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测试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266200阅读:170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软件测试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有时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个获取、存储、编辑、处理、分析和显示地理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其核心是用计算机来处理和分析地理信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技术是一类军民两用技术,不仅应用于军事领域、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等方面,也应用于地域规划,公共设施管理、交通、电信、城市建设、能源、电力、农业等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比如,基于gis平台的120医疗急救指挥信息系统,就可以利用gis技术定位呼救点,自动标注发病地点以及会面地点,并按照距离远近推荐5个就诊医院,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结合地理学与地图学以及遥感和计算机科学,已经广泛的应用在不同的领域,是用于输入、存储、查询、分析和显示地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随着gis的发展,也有称gis为“地理信息科学”,近年来,也有称gis为"地理信息服务",gis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工具,它可以对空间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gis技术把地图这种独特的视觉化效果和地理分析功能与一般的数据库操作(例如查询和统计分析等)集成在一起,gis与其他信息系统最大的区别是对空间信息的存储管理分析,从而使其在广泛的公众和个人企事业单位中解释事件、预测结果、规划战略等中具有实用价值,gis可以分为以下五部分:

(1)人员,是gis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人员必须定义gis中被执行的各种任务,开发处理程序,熟练的操作人员通常可以克服gis软件功能的不足,但是相反的情况就不成立,最好的软件也无法弥补操作人员对gis的一无所知所带来的负作用;

(2)数据,精确的可用的数据可以影响到查询和分析的结果;

(3)硬件,硬件的性能影响到软件对数据的处理速度,使用是否方便及可能的输出方式;

(4)软件,不仅包含gis软件,还包括各种数据库,绘图、统计、影像处理及其它程序;

(5)过程,gis要求明确定义,一致的方法来生成正确的可验证的结果;

系统测试是将已经确认的软件、计算机硬件、外设、网络等其他元素结合在一起,进行信息系统的各种组装测试和确认测试,系统测试是针对整个产品系统进行的测试,目的是验证系统是否满足了需求规格的定义,找出与需求规格不符或与之矛盾的地方,从而提出更加完善的方案,系统测试发现问题之后要经过调试找出错误原因和位置,然后进行改正,是基于系统整体需求说明书的黑盒类测试,应覆盖系统所有联合的部件,对象不仅仅包括需测试的软件,还要包含软件所依赖的硬件、外设甚至包括某些数据、某些支持软件及其接口等。

但现有的市场没有针对地理信息系统没有一整套的测试方法,目前都是通过拆解的方式进行测试,执行起来不仅繁琐,而且这种测试方法结果准确性低,繁琐的操作过程也容易使操作结果发生错误,很难得到准确的结果,使后续工作难以继续开展。

所以,如何设计一种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测试方法,成为我们当前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测试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测试方法,包括信息系统软件测试,所述

(1)提供测试平台,所述测试平台包括测试终端和测试服务器,测试终端连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测试终端连接测试服务器。

(2)编写测试程序文档,并将测试程序文档导入到测试平台上,形成测试脚本。

(3)结合路径分析方法设置测试用例,根据测试程序文档对被测试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正确性、完整性及有效性进行测试。

(4)执行系统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提交bug,根据提交结果,评审测试用例,检查是否需要补充测试用例,

a、需要补充测试用例,结合路径分析方法设置另一个测试用例,继续重复上一步骤,执行系统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提交bug,根据提交结果,评审测试用例,检查是否需要补充测试用例;

b、不需要补充测试用例,则结束初期测试。

(5)根据测试结果,检查是否存在bug,需要进入复查流程,

a、存在bug,进入复查流程,重复步骤(4);

b、不存在bug,且系统达到测试要求,进入自动化性能测试流程,编写性能测试文档,并将性能测试文档导入到测试软件中形成测试脚本;

c、结合路径分析方法设置性能测试用例,根据性能测试程序文档对被测试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性能进行测试;

d、根据测试结果,提交性能测试bug,根据提交结果,评审测试用例,检查是否需要补充性能测试用例;

e、需要补充测试用例,结合路径分析方法设置另一个测试用例,继续重复上一步骤,执行系统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提交bug,根据提交结果,评审测试用例,检查是否需要补充测试用例;

