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盘承载装置及其多单元容纳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45428发布日期:2018-06-19 23:52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磁盘承载装置及其多单元容纳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容纳机构,尤指一种磁盘承载装置及其多单元容纳机构。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现有伺服器电脑的数据存取器,例如磁盘机、硬盘机、光盘机、烧录机等,通常容纳在伺服器电脑的机箱内,且用于储存电脑数据以扩展或加强电脑的功能。此外,伺服器电脑亦希望容纳大量硬盘于机箱内以最大化伺服器的储存容量。

然而,将这些数据存取器存放于机箱内的型式不外乎通过例如螺丝等分别将数据存取器直接锁固于承载架内,如此,在安装和拆卸数据存取器时都需要拧紧或松释大量的螺丝,而造成了过程繁琐、操作不便,而且浪费时间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态样是在提供一种磁盘承载装置及其多单元容纳机构,用以解决以上先前技术所提到的困难。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一种多单元容纳机构包含一底壳、一第一盖体、一第二盖体、一第一免工具固定部、一第二免工具固定部与一第三免工具固定部。第一盖体枢接于底壳上,用以枢转而覆盖底壳,以致底壳与第一盖体之间共同定义出一第一容置空间。第二盖体枢接于第一盖体上,用以枢转而覆盖第一盖体与底壳,以致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之间共同定义出一第二容置空间。第一免工具固定部位于第一容置空间内,用以可移除地固持一第一电子单元。第二免工具固定部位于第二容置空间内,用以可移除地固持一第二电子单元。第三免工具固定部位于第二盖体上,用以可移除地固持一第三电子单元。

在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第一免工具固定部位于底壳或第一盖体上。

在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第二免工具固定部位于第一盖体或第二盖体上。

在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第三免工具固定部位于第二盖体面对或背对第二容置空间的一面。

在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第二免工具固定部与第三免工具固定部相对地配置于第二容置空间内。

在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第一免工具固定部包含一第一卡合弹片及至少一第一卡合凸点。第一卡合弹片相对底壳的一侧板设置。第一卡合凸点凸设于第一卡合弹片上,用以将第一电子单元被直接夹合于第一卡合凸点与底壳的侧板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第二免工具固定部包含一第二卡合弹片及至少一第二卡合凸点。第二卡合弹片相对第一盖体的一侧板设置。第二卡合凸点凸设于第二卡合弹片上,用以将第二电子单元被直接夹合于第二卡合凸点与第一盖体的侧板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第三免工具固定部包含一第三卡合弹片及至少一第三卡合凸点。第三卡合弹片相对第二盖体的一侧板设置。第三卡合凸点凸设于第三卡合弹片上,用以将第三电子单元被直接夹合于第三卡合凸点与第二盖体的侧板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中,多单元容纳机构还包含一第一扣合部与一第二扣合部。第一扣合部位于底壳上。第二扣合部位于第二盖体上,用以可分离地结合第一扣合部。当第一扣合部结合第二扣合部,第一盖体固定地被夹合底壳与第二盖体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中,多单元容纳机构还包含一第一缓冲件及一第二缓冲件。第一缓冲件位于第一容置空间内,且位于底壳与第一盖体之间。第二缓冲件位于第二容置空间内,且位于第二盖体与第一盖体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中,多单元容纳机构还包含一第一固定架、一第二固定架与一第三固定架。第一固定架位于第一容置空间内,用以引导且稳固地接受一第一连接器。第二固定架位于第二容置空间内,用以引导且稳固地接受一第二连接器。第三固定架位于第二盖体上,用以引导且稳固地接受一第三连接器。

