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腕部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64914发布日期:2018-07-31 22:30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撑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指一种可移动腕部支撑装置,在用户使用电脑输入装置时可抬升用户手部或腕部,并使用户手部或腕部能自然运动。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脑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十需要长时间久坐于电脑前,例如,平面造型设计、工程、软件工程、三维设计以及模型设计等需要长时间久坐并使用电脑输入装置的群体。

为了操作电脑输入装置,例如电脑鼠标,用户的一部份腕部或手部需放在静止的支撑物体上,如桌面或其它工作台面,并向后弯曲,用户的手部及腕部保持这种位置做细小并重复的移动,长时间以后,常常累积造成重复性劳损以及腕管综合症等。

腕管综合症主要是由于腕部的腕管区域内的正中神经受压迫所导致。腕管综合症在短期内的症状可表现为拇指及其它手指的麻木,而长期的腕管综合症则可导致永久性的神经损伤、肌肉萎缩以及关节弱化。

当用户的手部向后弯曲,且腕部与工作台面保持接触时,正如用户在操纵某个电脑输入装置时,其腕部的腕管区域也承受着非常大的压力。鉴于此,市场上出现了专用的鼠标、轨迹板、触摸屏等电脑输入装置以期改善该问题。然而,这些装置限制了腕部的运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使手部相对于电脑输入装置保持静止状态。此类装置使用户的腕部在工作台面上仅限于水平的运动,并且很难使用户在操作电脑输入装置的时候使用常用且有益的无摩擦、多方位动作。并且,大部份此类装置都是为某一输入装置而特别配置的,并不能有效地应用于其它输入装置上,诸如专配鼠标使用的胶质支撑垫。此外,胶质支撑垫或类似支撑装置同样存在长时间压迫腕管的问题。

因此,市场上亟需一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腕部支撑装置,其可以提供符合人体工程学的缓冲,保护用户腕部的腕管区域在长期操作电脑输入装置时免受压力导致的重复性劳损伤害,并能灵活地适应用户手部和腕部的自然运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利用磁悬浮装置使用户手部被灵活地抬升,并飘浮于无摩擦磁势垒上的手部及腕部支撑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可移动腕部支撑装置,在用户使用电脑输入装置时可抬升用户手部或腕部,并使用户手部或腕部能自然运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和悬浮组件,所述底座和悬浮组件之间设有悬浮机构和导向机构,所述悬浮机构可使悬浮组件磁悬浮于底座上方;所述导向机构可以确保悬浮组件与底座对齐,并避免与底座相脱离。

根据以上技术方案,所述导向机构包括设于底座上的连接柱和设于悬浮组件上的导向柱,所述导向柱内成型有空腔,所述连接柱配合设于空腔内,所述连接柱与空腔之间设有防脱离机构。

根据以上技术方案,所述连接柱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连接于底座,所述第二端的端部设有凸缘;所述导向柱上设置有第一端A与第二端A,所述第二端A从悬浮组件表面向下延伸,所述导向柱的第二端A可向所述空腔内倾斜一定角度以形成唇形阻塞件,所述唇形阻塞件和凸缘构成防脱离机构,所述唇形阻塞件可防止凸缘从空腔内脱离。

根据以上技术方案,所述悬浮机构包括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所述第一磁铁设于底座上,所述第二磁铁设于悬浮组件上,且所述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的磁极相斥设置。

根据以上技术方案,所述底座包括环形座,所述环形座设置于所述底座的腔体内,所述第一磁铁可为环形且适于装配在所述腔体内的所述环形座上;所述连接柱从所述腔体的底面向上延伸通过设置在所述第一磁铁上的开孔。

根据以上技术方案,所述悬浮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磁性腔体壳和腕部支撑件,所述磁性腔体壳包括环形座A,所述第二磁铁可为环形且适于装配所述环形座A上;所述第二端A从磁性腔体壳的表面向下延伸,穿过设置于所述第二磁铁上的内孔。

根据以上技术方案,所述悬浮机构包括若干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于悬浮组件上,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固定于底座上。

根据以上技术方案,所述悬浮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磁性腔体壳和腕部支撑件,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于磁性腔体壳上,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固定于底座上。

