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80534发布日期:2019-06-22 00:04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可以使针对触摸面板的输入面振动。



背景技术:

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与使用机械开关的机械式输入装置不同,具有可以通过软件自由构成输入画面的优点,另一方面,不能给操作者带来进行输入操作的感觉。提出了一种伴随输入操作使输入面振动的技术(参照专利文献1、2)。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从经由衬垫安装于固定壁上的致动器向集成了显示装置和触摸面板的可动面板传递振动。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技术中,从固定于外框上的致动器向自显示装置分开的触摸面板传递振动。根据该结构,没有必要向显示装置传递振动,因此,能够使触摸面板高效地振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3499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5832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2记载的装置中,均将致动器固定于固定壁或外框等面板保持架上。因此,例如,在用力按压输入面时,需要使致动器的一侧与面板保持架一体地振动,所以存在不能向操作者适当地传递振动的问题点。另外,存在例如在用力按压输入面时,致动器停止振动,不能向操作者适当地传递振动的问题点。

鉴于以上的问题点,本发明(第一发明及第二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向操作者适当地传递振动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在第一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具有:显示部件;透光性的触摸面板,所述触摸面板与所述显示部件重叠配置;面板保持架,所述面板保持架支承所述显示部件;致动器,所述致动器对构成相对于所述触摸面板的输入面的输入部件传递所述输入面的面内方向的振动;以及第一弹性部件,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具备弹性及粘弹性的至少一方,与所述致动器和所述面板保持架连接,所述致动器经由所述第一弹性部件支承于所述面板保持架。

在第一发明中,致动器能够向构成针对触摸面板的输入面的输入部件传递输入面的面内方向的振动,所以触摸输入面的操作者能够经由输入部件感到振动。另外,在第一发明中,致动器经由第一弹性部件支承于面板保持架,因此,即使在操作者用力按压输入面的情况下,因为致动器与面板保持架独立地振动,所以能够将振动适当地传递给操作者。

在第一发明中,理想的是,所述致动器及所述第一弹性部件设置为相对于所述输入部件在所述显示部件所在的一侧与所述输入部件重叠。根据该方式,因为在输入部件的周围不存在致动器及第一弹性部件,所以容易采用将输入部件的周围的周边区域变窄的方式、或配置其它部件的方式等。

在第一发明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设置有多个所述致动器。根据该方式,能够实现通过多个致动器向操作者传递同一方向的强烈的振动的方式、或通过多个致动器向操作者传递不同方向的振动的方式。

在第一发明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从与所述输入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所述多个致动器配置成以所述输入部件的中心位置为中心的点对称或者以穿过所述中心位置的虚拟线为中心的线对称。根据该方式,能够将期望的振动传递给操作者。

在第一发明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所述多个致动器各自具备:支承体,所述支承体向所述输入部件传递振动;可动体;第二弹性部件,所述第二弹性部件具备弹性及粘弹性的至少一方,与所述支承体和所述可动体连接;磁驱动电路,所述磁驱动电路相对于所述支承体在所述面内方向驱动所述可动体。在第一发明中,由于致动器经由第一弹性部件相对于支承体支承,所以可以采用经由致动器的支承体将振动传递给操作者的方式。

在第一发明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所述多个致动器各自作为所述磁驱动电路具有第一磁驱动电路和第二磁驱动电路,所述第一磁驱动电路相对于所述支承体在所述面内方向的第一方向上驱动所述可动体;所述第二磁驱动电路相对于所述支承体在所述面内方向的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驱动所述可动体。

在第一发明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所述多个致动器包含第一致动器和第二致动器,所述第一致动器是所述磁驱动电路相对于所述支承体在所述面内方向的第一方向上驱动所述可动体的致动器,所述第二致动器是所述磁驱动电路相对于所述支承体在所述面内方向的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驱动所述可动体的致动器。

在第一发明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所述输入部件设置成能与所述触摸面板一体振动,所述致动器向所述输入部件及所述触摸面板的至少一方传递振动。

在第一发明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所述输入部件自所述触摸面板分开设置,所述致动器仅向所述输入部件及所述触摸面板中的所述输入部件传递振动。根据该方式,因为没有必要向触摸面板本身传递振动,所以能够使输入部件有效地振动。

在第一发明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所述输入部件是透光板。在本发明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所述输入部件是透光片。

在第一发明中,理想的是,具有覆盖所述输入部件的周围的挠性片。根据该方式,能够抑制异物等向内部的侵入。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第二发明提供一种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显示部件;透光性的触摸面板,所述透光性的触摸面板与所述显示部件重叠配置;面板保持架,所述面板保持架支承所述显示部件;以及致动器,所述致动器向构成针对所述触摸面板的输入面的输入部件传递所述输入面的面内方向的振动而不与所述面板保持架连接,所述输入部件经由具备弹性及粘弹性的至少一方的第一弹性部件支承于所述面板保持架。

