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圈层朋友间传递社交信息和奖赏的商业模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56887阅读:47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互联网社交技术等领域,具体的说,是多圈层朋友间传递社交信息和奖赏的商业模式。



背景技术:

在互联网社交领域,目前较为成熟是产品情况如下:

熟人社交:

熟人社交是目前该领域发展较为成熟的方向,具有一些我们普遍熟悉的产品。如微信、qq,以及国外的facebook等。

陌生人社交:

针对陌生人之间相识、互动,以帮助陌生人间建立关系与留存。如:陌陌、遇见、探探等。

垂直领域社交:

针对特定领域或场景的社交应用。因为涉及的场景各有不同,这类产品在功能、形态方面也有较大差异。如:专注于职业社交的linkedin、专注于人脉社交的脉脉,以及各种校园社交、图片/音乐社交类产品。

现有的互联网社交平台主要应用于三类场景: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以及垂直领域的社交。熟人社交平台主要关注于已有的朋友在线上交流与互动;陌生人社交提供与陌生人建立联系并维持关系手段;垂直领域社交关注特定运动、爱好、以及职场等细分应用场景,针对性地提供相关社交类服务。基于上述应用场景,目前的互联网社交平台的主要技术形式为:

一对一交流:

运用即时通讯相关技术,在互联网上建立私人聊天的通讯通道,让联络人能够以语音、文字等形式进行实时交流,并传递图片、视频等内容。可以做到较好的私密性。

群与讨论组:

多个联系人进行集中讨论,实时的分享与交流。相对于全公开的信息来说,这是限定在一定范围内的交流方式。

论坛、贴吧、博客等:

主要为开放的内容分享形式,分享内容长久保存,供后续使用者浏览和回复。

现有的互联网社交平台主要以交谈、游戏、内容分享等形式出现,对于目的性较强的社交方式支持较少。这里所说的目的性较强指人们生活中经常需要的寻求帮助、解决问题等目的,其特征是社交内容中含有较为重要信息。特别是需要将这样一些重要信息从熟人圈传递到陌生人圈层时,缺少有效的手段。主要表现如下:

已有技术要么限定于熟人圈层,要么公开于整个社交平台,缺乏在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之间建立桥梁;

缺乏沿着一度朋友到多度朋友传递交流内容的途径;

缺乏沿着一度朋友到多度朋友的途径扩展个人人脉的有效手段;

缺乏奖励用户进行有效交流内容传递的方法;

对于信息传递的可控性较差,信息发布后,很多情况下不清楚这条信息传递到哪些人了;

发布内容简单直接,但忽略了话题传递过程中每个人的选择权,同时也不利于一些隐私内容的保护;

一些技术利用算法及数据进行分析,给用户推荐新朋友,存在很多推荐不准的问题,实际应用价值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多圈层朋友间传递社交信息和奖赏的商业模式,基于多圈层朋友间传递社交信息和奖赏的系统,从建立一个“话题”开始,模拟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找朋友帮忙的形式,让话题沿一度朋友到多度朋友的链路传递,最终帮助话题发起人达到自己的目标。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多圈层朋友间传递社交信息和奖赏的商业模式,基于包括用户操作终端、后端服务平台的多圈层朋友间传递社交信息和奖赏的系统实现;在用户操作终端,发起用户建立一个话题,并通过后端服务平台使其沿着一度至多度朋友圈层的话题链路传递,寻求他人参与;话题传递过程中,系统搜集话题传递路径、参与者答复内容等信息,计算整理后根据用户权限管理供发起用户和参与用户查阅。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在话题传递过程中,系统搜集话题传递路径、参与者信息与答复内容信息,计算整理后根据用户权限管理供发起用户和参与用户查阅;优选的,在话题的传递过程中,参与者答复或转发话题,系统收集参与者信息与答复内容,并根据收集的内容建立话题传递链路,并将整理好的内容供用户操作终端查询、或主动反馈给话题发起人的用户操作终端。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所述的多圈层朋友间传递社交信息和奖赏的商业模式,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在话题链路中,每一度朋友圈层的话题解决与否的信息以及各节点的实际反馈内容都将通过本系统主动或被动反馈回发起用户或该度朋友圈层上层用户或按照设置策略反馈部分参与用户;原则上上游用户可以查看其下游传递链路的信息。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在话题生成时,发起用户能够设置奖励机制,并在话题传递过程中针对特定传递链路分支增加奖励;优选的,发起用户或朋友圈层上层用户能够通过反馈回的话题解决与否的信息以及节点的实际反馈内容在话题链路或话题链路的分支上增加奖励。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所述的多圈层朋友间传递社交信息和奖赏的商业模式,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所述奖励机制包括现金、红包、平台积分、平台贡献值、卡劵、代币中的任一种。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所述的多圈层朋友间传递社交信息和奖赏的商业模式,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所述奖励机制的分配采用下述任一方式:

方式一:发起用户在发布话题时,预设参与者获取奖励的条件,在话题传递过程中,系统根据预设条件进行自动分配;

方式二:发起人选择最终解决问题的参与者,之后,系统根据发起用户到问题解决人的传递路径建立关键链路,位于关键链路上所有参与者获得奖励的分配权;

方式三:发起用户选择一个或多个问题解决人进行奖励分配,当选择多个问题解决人时,发起用户同时提供不同解决人贡献比例,系统将按照贡献比例进行分配;

方式四:对于话题已超期,而发起用户尚未选择出问题解决人的情况,系统会将话题的奖励自动分配给参与者,此时,分配方式可以是平均分配或随机额度拼手气。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话题发起人能对话题的传递过程进行控制,控制方式包括:暂停/继续/关闭传递链路中某一分支、关闭不适合的讨论组、删除不适合的信息、结束整个话题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所述发起用户通过接收话题解决与否的信息以及各节点的实际反馈内容或者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关闭讨论偏题或者内容不良的讨论组、删除不适合的信息、举报用户行为或选择是否关闭该节点支路的话题传递或选择结束整个话题或确认是否为自己所需。

本商业模式从用户建立一个“话题”开始,模拟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找朋友帮忙的形式,让话题沿着一度朋友到多度朋友的链路传递,最终帮助话题发起人达成自己的目标。话题发起人可以设置奖励机制,以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

在应用时,发起用户在操作终端上,根据所需建立一个话题,而后发送给自己的朋友圈层中系统内好友(注册在本发明所述系统内的注册用户)或系统外好友(非本发明所述系统的注册用户),其中好友为注册在商业平台上的用户,朋友为第三方社交平台用户;发送给朋友时(分发到非系统平台的注册用户),系统自动生产分发内容,发起用户可以通过第三方社交平台进行话题分享。

