可以是放置在办卡所在营业厅的认证装置,也可以是放置在家庭住址、单位地址的认证装置,根据具体实际(如储值卡需求量大场所以及用户需求)放置。

s32:接收当前用户的身份信息。

具体的,身份信息包括用户输入的密码、生物身份信息(如指纹、虹膜等),先接收当前用户输入的密码,进行一次认证;一次认证通过后,接收用户的指纹信息,进行二次认证;二次认证通过后,接收用户的虹膜信息,进行三次认证。

s33:基于储值卡的储值卡识别码和当前用户的身份信息对当前用户的身份进行认证。

具体的,对当前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多级认证,首先接收用户的密码输入信息,认证用户的密码输入信息与用户的预设密码是否一致,即一次认证为认证密码信息。

一次认证成功(通过)后,进行二次认证,接收用户的指纹信息,认证接收的指纹信息与用户预设的生物指纹信息是否一致,即二次认证为认证指纹信息。

二次认证成功(通过)后,进行三次认证,接收用户的虹膜信息,认证接收的虹膜信息与用户预设的生物虹膜信息是否一致,即三次认证为认证虹膜信息。

一次认证、二次认证、三次认证,环环相扣,保证了身份认证的准确性,提高了储值卡的安全性。通过多级认证的身份认证模式,避免了未关联的用户(如拾卡者、未关联的小朋友等)使用储值卡的问题,提高了储值卡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预设认证过程,比如只选择进行一次认证、二次认证、三次认证中的一种或者两种,当然也可以不设置身份认证,直接进行权限认证。

s34:输出身份认证结果。

具体的,根据采集的用户实时录入的身份识别信息(密码、指纹、虹膜等),并将采集的身份识别信息与预设的身份信息进行比对、校验,输出身份认证结果,身份认证结果包括:

当判定当前用户为非关联用户时,直接将储值卡锁住,并发送信息至最高权限(或者所有拥有权限的)用户的移动终端;当判定当前用户为关联用户时,则进一步的对用户的权限等级进行识别认证。

s15:当身份认证结果判定当前用户为关联用户时,基于身份认证结果进行授权认证。

具体的,基于身份认证结果判定当前用户为关联用户时,对关联用户进行授权认证。

通过授权认证后,对储值卡进行解锁后方能使用储值卡进行购物,有效的防止低权限的用户私自动用,确保了储值卡的安全使用。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最高权限用户授权,解锁储值卡后,方能使用,进一步提高了储值卡的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系数,保证储值卡使用过程中的安全。

参照图4,s15:当身份认证结果判定当前用户为关联用户时,基于身份认证结果进行授权认证,具体包括:

s41:获取当前用户的权限等级。

具体的,根据当前用户输入的身份信息与用户预设的身份信息进行识别(查找、比对),对应当前用户的权限等级。

s42:当获取的当前用户的权限等级为最高权限时,则发出储值卡解锁指令。

具体的,当获取当前用户与最高权限等级对应时,直接发出储值卡解锁指令至认证装置,认证装置对储值卡进行解锁,认证装置通过显示单元和/或语音提示单元,提示解锁成功。

s43:当获取的当前用户的权限等级为非最高权限时,则向最高权限用户的移动终端发送当前用户的权限等级信息、身份信息和授权请求信息。

具体的,当获取当前用户与最高权限等级不对应时,则发送信息至最高权限用户的移动终端(如手机),信息包括当前用户的权限等级信息、身份信息和授权请求信息,信息可以是压缩生成的二维码的形式发送,也可以以网页链接的方式发送给至最高权限用户的移动终端。

s44:当接收到最高权限用户的移动终端发送的同意授权指令后,则发出储值卡解锁指令。

具体的,最高权限用户通过移动终端接收并查看发送的信息,如果接受当前用户的授权请求,则以指纹、密码、扫码等授权认证方式进行授权认证,并将同意授权指令发送至服务器端,服务器端接收到同意授权指令后,则发出储值卡解锁指令至认证装置,由认证装置执行解锁,完成对储值卡的解锁。

身份认证和权限认证相互配合,一环扣一环,通过对储值卡先后进行身份认证和权限认证的两级认证过程,大大提高了储值卡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进一步的是,该方法还包括:

s16:根据用户的办理权限请求,执行权限关联流程。

具体的,s16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用户的办理权限请求;

获取储值卡的储值卡识别码;

获取用户的身份信息;

将储值卡的储值卡识别码和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权限关联,以使用户获得相应的权限等级。

