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料仓定位识别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26757阅读:579来源:国知局
一种料仓定位识别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定位识别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料仓定位识别系统。



背景技术:

在钢铁厂的原料堆场,存在着多种不同类型的原料(如铁矿石、矿粉、石灰石、焦炭等),在采用半门架取料机环保改造后,整个条形料场会建造多个料仓以便区分储存这些物料。由于料仓众多,并且储存的是不同的物料,在目前广泛采用全自动化智能设备的今天,为了使得半门架取料设备能准确识别每个料仓就变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板链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性能优良的料仓定位识别系统。

一种料仓定位识别系统,其应用于钢铁厂的原料场,包括标签单元、传输单元和计算机终端;所述标签单元通过传输单元与计算机终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标签单元包括若干读写头和数据载体;所述读写头包括圆柱螺纹,采用双重密封。

优选地,所述读写头设置在半门架取料机设备上。

优选地,所述读写头设置在沿料仓布置的输送皮带机支架上。

优选地,所述标签单元为防爆电子标签系统,所述读写头的型号为TN-EM30WD-H1147-Ex,数据载体型号为:TW-R50-B128-Ex。

优选地,所述读写头之间的最小安装距离为90mm。

优选地,所述传输单元为专用电缆。

优选地,所述计算机终端包括数据编码模块和数据识别模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钢厂条形原料场料仓数量多,每个料仓储存不同的物料,在用半门架取料机刮取物料时,需要让控制系统正确的识别设备所存在的料仓,从而让运行人员从人机界面上根据需要刮取的物料操作设备到指定的料仓取料。从目前广泛使用的电子标签(RFID)系统得到启发,由于每个电子标签的数据载体都是唯一的,如果在每个料仓上安装一个电子标签数据载体,在半门架设备上安装一个读写头,当设备沿着轨道运行时,每经过一个电子标签数据载体,读写头就感应到这个数据载体,并将数据载体上的唯一识别码传送到计算机系统中,由于每个数据载体上的唯一码对应一个料仓,这样就实现了料仓的编码和识别。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产品的读写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产品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读写头安装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一种料仓定位识别系统,其应用于钢铁厂的原料场,包括标签单元、传输单元和计算机终端;所述标签单元通过传输单元与计算机终端连接。

所述标签单元包括若干读写头1和数据载体2;所述读写头1包括圆柱螺纹,采用双重密封。所述读写头1设置在半门架取料机设备上。所述读写头1设置在沿料仓布置的输送皮带机支架上。所述标签单元为防爆电子标签系统,所述读写头的型号为TN-EM30WD-H1147-Ex,数据载体型号为:TW-R50-B128-Ex。所述读写头1之间的最小安装距离为90mm。所述传输单元为专用电缆。所述计算机终端包括数据编码模块和数据识别模块。

使用方法:

1、需用合适的标签单元,经过比较,考虑到原料场高粉尘的应用环境,选用图尔克公司生产的防爆电子标签系统,读写头的型号为TN-EM30WD-H1147-Ex,数据载体型号为:TW-R50-B128-Ex;

2、将电子标签的读写头安装在移动的半门架取料机设备上或将读写头安装在沿料仓布置的输送皮带机支架上;

3、将标签单元的读写头接入到计算机终端中。

4、然后通过计算机终端的PLC编程就可以让设备编码和识别每个料仓,实现智能化的取料。

本申请中两个读写头的最小安装距离为90mm,读写距离一般为40mm,最大读写距离为72mm,最大读写长度为76mm,最大偏移宽度为38mm。所述读写头的数据传输采用电感耦合的方式,工作频率采用13.56MHz。所述读写头包括感应面和外壳,感应面材料为塑料,外壳材料为不锈钢,外壳尺寸为62mm,感应面的有效面积的直径为30mm。

标签单元采用的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RFID电子标签是一种突破性的技术:“第一,可以识别单个的非常具体的物体,而不是像条形码那样只能识别一类物体;第二,其采用无线电射频,可以透过外部材料读取数据,而条形码必须靠激光来读取信息;第三,可以同时对多个物体进行识读,而条形码只能一个一个地读。此外,储存的信息量也非常大”。

采用电子标签系统,就能很容易的实现料仓的编码和识别,其工作原理简单,设计和安装简便,而且电子标签为目前市场上主流应用的产品,性能可靠,故障率低,应用于工业设备中,能保证设备的可靠无故障运行,大大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代,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