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品处理方法、终端、系统及LPWAN网关与流程

文档序号:14750375发布日期:2018-06-22 12:34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物品处理方法、终端、系统及LPWAN网关。



背景技术:

传统技术中,通常是远距离对物品进行处理,如,通过RFID技术来远距离对物品进行处理。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能实现对物品进行近距离处理的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描述了一种物品处理方法、终端、系统及LPWAN网关,可以近距离对物品进行处理,从而提高了对物品处理的准确性。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物品处理方法,包括:

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RFID阅读器周期性扫描多个近距离物品;

当所述多个近距离物品中的任一物品发生变化时,所述控制单元接收所述RFID阅读器发送的所述任一物品的物品标识;

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LPWAN模块向LPWAN网关发送物品变化消息,所述物品变化消息包括所述物品标识和应用服务器的地址;所述物品变化消息用于指示所述LPWAN网关根据所述地址,通知所述应用服务器对所述物品标识所述标识的物品进行下一步处理。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物品处理方法,包括:

LPWAN网关接收物品处理终端发送的物品变化消息,所述物品变化消息包括发生变化的物品的物品标识和应用服务器的地址;所述物品标识是由所述物品处理终端通过无线射频识别RFID阅读器读取的;

所述LPWAN网关根据所述地址,向所述应用服务器发送物品变化通知,所述物品变化通知包括所述物品标识;所述物品变化通知用于指示所述应用服务器对所述物品标识所标识的物品进行下一步处理。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物品处理终端,包括:

控制单元,用于周期性向RFID阅读器发送扫描指令;

所述RFID阅读器,用于根据所述扫描指令,周期性扫描多个近距离物品;当所述多个近距离物品中的任一物品发生变化时,向所述控制单元发送所述任一物品的物品标识;

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物品标识;向LPWAN模块发送发送指令;

所述LPWAN模块,根据所述发送指令,向LPWAN网关发送物品变化消息,所述物品变化消息包括所述物品标识和应用服务器的地址;所述物品变化消息用于指示所述LPWAN网关根据所述地址,通知所述应用服务器对所述物品标识所述标识的物品进行下一步处理。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LPWAN网关,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物品处理终端发送的物品变化消息,所述物品变化消息包括发生变化的物品的物品标识和应用服务器的地址;所述物品标识是由所述物品处理终端通过无线射频识别RFID阅读器读取的;

发送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地址,向所述应用服务器发送物品变化通知,所述物品变化通知包括所述物品标识;所述物品变化通知用于指示所述应用服务器对所述物品标识所标识的物品进行下一步处理。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物品处理系统,包括:

物品处理终端,用于周期性扫描多个近距离物品;向LPWAN网关发送发生变化的物品的物品标识;

所述LPWAN网关,用于接收所述发生变化的物品的物品标识;向应用服务器发送所述物品标识;

所述应用服务器,用于接收所述物品标识,对所述物品标识所标识的物品进行下一步处理,并根据所述物品标识,获取所述物品的属性信息;向多媒体显示器发送所述属性信息;

所述多媒体显示器,用于接收所述属性信息,显示所述属性信息。

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的物品处理方法、终端、系统及LPWAN网关,控制单元控制RFID阅读器周期性扫描多个近距离物品。当多个近距离物品中的任一物品发生变化时,RFID阅读器获取该物品的物品标识,并将该物品标识发送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接收到该物品标识之后,控制LPWAN模块向LPWAN网关发送物品变化消息。LPWAN网关根据接收到的物品变化消息,通知应用服务器对该物品进行下一步处理。由此,达到了对物品近距离处理的目的,进而提升了对物品处理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说明书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说明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物品处理终端示意图;

图2为本说明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物品处理系统示意图;

图3为本说明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物品处理方法流程图;

图4为本说明书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物品处理方法流程图;

图5为本说明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LPWAN网关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说明书提供的方案进行描述。

图1为本说明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物品处理终端10示意图,图1中,该物品处理终端10包括: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阅读器101、控制单元102和低功耗广域物联网(Low-Power Wide-Area Network,LPWAN)模块103。RFID阅读器101可以通过通用输入输出(General Purpose Input/Output,GPIO)、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UART)或者以太接网口与控制单元102进行通信。控制单元102可以通过GPIO或者串口与LPWAN模块103进行通信。

