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虹膜识别装置及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68281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虹膜识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虹膜识别装置及终端。



背景技术:

虹膜是人眼瞳孔和眼白之间的可视环状组织,是一种可靠的人体生物终身身份标识,虹膜识别技术是基于人眼虹膜识别的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其相对于人脸识别技术和指纹识别技术具有更高的准确性与安全性。目前的虹膜识别装置的虹膜图像采集距离通常是短距离(20cm左右),虹膜图像采集视角是窄视角,同时虹膜识别用时较长(用时在1.2秒以上)。

随着智能终端(例如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虹膜识别技术作为安全级别高出指纹识别及人脸识别的技术,嫁接到智能终端是趋势,而从智能终端的尺寸以及应用场景来看,虹膜识别装置需要实现远距离(40-50cm)虹膜图像采集以及广视角的虹膜图像采集,同时需要提高虹膜识别的速度(用时在1.2秒以内)。

上述对问题的发现过程的描述,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虹膜识别装置及终端。

有鉴于此,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虹膜识别装置,应用于终端,所述终端包括第一处理器,所述第一处理器中存储有虹膜信息,其特征在于,包括:虹膜图像采集器、第一红外补光灯、第二红外补光灯和第二处理器;

虹膜图像采集器、第一红外补光灯和第二红外补光灯位于一条直线上,且虹膜图像采集器设置于第一红外补光灯和第二红外补光灯之间,且第一距离等于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为虹膜图像采集器与第一红外补光灯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距离为虹膜图像采集器与第二红外补光灯之间的距离;

虹膜图像采集器、第一红外补光灯、第二红外补光灯和第二处理器分别连接第一处理器;第二处理器基于所述虹膜信息对所述虹膜图像采集器采集的虹膜图像进行虹膜识别,并将虹膜识别结果发送给所述第一处理器。

可选的,所述虹膜图像采集器、所述第一红外补光灯和所述第二红外补光灯位于所述终端的同一面,且所述虹膜图像采集器的光轴、所述第一红外补光灯的光轴和所述第二红外补光灯的光轴均垂直于所述面。

可选的,所述虹膜图像采集器采集图像的视角为120°。

可选的,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均为15mm。

可选的,所述第一红外补光灯和所述第二红外补光灯所发出的红外光的波长相同。

可选的,所述红外光的波长均为850nm或大于850nm。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终端,包括第一处理器,所述第一处理器中存储有虹膜信息,所述终端还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虹膜识别装置。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虹膜识别装置及终端,通过将两个红外补光灯等间距设置在虹膜图像采集器两侧,且两个红外补光灯以及虹膜图像采集器位于一条直线上,两个红外补光灯对虹膜图像采集器进行补光,可延长虹膜图像采集距离;并且通过新增虹膜图像处理器单独进行虹膜图像处理及虹膜识别,可提高虹膜识别速度,使得虹膜识别用时在1.2秒以内。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虹膜识别装置及终端,通过将两个波长为850nm或大于850nm的红外补光灯等间距(单边15mm)设置在虹膜图像采集器两侧,且两个红外补光灯以及虹膜图像采集器位于一条直线上,经试验,单边15mm以及850nm或大于850nm的红外光的功率可使虹膜采集距离达到40~50cm。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虹膜识别装置及终端,采用视角为120°的虹膜图像采集器,增加了虹膜图像采集的视角。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虹膜识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一种虹膜识别装置,应用于终端1,终端1包括图1中未示出的第一处理器,该第一处理器中存储有虹膜信息。虹膜识别装置包括:虹膜图像采集器2、第一红外补光灯3、第二红外补光灯4和图1中未示出的第二处理器。

由于本实施例公开的虹膜识别装置应用于终端,考虑终端的尺寸限制,终端无法设置三个及以上的红外补光灯,又由于只用一个红外补光灯无法实现远距离虹膜图像采集,因此本实施例公开的虹膜识别装置只包括两个红外补光灯。

本实施例中,虹膜图像采集器2、第一红外补光灯3和第二红外补光灯4位于一条直线上,且虹膜图像采集器2设置于第一红外补光灯3和第二红外补光灯4之间,且第一距离等于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为虹膜图像采集器2与第一红外补光灯3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距离为虹膜图像采集器2与第二红外补光灯4之间的距离。