在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中,底壳、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同轴地彼此枢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一种多单元容纳机构包含一底壳、一第一盖体、一第二盖体、一第一免工具固定部、一第二免工具固定部与一第三免工具固定部。底壳包含一第一承载面与一第一免工具固定部。第一免工具固定部位于第一承载面上,用以可移除地固持一第一电子单元。第一盖体可枢转地覆盖底壳,包含一第二承载面与一第二免工具固定部。第二免工具固定部位于第二承载面上,用以可移除地固持一第二电子单元。第二盖体可枢转地覆盖底壳与第一盖体,包含一第三承载面与一第三免工具固定部。第三免工具固定部位于第三承载面上,用以可移除地固持一第三电子单元。第一承载面、第二承载面与第三承载面彼此平行,且第一承载面的法线同时穿过第二承载面与第三承载面。

在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中,多单元容纳机构还包含一枢接轴,枢接轴共同连接底壳、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使得第一盖体可开启地盖合底壳、第二盖体可开启地盖合第一盖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一种多单元容纳机构包含一底壳、一第一盖体、一第二盖体、一枢接轴、一第一免工具固定部与一第二免工具固定部。第一盖体位于底壳与第二盖体之间,第一盖体与底壳之间具有一第一容置空间,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之间具有一第二容置空间。枢接轴枢接底壳、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使得第一盖体可开启地盖合底壳、第二盖体可开启地盖合第一盖体。第一免工具固定部位于第一容置空间内,可移除地固持第一电子单元。第二免工具固定部位于第二容置空间内,可移除地固持第二电子单元。第二盖体背对第二容置空间的一面不具任何免工具固定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一种磁盘承载装置包含一第一电子单元、一第二电子单元、一第三电子单元与一多单元容纳机构。多单元容纳机构包含一底壳、一第一盖体、一第二盖体、一枢接轴、一第一免工具固定部、一第二免工具固定部与一第三免工具固定部。第一盖体位于底壳与第二盖体之间,第一盖体与底壳之间具有一第一容置空间,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之间具有一第二容置空间。枢接轴枢接底壳、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使得第一盖体可开启地盖合底壳、第二盖体可开启地盖合第一盖体。第一免工具固定部位于第一容置空间内,可移除地固持第一电子单元。第二免工具固定部位于第二容置空间内,可移除地固持第二电子单元。第三免工具固定部位于第二盖体,可移除地固持第三电子单元。

如此,通过以上实施例所述的磁盘承载装置及其多单元容纳机构,上述这些电子单元可以快速地放入或移除自多单元容纳机构,进而克服上述造成了过程繁琐、操作不便,而且浪费时间的缺点。

以上所述仅系用以阐述本实用新型所欲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及其产生的功效等等,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细节将在下文的实施例及相关附图中详细介绍。

附图说明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附图的说明如下:

图1绘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磁盘承载装置的立体图;

图2绘示图1沿线段AA而成的剖视图;

图3A与图3B绘示图1的磁盘承载装置的使用操作图;

图4绘示图1的多单元容纳机构的分解图;

图5绘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磁盘承载装置的剖视图,其剖视方向与图2相同;

图6绘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磁盘承载装置的剖视图,其剖视方向与图2相同;

图7绘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磁盘承载装置的剖视图,其剖视方向与图2相同;以及

图8绘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磁盘承载装置的剖视图,其剖视方向与图2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附图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到,在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并非必要的,因此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已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另外,为了便于读者观看,附图中各元件的尺寸并非依实际比例绘示。

图1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磁盘承载装置10的立体图。图2绘示图1沿线段AA而成的剖视图。图3A与图3B绘示图1的磁盘承载装置10的使用操作图。如图1至图3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磁盘承载装置10包含一多单元容纳机构100。多单元容纳机构100包含一底壳110、一第一盖体120、一第二盖体130。第一盖体120枢接于底壳110上,用以枢转而覆盖底壳110,以致底壳110与第一盖体120之间共同定义出一第一容置空间S1。第二盖体130枢接于第一盖体120上,用以枢转而覆盖第一盖体120与底壳110,以致第一盖体120与第二盖体130之间共同定义出一第二容置空间S2。多单元容纳机构100还包含一第一免工具固定部310、一第二免工具固定部320与一第三免工具固定部330。第一免工具固定部310位于第一容置空间S1内,用以可移除地固持一第一电子单元700。第二免工具固定部320位于第二容置空间S2内,用以可移除地固持一第二电子单元800。第三免工具固定部330位于第二盖体130上,用以可移除地固持一第三电子单元900。

