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力无线专网通信终端接入工勘测试的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4280110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力无线专网通信终端接入工勘测试的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电力无线专网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力无线专网通信终端接入工勘测试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终端通信接入网是电力系统骨干通信网络的延伸,是电力通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终端通信接入网已经开展了lte1.8ghz无线专网规模化试点建设和业务接入工作,实现了运检、营销、安质、信通等业务部门10余类业务的灵活接入和可靠承载。

电力lte无线专网尚处于试点建设阶段,为了覆盖网络,首先完成基站、核心网建设,然后再进行终端业务接入工作。当前江苏已经初步完成了电力lte无线通信网络的建设工作,正在加大业务终端接入力度。为了保证电力lte无线专网终端通信接入的稳定以及业务的有效承载,需要对终端通信接入网进行实地工勘。

当前江苏电力无线专网前期试点工勘工作的普遍工勘模式为:工勘人员通常利用专网手台设备现场测量并人工记录通信终端安装位置的rsrp、sinr等信号参数,利用gps定位工具现场获取并人工记录通信终端安装位置的经纬度信息,通过拍照方式或人工记录待接入业务终端和通信信道的相关信息,勘测结束后进行照片数据和文字数据整理。发明人通过分析这种现有的工勘模式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有:

1)工勘指标体系不健全。通过实地勘察和后续终端接入工作发现,电力lte无线专网终端接入项目中存在许多工勘指标,指标内容较为复杂,涉及的方面较多,也存在较多的漏洞和交叉指标,造成已存在的指标体系不够健全。

2)数据采集问题。现场勘察的数据记录普遍采用纸质记录,在现场要一一测量各个指标参数数据并纸质填写。现场勘察结束后,则需要将这些数据往办公软件或者绘图软件中再次录入一遍,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也容易造成数据的混淆、遗漏、甚至丢失,同时十分影响效率。

3)照片采集问题。现场勘察时采集的各种照片,一般是手机或者相机拍摄,而保存的照片文件名也只有时间和编号,因此照片的内容无法通过文件名得知。在后期照片整理时,要将此次勘察的照片全部拷贝出来之后进行整理,修改照片文件名,照片文件处理工作量巨大。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的工勘模式,由于勘测过程多个队伍并行工作、使用多种测试设备、生成多个数据源、数据记录模式多种多样,导致勘测项目和勘测数据容易出现遗漏或错误,影响工勘效率,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后期数据整理和分析的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电力无线专网通信终端接入工勘测试的方法及装置,实现各类现场工勘数据自动采集,保障了工勘项目和工勘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降低了数据分析和文件整理的工作量,提高了工勘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力无线专网通信终端接入工勘测试的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确定工勘对象,根据工勘对象建立工勘测试指标,并定义各指标的属性,所述属性包括指标的定义、数据类型、获取方式以及保存方式;

步骤s2,依据各指标的获取方式采集各指标的数据,并依据相应的存储方式存储采集到的数据;

步骤s3,将各指标的数据导入后台服务器,以便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显示、修改、导出以及删除操作。

进一步的,工勘对象包括通信环境、业务终端、通信终端以及通信通道四个层面。

进一步的,通信环境包括站点环境和机房电源,站点环境下设立站点序号、站点名称、站点所属区域、站点所属基站、站点业务类型、站点地址、站点涉及线路、站点经度、站点纬度、站点所属层面和站点建筑层高指标,机房电源设立电源类型、电源取电方式、现场是否有空开、电源线长度、电源线是否穿墙打孔和是否能够poe供电指标。

进一步的,业务终端包括设立业务终端设备;业务终端设备下设立业务终端类型、单站点内业务终端数量、业务终端厂家、业务终端型号、业务终端制造规范、业务终端是否具备网口、业务终端是否投运和业务终端是否运行正常指标。

进一步的,通信终端包括通信终端设备和天馈线设备;通信终端设备设立通信终端安装位置、通信终端安装类型、通信终端安装厂家、通信终端安装方式、终端安装时是否、需要混凝土打孔、终端安装时是否、需要安装导轨条、终端安装时是否、需要安装立杆和水泥电线杆抱箍指标;天馈线设备设立通信天线安装位置、通信天线类型、天线安装高度、是否需要美化天线、馈线长度、是否需要穿墙布线、是否需要墙壁打孔和是否需要走线槽指标。

进一步的,通信通道包括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有线信道设立接入点rsrp值、接入点rssi值、接入点rsrq值和接入点sinr值指标,无线信道设立是否需要网线、网线长度、是否需要pvc穿管、pvc穿管长度、是否需要墙壁打孔和是否有现成的走线槽指标。

进一步的,获取方式包括拍照记录、文本记录、数字记录以及gps定位方式。

进一步的,保存方式包括文本保存和图片保存方式。

相应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力无线专网通信终端接入工勘测试的装置,其特征是,包括作为工勘数据采集终端的工勘数据采集系统以及作为后台服务器端的服务器勘察系统;