在第二发明中,构成针对触摸面板的输入面的输入部件经由第一弹性部件支承于面板保持架,致动器相对于输入部件传递输入面的面内方向的振动。因此,能够使触摸输入面的操作者经由输入部件感到振动。另外,致动器向输入部件传递振动而不与面板保持架连接,因此,即使在操作者用力按压输入面的情况下,因为致动器与面板保持架独立地振动,所以也能够将振动适当地传递给操作者。

在第二发明中,理想的是,所述致动器及所述第一弹性部件设置成相对于所述输入部件在所述显示部件所在的一侧与所述输入部件重叠。根据该方式,因为在输入部件的周围不存在致动器及第一弹性部件,所以容易采用将输入部件的周围的周边区域变窄的方式、或配置其它部件的方式等。

在第二发明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设置有多个所述致动器。根据该方式,能够实现通过多个致动器向操作者传递同一方向的强烈的振动的方式、或通过多个致动器向操作者传递不同方向的振动的方式。

在第二发明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从与所述输入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所述多个致动器配合成以所述输入部件的中心位置为中心的点对称或者以穿过所述中心位置的虚拟线为中心的线对称。根据该方式,能够向操作者传递期望的振动。

在第二发明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所述多个致动器各自具备:支承体,所述支承体向所述输入部件传递振动;可动体;第二弹性部件,所述第二弹性部件具备弹性及粘弹性的至少一方,与所述支承体和所述可动体连接;磁驱动电路,所述磁驱动电路相对于所述支承体在所述面内方向驱动所述可动体。在第二发明中,致动器将振动传递给输入部件而不与面板保持架连接,因此,可以采用经由致动器的支承体将振动传递给操作者的方式。

在第二发明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所述多个致动器各自作为所述磁驱动电路具有第一磁驱动电路和第二磁驱动电路,所述第一磁驱动电路相对于所述支承体在所述面内方向的第一方向上驱动所述可动体;所述第二磁驱动电路相对于所述支承体在所述面内方向的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驱动所述可动体。

在第二发明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所述多个致动器包含第一致动器和第二致动器,所述第一致动器是所述磁驱动电路相对于所述支承体在所述面内方向的第一方向上驱动所述可动体的致动器,所述第二致动器是所述磁驱动电路相对于所述支承体在所述面内方向的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驱动所述可动体的致动器。

在第二发明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所述输入部件设置成能与所述触摸面板一体振动,所述致动器向所述输入部件及所述触摸面板的至少一方传递振动。

在第二发明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所述输入部件从所述触摸面板分离设置,所述致动器仅向所述输入部件及所述触摸面板中的所述输入部件传递振动。根据该方式,因为没有必要向触摸面板本身传递振动,所以能够使输入部件有效地振动。

在第二发明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所述面板保持架具备位于所述显示部件的周围的侧板部,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与所述侧板部连接。

在第二发明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所述侧板部具备向与所述输入部件相反侧凹陷的台阶部,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与所述台阶部连接。根据该方式,能够实现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的薄型化。

在第二发明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所述第一弹性部件配置成填埋所述显示部件和所述触摸面板之间。根据该方式,在显示部件和触摸面板之间不存在显示部件和空气层的界面或触摸面板和空气层的界面。因此,在显示部件和触摸面板之间,能够抑制显示部件或触摸面板的界面的反射。

在第二发明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所述输入部件是透光板。在本发明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所述输入部件是透光片。

在第二发明中,理想的是,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在全周相连。根据该方式,能够抑制异物等向内部的侵入。

在第二发明中,理想的是,具有覆盖所述输入部件的周围的挠性片。根据该方式,能够抑制异物等向内部的侵入。

发明效果

在第一发明中,致动器能够向构成针对触摸面板的输入面的输入部件传递输入面的面内方向的振动,因此,触摸输入面的操作者能够经由输入部件感到振动。另外,在第一发明中,因为致动器经由第一弹性部件支承于面板保持架,所以即使在操作者用力按压输入面的情况下,因为致动器与面板保持架独立地振动,所以也能够将振动适当地传递给操作者。

在第二发明中,构成相对于触摸面板的输入面的输入部件经由第一弹性部件支承于面板保持架,致动器相对于输入部件传递输入面的面内方向的振动。因此,能够使触摸输入面的操作者经由输入部件感到振动。另外,由于致动器向输入部件传递振动而不与面板保持架连接,因此,即使在操作者用力按压输入面的情况下,因为致动器与面板保持架独立地振动,所以也能够将振动适当地传递给操作者。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用于图1所示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的致动器的结构例的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的致动器的剖视图。