分享到第三方社交平台时,生成的话题内容中包含本平台的关联方式,可以是url连接、二维码等多种形式,用于与系统进行链接的关联方式。

分享到第三方社交平台时,生成的话题内容中隐式包含该话题与发起人与分享人的身份信息,以便后续参与者进入本系统后自动进入到这一话题。

建立好话题之后,用户将话题分享给自己的朋友。

根据链路中每个节点参与者人为的自由选择,参与者可以越来越多,话题传递链路不断增长,并形成树形分支。话题的内容、初始设置条件、发起人的朋友圈构成,以及话题传递时间、地点等,都是影响话题传递的基本因素。

在本商业模式中,话题在多维度的复杂生态因素的影响下自由生长。这一朋友关系链自主扩散、自主发掘过程,明显区别于一些通过大数据算法来寻找关系链的方法,其本质上类似于生物进化论和混沌理论中自组织系统的概念,更加符合人类社交活动本身的特征。

话题在朋友间逐级传递时,主要依靠朋友间的责任与情感因素维持,使话题的价值聚焦于发起人的关注点,避免偏题。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所述的多圈层朋友间传递社交信息和奖赏的商业模式,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发起用户和参与用户能够根据用户权限管理获取话题链路上参与用户的部分或全部信息,且能够发起添加好友的请求到该话题链路中的任一用户。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所述话题的参与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种处理方式:

答复话题,朋友圈层内的某个好友接收到该话题时,查看其内容作出相应的答复;

转发话题,通过本系统或第三方社交平台,将话题转发给自己的好友,寻求更多的人参与此话题,此时话题向多度朋友圈层传递;

忽略话题,此时该话题链路在该支路中断,即当在某一度朋友圈层中,其中一个好友选择了忽略话题,则该话题不会再从该好友处进行下一朋友圈层的扩散,但在该度朋友圈层的其余好友中仍然能够进行后续朋友圈层的扩散。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在通过第三方社交平台寻求方案解决此话题时,话题的内容还包含url连接或二维码与商业平台进行链接的关联方式,且话题的内容中隐式还包含该话题的发起人用户和分享人的身份信息。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所述话题包括信息咨询、问题处理、事项委托、商业交易、活动邀请中的任一种或多种;所述话题的表现形式包括文字、图片、语音、视频、文档中的任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话题是本商业模式中用于信息传递的基本内容,发起用户发起话题的目的在于寻找到合适的人选进行信息咨询、问题处理、事项委托、商业交易、活动邀请等。因此话题的内容灵活多变,可以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文字,话题内容描述。

语音,话题发起人可以选择语音介绍。

图片,选择照片、图片进行详细说明。

视频,以视频方式进行补充说明。

文档,office文档及pdf文档等附件。

奖励,用户可以选择性的以现金、红包、平台积分、平台贡献值、卡劵、代币等形式进行有效的话题参与建立。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所述的多圈层朋友间传递社交信息和奖赏的商业模式,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所述发起用户在发起话题时,对话题链路的传递规则进行初始设置,所述传递规则包括参与总人数、转发的数量、朋友圈层的最大级数、话题结束时间、是否允许创建讨论组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传递规则还包括对于参与用户的条件设定,所述条件设定包括用户等级、贡献值、喜好、地域范围、参与人职业、性别、年龄、答复内容中一种或多种的筛选属性。

话题发起时,发起人可以对于话题的参与要求、扩散范围进行详细设置。设置参数可以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地域范围,如果有地域范围要求的话题,参与者需要向系统提供实时位置信息;系统根据设置要求判断并批准参与者加入。

会员等级,发起人可以要求参与者会员等级,系统根据用户注册信息进行批准;推荐在系统实现时,话题发起人设定的参与者会员等级要求不能高于发起人自身的会员等级。

职业,发起人可以要求参与者职业范围,系统根据用户注册信息进行批准。

性别,发起人可以要求参与者性别,系统根据用户注册信息进行批准。

年龄,发起人可以要求参与者年龄范围,系统根据用户注册信息进行批准。

最大圈层数,发起人设置后,系统将限制话题扩散的最大圈层数。

传播总人数,发起人设置后,系统将限制话题参与人员总数。

讨论组,发起人可以对于是否允许建立讨论组,以及讨论组的总数进行设置。

答复内容,发起人可以就答复是否可以是视频、音频、图片等内容进行设置。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所述的多圈层朋友间传递社交信息和奖赏的商业模式,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在所述话题的传递过程中,任一度朋友圈的话题参与者皆能够将对于话题有价值的结论通过本系统或第三方社交平台发送给发起用户;且话题的任意交流数据能够被后端服务平台收集。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所述的多圈层朋友间传递社交信息和奖赏的商业模式,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所述发起用户通过所述系统邀请系统内好友用户或通过第三方社交平台邀请好友参与话题,且上一度朋友圈层通过本系统或第三方社交平台关联下一度朋友圈层;即话题内容从用户操作终端上传到后端服务平台,用户邀请的参与者通过用户操作终端连接后端服务平台并参与话题。同时,参与者可以进一步将话题转发给自己朋友,形成话题从一度朋友圈向多度朋友圈的扩散传递方式。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包括话题发起流程和话题参与流程,其中:

话题发起流程:包括用户注册;建立话题;选择朋友发起话题传递;接收系统反馈的话题相关内容,控制话题传递;选择奖金分配;自动或手动方式结束话题。

话题参与流程:话题参与者从本系统或第三方社交平台接收到一个话题;参与话题并在用户终端进行操作;可选择的建立讨论组进行话题讨论;参与话题奖励分配;在话题结束后仍可查阅话题内容与奖励分配结果。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后端服务平台包括以下系统服务单元:

资金与奖励服务:用于用户资金管理,话题奖励注入与分配;

数据库服务:用于话题链树形结构的保存与访问,以及用户与好友关系的保存与访问;

计算服务:用户话题发起的后台逻辑处理,以及话题参与的后台逻辑处理;

缓存服务:用户话题邀请的信息缓存和话题讨论的信息缓存;

消息服务:用于话题参与、话题奖励分配的消息通知,以及小组讨论的消息队列服务;

静态文件服务:用户话题图片、音频、视频内容的存储与访问。

所述用户操作终端与后端服务平台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数据交互,推荐采用http协议为其数据通讯协议,推荐采用restful接口协议作为后端服务平台与用户操作终端的标注交互接口方式。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在用户操作终端上设置有:

用户管理模块:管理用户注册、登录,包含用户信息管理与相互加好友操作模块;

话题管理模块:管理话题内容以及话题相关的各类设置;

话题传递链路路模块:话题传递链路路传递、用户参与过程以及参与情况反馈;

话题讨论组模块:讨论组建立与讨论内容管理;

消息通知模块:应对用户离线情况;

评价模块:实现用户、话题、答复的各类评价与统计分析;

会员管理模块:会员等级、积分、勋章、荣誉值管理;