在本实施例中,底壳110、第一盖体120与第二盖体130为由刚性材料所制成,例如金属或塑胶等。第一电子单元700、第二电子单元800与第三电子单元900分别为硬盘。须了解地,由于硬盘即为最常见的硬盘产品,意即没有搭配硬盘外接盒,故硬盘也可理解为“裸盘”。此外,硬盘也不限种类为2.5吋SATA硬盘或SSD硬盘。

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电子单元、第二电子单元与第三电子单元也可以分别为磁盘机、光盘机或电脑单元,且第一电子单元、第二电子单元与第三电子单元也可以为不同种类的。

图4绘示图1的多单元容纳机构100的分解图。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与图4所示,详细来说,底壳110包含一第一板体111、一第一侧板113与至少一个(例如二个)第二侧板114。第一侧板113与第二侧板114分别位于第一板体111的二相对侧,且共同朝同一方向(如上方)延伸。第一板体111具有一第一承载面112。第一承载面112面对第一容置空间S1,用以承载第一电子单元700。

第一盖体120包含一第二板体121、一第三侧板123与一第四侧板124。第三侧板123与第四侧板124分别位于第二板体121的二相对侧,且共同朝同一方向(如下方)延伸。如此,当第一盖体120枢转以覆盖底壳110时,第二板体121面向第一板体111、第三侧板123覆盖于第一侧板113的外侧以及第四侧板124覆盖第二侧板114的外侧,借此定义出上述第一容置空间S1于第一盖体120与底壳110之间。第二板体121具有一第二承载面122。第二承载面122面对第二容置空间S2,且背对第一容置空间S1,用以承载第二电子单元800。

第二盖体130包含一第三板体131、一第五侧板133与一第六侧板134。第五侧板133与第六侧板134分别位于第三板体131的二相对侧,且共同朝同一方向(如下方)延伸。如此,当第二盖体130枢转以覆盖第一盖体120时,第三板体131面向第二板体121、第五侧板133覆盖于第三侧板123的外侧(即第三侧板123位于第一侧板113与第五侧板133之间)以及第六侧板134覆盖第四侧板124的外侧(即第四侧板124位于第二侧板114与第六侧板134之间),借此定义出上述第二容置空间S2于第二盖体130与第一盖体120之间。第三板体131具有一第三承载面132。第三承载面132背对第二容置空间S2,用以承载第三电子单元900。第一承载面112、第二承载面122与第三承载面132彼此平行,且第一承载面112的法线N同时穿过第二承载面122与第三承载面132。

