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材的管理方法和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1655027阅读:1843来源:国知局
焊材的管理方法和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焊材管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焊材的管理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焊材是焊接过程中的重要材料,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追溯性,传统管理方式采取手写登记的方式在出库表及焊丝盘上进行标注,但字迹模糊,易受损,且难以实时统计跟踪,追溯性较差,不利于管理与后续分析,容易造成焊材浪费、管理效率低且管理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焊材管理过程中难以实时统计跟踪、追溯性差不利于管理与后续分析的缺陷,提供一种在焊材使用过程中能够实时准确追溯、避免浪费、易于统计管理、管理成本较低的焊材的管理方法和系统。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焊材的管理方法,其特点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通过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识别器读取信息卡内的身份信息,判断所述身份信息是否有领取权限,若是,则读取待领取的焊材上的二维码的信息;s2、将所述身份信息与所述二维码的信息一一对应生成领取信息并保存至数据库。

本方案中,通过rfid识别器读取领取人的信息卡,获得该领取人的身份信息,判断该领取人的领取权限,如果该领取人可以领取,则继续读取焊材上的二维码的信息,并将身份信息和焊材对应的二维码信息绑定成领取信息保存至数据库。由此实现了焊材发放的登记,后续对该焊材进行追溯时只需查询数据库就可以方便的获知领取人及领取时间等信息。

较佳地,步骤s1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根据所述待领取的焊材的信息生成所述二维码,所述二维码用于唯一识别所述待领取的焊材,所述焊材的信息包括品名、规格、批号和/或制造日期;采用热敏打印机打印所述二维码至热敏贴纸并将所述热敏贴纸设置于所述待领取的焊材上。

本方案中,对于待领取的焊材本身不包括二维码的情况,能够根据该焊材的信息生成二维码,该二维码能够唯一标识该焊材,从而满足每个焊材的追溯性要求。热敏打印及和热敏贴纸实现焊材的二维码的标识作用,该标识经久、耐用,方便后续进一步对焊材的跟踪与分析。

较佳地,步骤s2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s3、扫描所述热敏贴纸上的所述二维码,用于获取所述焊材的所述二维码的信息;s4、根据所述二维码的信息在所述数据库中查找所述领取信息;s5、更新所述领取信息,以标识所述焊材已回收。

本方案中,通过扫描焊材上的热敏特制上的二维码,能够识别该焊材,并在数据库中查询到领取信息,更新该领取信息,完成焊材的回收。

较佳地,步骤s5中还包括在所述领取信息中标记所述焊材的使用时长。

本方案中,通过对焊材的使用时长进行标记,能够准确计算焊材裸露的时间,确保焊材质量合规,可快速应对焊材异常引发的不良质量影响。

较佳地,所述管理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分析所述数据库中的所述领取信息,用于所述焊材的定额测算。

本方案中,通过数据库中保存的每个焊材的领取信息,能够获知该焊材流动的各节点的数据记录,并结合标准效率值进行定量分析,用于焊材定额测算及效率分析等方面的管理。

较佳地,所述管理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设置所述焊材的信息卡的领取权限,所述领取权限包括焊材类型和/或焊材数量。

本方案中,通过对每个信息卡设定领取权限,具体包括该信息卡的持卡人可领取的焊材类型和焊材数量,能够方便的实现对焊材领取的精确管理,即实现了每个焊材能够实名制追溯到个人,由此能够有效提升领取人的责任心,减少焊材浪费。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焊材的管理系统,其特点在于,包括服务器,所述服务器用于通过rfid识别器读取信息卡内的身份信息,判断所述身份信息是否有领取权限,若是,则读取待领取的焊材上的二维码的信息;所述服务器还用于将所述身份信息与所述二维码的信息一一对应生成领取信息并保存至数据库。

较佳地,所述服务器还用于根据所述待领取的焊材的信息生成所述二维码,所述二维码用于唯一识别所述待领取的焊材,所述焊材的信息包括品名、规格、批号和/或制造日期;所述服务器还用于控制所述热敏打印机打印所述二维码至热敏贴纸,所述热敏贴纸用于设置于所述待领取的焊材上。

较佳地,所述服务器还用于控制所述二维码识别器扫描所述热敏贴纸上的所述二维码,用于获取所述焊材的所述二维码的信息;所述服务器还用于根据所述二维码的信息在所述数据库中查找所述领取信息并更新所述领取信息,以标识所述焊材已回收;所述领取信息包括所述焊材的使用时长。