奖励结算模块:话题奖励分配机制与资金池管理;

在线帮助模块:人工与自动在线帮助。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所述用户操作终端采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台式电脑中的任一种。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所述的多圈层朋友间传递社交信息和奖赏的系统,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采用restful规范兼容智能手机、平板、台式电脑上的操作系统间的数据读取。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所述后端服务平台采用普通服务器或云端服务器。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出了用户话题的内容形式,其特征是包含话题发起人关心的重要内容,可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这样的话题内容与人们现实生活中找人帮忙的情形类似,适合于在多层朋友圈中传递。

本发明以话题形式沿着一度到多度朋友圈层传递的方式,实际上模拟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寻找朋友帮助常用形式,这一方式还原人们的线下行为,是一种利用互联网解决人们实际人脉与关系相关问题的方法;同时,这一方式可以形成有效的信息链路,并反馈相关信息;就目前的社交领域的发展来说,该方式可以成为目前互联网社交方式的一类补充。

本发明做到信息扩散路径的相对可控,话题发起人有多种方式对于信息扩散进行及时调整。

本发明通过实际朋友的线上行为,让信息通过人的实际操作选择扩展的走向,此方式区别于将数据分析运用于人脉关系的推荐类技术与产品。

本发明配套独特的奖励机制,以在社交领域实现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特别对于一些目的性较强的用户需求类话题,本发明解决目前熟人社交平台传递不出去、公开发布又传递太广的尴尬局面,是一种创新的实用性社交解决方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话题传递链路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话题发起人相关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参与者相关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描述的一种实施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终端设备话题发起操作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中终端设备奖励注入操作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中终端设备话题参与操作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中终端设备话题内容讨论操作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传递链路终端展示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本发明提出了多圈层朋友间传递社交信息和奖赏的商业模式,基于多圈层朋友间传递社交信息和奖赏的系统,从建立一个“话题”开始,模拟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找朋友帮忙的形式,让话题沿一度朋友到多度朋友的链路传递,最终帮助话题发起人达到自己的目标,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多圈层朋友间传递社交信息和奖赏的商业模式,基于包括用户操作终端、后端服务平台的多圈层朋友间传递社交信息和奖赏的系统实现;在用户操作终端,发起用户建立一个话题,并使其沿着一度至多度朋友圈层的话题链路传递,寻求他人参与。话题传递过程中,系统搜集话题传递路径、参与者答复内容等信息,计算整理后根据用户权限管理供发起用户和参与用户查阅。

本商业模式从用户建立一个“话题”开始,模拟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找朋友帮忙的形式,让话题沿着一度朋友到多度朋友的链路传递,最终帮助话题发起人达成自己的目标。话题发起人可以设置奖励机制,以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

在应用时,发起用户在操作终端上,根据所需建立一个话题,而后发送给自己的朋友圈层中好友或用户,即系统内好友(注册在本发明所述系统内的注册用户)或系统外好友(非本发明所述系统的注册用户),其中好友为注册在商业平台上的用户,朋友为第三方社交平台用户;发送给朋友时(分发到非系统平台的注册用户),系统自动生产分发内容,发起用户可以通过第三方社交平台进行话题分享。

分享到第三方社交平台时,生成的话题内容中包含本平台的关联方式,可以是url连接、二维码等多种形式,用于与系统进行链接的关联方式。

分享到第三方社交平台时,生成的话题内容中隐式包含该话题与发起人与分享人的身份信息,以便后续参与者进入本系统后自动关联到这个话题中。

建立好话题之后,用户将话题分享给自己的好友。

根据链路中每个节点参与者人为的自由选择,参与者可以越来越多,话题传递链路不断增长,并形成树形分支。话题的内容、初始设置条件、发起人的朋友圈构成,以及话题传递时间、地点等,都是影响话题传递的基本因素。

在本商业模式中,话题在多维度的复杂生态因素的影响下自由生长。这一朋友关系链自主扩散、自主发掘过程,明确区别于一些通过大数据算法来寻找关系链的方法,其本质上类似于生物进化论和混沌理论中自组织系统的概念,更加适合于人类社交活动本身的特征。

话题在朋友间逐级传递时,主要依靠朋友间的责任与情感因素维持,使话题的价值聚焦于发起人的关注点,避免偏题。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所述的多圈层朋友间传递社交信息和奖赏的商业模式,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在话题链路中,每一度朋友圈层的话题解决与否的信息以及各节点的实际反馈内容都将通过本系统主动或被动反馈回发起用户或该度朋友圈层上层用户或按照设置策略反馈部分参与用户;原则上上游用户可以查看其下游传递链路的信息。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在话题生成时,发起用户能够设置奖励机制,并在话题传递过程中针对特定传递链路分支增加奖励;优选的,发起用户或朋友圈层上层用户能够通过反馈回的话题解决与否的信息以及节点的实际反馈内容在话题链路或话题链路的分支上增加奖励。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所述的多圈层朋友间传递社交信息和奖赏的商业模式,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所述奖励机制包括现金、红包、平台积分、平台贡献值、卡劵、代币中的任一种。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所述的多圈层朋友间传递社交信息和奖赏的商业模式,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所述奖励机制的分配采用下述任一方式:

方式一:发起用户在发布话题时,预设参与者获取奖励的条件,在话题传递过程中,系统根据预设条件进行自动分配;

方式二:发起人选择最终解决问题的参与者,之后,系统根据发起用户到问题解决人的传递路径建立关键链路,位于关键链路上所有参与者获得奖励的分配权;

方式三:发起用户选择一个或多个问题解决人进行奖励分配,当选择多个问题解决人时,发起用户同时提供不同解决人贡献比例,系统将按照贡献比例进行分配;

方式四:对于话题已超期,而发起用户尚未选择出问题解决人的情况,系统会将话题的奖励自动分配给参与者,此时,分配方式可以是平均分配或随机额度拼手气。

当话题到期时,如果没有参与者提交答案,则奖励退回发起人。

当话题到期时,如果有一个或多个参与者提交答案,则自动默认答案有效,奖励按照答案被认可的方式进行分配(单一认可方式或多策略组合认可方式认可)。

话题传递过程中,参与者也可以追加激励,刺激自己参与的分支,增强扩散力度。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所述的多圈层朋友间传递社交信息和奖赏的商业模式,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话题发起人能对话题的传递过程进行控制,控制方式包括:暂停/继续/关闭传递链路中某一分支、关闭不适合的讨论组、删除不适合的信息、结束整个话题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所述发起用户通过接收话题解决与否的信息以及各节点的实际反馈内容或者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关闭讨论偏题或者内容不良的讨论组、删除不适合的信息、举报用户行为或选择是否关闭该节点支路的话题传递或选择结束整个话题或确认是否为自己所需。