在本实施例中,底壳110、第一盖体120与第二盖体130同轴地彼此枢接。更具体地,底壳110、第一盖体120与第二盖体130分别具有第一轴孔119、第二轴孔129与第三轴孔140,且多单元容纳机构100包含一枢接轴200。枢接轴200同时穿过第一轴孔119、第二轴孔129与第三轴孔140,使得枢接轴200枢接于底壳110、第一盖体120与第二盖体130上,故,第一盖体120可绕着枢接轴200枢转以开启或盖合底壳110、第二盖体130可绕着枢接轴200枢转以开启或盖合第一盖体120。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只要第一盖体120能够覆盖底壳110、第二盖体130能够覆盖第一盖体120与底壳110,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也可能透过不同的枢接轴分别枢设于底壳上,或者,第二盖体透过另外枢接轴枢设于第一盖体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免工具固定部310位于底壳110上,相对底壳110的第二侧板114设置,用以将第一电子单元700被直接夹合于第一免工具固定部310与底壳110的第二侧板114之间。具体来说,第一免工具固定部310包含一第一卡合弹片311及二第一卡合凸点312。第一卡合弹片311立设于第一承载面112上,且相对底壳110的第二侧板114设置。第一卡合弹片311锁固于第一承载面112。第一卡合弹片311的二相对端部分别朝第二侧板114的方向弯折,且各个第一卡合凸点312分别凸设于第一卡合弹片311的二相对端部上。第二侧板114面向第一侧板113的一面分别具有第一夹合凸点117。如此,如图2与图4所示,当第一电子单元700的一侧挤压第一卡合弹片311,且让第一电子单元700的另一侧靠合底壳110的第二侧板114时,第一电子单元700便可免工具地押入第一卡合弹片311与底壳110的第二侧板114之间,且被固定地于第一卡合凸点312与第一夹合凸点117之间。举例来说,但本发明不限于此,第一卡合凸点312一体形成地位于第一卡合弹片311,第一夹合凸点117一体形成地位于第二侧板114。此外,底壳110还包含多个(例如4个)第一顶靠部115。第一顶靠部115分别形成于底壳110的第一承载面112上,用以直接地抵靠第一电子单元700的底面,以定位第一电子单元700。举例来说,但本发明不限于此,第一顶靠部115一体形成地位于底壳110的第一承载面112。又,底壳110还包含一第一限位肋116。第一限位肋116形成于底壳110的第一承载面112的一侧,位于第一侧板113与第二侧板114之间,用以直接地抵靠第一电子单元700的一侧面,以强化第一电子单元700于第一容置空间S1内的稳固性。举例来说,但本发明不限于此,第一限位肋116一体形成地位于底壳110的第一承载面112。

第二免工具固定部320位于第一盖体120上,相对第一盖体120的第四侧板124设置,用以将第二电子单元800被直接夹合于第二免工具固定部320与第一盖体120的第四侧板124之间。具体来说,第二免工具固定部320包含一第二卡合弹片321及二第二卡合凸点322。第二卡合弹片321立设于第二承载面122的一侧,且相对第一盖体120的至少一第一凸肋128设置。第一凸肋128位于第二承载面122的另一侧。第二卡合弹片321锁固于第二承载面122。第二卡合弹片321的二相对端部分别朝第一凸肋128的方向弯折,且各个第二卡合凸点322分别凸设于第二卡合弹片321的二相对端部上。第一凸肋128面向第二容置空间S2的一面具有至少二个第二夹合凸点127。如此,如图2与图4所示,当第二电子单元800的一侧挤压第二卡合弹片321,且让第二电子单元800的另一侧靠合第一凸肋128时,第二电子单元800便可免工具地押入第二卡合弹片321与第一凸肋128之间,且被固定地于第二卡合凸点322与第二夹合凸点127之间。举例来说,但本发明不限于此,第二卡合凸点322一体形成地位于第二卡合弹片321,第二夹合凸点127一体形成地位于第一凸肋128。此外,第一盖体120还包含多个(例如4个)第二顶靠部125。第二顶靠部125分别形成于第一盖体120的第二承载面122上,用以直接地抵靠第二电子单元800的底面,以定位第二电子单元800。举例来说,但本发明不限于此,第二顶靠部125一体形成地位于第一盖体120的第二承载面122。又,第一盖体120还包含一第二限位肋126。第二限位肋126形成于第一盖体120的第二承载面122的一侧,位于第二卡合弹片321与第一凸肋128之间,用以直接地抵靠第二电子单元800的一侧面,以强化第二电子单元800于第二容置空间S2内的稳固性。举例来说,但本发明不限于此,第二限位肋126一体形成地位于第一盖体120的第二承载面122,第一凸肋128可以是透过冲压程序从第四侧板124所翻折而成。