较佳地,所述服务器还用于分析所述数据库中的所述领取信息,用于所述焊材的定额测算;所述服务器还用于设置所述焊材的信息卡的领取权限,所述领取权限包括焊材类型和/或焊材数量。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发明提供的焊材的管理方法和系统通过rfid识别器读取领取人的信息卡、通过焊材上的二维码的信息并结合数据库实现了焊材流动数据的详细记录,使得焊材在流转过程中能够实时准确追溯,通过精确时间记录能够减少焊材浪费并保证焊材质量,焊材发放及回收操作便捷,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数据存放于数据库易于统计管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焊材的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焊材的管理系统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焊材的管理方法应用时的发放界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焊材的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根据每个焊材的信息生成二维码,该二维码用于唯一识别该焊材,其中焊材的信息包括品名、规格、批号和/或制造日期;采用热敏打印机打印该焊材的二维码至热敏贴纸并将热敏贴纸贴于对应焊材上。

步骤102、设置每个领取人的信息卡的领取权限,领取权限包括焊材类型和焊材数量。

步骤103、通过rfid识别器读取信息卡内的身份信息,判断该身份信息对应的领取人是否有领取权限,若是,则读取待领取的焊材上的二维码的信息,继续执行步骤104;若否,则拒绝焊材领取。

步骤104、将身份信息与二维码的信息一一对应生成领取信息并保存至数据库。

步骤105、领取人使用完毕时归还焊材,首先扫描热敏贴纸上的二维码,用于获取焊材的二维码的信息。

步骤106、根据二维码的信息在数据库中查找领取信息。

步骤107、更新领取信息,包括标记该焊材的使用时长,以标识焊材已回收。

步骤108、分析数据库中的领取信息,用于焊材的定额测算。

本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焊材的管理方法的一种实现方式,其中步骤101和步骤102的执行顺序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具体实施中两个步骤的顺序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步骤105和步骤108的执行时间由具体实施时的需求决定,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的执行顺序。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一种焊材的管理系统,包括服务器1、rfid识别器2、信息卡3、数据库4、热敏打印及5以及二维码识别器6。

其中,服务器1用于通过rfid识别器2读取信息卡3内的身份信息,判断身份信息是否有领取权限,若是,则读取待领取的焊材上的二维码的信息;服务器1还用于将身份信息与二维码的信息一一对应生成领取信息并保存至数据库4。服务器1还用于根据待领取的焊材的信息生成二维码,二维码用于唯一识别待领取的焊材,焊材的信息包括品名、规格、批号和/或制造日期;服务器1还用于控制热敏打印机5打印二维码至热敏贴纸,热敏贴纸用于设置于待领取的焊材上。服务器1还用于控制二维码识别器6扫描热敏贴纸上的二维码,用于获取焊材的二维码的信息;服务器1还用于根据二维码的信息在数据库4中查找领取信息并更新领取信息,以标识焊材已回收;领取信息包括焊材的使用时长。服务器1还用于分析数据库4中的领取信息,用于焊材的定额测算;服务器1还用于设置焊材的信息卡3的领取权限,领取权限包括焊材类型和焊材数量。

下面继续通过具体的例子,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

基于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应用到焊丝盘管理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是由终端硬件和应用软件组成,其中,终端硬件涉及到rfid识别器及信息卡,二维码识别器、热敏打印机、热敏贴纸等设备和耗材,应用软件由发放、回收、权限管理、二维码信息制作、出入库、数据分析等功能组成。其中焊丝盘的管理软件的发放界面如附图3所示,发放界面为主要操作界面,全程无需手工录入,与终端硬件结合,可以快速实现数据记录,粘贴打印等功能。回收管理界面功能主要是设定焊丝使用时长,通过焊丝空盘回收时间进行约束,减少焊丝裸露时间,确保焊丝质量合规,并对违规使用的情况支持罚单套打功能。借助二维码识别技术,实现扫码回收,并对rfid类信息卡进行权限管理。厂家目前二维码技术的应用还尚未完全普及,当部分货品无二维码时,支持仓库自主制作,可详细记录焊材的品名、规格、批号、制造日期等信息,完全符合追溯性要求。后台数据库界面主要是将焊材流动的各节点数据进行记录,并结合标准效率值进行定量分析,可用于焊材定额测算,效率分析等方面的管理。

相比于传统的焊材追溯性管理,基于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管理系统因对焊材流动数据的详细记录,展现出了准确、便捷、安全、高效的特性,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主要的有益效果有以下几方面:实名制追溯到个人,有效提升员工责任心,减少焊材浪费;该方案操作便捷,发放管理效率高,可节约仓管人工成本;焊材追溯性大幅提升,可快速应对焊材异常引发的不良质量影响;对焊材流转的全生命周期进行信息追踪,便于定额测算和分析管理;结合焊接速度、焊缝成型、砂轮片消耗等数据,可进行工时效率的测算和管理;包含大量数据的二维码标贴,可以作为实名制载体,进行二次开发,如巡检系统、派工延伸系统等方面的应用;可对接焊材生产供应方,信息链完善,实现企业内外的供应商管理,减少库存积压。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