进一步的,本发明在系统上,话题参与者还可以建立话题讨论组,便于话题讨论;组内讨论由讨论组建立者主持。

话题讨论组从建立讨论组的用户开始,下游用户可以选择加入讨论。

讨论内容包含但不限于文字、语音、图片、视频。

讨论内容由系统后台服务器(后端服务平台)收集,话题发起人可以随时查阅。

讨论组一旦对于话题产生有价值的结论,讨论主持者可以通过本系统向话题发起人推荐答案。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所述的多圈层朋友间传递社交信息和奖赏的商业模式,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发起用户和参与用户能够根据用户权限管理获取话题链路上参与用户的部分或全部信息,且能够发起添加好友的请求到该话题链路中的任一用户。

同时,用户可以以私信的方式,通过平台与其他参与者进行交流。

在话题传递过程中,系统实时获取话题传递过程的详情与各节点的实际反馈内容,根据用户策略反馈给发起人和部分上游用户。让话题发起人随时了解传递范围与传递路径。话题发起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关闭话题的某些链路,或者对于某些链路增加激励,以刺激进一步传递。

根据用户策略,话题发起人和部分上游用户可获取到传递链路中的其他用户的信息,以及答复等内容。先通过话题传递对参与进来的多度朋友建立初步了解,再根据个人需求申请加好友,这将会成为用户进行人脉拓展的一种新方式。

实施例8: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所述的多圈层朋友间传递社交信息和奖赏的商业模式,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在任何一度所述朋友圈层中,所述话题的处理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种处理方式:

答复话题,朋友圈层内的某个好友接收到该话题时,查看其内容作出相应的答复;

转发话题,通过本系统或第三方社交平台,将话题转发给自己的好友,寻求更多的人参与此话题,此时话题向多度朋友圈层传统;

忽略话题,此时该话题链路在该支路中断,即当在某一度朋友圈层中,其中一个好友选择了忽略话题,则该话题不会再从该好友处进行下一朋友圈层的扩散,但在该度朋友圈层的其余好友中仍然能够进行后续朋友圈层的扩散。

实施例9: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所述的多圈层朋友间传递社交信息和奖赏的商业模式,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在通过第三方社交平台寻求方案解决此话题时,话题的内容还包含url连接或二维码与商业平台进行链接的关联方式,且话题的内容中隐式还包含该话题的发起人用户和分享人的身份信息。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所述的多圈层朋友间传递社交信息和奖赏的商业模式,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所述话题包括信息咨询、问题处理、事项委托、商业交易、活动邀请中的任一种或多种;所述话题的表现形式包括文字、图片、语音、视频、文档中的任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话题是本商业模式中用于信息传递的基本内容,发起用户发起话题的目的在于寻找到合适的人选进行信息咨询、问题处理、事项委托、商业交易、活动邀请等。因此话题的内容灵活多变,可以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文字,话题内容描述。

语音,话题发起人可以选择语音介绍。

图片,选择照片、图片进行详细说明。

视频,以视频方式进行补充说明。

文档,office文档及pdf文档等附件。

奖励,用户可以选择性的以现金、红包、平台积分、平台贡献值、卡劵、代币等形式进行有效的话题参与建立。

实施例11: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所述的多圈层朋友间传递社交信息和奖赏的商业模式,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所述发起用户在发起话题时,对话题链路的传递规则进行初始设置,所述传递规则包括参与总人数、每一度朋友圈层用户转发的数量、朋友圈层的最大级数、话题结束时间、是否允许创建讨论组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传递规则还包括对于参与用户的条件设定,所述条件设定包括用户等级、贡献值、用户行业、喜好、地域范围、参与人职业、性别、年龄、答复内容中一种或多种的筛选属性。

话题发起时,发起人可以对于话题的参与要求、扩散范围进行详细设置。设置参数可以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地域范围,如果有地域范围要求的话题,参与者需要向系统提供实时位置信息;系统根据设置要求判断并批准参与者加入。

会员等级,发起人可以要求参与者会员等级,系统根据用户注册信息进行批准;推荐在系统实现时,话题发起人设定的参与者会员等级要求不能高于发起人自身的会员等级。

职业,发起人可以要求参与者职业范围,系统根据用户注册信息进行批准。

性别,发起人可以要求参与者性别,系统根据用户注册信息进行批准。

年龄,发起人可以要求参与者年龄范围,系统根据用户注册信息进行批准。

最大圈层数,发起人设置后,系统将限制话题扩散的最大圈层数。

传播总人数,发起人设置后,系统将限制话题参与人员总数。

讨论组,发起人可以对于是否允许建立讨论组,以及讨论组的总数进行设置。

答复内容,发起人可以就答复是否可以是视频、音频、图片等内容进行设置。

实施例12: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所述的多圈层朋友间传递社交信息和奖赏的商业模式,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在所述话题的传递过程中,任一度朋友圈的话题参与者皆能够将对于话题有价值的结论通过本系统或第三方社交平台发送给发起用户;且话题的任意交流数据能够被后端服务平台收集。

实施例13: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所述的多圈层朋友间传递社交信息和奖赏的商业模式,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所述发起用户通过所述系统邀请系统内好友用户或通过第三方社交平台邀请好友参与话题,且上一度朋友圈层通过本系统或第三方社交平台关联下一度朋友圈层;即话题内容从用户操作终端上传到后端服务平台,用户邀请的参与者通过用户操作终端连接后端服务平台并参与话题。同时,参与者可以进一步将话题转发给自己朋友,形成话题从一度朋友圈向多度朋友圈的扩散传递方式。

实施例14: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包括话题发起流程和话题参与流程,其中:

话题发起流程:包括用户注册;建立话题;选择朋友发起话题传递;接收系统反馈的话题相关内容,控制话题传递;选择奖金分配;自动或手动方式结束话题。

话题参与流程:话题参与者从本系统或第三方社交平台接收到一个话题;参与话题并在用户终端进行操作;可选择的建立讨论组进行话题讨论;参与话题奖励分配;在话题结束后仍可查阅话题内容与奖励分配结果。

实施例15: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后端服务平台包括以下系统服务单元:

资金与奖励服务:用于用户资金管理,话题奖励注入与分配;

数据库服务:用于话题链树形结构的保存与访问,以及用户与好友关系的保存与访问;

计算服务:用户话题发起的后台逻辑处理,以及话题参与的后台逻辑处理;

缓存服务:用户话题邀请的信息缓存和话题讨论的信息缓存;

消息服务:用于话题参与、话题奖励分配的消息通知,以及小组讨论的消息队列服务;

静态文件服务:用户话题图片、音频、视频内容的存储与访问。

所述用户操作终端与后端服务平台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数据交互,推荐采用http协议为其数据通讯协议,推荐采用restful接口协议作为后端服务平台与用户操作终端的标注交互接口方式。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在用户操作终端上设置有:

用户管理模块:管理用户注册、登录,包含用户信息管理与相互加好友操作模块;

话题管理模块:管理话题内容以及话题相关的各类设置;

话题传递链路路模块:话题传递链路路传递、用户参与过程以及参与情况反馈;

话题讨论组模块:讨论组建立与讨论内容管理;

消息通知模块:应对用户离线情况;

评价模块:实现用户、话题、答复的各类评价与统计分析;

会员管理模块:会员等级、积分、勋章、荣誉值管理;

奖励结算模块:话题奖励分配机制与资金池管理;

在线帮助模块:人工与自动在线帮助。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所述用户操作终端采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台式电脑中的任一种。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所述的多圈层朋友间传递社交信息和奖赏的系统,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采用restful规范兼容智能手机、平板、台式电脑上的操作系统间的数据读取。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所述后端服务平台采用普通服务器或云端服务器。

实施例16:

本实施例具体的就一个话题的链路传递做出说明,如图1所示,

1)话题建立完成后,发起人a将话题发送给自己的好友(话题接收人)b、c、i。

2)话题接收人b、c、i接收到话题后,可以选择确认、转发、忽略,亦可以对话题内容进行答复。

3)话题接收人b、c、i确认、答复的内容,通过互联网提交到本发明所述系统中。

4)话题被接收人确认时,系统通知发起人查看。

5)话题被接收人忽略时,这一分支链路中止。

除上述操作外,话题参与者还可以对其他参与者的答复进行点赞与评价操作。

话题被接收人再度转发时,二度朋友有机会参与其中。二度朋友可以再向三度朋友继续转发,以此类推形成话题传递链路。

无论是否为本系统的注册用户,话题接收人b、c、i均有机会参与话题。

当接收者是本系统的注册用户时,注册用户通过本系统提供的网页、微信公众号或app等终端直接进入话题中。

当话题接收者不是本系统的注册用户时,通过点击url连接、解析二维码等方式连接到本发明所述的系统上。

当有人从第三方社交平台接收到话题时,可以选择注册成为本系统的用户,也可以选择暂不注册,以游客身份尝试参与话题。

用户注册的同时,话题还能够连接引导用户下载本系统的客户端工具(商业模式的运行程序)。

在发起话题时,发起人可以给话题注入一定奖励,奖励可包括现金、红包、平台积分、平台贡献值、卡劵、代币等。

话题发起人根据查阅的参与者答复的内容,确认一个或多个认可的答案;例如a选择用户h的答复作为认可答案。

答案确认后,系统自动生成有效链路,例如图1中,从a到h链路上的所有参与者cdegh成为有效参与用户。

话题发布后,转发链路上所有数据由系统后台(后端服务平台)收集,并反馈给发起人a。发起人a可以随时查看话题扩散的具体情况,以及各级朋友的参与、回复内容。

发起人a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向系统申请终止某一分支链路继续扩散,也可以终止整个话题。

发起人a可以继续投放奖励,定向对于某一分支增加激励。

话题发起人可以根据情况关闭一些讨论偏题或内容不良的讨论组、删除不适合的信息、举报用户行为等。

链路上的参与者可以查询下游人员相关的信息。系统根据用户的会员等级,根据会员策略向用户反馈下游人员信息。

用户可以申请加好友,在参与话题传递链路的过程中拓展自己的朋友圈。

该商业模式适用于所有在互联网上建立初始信息、发起任务,让信息沿着多度朋友圈传递的所有场景。上述“话题”是该商业模式内容的一个典型实例,并不限定此商业模式仅能建立一个话题。“找朋友帮忙”等应用场景仅仅是为了举例说明这个商业模式,并不限定此商业模式的应用范围。

实施例17: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话题发起人是整个话题流程驱动的核心。如图2所示,201,用户注册、登录:

话题发起人首先需要进行用户注册、登录。

用户注册为在可以登录平台的系统网站进行注册,也可以关注平台的微信公众号进行注册,还可以直接下载平台的app注册。

注册过程中,用户可以以手机号作为注册用户名,向系统索取注册码。注册码以手机短信形式发送给用户手机端。

用户可以在注册时完善个人资料,也可以之后完善个人资料。用户个人资料可以包括:用户名、昵称、生日、性别、职业、年龄、爱好、座右铭、个人能力选项等。

可选地,本发明的系统的可以提供用户试用方式,用户可以以游客方式登录试用,之后再进行用户注册。

202,建立话题,可选择注入奖励机制:

用户通过操作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登录系统后,可以开始建立自己的话题;用户建立的话题可以是正式的寻求帮助的内容,也可以是轻松的娱乐内容,以及其他想要发布的内容;用户可以用纯文字的方式键入,也可以直接语音录入。

优选地,在系统平台中,对于语音录入的内容,还可以做自动的语音识别,将识别后的文字和原始的语音同时作为话题内容供查阅。

用户亦可以提交图片,图片来自实时拍照,也可以选择以前已经处理好的图片。系统对于每一话题的图片上传数量亦能够进行限制。

用户还可以提交视频,系统亦能够对于用户提交视屏的时长进行限制。

对于上传的图片与视频,用户操作终端先进行缩放、转码,统一图片与视频的大小和格式。

图片与视频上传后,系统后台(后端服务平台)可以进行智能与人工识别或/和筛选,过滤违反法规的图片与视频内容。

建立话题时,话题发起人可以对于该话题的传递参数进行设置。

可选地,话题发起人还可以往话题中注入奖励机制。奖励机制可以采用奖金、积分或其他奖励标的。

注入奖金来自于话题发起人的平台钱包,也可以通过网上银行、微信支付、支付宝直接转入奖金。

奖金转入话题后,将由平台代管,话题发起人有权对于话题奖励的分配过程进行选择,但不能随时撤销奖励。

话题发起人也可以不选择任何奖励机制,生成无奖励的话题。

203,选择朋友,发起话题传递:

话题生成完毕后,发起人可以开始话题传递,话题传递从发起人第一圈层朋友开始;此时,话题发起人选择朋友,向他们发起话题传递。

根据话题发起人的不同需求和话题内容本身的特征,可以形成多种传递模式:

其一是广而告之型:话题发起人希望话题传递广,但不要求精准定向的接收者;对于系统设定传递参数是每个参与者可以转发给很多朋友,甚至不做可转发的人数限制。

其二是精准传递型:话题发起人希望话题传递得准而不是广,对于系统设定每个参与者只能转发给少量的朋友。例如设定每个参与者只能带入2名直属下游用户,则话题传递将可能以类似于二叉树的形态传递。

话题传递时,发起人选择的朋友可以是自己在本系统的好友,也可以是第三方社交平台的好友。

转发到第三方社交平台时,话题中包含有本系统信息与话题id,便于其他人参与。

204,接收系统反馈的话题相关内容,控制话题传递:

在话题传递过程中,系统不断收集话题传递过程中的新增数据,并对于数据进行整理。收集的数据包括:参与人信息、答复内容、参与时间、地点、参与者相互关系等。

后端服务平台对于接收的数据进行整理,整理后形成内容列表,以及话题传递链路。传递链路能够以树形结构进行展示。当传递过程相互交叉时,传递链路从树形结构变为网状结构。

后端服务平台整理好的数据可以供发起人随时查阅。在用户操作终端,发起人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整个传输过程,也能查阅参与者的答复内容。

发起人根据话题传递内容的情况,可以进行操作控制。如发现某些传递分支出现违背自己意愿的参与者或答复内容。话题发起人可以通过用户操作终端操作关闭这个分支,中止这个分支上的进一步传递。同时,也可以在之后进行恢复。

同时,用户亦可以对于某一传递分支进行进一步奖励刺激话题传递。对于某一分支定向增加奖励。这样的定向奖励将在平台中独立出来,单独给分支进一步的话题传递。例如对于实际情况的奖励刺激,发起用户认为该分支上很快会出现解决问题的参与者,则可以选择增加激励。

优选地,在发起人的用户操作终端,分类呈现话题的传递信息。传递信息呈现方式可以是以下几种:

其一,将参与人员信息列表呈现,能够按参与先后顺序进行排序,按参与者年龄、性别、职业、爱好等特征进行分类。发起人可以设定年龄、性别、职业等条件进行筛选。在使用时,话题发起人可以使用关键词搜索参与者。搜索的内容还包括用户名称、昵称、已经填写的用户爱好、能力等个人信息。例如,输入关键词:java,设定条件男性,20-40岁。

其二,将参与人员答复内容进行列表呈现。可以按参与先后顺序进行排序,可以按答复内容内是否包含文字、音频、图片、视频等内容进行分类,并可以建立上述筛选条件。发起人可以采用关键词搜索答复内容。

其三,根据参与者在答复时,选择的确认信息进行分类呈现。如:将参与者选择“我能搞定”选项的链路呈现给发起人,便于发起人关注话题的结果。

其四,将传递树以图型形式呈现给发起人。发起人可以直观的看过话题传递的过程以及传递范围。参与者信息与参与者答复内容都可以在进一步点击查看详细情况后展现。

具体的,传递树在话题传递过程中不断自动延伸,自动探索他的多度朋友圈内与他发起的话题内容相关的多度朋友。按照六人定律,一个人的多度朋友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数量,无法完全的把握与管理。而在本发明中,对于话题发起来说,这些多度朋友原本是模糊的人脉关系资源。在话题传递之前,用户并不了解这些多度朋友的人脉关系。一旦需要寻找多度朋友时,发起一个话题,随着话题的自动传递链路,与话题发起人本次需求相关的人脉资源逐渐依次参与进来,数据被系统收集、整理后,清晰的呈现给话题发起人。这样,与此话题相关的多度人脉变得清晰起来。

话题发起人实际上可以利用本发明所述系统,扩展自己的人际视野。在以前自己能够触及到的只是各种通讯录、好友录中的一度朋友,而通过话题传递触及到更多度朋友。同时,参与者对于话题内容是否感兴趣,产生出的是对于参与者的自动筛选结果。话题发起人设定的限制条件,是话题传递链的人为控制手段,以尽量达成发起人想要的传递效果。

基于上述信息呈现,话题发起人在用户操作终端上可以进一步操作。

话题发起人可以与其中某位参与者进行私信聊天,进一步了解参与者的情况和对于话题答复的详细信息。话题发起人还可以申请添加某位参与者为好友,方便进一步的联系。这样,在有目的性的话题传递链路延伸后,发起人可以扩展自己的人脉。

205,选择奖金分配:

如果话题发起人在话题中注入了话题奖励,发起人可以选择进行奖励分配。奖励的分配方式有多种,以下举例说明。

话题发起人认为某位参与者是他寻找的话题解决人,则可以通过自己用户操作终端向系统提交这一选择结果。系统将自动进行奖励分配。本发明推荐使用的一种分配方案是被选中的参与者分配50%的奖励,其余50%奖励由到达这一参与者的链路上所有转发人分配。如图1中,如果话题发起人a选择了话题参与人h。则系统自动为参与者h分配50%奖励,其余的奖励分配要给从a到h的链路参与成员,即c、d、e、g。这部分的分配方式推荐采用平均分配。

如果发起人认为话题传递链路路中出现多位话题解决人,则可以进行多选。推荐系统设定多选不超过3人。话题发起人多选操作提交系统后,系统将同时确认多条传递链有效,则多条传递链均能分配奖励。系统平均的将总的话题奖励分配给各条有效的传递链路。之后,各有效的传递链路的奖励分配机制与单个确认一致。

在使用时,话题发起人的奖励是对于参与者的承诺,一旦形成标的后不能随意撤回。话题结束前,系统通过消息提醒话题发起人进行奖励分配。如果话题结束时,发起人尚未选择确认解决人,话题奖励将由系统自动分配。

平台自动分配可以采用抽奖形式,以拼手气的抽奖方式让该话题的所有参与者参与奖励分配的竞争。

话题发起人如果想要撤回奖励,需要通过本系统向所有参与者提交撤回申请。如果2/3的参与者同意,则系统批准奖励撤回,通知话题发起人和所有参与者。

对于某个话题传递链路分支定向追加的奖励,只能由该分支上的参与者进行分配。话题发起人同样向系统提交该分支奖励的话题解决人。其分配方式同上。

话题奖励分配完成后,发起人和所有参与者可以查询奖励的分配情况。

206,话题结束:

根据话题发起人的选择进行。话题发起人在发起话题时需要设定话题的生命期,话题生命期完结时话题自动结束。话题结束前系统通过发起人向所有参与者通知。

话题发起人有权利立即结束话题。对于话题中的已有奖励,结束前系统提示发起人进行分配。对于未选择确认分配的话题,结束时系统将自动以拼手气形式分配到所有参与者。

话题发起人可以延长话题的生命期,但不能操作系统限制的最大生命期。需要特殊生命期的话题,在发起时需要向系统申请。此类话题发布时,系统特别提示参与者注意话题的生命时长。

话题结束后,话题发起人和参与者仍然能够通过自己的用户操作终端进入话题中查看信息。但不能进行任何操作。

如图3所示,以下详细介绍话题参与者的操作流程。

301,从内部平台或第三方平台接收到一个话题:

话题参与者的流程开始于接收到一个话题,话题参与者可以是本发明所述系统的用户,也可以不是。

如果话题参与通过第三方社交平台接收到一个话题,话题封面会有此话题内容的简单介绍,如果话题中有图片,则话题封面可以展示一副封面图。话题参与者根据自己是否有兴趣选择是否继续参看话题。

