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雨地区道路平曲线半径及安全限速设置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725706发布日期:2018-06-19 06:53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多雨地区道路平曲线半径及安全限速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计算平曲线路段行车视距;

(2)、计算平曲线路段停车视距;

(3)、对平曲线路段行车视距与停车视距的进行关系对比;

(4)、构建道路平曲线半径与限速设置计算模型;

(5)、对所述的道路平曲线半径与限速设置计算模型进行参数标定;

(6)、对既有规范值与基于视距的安全限速模型计算值进行对比分析;

(7)、利用所述的既有规范值与基于视距的安全限速模型计算值对比结果,对多雨地区道路平曲线半径及安全限速值进行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雨地区道路平曲线半径及安全限速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中计算平曲线路段行车视距包括构建基本型平曲线,分析驾驶员在平曲线路段视距变化情况,具体地,驾驶员最小行车视距计算如下:

R1=R-l1/2-b-nd-l2 (2)

R车=R-l1/2-b-3nd/4 (3)

式(1)中,St为平曲线最小行车视距,R车为车辆行驶曲线半径,R1为平曲线硬路肩右侧半径;

式(2)中,R为平曲线半径,d为单车道宽度,l1为中央分隔带宽度,b为左侧路缘带宽度,l2为硬路肩宽度,n为单向车道数;

具体地,平曲线路段正常视距下的道路长度计算如下:

式(4)中,S为平曲线路段正常视距下的道路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雨地区道路平曲线半径及安全限速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2)中计算平曲线路段停车视距包括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和安全距离,具体地,平曲线路段停车视距计算如下:

Ss=S1+S2+S3 (5)

式(5)中,Ss为平曲线路段停车视距,S1为反应距离,S2为制动距离,S3为最小安全距离;

式(6)中,V为设计速度,t为驾驶员反应时间;

式(7)中,V为设计速度,μ1为道路纵向附着系数,i为道路横坡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雨地区道路平曲线半径及安全限速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3)中对平曲线路段行车视距与停车视距的进行关系对比,包括驾驶员的行车视距对应的道路长度以及驾驶员在雨天条件能见度阈值下的道路长度,都应大于车辆停车所走过的轨迹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雨地区道路平曲线半径及安全限速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4)中构建道路平曲线半径与限速设置计算模型包括驾驶员的行车视距和雨天条件能见度阈值,具体地,道路平曲线半径与限速设置计算模型构建如下:

式(8)中,V为设计速度,t为驾驶员反应时间,μ1为道路纵向附着系数,i为道路横坡值,S3为最小安全距离,S为平曲线路段正常视距下的道路长度,SY为雨天条件能见度阈值下的道路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雨地区道路平曲线半径及安全限速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5)中对所述道路平曲线半径与限速设置计算模型进行参数标定,包括道路横坡值i、单车道宽度d、道路附着系数μ1、左侧路缘带宽度b、中央分隔带宽度l1、驾驶员反应时间t和最小安全距离S3;优选地,道路横坡值i=8%、道路宽度d=3.75m、道路纵向附着系数μ1分别选取1,0.8,0.6,0.4,0.3,0.2、左侧路缘带宽度b=0.5m、中央分隔带宽度l1=1m、驾驶员反应时间t=2.5m、最小安全距离S3=5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雨地区道路平曲线半径及安全限速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6)中对既有规范值与基于视距的安全限速模型计算值进行对比分析,包括设有超高的平曲线路段和未设有超高的平曲线路段,具体地,既有规范最高限速计算模型构建如下:

式(9)中,V为设计速度,μ2为道路横向力系数,i为道路横坡值;

按式(10)计算的道路横向力系数:

μ2=(-4E-6)(160-200μ1)2+0.14μ1+0.0904 (10)

式(10)中,μ1为道路纵向附着系数,μ2为道路横向力系数,E-6为10-6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雨地区道路平曲线半径及安全限速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7)中利用所述既有规范值与基于视距的安全限速模型计算值对比结果,对多雨地区道路平曲线半径及安全限速值进行设置,包括设置超高及未设置超高的平曲线路段,不同设计速度路段所对应平曲线的设计半径极限值,以及小雨、中雨、大到暴雨条件下的安全限速值。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