图1中,RFID阅读器101可以为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阅读器或者特高频(Ultra High Frequency,UHF)RFID阅读器。控制单元102可以为微处理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MCU)。LPWAN模块103可以为Lora模块或者基于蜂窝的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NB-IOT)。具体地,控制单元102可以控制RFID阅读器101周期性(如,300ms)扫描多个近距离(如,10cm以内)物品,以检测是否有物品发生变化(如,被拿起或者被放下等)。当检测到有物品发生变化时,RFID阅读器101可以向控制单元102发送该物品的物品标识。控制单元102可以根据该物品标识,读取该物品的属性信息(如,产地、成分等)。之后控制单元102可以控制LPWAN模块103向LPWAN网关发送物品的物品标识(或者,物品标识、属性信息和/或变化状态信息)。此处的某物品的变化状态信息例如可以为:从某位置被拿起或者在某位置被放下等。

需要说明的是,RFID阅读器101扫描多个近距离物品的过程,即为RFID阅读器101通过RFID天线(如,可以为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近场天线)识别物品上的电子标签的过程。可以理解的是,当RFID阅读器101为UHF RFID阅读器时,其可以连接多个RFID天线。由于上述识别过程属于传统常规技术,在此不复赘述。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识别的物品为货架上的商品时,上述物品处理终端10可以直接嵌入安装到货架上。由此解决了当远距离识别物品时,由于光线、被遮挡等造成的误识别率高的问题。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上述物品处理终端还可以包括其它模块,如,电池等,本说明书在此不复赘述。

由图1所示的物品处理终端10、LPWAN网关20、应用服务器30以及多媒体显示器40可以构成如图2所示的物品处理系统。该物品处理系统用于对商品进行跟踪等处理。图2中,物品处理终端10可以嵌入安装到货架上,以实现对多个近距离商品的精确识别。LPWAN网关20可以接入几万个节点(如,物品处理终端),其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应用服务器30可以为云端的服务器。多媒体显示器40可以包括安卓(android)智能电视(television,TV)以及苹果(apple)TV等,其可以向用户显示商品的属性信息(如,产地、成分等)。需要说明的是,物品处理终端10与LPWAN网关20之间通过LPWAN连接,该两者之间的距离通常不超过两公里。LPWAN网关20、应用服务器30以及多媒体显示器40通过因特网(Internet)连接。

具体地,当物品处理终端10识别到货架上的某一商品发生变化(如,某一商品被拿起)时,可以向LPWAN网关20发送商品变化消息。LPWAN网关20在接收到商品变化消息后,可以通知应用服务器30对该商品进行相应的处理(如,跟踪等),如,记录该发生变化的商品的变化状态信息(如,记录某一商品在某位置被拿起等)。应用服务器30在记录上述变化状态信息之后,可以向多媒体显示器40发送该商品的属性信息。多媒体显示器40向用户显示该商品的属性信息,从而可以使用户能够更详细地了解当前商品。

图2中,应用服务器30在间隔一段时间之后,还可以对记录的变化状态信息进行分析和管理。也即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物品处理终端具有数据分析和管理的功能。

图3为本说明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物品处理方法流程图。所述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为具有处理能力的设备:服务器或者系统或者装置,如,图1或图2中的物品处理终端10。如图3所示,所述方法具体可以包括:

步骤310,控制单元102控制RFID阅读器101周期性扫描多个近距离物品。

上述近距离物品可以是指10cm以内的物品。该多个近距离物品具有相应的电子标签。

具体地,控制单元102可以周期性(如,300ms)通过GPIO/UART/以太网口向RFID阅读器101发送扫描指令。RFID阅读器101在接收到该扫描指令之后,可以通过RFID天线识别多个近距离物品。在一个具体例子中,物品处理终端10可以预先保存物品清单,该物品清单中包括了所有物品的物品标识。RFID阅读器101在通过RFID天线识别物品的过程中,会获取到各个物品的物品标识。RFID阅读器101可以将获取到的物品标识与物品清单中的物品标识进行比对,以确定是否有物品发生了变化以及发生变化的物品的物品标识。如,当某一物品标识记录在物品清单中,但当前未获取到时,该物品标识即为丢失物品的物品标识。