第三免工具固定部330位于第二盖体130上,相对第二盖体130的第六侧板134设置,用以将第三电子单元900被直接夹合于第三免工具固定部330与第二盖体130的第六侧板134之间。具体来说,第三免工具固定部330包含一第三卡合弹片331及二第三卡合凸点332。第三卡合弹片331立设于第三承载面132的一侧,且相对第二盖体130的至少一第二凸肋139设置。第二凸肋139位于第三承载面132的另一侧。第三卡合弹片331锁固于第三承载面132。第三卡合弹片331的二相对端部分别朝第二凸肋139的方向弯折,且各个第三卡合凸点332分别凸设于第三卡合弹片331的二相对端部上。第二凸肋139面向第三卡合弹片331的一面具有至少二个第三夹合凸点137。如此,如图2与图4所示,当第三电子单元900的一侧挤压第三卡合弹片331,且让第三电子单元900的另一侧靠合第二凸肋139时,第三电子单元900便可免工具地押入第三卡合弹片331与第二凸肋139之间,且被固定地于第三卡合凸点332与第三夹合凸点137之间。举例来说,但本发明不限于此,第三卡合凸点332一体形成地位于第三卡合弹片331,第三夹合凸点137一体形成地位于第二凸肋139。此外,第二盖体130还包含多个(例如4个)第三顶靠部135。第三顶靠部135分别形成于第二盖体130的第三承载面132上,位于第三卡合弹片331与第二凸肋139之间,用以直接地抵靠第三电子单元900的底面,以定位第三电子单元900。举例来说,但本发明不限于此,第三顶靠部135一体形成地位于第二盖体130的第三承载面132。又,第二盖体130还包含一第三限位肋136。第三限位肋136形成于第二盖体130的第三承载面132的一侧,用以直接地抵靠第三电子单元900的一侧面,以强化第三电子单元900于第三承载面132上的稳固性。举例来说,但本发明不限于此,第三限位肋136一体形成地位于第二盖体130的第三承载面132,第二凸肋139可以是透过冲压程序从第六侧板134所翻折而成。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A与图4所示,多单元容纳机构100还包含一第一扣合部118与一第二扣合部138。第一扣合部118位于底壳110上。第二扣合部138位于第二盖体130上,第一扣合部118与第二扣合部138相互互补,用以可分离地结合第一扣合部118。举例来说,第一扣合部118为一形成于第一侧板113上的开口。第二扣合部138为一形成于第五侧板133上的扣件。如此,当第一扣合部118与第二扣合部138相互结合后,第一盖体120固定地被夹合底壳110与第二盖体130之间,用以稳固地容纳第一电子单元700、第二电子单元800与第三电子单元900。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多单元容纳机构100还包含一第一缓冲件B1及一第二缓冲件B2。第一缓冲件B1位于第一容置空间S1内,且位于底壳110与第一盖体120之间。故,当第一电子单元700放入第一容置空间S1时,第一缓冲件B1被夹合于第一电子单元700与第一盖体120之间,不仅电隔绝第一电子单元700与第一盖体120,也得以降低第一电子单元700于第一容置空间S1内产生震动的机会。第二缓冲件B2位于第二容置空间S2内,且位于第二盖体130与第一盖体120之间。故,当第二电子单元800放入第二容置空间S2时,第二缓冲件B2被夹合于第二电子单元800与第二盖体130之间,不仅电隔绝第二电子单元800与第二盖体130,也得以降低第二电子单元800于第二容置空间S2内产生震动的机会。

多单元容纳机构100还包含一第一固定架400、一第二固定架500与一第三固定架600。第一固定架400位于第一容置空间S1内,用以引导且稳固地接受一第一连接器C1。第一固定架400具有一第一入口410与一第一卡固部420。第一连接器C1用以进入第一入口410,以电性连接第一电子单元700的第一接口710。第一卡固部420位于第一入口410,用以可移除地卡固第一连接器C1。第二固定架500位于第二容置空间S2内,用以引导且稳固地接受一第二连接器C2。第二固定架500具有一第二入口510与一第二卡固部520。第二连接器C2用以进入第二入口510,以电性连接第二电子单元800的第二接口810。第二卡固部520位于第二入口510,用以可移除地卡固第二连接器C2。第三固定架600位于第二盖体130上,用以引导且稳固地接受一第三连接器C3。第三固定架600具有一第三入口610与一第三卡固部620。第三连接器C3用以进入第三入口610,以电性连接第三电子单元900的第三接口910。第三卡固部620位于第三入口610,用以可移除地卡固第三连接器C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架400套接于第一承载面112上、第二固定架500套接于第二承载面122上,且第三固定架600套接于第三承载面132上,且第一连接器C1、第二连接器C2与第三连接器C3分别为一用以插接电子单元的接口的排线连接器。