用户可以随时提出办理权限请求,获得相应的权限等级,通过随时接收办理权限请求,执行权限关联,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同时,提高了储值卡的灵活性,方便了团体用户,实现了先后多次接入用户的权限。

需要说明的是,s16仅为了方便叙述,并不代表其次序;当用户办卡成功后,在用户拥有该储值卡期间,可以利用该卡进行一次消费或者多次消费,为了满足用户不想再拥有该卡片时,进一步的是,该方法还可以包括:

根据用户的退卡请求,执行退卡流程(未示于图中)。

具体的,根据用户的退卡请求,执行退卡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用户的退卡请求;

接收用户投入的储值卡;

对储值卡进行清算以及注销。

具体的,对储值卡进行清算为退还余额,然后对储值卡进行注销,注销掉用户的身份信息,从而实现循环利用,也就是说,对于用户退卡时回收的储值卡仍然可以进行刷卡处理以投入后续使用,这种情况下,需要消除的信息不仅包括卡中的金额信息和消费信息,还包括用户的身份信息,当下一个用户申请办卡时,可以重复利用被刷卡的储值卡进行再次权限关联。由此实现了储值卡的回收重复利用,不仅节约资源,而且环保。

进一步的是,该方法还可以包括:

根据用户的充值请求执行充值流程(未示于图中)。

具体的,当用户在储值卡使用过程中,可以进行充值,例如当储值卡的金额消费完时,可以对该储值卡进行充值,充值过程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最高权限用户通过客户端(认证装置)向服务器端发送充值请求,用户利用自己的电子账户向该储值卡进行转账,由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转账请求,然后输入自己的电子账户信息以及要充值的金额信息,其中电子账户可以是银行卡账号也可以是第三方支付账户等。

进一步的是,该方法还可以包括:根据用户的查询请求执行查询流程(未示于图中)。

具体的,根据用户的查询请求执行查询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获取用户的查询请求。

然后根据查询请求读取储值卡中的余额信息和消费信息。

最后向用户输出查询结果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获取用户的查询请求,该查询请求可以是储值卡余额信息的查询请求,也可以是用户消费情况的查询请求,在获取到用户的查询请求后,执行步将相应的查询结果信息输出给用户,输出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向用户进行查询结果信息的显示,另一种是向用户输出打印条,打印条上记录有查询结果信息。

进一步的是,该方法还可以包括:根据用户的提现请求执行提现流程(未示于图中)。

具体的,根据用户的提现请求执行提现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获取用户的提现请求,根据提现请求读取余额信息。

然后根据余额信息以及提现请求,输出提现结果。

通过获取用户的提现请求(包括提现金额、提现方式),读取储值卡中的余额信息(判断余额是否满足提现金额需求),然后根据余额信息以及提现请求,输出提现结果,例如用户选取的提现方式为现金,则提现结果为向用户输出相应的纸币或者硬币;

如果用户选取的提现方式是转账,则提现结果为向用户输入的账号(如银行卡、第三方支付软件等)进行转账。这样,可以方便用户对余额的提取,根据用户喜好的提现方式向用户输出提现结果,用户可以选择直接提现成现金,如果用户觉得现金不安全,也可以选择转账,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执行充值流程、查询流程、提现流程等均需要储值卡解锁后方能进行,保证储值卡的安全。

进一步的是,该方法还包括:根据用户的补办请求执行补办流程(未示于图中)。

具体的,当用户不慎遗失储值卡,可以通过客户端发送补办请求,服务器端根据补办请求,执行补办流程,首先读取遗失储值卡的消费信息和余额信息,然后将遗失的储值卡进行冻结注销,最后根据用户的补办请求将余额转入新申请的储值卡内,进一步保证用户的利益。当然,服务端可以再接收补办请求时收取一定的补办费用和制卡费用。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储值卡管理方法,一方面,可以通过获取储值卡的储值卡识别码(包括卡号、二维码、射频识别码),获取多个用户的身份信息(包括密码信息、生物身份信息,如指纹、虹膜、视网膜信息,以及用户的联系方式),然后将储值卡的储值卡识别码和多个用户的身份信息按照权限等级进行权限关联,对用户进行权限分配,使每个授权的用户对应一个权限等级,从而提高了储值卡的安全系数,增强安全性。另一方面,获取储值卡后,还可以通过基于上述的权限关联,对使用的当前用户进行身份认证,也就是说,在使用时,需要首先完成身份认证,对非关联用户直接锁卡,可以有效的防止未关联的用户(如拾卡者、未关联的小朋友等)使用,提高了储值卡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此外,对身份认证为关联用户后,还要再次进行权限认证,对储值卡进行解锁后,方能使用,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权限较低的用户私自使用,使得只有经过最高权限用户授权后才能使用储值卡,进一步提高了储值卡的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系数,保证储值卡使用过程中的安全,身份认证和权限认证相互配合,一环扣一环,通过两级认证,大大提高了储值卡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该储值卡管理方法能够对储值卡的产生以及使用过程中全面实现对储值卡的安全管理,能够确保储值卡的安全性,避免了不必要麻烦和损失。