f、不需要补充测试用例,则结束性能测试。

进一步的,所述测试程序文档采用的语言为c语言或vb或c++。

进一步的,所述测试用例采用的是错误推测法和逻辑覆盖法。

进一步的,所述检测方式设有自行检测程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种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测试方法,具有一整套的,且有章程的一种测试方法,而目前的检测过程,只需要提供测试平台,编写测试程序文档,设置好测试用例,检测后,进行性能测试的流程与编写性能测试文档,再设置性能测试用例,提交后,便可以完成整个测试,并且此检测方法还能自行检查是否有遗漏,自生不会发生错误,例如:检查测试用例是否需要补充、检查初期测试结果内是否存在bug、检查性能测试用例是否需要补充,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测试方法和现有的测试方法相比,整个地理信息检测过程职不容易发生检测错误,检测结果准确性高,执行方式的过程更加方便、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测试方法,包括信息系统软件测试,

(1)提供测试平台,测试平台包括测试终端和测试服务器,测试终端连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测试终端连接测试服务器。

(2)编写测试程序文档,并将测试程序文档导入到测试平台上,形成测试脚本。

(3)结合路径分析方法设置测试用例,根据测试程序文档对被测试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正确性、完整性及有效性进行测试。

(4)执行系统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提交bug,根据提交结果,评审测试用例,检查是否需要补充测试用例,

a、需要补充测试用例,结合路径分析方法设置另一个测试用例,继续重复上一步骤,执行系统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提交bug,根据提交结果,评审测试用例,检查是否需要补充测试用例;

b、不需要补充测试用例,则结束初期测试。

(5)根据测试结果,检查是否存在bug,需要进入复查流程,

a、存在bug,进入复查流程,重复步骤(4);

b、不存在bug,且系统达到测试要求,进入自动化性能测试流程,编写性能测试文档,并将性能测试文档导入到测试软件中形成测试脚本;

c、结合路径分析方法设置性能测试用例,根据性能测试程序文档对被测试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性能进行测试;

d、根据测试结果,提交性能测试bug,根据提交结果,评审测试用例,检查是否需要补充性能测试用例;

e、需要补充测试用例,结合路径分析方法设置另一个测试用例,继续重复上一步骤,执行系统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提交bug,根据提交结果,评审测试用例,检查是否需要补充测试用例;

f、不需要补充测试用例,则结束性能测试。

进一步的,测试程序文档采用的语言为c语言或vb或c++。

进一步的,测试用例采用的是错误推测法和逻辑覆盖法。

进一步的,检测方式设有自行检测程序。

工作原理:首先,提供测试平台,测试平台包括测试终端和测试服务器,测试终端连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测试终端连接测试服务器,然后编写测试程序文档,并将测试程序文档导入到测试平台上,形成测试脚本,再结合路径分析方法设置测试用例,根据测试程序文档对被测试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正确性、完整性及有效性进行测试,而测试程序文档采用的语言为c语言或vb或c++,测试完后,执行系统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提交bug,根据提交结果,评审测试用例,且测试用例采用的是错误推测法和逻辑覆盖法,检查是否需要补充测试用例,当需要补充测试用例时,结合路径分析方法设置另一个测试用例,继续重复上一步骤,执行系统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提交bug,根据提交结果,评审测试用例,检查是否需要补充测试用例,当不需要补充测试用例,则结束初期测试,最后根据测试结果,检查是否存在bug,需要进入复查流程,如果存在bug,进入复查流程,重复步骤(4),如果不存在bug,且系统达到测试要求,进入自动化性能测试流程,编写性能测试文档,并将性能测试文档导入到测试软件中形成测试脚本,再结合路径分析方法设置性能测试用例,根据性能测试程序文档对被测试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性能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提交性能测试bug,根据提交结果,评审测试用例,检查是否需要补充性能测试用例,如果需要补充测试用例,结合路径分析方法设置另一个测试用例,继续重复上一步骤,执行系统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提交bug,根据提交结果,评审测试用例,检查是否需要补充测试用例,如果不需要补充测试用例,则结束性能测试。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