本实施例中,虹膜图像采集器2、第一红外补光灯3和第二红外补光灯4位于一条直线上,可以理解为虹膜图像采集器2的中心、第一红外补光灯3的中心和第二红外补光灯4的中心位于一条直线上。

可见,本实施例公开的虹膜识别装置,通过将两个红外补光灯等间距设置在虹膜图像采集器两侧,且两个红外补光灯以及虹膜图像采集器位于一条直线上,两个红外补光灯对虹膜图像采集器进行补光,可延长虹膜图像采集距离。

本实施例中,虹膜图像采集器2、第一红外补光灯3、第二红外补光灯4和第二处理器分别连接第一处理器;第二处理器基于所述虹膜信息对所述虹膜图像采集器2采集的虹膜图像进行虹膜识别,并将虹膜识别结果发送给所述第一处理器。

本实施例中,第二处理器基于所述虹膜信息对所述虹膜图像采集器2采集的虹膜图像进行虹膜识别,并将虹膜识别结果发送给所述第一处理器,具体为:

第一处理器向第二处理器发送虹膜图像处理指令,第二处理器接收到虹膜图像处理指令后,对虹膜图像采集器2采集的虹膜图像进行处理(处理算法沿用现有算法);第二处理器处理完毕后向第一处理器反馈状态信息,该状态信息用于指示第二处理器完成虹膜图像处理;第一处理器接收到该状态信息后,向第二处理器发送虹膜识别指令,第二处理器接收到虹膜识别指令后,基于第一处理器存储的虹膜信息按照现有虹膜识别算法实现虹膜识别,并将虹膜识别结果发送给第一处理器,第一处理器可存储虹膜识别结果,也可将虹膜识别结果通过终端1的显示屏进行显示。

本实施例中,终端1可以是智能手机。第一处理器可以为终端1中已存在的处理器,例如高通主芯片,高通主芯片配合其他芯片可构成高通平台,例如高通8916平台。第二处理器为终端1中新增的处理器,例如专用的虹膜图像处理器,例如SILICON公司的SII0680ACLU144图像处理器。

可见,现有技术中终端通常通过第一处理器来完成虹膜识别,由于第一处理器可执行多种功能,因此,现有技术中终端也只能通过设置虹膜识别算法的优先级为高优先级来提高虹膜识别速度,但是虹膜识别用时还是较长(用时在1.2秒以上)。而本实施例公开的虹膜识别装置,通过新增虹膜图像处理器单独进行虹膜图像处理及虹膜识别(虹膜识别算法沿用现有算法),可提高虹膜识别速度,使得虹膜识别用时在1.2秒以内。

本实施例中,终端1还包括摄像头5和听筒6。摄像头5和听筒6与现有终端的摄像头和听筒相同,不再赘述。

在一个具体的例子中,图1中所示的虹膜图像采集器2、第一红外补光灯3和第二红外补光灯4位于终端1的同一面,如图1所示。虹膜图像采集器2的光轴、第一红外补光灯3的光轴和第二红外补光灯4的光轴均垂直于所述面。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光轴的设置方式可根据终端1的形状灵活调整。

在一个具体的例子中,图1中所示的虹膜图像采集器2采集图像的视角为120°。可见,本实施例公开的虹膜识别装置,采用视角为120°的虹膜图像采集器,增加了虹膜图像采集的视角。

在一个具体的例子中,考虑到间距大光发散,间距小光聚焦,经试验,间距15mm为最佳,因此,本实施例中图1所示的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均为15mm。

在一个具体的例子中,图1所示的第一红外补光灯3和第二红外补光灯4所发出的红外光的波长相同。

本实施例中,红外光的波长均为850nm或大于850nm。850nm红外灯的功率满足40~50cm远距离采集,大于850nm效果更好,但是小于850nm也可以,效果降低,但是成本也降低了。

综上,以上实施例提出的虹膜识别装置,通过将两个波长为850nm或大于850nm的红外补光灯等间距(单边15mm)设置在虹膜图像采集器两侧,且两个红外补光灯以及虹膜图像采集器位于一条直线上,经试验,单边15mm以及850nm或大于850nm的红外光的功率可使虹膜采集距离达到40~50cm。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包括第一处理器,所述第一处理器中存储有虹膜信息,所述终端还包括以上任一实施例提出的虹膜识别装置。

本实施例公开的终端的效果及说明可参见以上虹膜识别装置实施例,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