实施例二: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另外一种形式储值卡管理方法,与实施例一的步骤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如下:

该储值卡管理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认证装置(包括卡槽单元、键盘单元、生物识别单元)的设备信息。

具体的,认证装置,包括射频识别模块、生物识别模块(包括指纹识别单元、虹膜识别单元)、键盘模块,生物识别模块包括指纹识别单元、虹膜识别单元,键盘模块包括数字键盘和字母键盘,具有唯一的设备信息,所述设备信息包括认证装置的设备号,服务器端获取认证装置的设备信息。

将储值卡的储值卡识别码和认证装置的设备信息进行绑定。即实现将储值卡跟认证装置绑定,进一步确保储值卡的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该认证装置在用户办理储值卡并进行权限关联后,由服务器端记录认证装置的设备信息并将储值卡与认证装置绑定后,发放给用户,这样可以方便用户内部使用,进行相关认证,节省了用户的时间,提高了效率。

基于上述区别,对身份认证作适应性调整,将上述身份认证再增加一级认证,进一步确保储值卡使用过程的安全性。

具体的,首先,由认证装置接收用户的插卡操作信号。

其次,对储值卡进行零级认证,认证储值卡的储值卡识别码与认证装置的设备信息是否绑定,即零级认证为认证认证装置能否识别储值卡。

零级认证成功后,进行一次认证,接收用户的密码输入信息;一次认证通过后,进行二次认证,接收用户的指纹信息;二次认证通过后,进行三次认证,接收用户的虹膜信息。

相比于实施例一,实施例二通过将将储值卡的储值卡识别码和认证装置的设备信息进行绑定,发放认证装置给用户,这样可以方便用户内部使用,进行相关认证,节省了用户的时间,提高了效率。同时,通过采用增加一级认证的四级认证方式,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只有四次认证均通过后,才能完成身份认证,进行后续操作,极大地提高了储值卡的安全系数。

实施例三: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储值卡管理系统,如图5所示,该储值卡管理系统包括:储值卡记录单元51、用户记录单元52和权限关联单元53。

具体的,储值卡记录单元51用于获取储值卡的储值卡识别码;用户记录单元52用于获取多个用户的身份信息,其中,所述身份信息包括生物身份信息以及用户的联系方式;权限关联单元53用于将储值卡的储值卡识别码和多个用户的身份信息按照权限等级进行权限关联。

进一步的是,该系统还包括身份认证单元54,用于基于权限关联,对当前用户进行身份认证。

身份认证单元54用于基于权限关联,对当前用户进行身份认证,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接收储值卡的储值卡识别码;

接收当前用户的身份信息;

基于储值卡的储值卡识别码和当前用户的身份信息对当前用户的身份进行认证;

输出身份认证结果。

优选的是,身份认证单元54还用于当身份认证结果判定当前用户为关联用户时,基于身份认证结果进行授权认证。

身份认证单元54用于当身份认证结果判定当前用户为关联用户时,基于身份认证结果进行授权认证,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获取当前用户的权限等级;

当获取的当前用户的权限等级为最高权限时,则发出储值卡解锁指令;

当获取的当前用户的权限等级为非最高权限时,则向最高权限用户的移动终端发送当前用户的权限等级信息、身份信息和授权请求信息;当接收到最高权限用户的移动终端发送的同意授权指令后,则发出储值卡解锁指令。

进一步的是,该系统还包括权限接入单元55,用于根据用户的办理权限请求,执行权限关联流程。

优选的是,该系统还包括服务单元(未示于图中),用于根据用户的请求(包括充值、查询、提现等)提供相应的服务,执行相应的流程(包括充值、查询、提现等)。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储值卡管理系统中,各个单元具体实现可参见前述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储值卡管理系统与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具有相同或者相应的技术特征,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也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