举例说明,如果参与者在通过微信接收到一个话题,并决定查看话题的详细内容,则需要点击该话题封面。此时,话题封面采用通用浏览器的方式,以http协议访问话题封面连接的url地址,将用户访问导向到本发明所述系统的后端服务平台。

如果该参与者已经是本系统的注册用户,则直接进入话题内容。如果参与者不是本系统的注册用户,系统向第三方浏览器返回注册页面,用户可以选择注册或放弃。

如果注册用户在本系统中接收到话题,则直接进入话题中查看详细信息。

如302,参与话题并进行操作:

接收到话题的人,参与该话题的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应答,表明自己能够解决此问题;

回复,给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转发,寻求自己的朋友参与此话题;此时,话题向多度朋友传递。

忽略,此话题分支在这里终断。即当在某一度朋友圈层中,其中一个朋友选择了忽略话题,则该话题不会再从该朋友处进行下一朋友圈层的扩散,但在该度朋友圈层的其余朋友中仍然能够进行后续朋友圈层的扩散。

以上几种处理方式部分可以多选。

303,建立讨论组,进行话题讨论:

此外,话题参与者可以建立讨论组,对于话题进行讨论。讨论组建立成功后,该参与者在链路上的下级用户可以选择参与到该讨论组中。

讨论组的建立者负责维护讨论内容进行,系统要求讨论内容与话题相关,且正当合法。讨论组讨论内容实际上由讨论者先提交到系统,再由系统向组内成员分发。所以,所有讨论内容均经过系统,并由系统监管。

讨论组建立者可以随时向系统申请关闭讨论,关闭讨论为立即确认。

讨论组认为对于话题讨论产生结论时,可以由讨论组建立者向话题发起人提交讨论答案。

304,查阅话题奖励:

话题进行过程中,参与者可以随时向系统查询话题奖励分配情况。

话题参与过程中,所有参与者都可以有一次向话题发起人推荐自己答案的权利。推荐信息提交后端服务平台后,后端服务平台反馈到话题发起人。

对于所有话题,传递链的信息同样可以作为对于话题参与者的奖励。话题传递链信息包含多圈层朋友的信息与相互关系,可以作为参与者了解自己多度朋友的信息资源。

本发明推荐的一种话题传递链信息奖励方式为:当话题参与者带入的下线人员达到一定数量时,则公布话题传递链信息给该参与者。以此方式促进话题传递。

除可能从话题中获得现金、积分等奖励外,所有话题参与者都能通过本系统获得贡献值,用于用户等级晋升。

305、话题结束:

当该话题结束后,参与者仍然可以继续查看话题,但不能操作。

如图4所示,本发明所述的系统包含系统后台服务器(后端服务平台)与用户操作终端(操作终端)。

用户操作终端(话题发起人)401:

用户可以选择系统提供的多种用户操作终端进行上述操作,用户操作终端包括手机、平板电脑、台式电脑等可以运行程序的终端设备;用户操作终端的操作系统可以是window、linux、android,以及支付宝、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等通用的第三方运营平台。

本系统所述的客户端工具(商业模式的运行程序)可以在手机、平板电脑、台式电脑等硬件设备上运行。

本发明能够采用服务端后台数据保存的方式进行数据保存,对于非在线用户,系统自动推送消息,等待用户上线后参与相关话题。

后端服务平台(系统后端平台服务接口409):

由多台服务器构成,具体台数可以根据实际用户量和参与用户的活跃度进行调整。从系统安全角度考虑,至少需要两台,推荐使用云端服务方式。

在后端服务平台(系统后端平台服务接口409)内设置有奖金与奖励服务403:用于实现用户资金管理、话题奖励注入与分配,数据库范围404:用于话题链树形结构保存与访问、用户与好友关系保存与访问,计算服务405:用于话题发起后台逻辑、话题参与后台逻辑,缓存服务406:用于话题邀请信息缓存、话题讨论缓存,消息服务407:用于话题参与通知、奖励分配通知、消息队列服务,静态文件服务:用于话题图片、音频、视频存储与访问。

系统后端(后端服务平台)与前端(用户操作终端)采用http进行数据交互。由于后端以ajax向前端可以采用满足restful规范的数据接口,实现系统后端与前端完全隔离,便于维护与功能扩展。

优选地,可以利用restful规范兼容智能手机、平板、台式电脑,以及mac、android、windows、linux等不同的终端操作系统。

后端服务平台可以部署于云端。云端系统可以自建,也在基于第三方云平台部署,例如:基于阿里云ecs云服务器。云端的系统构成需要有数据库服务404,计算服务405,缓存服务406,消息服务407,静态文件服务408以及奖金与奖励服务403。

前端app(商业模式的运行程序)部署到android和apple应用市场,供用户向自己的终端下载使用。可选地,同时可以在静态服务器中部署前端app,供第三方社交平台接收到话题的用户下载,话题中提供app下载链接,在参与话题时可以选择直接下载app。

话题发起人通过用户注册并登陆到终端应用app后,可以建立自己的话题。如图5所示。建立话题时,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数据首先经过终端应用进行初步处理。

具体的,文字处理可以过滤敏感词,校验语法;

语音处理则可以选择进行去除环境噪声、自动调音、音频转码统一规范向后端服务平台传输的音频格式与码率。

图片可以进行自动校色、自动亮度与饱和度调整;优选推荐在用户操作终端进行图片缩放以统一尺寸,并自动进行转码。在自动校色基础上,可以提供用户一些图文标注工具,让用户在图片上进行标注,更加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话题。

视频则需要在用户操作终端进行自动编辑、可以提供简单的视频裁剪工具供用户对视频进行掐头去尾,以及简单的拼接功能。优选推荐在用户操作终端对于视频进行自动转码,校色。

用户建立话题时,实际上是在话题发起人的用户操作终端的存储设备中保存了上述的话题内容。

之后,用户可以选择对于话题进行参数设置。例如:可以限定话题传输的参与者年龄,性别,可以限定每个参与者转发人数最大为3,可以限定参与总人数100。这些参数与该话题一同保存在话题发起人用户操作终端的存储设备中。

在用户进行用户操作终端设置时,存储优先利用ram,便于快速读取;优选地,在用户操作终端有扩展rom存储的情况下,可以将内容持久化到rom,避免突然断电造成的数据丢失。

如图6所示,对于选择对话题注入奖金的用户,可以在话题发起页面直接操作。用户操作终端向后端服务平台查询用户的钱包金额,并在用户操作终端展示给用户。用户可以直接从自己在系统上的钱包中划取金额注入话题作为话题奖励。

同样的,用户操作终端向后端服务平台查询用户的积分,也可以选择作为奖励标的。

当用户钱包余额不足时,后端服务平台向用户操作终端反馈这一信息。用户操作终端可以将话题奖励的金额自动划分为两部分。钱包部分直接从用户钱包中划取,新增部分由用户操作终端自动调起第三方支付平台向用户钱包注入,然后划拨到话题中。

用户提交话题时,商业模式的运行程序从用户操作终端存储中调出话题的所有内容,通过后端服务平台的restful接口提交,数据以http标准格式通过互联网上传后端服务平台。

后端服务平台接收到话题数据后,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校验程序。提交话题的用户是否为系统中的注册用户?用户是否正常登录?话题中包含的系统用户token是否正常?话题内容是否违规?