根据以上技术方案,所述底座包括底面,所述底面具有平整中心部,所述底面从所述平整中心部及工作台面向所述底面周界弧形延伸。

根据以上技术方案,所述腕部支撑件上设有鞍状的腕部支撑面,包括三个突出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可移动腕部支撑装置,包括底座和悬浮组件,所述底座和悬浮组件之间设有悬浮机构和导向机构。本实用新型利用悬浮机构使用户手部被灵活地抬升,可实现手部自然并不受限制的多方位移动、姿势、微调整,并能提供缓冲以吸收重复使力,在用户使用电脑输入装置时缓解其手部及腕管区域的压力。此外,本实用新型可隔离底座与悬浮机构之间的振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的腕部支撑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可移动腕部支撑装置10,在用户使用电脑输入装置时可抬升用户手部或腕部,并使用户手部或腕部能自然运动,包括底座12和悬浮组件16,所述底座12和悬浮组件16之间设有悬浮机构和导向机构,所述悬浮机构可使悬浮组件16磁悬浮于底座12上方;所述导向机构可以确保悬浮组件16与底座12对齐,并避免与底座12 相脱离。所述悬浮组件16于所述底座12上方一定距离的位置悬浮,提供支撑、缓冲,使所述悬浮组件16相对于所述底座12独立运动。本实用新型利用悬浮机构使用户手部被灵活地抬升,可实现手部自然并不受限制的多方位移动、姿势、微调整,并能提供缓冲以吸收重复使力,在用户使用电脑输入装置时缓解其手部及腕管区域的压力。此外,本实用新型可隔离底座与悬浮机构之间的振动。

所述导向机构包括设于底座12上的连接柱24和设于悬浮组件16上的导向柱42,所述导向柱42内成型有空腔48,所述连接柱24配合设于空腔48内,所述连接柱24与空腔48 之间设有防脱离机构。

所述悬浮机构包括第一磁铁14与第二磁铁18,所述第一磁铁14设于底座12上,所述第二磁铁18设于悬浮组件16上,且所述第一磁铁14与第二磁铁18的磁极相斥设置。

具体而言,所述底座12包括环形座20,所述环形座20设置于所述底座12的腔体22内。所述第一磁铁14可为环形且适于装配在所述腔体22内的所述环形座20上。所述第一磁铁 14可直接卡合于所述环形座20上,或与所述环形座20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连接柱24,所述连接柱24包括第一端26和第二端28。所述连接柱24 从所述腔体22的底面向上延伸通过设置在所述第一磁铁14上的开孔29。所述连接柱24的所述第二端28设置有凸缘30,通过所述凸缘30,所述底座12与所述悬浮组件16可连接与对准。

所述底座12由刚性、低摩擦材料构成,以便于沿工作台面滑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2的底面具有一个平整中心部,所述平整中心部离开工作台面向上弧形延伸,以减小所述底座12与工作台面之间的接触面,在稳定所述底座12的基础上减小摩擦。另外,所述底座 12还可采用超低摩擦材料制成,使用户可安静地操作与滑动本实用新型。

所述悬浮组件16包括磁性腔体壳32以及腕部支撑件34。所述磁性腔体壳32与所述腕部支撑件34可单独成型,也可以一体成型。当所述磁性腔体壳32与所述腕部支撑件34单独成型时,所述悬浮组件16还包括连接件36,用以连接所述磁性腔体壳32与所述腕部支撑件34。

所述磁性腔体壳32包括环形座A38,所述磁性腔体壳32上设置有凹口40,所述环形座 A38设置于所述凹口40内。所述第二磁铁18可为环形且适于装配在所述凹口40内的所述环形座A38上。所述第二磁铁18可直接卡合于所述环形座A38上,或与所述环形座A38一体成型。