工勘数据采集系统包括工勘测试体系表、工勘数据采集模块以及工勘数据交互模块;

工勘测试体系表中存储工勘测试指标,并包括各指标对应的属性,所述属性包括指标的定义、数据类型、获取方式以及保存方式;

工勘数据采集模块,依据各指标的获取方式采集各指标的数据,并依据相应的存储方式存储采集到的数据;

工勘数据交互模块,用于工勘数据采集模块与后台服务器勘察模块之间的数据交互,

服务器勘察系统,接收工勘数据采集系统传输的各指标的数据,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显示、修改、导出以及删除操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方法降低了勘测数据人工记录出错的频率,切实提高了工勘效率,降低后台处理工勘数据的难度。本发明将测量和人工记录数据部分进行优化,通过建立电力专网通信终端接入工勘测试指标体系来以软件app的形式简化工勘现场的数据处理过程,实现了工勘全过程的无纸化操作,保证了实地勘测数据的准确性,提高了工勘效率,方便后台对工勘数据的分析和整理。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电力lte无线专网的架构图;

图2是本发明工勘测试时的工勘对象体系;

图3是工勘数据采集模块的结构图;

图4是服务器勘察系统的架构图;

图5是工勘测试装置中手机端app的界面;

图6是后台服务器显示工勘记录的界面;

图7是后台服务器修改工勘记录的界面;

图8是后台服务器删除工勘记录的界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现有电力lte无线专网的架构主要由核心网、回传网、基站、通信终端和业务终端组成,参见图1所示。其中,核心网、回传网、基站等lte无线专网主体工程已经建设完毕,工勘工作集中在业务终端接入层面。

通过分析电力lte无线专网架构、电力lte无线专网终端接入工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需求,采用层次分析法从通信环境、业务终端、通信终端、通信通道四个层面开展适合电力系统的lte无线专网通信终端接入工勘测试体系的设计。

本发明的一种电力无线专网通信终端接入工勘测试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确定工勘对象,根据工勘对象建立工勘测试指标,并定义各指标的属性。

根据图1所示,电力无线专网通信终端接入工勘测试时,工勘对象包括通信环境、业务终端、通信终端以及通信通道四个层面,每个层面有对应的各指标。为了方面描述,本发明采用层次分析法开展工勘测试体系,具体工勘测试体系如表1所示,一级指标为工勘测试体系;二级指标(即工勘对象)共4个,分别是通信环境、业务终端、通信终端、通信通道;三级指标有,根据通信环境设立无线通信终端安装站点环境指标和机房电源指标;根据业务终端设立业务终端设备指标;根据通信终端设立通信终端设备指标和天馈线设备指标;根据通信通道设立有线信道指标和无线信道指标。具体指标结构体系如图2所示。

四级指标有,根据站点环境设立站点序号、站点名称、站点所属区域、站点所属基站、站点业务类型、站点地址、站点涉及线路、站点经度、站点纬度、站点所属层面和站点建筑层高(米)指标,根据机房电源设立电源类型、电源取电方式、现场是否有空开、电源线长度(米)、电源线是否穿墙打孔和是否能够poe供电指标,根据业务终端设备设立业务终端类型、单站点内业务终端数量、业务终端厂家、业务终端型号、业务终端制造规范、业务终端是否具备网口、业务终端是否投运和业务终端是否运行正常指标,根据通信终端设备设立通信终端安装位置、通信终端安装类型、通信终端安装厂家、通信终端安装方式、终端安装时是否、需要混凝土打孔、终端安装时是否、需要安装导轨条、终端安装时是否、需要安装立杆和水泥电线杆抱箍指标,根据天馈线设备设立通信天线安装位置、通信天线类型、天线安装高度(米)、是否需要美化天线、馈线长度(米)、是否需要穿墙布线、是否需要墙壁打孔和是否需要走线槽指标,根据有线信道设立接入点rsrp值(参考信号接收功率)、接入点rssi值(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接入点rsrq值(参考信号接收质量)和接入点sinr值(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指标,根据无线信道设立是否需要网线、网线长度(米)、是否需要pvc穿管、pvc穿管长度(米)、是否需要墙壁打孔和是否有现成的走线槽指标。

表1电力lte无线专网通信终端接入工勘的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确定的工勘测试指标,定义各指标的属性,包括:指标的定义、指标数据类型、获取方式、保存方式。数据类型包括(但不限于)整型、布尔型、字符串类型和双精度类型;获取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拍照记录、文本记录、数字记录以及gps定位(通过gps定位获取位置地址信息)方式;保存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文本保存和图片保存方式。某些指标的获取方式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并列,也就是说可以采用拍照记录或文本记录两种方式,相应的存储的时候采用文本保存或者图片保存方式。图片保存方式在存储图片的时候,同时添加对此图片的文字描述(或者称为备注说明)。