经过校验后的话题内容,后端服务平台将其进行分类保存。图片、视频保存到文件服务器,文字与话题参数保存到数据库。

用户向第三方社交平台的朋友发送话题时,用户终端生成向第三方社交平台发送的封面与数据包。封面可以包含用户名、话题的标题、话题的首图片。转发数据包中需要包含系统的连接url,话题id。可选地,可以在转发数据包中加入二维码,与url类似,用于参与者从第三方社交平台连接回到本系统上。

用户向第三方社交平台的操作入口朋友转发话题时,上述内容按第三方社交平台的格式进行打包,然后调用第三发平台提供的内容转发接口。

用户可以同时选择部分第三方社交平台朋友和部分本系统的注册用户进行话题发送。向本系统用户发送话题时,用户操作终端访问后端服务平台的用户数据接口,获取用户的好友列表,展现于用户操作终端供选择。

用户选择转发好友后,在用户操作终端点击:“发送话题给我的朋友”时,实际上并非将话题直接发送到好友的用户操作终端,而是直接向后端服务平台提交了发送请求。后端服务平台通过其消息通知服务,将邀请参与话题的消息推送到受邀好友的用户操作终端。

此时,后端服务平台在缓存服务406中记录下上述话题邀请信息。包括具体的时间、话题id、邀请的人等。

受邀好友将通过其用户操作终端(话题参与人)402参与话题,后端服务平台中的消息服务407将话题邀请推送到受邀人的用户操作终端。其用户操作终端可能处于关机状态,一旦开机,会接收到邀请消息。优选地,消息内容并不用全部推送到用户操作终端,参与者查看消息时,通过参与者的用户操作终端调用系统的话题内容接口,向系统发起获取话题详细内容,了解话题的发起时间等信息。参与者用户操作终端操作界面如图7所示。

参与用户根据查看话题的内容和奖励,选择是否参与。用户选择参与话题时,用户在自己的用户操作终端上操作,对于话题进行答复。答复内容通过用户操作终端上传到后端服务平台,后端服务平台在数据库服务404中记录下参与用户的信息,使数据库中的话题传递链路路延伸。至此,该用户参与到该话题中。

用户参与过程中提交的语音、图片和视频也通过用户操作终端上传到后端服务平台,在静态文件服务408中进行持久化保存。数据库服务404中记录静态文件服务408保存上述话题相关素材的关联信息,便于在话题内容整理、反馈时查询与访问。

话题传递链路实际保存可以选取关系型数据库与非关系型数据库两种方式。话题传递链路参与者数量不大(例如:1000人以下)时且主体为树形结构时,可以采用关系型数据库。

具体的,可以选取oracle,mysql等关系型数据库,在话题传递链路实际上以关系表的方式建立,每条记录存储每个元素的父节点id。这种结构下,如果查询某个话题参与人的的直接子节点,例如:

1select*fromtree1whereparentid=id

如果话题参与者确认参与进入话题,则插入某个节点,如下sql:

1insertintotree1(value,parentid)values('参与者h',parentnno);

在本发明话题传递链路的具体应用中,会经常需要查询整个话题传递链路或者某个分支下的所有节点,并且需要返回节点间的层级关系。这一情况涉及遍历操作,会根据不同的数据库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例如,可以使用cte技术实现递归查询。比如,要查询d节点的所有子节点。可以采用需要如下语句:

withtmpas(select*fromtree1wherenodeid=1unionall

selecta.*fromtree1asa,tmpasbwherea.parentid=b.nodeid)

select*fromtmp

如果选用mysql等不能直接支持子树遍历查询的数据库,可以利用存储过程,在遍历过程中进行迭代。

另外,对于话题参与者比较大的情况考虑,也可以使用非关系型数据库进行存储。这样,获取整个话题传递链路读数据时很快,但当要修改数据时,就需要将新入数据下面的数据重新排位,特别是当写入的数据排在较高的位置时,需要考虑系列的移位操作才能完成写入。

话题传递链路在数据库中的建立过程,同时也是数据的基本整理过程。后端服务平台的计算服务405此时需要根据话题发起人对于话题设定的参与进行逻辑处理。例如:话题的转发接入朋友数是3,而用户将话题转发到10位用户。那么,需要随时判断目前已经成功参与话题的人数,并将剩余的参与名额推送到上述10位话题接收者的用户操作终端。采用竞争参与机制,后端服务平台利用消息服务407进行参与申请排队,保证所有参与申请单线程处理。一旦名额占满,则后到的申请不能成功。

如图9所示,经过整理的话题传递链路结构与内容,从后端服务平台反馈给话题发起人的用户操作终端。反馈时,可以采用逐级加载的方式。例如:在用户操作终端只展示话题传递链路的一部分节点,当用户操作延伸时,根据用户操作逐步加载其他节点。当用户点击某个节点查看时,用户操作终端请求后端服务平台,后端服务平台通过数据库服务和静态文件服务,获得参与用户的详细信息和答复内容,以及图片、音频、视频内容,在客户终端展示。

后端服务平台的计算服务根据系统设定的模板参数,可以对于参与用户选择性的进行奖励性质的信息提供。例如:系统设定10名下线用户作为信息奖励条件。计算服务会随时计算每名参与者带入的下游用户数量。当一名参与引入的下游用户达到10名时,计算服务产生开放话题传递链路信息的获准许可。这样,该话题参与者的终端上,可以看到所有话题传递链路的话题传递过程、其他参与用户信息,以及各用户答复内容等。

这样,对于该参与者来讲,实际上开拓自身的人际视野,获得一些自己原本不清楚的人脉信息。用户可以向话题传递链路中他所能看到的其他参与者发私信,申请加好友。

可选地,用户在看到话题传递链路中其他参与者后,可以对其他参与者的答复进行二次评论、点赞,增强用户间社交互动性。

具体的,评论、点赞信息可以通过本系统平台收集。除反馈于其他用户外,计算服务405可以根据收集的信息,建立用户的特征标签、建立用户的评价参数。用户的特征标签和评价参数在多次后端服务平台的话题发起与参与活动中不断加强,不断更新,是该用户在系统上过去行为的结果。这些特征通过用户操作终端,在以后的话题活动中、交友行为中展现出来,可以作为一种本系统用户对于其他用户的初步认识方式。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