以物品处理终端扫描货架上的商品为例来说,当某一商品离开原位置30cm时,RFID阅读器101就会无法识别该商品,也即获取不到该商品的商品标识。

步骤320,当多个近距离物品中的任一物品发生变化时,控制单元102接收RFID阅读器101发送的任一物品的物品标识。

如前述例子,RFID阅读器101在确定有物品发生变化,且确定该发生变化的物品的物品标识之后,可以向控制单元102发送该物品标识。控制单元102在接收到该物品标识之后,可以根据该物品标识,从RFID阅读器101中读取该物品的属性信息。可以理解是,该属性信息是RFID阅读器101在通过RFID天线识别物品的过程中获取的。

步骤330,控制单元102控制LPWAN模块103向LPWAN网关发送物品变化消息。

在一种具体实现方式中,控制单元102可以通过GPIO或者串口来向LPWAN模块103发送发送指令。LPWAN模块103在接收到该发送指令之后,通过LPWAN向LPWAN网关20发送物品变化消息。可以理解的是,该物品变化消息可以包括:协议数据(如,lora协议数据)、发生变化的物品的物品标识(或者,物品标识、属性信息和/或变化状态信息)、物品处理终端的标识以及应用服务器30的地址等。

LPWAN网关20接收到该物品变化消息之后,可以剥离物品变化消息中的协议数据。之后根据应用服务器30的地址,向应用服务器30发送发生变化的物品的物品标识(或者,物品标识、属性信息和/或变化状态信息)以及物品处理终端的标识等。从而由应用服务器30进行相应的处理,如,记录该物品的变化状态信息。举例来说,当应用服务器30接收到了该丢失物品的变化状态信息,且该变化状态信息为:从店铺A的货架I拿起。应用服务器30会记录:××物品从店铺A的货架I拿起。在记录上述变化状态信息之后,如果还接收到了属性信息,则可以向多媒体显示器40发送该物品的属性信息,以便用户可以更详细地了解该商品。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通信的安全,LPWAN网关20在向应用服务器30发送消息时,通常会对该消息进行加密。对于加密的消息,应用服务器30首先会进行解密,之后再做相应的处理(如,跟踪等)。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上述实施例中的应用服务器30在间隔一段时间(如,一天)之后,可以对与某一物品相关的变化状态信息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厂家。如,某件衣服一天之内被拿起多次,但是最终还是被放下,那么可以得到分析结果:这件衣服可能样式好看,但穿的不舒服等。也即应用服务器30可以收集商品的动向数据,从而对零售行业精细化数据运营有非常大的促进。

图4为本说明书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物品处理方法流程图。所述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为图2中的LPWAN网关102。如图4所示,所述方法具体可以包括:

步骤410,LPWAN网关接收物品处理终端发送的物品变化消息。

物品处理终端10通过RFID阅读器101来扫描是否有物品发生变化。若有物品发生变化,向LPWAN网关20发送物品变化消息。该物品变化消息可以包括发生变化的物品的物品标识和应用服务器30的地址。

步骤420,LPWAN网关根据地址,向应用服务器发送物品变化通知。

该物品变化通知包括物品标识。应用服务器30在接收到物品变化通知后,对该物品标识所标识的物品进行下一步处理。如,记录该物品的变化状态信息等。

与上述物品处理方法对应地,本说明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的一种LPWAN网关,如图5所示,该网关包括:

接收单元501,用于接收物品处理终端发送的物品变化消息,该物品变化消息包括发生变化的物品的物品标识和应用服务器的地址。物品标识是由物品处理终端通过无线射频识别RFID阅读器读取的。

发送单元502,用于根据地址,向应用服务器发送物品变化通知,物品变化通知包括物品标识。物品变化通知用于指示应用服务器对物品标识所标识的物品进行下一步处理。

本说明书上述实施例装置的各功能模块的功能,可以通过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步骤来实现,因此,本说明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装置的具体工作过程,在此不复赘述。

本说明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LPWAN网关,可以接收物品处理终端发送的物品变化消息,并将该物品变化消息通知给应用服务器。由此,实现了对物品的近距离处理。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意识到,在上述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功能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将这些功能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或者作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进行传输。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说明书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说明书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说明书的保护范围,凡在本说明书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说明书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