下面列举一些指标在实际工勘过程中获取的数据,例如无线通信终端站点的站点环境指标数据具体如下表2所示。站点序号:采用文本记录(也就是数字直接输入方式)获取站点序号为01,将其数据作为整型数据格式存储,此指标是通过下面描述的装置的文本数据采集模块来采集的。站点名称:采用文本记录或拍照记录的方式获取站点名称为水墨花园配电所,当采用文本记录方式时,将此数据存储为字符串类型,采用下面描述装置的文本数据采集模块来采集;当采用拍照记录方式时,将此数据存储为jpg图片格式,通过下面描述装置的图像信息采集模块来采集的。站点所属区域:采用gps定位方式获取站点所属区域为园区,将此存储为字符串或者图片格式,通过下面描述装置的位置信息采集模块来获取。更多的指标示例详见表2,此处不再赘述。

表2无线通信终端站点的环境指标数据表

无线通信终端站点机房电源的指标数据具体如下表3所示。

表3机房电源的指标数据表

业务终端勘察主要是对下挂业务终端设备的类型、数量、厂家和通信接口等指标数据进行勘察,如表4所示。

表4下挂业务终端的指标数据表

通信终端勘察内容包括通信终端设备的安装位置、类型、厂家和安装方式等以及天馈线的安装位置、天线类型和高度、馈线的长度等指标。通信终端设备勘察指标如下表5所示。

表5通信终端设备的指标数据表

天馈线勘察指标如下表6所示。

表6通信天线设备的指标数据表

lte信号测量指标包括业务接入点处信号指标以及站点周围开阔处或窗口处等信号较优点信号指标,具体如下表7所示。

表7无线信道的指标数据表

有线信道勘察指标如下表8所示。

表8有线信道的指标数据表

步骤s2,依据各指标的获取方式采集各指标的数据,并依据相应的存储方式存储采集到的数据;

步骤s3,将存储的数据导入后台进行处理,以便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显示、修改、导出以及删除操作。

文本、图片等数据直接输入,保存后在后台服务器端可以查阅到工勘所输入的数据,不再需要纸张的添写。而保存的图片会在后台相应位置显示,并有相关说明,免除了图片重命名的工作,大大降低了数据处理的工作量;

后台可以对导入的数据进行修改和删除操作,并可以将后台获取的数据导出为excel表格,便于后期存档和使用。后台对导入数据进行显示的后台界面如图6所示。如图7所示是对后台数据字段进行修改效果图,图8所示是对某一条工勘记录(可以多条工勘记录)进行删除效果图。

相应的,本发明的一种电力无线专网通信终端接入工勘测试的装置,包括作为工勘数据采集终端的工勘数据采集系统以及作为后台服务器端的服务器勘察系统;

工勘数据采集系统包括工勘测试体系表、工勘数据采集模块以及工勘数据交互模块;

工勘测试体系表中存储工勘测试指标,并包括各指标对应的属性,所述属性包括指标的定义、数据类型、获取方式以及保存方式;

工勘数据采集模块,依据各指标的获取方式采集各指标的数据,并依据相应的存储方式存储采集到的数据;

工勘数据交互模块,用于工勘数据采集模块与后台服务器勘察模块之间的数据交互,

服务器勘察系统,接收工勘数据采集系统传输的各指标的数据,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显示、修改、导出以及删除操作。

从各指标的获取方式来看,如图3所示,工勘数据采集模块包括文本数据采集模块、信号信息采集模块、图像信息采集模块、和存储模块。

文本数据采集模块,采用文本数据直接输入方式。图像信息采集模块,利用移动工勘终端自身摄像头完成工勘现场机房、电源、业务终端等设备的拍照,并添加水印信息。信号信息采集模块,通过特定指令获取移动工勘终端自身rsrp、sinr等信息。存储模块,完成各类采集数据的本地存储。

依照以上所述装置的组成开发相应的应用程序(app),前台手机端工勘数据采集系统和后台服务器端勘察系统两部分。其中,前者在手机端通过拍摄照片、录入数据方式采集勘察现场数据,app软件界面原型如图5所示;后者在服务器侧利用excel服务软件导出数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服务器端勘察系统后台采用ssh架构,基于底层数据库之上分为网站后台和手机后台两部分,网站后台由持久层与数据库进行交互,上层为层,所有服务都经过的业务逻辑之后来调用不同的dao进行处理,即调用不同的数据库操作,action层则起到控制的作用,根据请求的不同将其分发到不同的业务逻辑进行处理。服务器端勘察系统可实现包括用户管理、终端管理、文件管理、任务管理、文件操作和登录控制等功能。具体功能模块设计如图4所示。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