所述磁性腔体壳32的形状设置为可防止不需要的金属或碎片被吸入到所述环形座A38 上。所述磁性腔体壳32包括导向柱42,所述导向柱42上设置有第一端A44与第二端A46,所述第二端A46从所述凹口40的表面向下延伸,穿过设置于所述第二磁铁18上的内孔47。所述导向柱42内成型有空腔48,所述空腔48可容纳所述连接柱24上的凸缘30。所述空腔 48的形状可设置为允许所述凸缘30在所述空腔48内适当地竖向和横向移动。具体地,所述空腔48的形状可设计为比凸缘30略宽,可允许凸缘30适当地倾斜、接合和运动。

所述导向柱42的第二端A46可向空腔48内倾斜一定角度以形成唇形阻塞件50,所述唇形阻塞件50可将空腔48的内部变窄,在所述第二端A46上形成一个更窄的开口。所述唇形阻塞件50和凸缘30构成防脱离机构,所述唇形阻塞件50可防止凸缘30从空腔48内脱离,并且使所述悬浮组件16直接对准所述底座12的上方。

如图5所示,当所述悬浮组件16悬浮于所述底座12上方,并且所述凸缘30位于所述空腔48内时,所述凸缘30与空腔48的内壁接触,所述阻塞件50的内缘与所述连接柱24的外壁接触,从而稳固和对准所述悬浮组件16。当用户相对于所述底座12竖向移动所述腕部支撑件34时,所述凸缘30可整体地在所述空腔48的上部48’竖向移动,且所述连接柱24的外壁可以在由所述阻塞件50的内部所构成的所述空腔48的下部48”内竖向移动。所述导向机构可在横向及竖向上限制所述悬浮组件16相对于所述底座12的运动。但是,所述导向机构可允许所述悬浮组件16在一定范围内旋转、倾斜和摇动。

所述腕部支撑件34包括腕部支撑面52,用户可以将他/她的腕部靠在所述腕部支撑面52 上。此处描述的手腕,包括用户的腕部和/或手部。如图6所示,所述腕部支撑面52可为鞍状,包括三个突出部54A、54B和54C,所述三个突出部54A、54B和54C组成突出面54。所述腕部支撑面52可舒适地容纳用户的手部。所述腕部支撑件34可采用柔韧材料制成与所述磁性腔体壳32直接连接,或通过连接件36与磁性腔体壳32连接。所述腕部支撑件34可拆卸地与磁性腔体壳32连接,便于更换不同的腕部支撑面52。

另外,所述腕部支撑件34内可设置温度调节器以供加热或冷却腕部区域。

如图6所示,所述三个突出部54A、54B和54C从腕部支撑件34向上延伸,在用户的腕部靠放在腕部支撑面52上时架撑住腕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三个突出部54A、54B和54C 的间距设置为可形成Y形柔韧弹性通道,与用户腕部及手掌的轮廓特征相对应。所述突出部 54A、54B位于腕部支撑件34后方,在用户将腕部靠放在本实用新型上时可将腕部抱住,所述突出部54C位于所述支撑装置的前方中部,所述突出部54C的位置低于所述突出部54A、 54B,且与用户手掌的受压区域相对应。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可移动腕部支撑装置10放置在电脑输入装置后方,包括但不仅限于鼠标、触摸屏、轨迹球或键盘。用户将他/她的腕部靠放在腕部支撑面52上,以自然的方式操作电脑输入装置。所述可移动腕部支撑装置10的设计适于靠放用户的腕部及手部,使用户的腕部定位在中间位置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小压力。所述腕部支撑面52可分散用户手部的重量,减少腕部与工作台面的接触,通过在用户的腕部靠放在腕部支撑面52上时抬升用户腕部并使其精确对准,向用户腕部及手部提供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支撑。

本实用新型所述悬浮组件16悬浮于所述底座12上方,同时避免各个面之间的接触和摩擦,最大程度地减小了各个面之间的振动传递。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悬浮机构的设置不同,其它结构均相同,不做重复描述。本实施例所述悬浮机构包括若干弹簧(图中未示出),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于悬浮组件 16上,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固定于底座12上。更具体而言,所述悬浮组件16包括相互连接的磁性腔体壳32和腕部支撑件34,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于磁性腔体壳32上,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固定于底座12上。

所述悬浮组件16在所述弹簧的作用下悬浮于所述底座12上方,其产生的技术效果与实施例一相同,此处不做重复说明。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