图5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磁盘承载装置11的剖视图,其剖视方向与图2相同。在另一实施例中,图5的磁盘承载装置11与图1的磁盘承载装置10大致相同,其差异为,第一免工具固定部310位于第一盖体120上,而非位于底壳110上。举例来说,第一免工具固定部310的第一卡合弹片311位于第一盖体120面向第一容置空间S1的一内面121S,且相对底壳110的第二侧板114设置,用以将第一电子单元700被直接夹合于第一卡合弹片311与底壳110的第二侧板114之间。此外,底壳110的第一承载面112与第一电子单元700之间夹设有一第三缓冲件B3,不仅电隔绝第一电子单元700与底壳110,也得以降低第一电子单元700于第一容置空间S1内产生震动的机会。

图6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磁盘承载装置12的剖视图,其剖视方向与图2相同。在另一实施例中,图6的磁盘承载装置12与图1的磁盘承载装置10大致相同,其差异为,第二免工具固定部320位于第二盖体130上,而非位于第一盖体120上。举例来说,第二免工具固定部320的第二卡合弹片321位于第二盖体130面向第二容置空间S2的一面131S,且相对第一盖体120的第一凸肋128设置,用以将第二电子单元800被直接夹合于第二卡合弹片321与第一盖体120的第一凸肋128134之间。此外,第二盖体130的第二承载面122与第二电子单元800之间夹设有一第四缓冲件B4,不仅电隔绝第二电子单元800与第一盖体120,也得以降低第二电子单元800于第二容置空间S2内产生震动的机会。

图7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磁盘承载装置13的剖视图,其剖视方向与图2相同。在另一实施例中,图7的磁盘承载装置13与图6的磁盘承载装置12大致相同,其差异为,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免工具固定部330位于第二盖体130面对第二容置空间S2的一内面131S,且第二免工具固定部320与第三免工具固定部330相对地配置于第二容置空间S2内,使得第三电子单元900得以位于第二盖体130面对第二容置空间S2的内面131S,且第二电子单元800与第三电子单元900皆容置位于第二容置空间S2内,故,第三承载面132便可供放置另外的电子单元,借以增加磁盘承载装置13放置电子单元的数量。

举例来说,第三免工具固定部330的第三卡合弹片331位于第二盖体130面向第二容置空间S2的内面131S,且相对第二盖体130的第二凸肋139设置,用以将第三电子单元900被直接夹合于第三卡合弹片331与第二盖体130的第二凸肋139之间。此外,第三电子单元900与第二电子单元800之间夹设有一第五缓冲件B5,不仅电隔绝第三电子单元900与第二电子单元800,也得以降低第三电子单元900与第二电子单元800于第二容置空间S2内产生震动的机会。

图8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磁盘承载装置14的剖视图,其剖视方向与图2相同。在另一实施例中,图8的磁盘承载装置14与图1的磁盘承载装置10大致相同,其差异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盖体130背对第二容置空间S2的一侧不设计用来放置第三电子单元,即磁盘承载装置14只在第一容置空间S1以及第二容置空间S2内放置第一电子单元700与第二电子单元800。更具体地,第二盖体130背对第二容置空间S2的一面(即第三承载面132)不具任何免工具固定部,即不具第三免工具固定部与第三顶靠部。

如此,通过以上实施例所述的磁盘承载装置及其多单元容纳机构,上述这些电子单元可以快速地放入或移除自多单元容纳机构,进而克服上述造成了过程繁琐、操作不便,而且浪费时间的缺点。

最后,上述所揭露的各实施例中,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皆可被保护于本实用新型中。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