图5是图3所示的致动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图3所示的致动器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在图3所示的致动器的主要部分中,从可动体及支承体卸下了一部分磁铁或线圈等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第一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9是第一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10是第一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11是第一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12是第一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13是第一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14是第一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15是第一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第一发明的实施方式10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的致动器1的布局的说明图。

图17是用于第一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的致动器的说明图。

图18是第一发明的实施方式12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的说明图。

图19是表示第二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20是图19所示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21是第二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22是第二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23是第二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24是第二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25是表示第二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的致动器1的布局的说明图。

图26是用于第二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的致动器的说明图。

图27是第二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8说明第一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阐明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或致动器1的布局等,将相互交叉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y轴方向及z轴方向,对x轴方向的一侧标注x1,对x轴方向的另一侧标注x2,对y轴方向的一侧标注y1,对y轴方向的另一侧标注y2,对z轴方向的一侧标注z1,对z轴方向的另一侧标注z2进行说明。另外,x轴方向及y轴方向是沿着针对触摸面板的输入面的方向,z轴方向是相对于输入面的法线方向。

[实施方式1]

(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的结构)

图1是表示第一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的平面结构的一例的说明图。图2是图1所示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的剖视图。另外,图1中,关于各致动器1产生的振动方向,由粗箭头表示。图1及图2所示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具有显示部件120、相对于显示部件120重叠配置在z轴方向的另一侧z2的透光性的触摸面板130、支承显示部件120的面板保持架140。在本方式中,显示部件120是液晶面板121,相对于液晶面板121在与触摸面板130相反侧设有背光灯装置122。面板保持架140具有内侧收容液晶面板121及背光灯装置122的第一保持架150和在与显示部件120相反侧(z轴方向的一侧z1)支承第一保持架150的第二保持架160。第一保持架150具有在z轴方向的一侧z1支承液晶面板121及背光灯装置122的底板部151和环绕液晶面板121及背光灯装置122的周围的侧板部152。第二保持架160是板状。

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具有构成针对触摸面板130的输入面115的透光性的输入部件110和向输入部件110传递输入面115的面内方向的振动的致动器1。另外,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具有与致动器1和面板保持架140连接的第一弹性部件180,致动器1经由第一弹性部件180支承于面板保持架140的第二保持架160。在此,输入部件110及触摸面板130不与面板保持架140连接。

在本方式中,如图3~图7所说明,致动器1具备:向输入部件110传递振动的支承体5、可动体4、与支承体5和可动体4连接的第二弹性部件7、相对于支承体5驱动可动体4的磁驱动电路(未图示),可动体4经由第二弹性部件7支承于支承体5上。如后述,该致动器1产生相互正交的两个方向(第一方向l1及第二方向l2)的振动。在本方式中,第一方向l1图示为沿着x轴方向的方向,第二方向l2图示为沿着y轴方向的方向。

在本方式中,第一弹性部件180具备弹性及粘弹性的至少一方,第一弹性部件180配置于致动器1和第二保持架160之间。致动器1配置有多个,第一弹性部件180配置在多个致动器1各自和第二保持架160之间。在本方式中,第一弹性部件180由粘弹性体构成。作为该粘弹性体,可以使用:天然橡胶、二烯橡胶(例如,丁苯橡胶、异戊二烯橡胶、丁二烯橡胶、氯丁二烯橡胶、丙烯腈丁二烯橡胶等)、非二烯橡胶(例如,丁基橡胶、乙丙橡胶、三元乙丙橡胶、聚氨酯橡胶、硅橡胶、氟橡胶等)、热塑性弹性体等各种橡胶材料及它们的改性材料。另外,作为粘弹性体,可以使用硅凝胶等凝胶。

触摸面板130是静电容量方式的触摸面板131,输入部件110由透光板111构成。另外,触摸面板130和输入部件110(透光板111)通过粘接剂等固定。输入部件110的尺寸大于触摸面板130的尺寸,具有从触摸面板130向沿着输入面115的面内方向伸出的伸出部116。在本方式中,致动器1连接到触摸面板130的伸出的伸出部116,而不与触摸面板130连接。另外,致动器1相对于伸出部116连接到显示部件120所在的背面侧(z轴方向的一侧z1),致动器1及第一弹性部件180从z轴方向观察时与伸出部116重叠。因此,从z轴方向观察,致动器1及第一弹性部件180未从输入部件110向外侧伸出。

在这样构成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中,多个致动器1分别向输入部件110传递沿着x轴方向的第一方向l1的振动、及沿着y轴方向的第二方向l2的振动。在本方式中,在从沿着z轴方向的第三方向l3观察时,多个致动器1配置于输入部件110的中心位置o110的周围。输入部件110的平面形状是四边形。更具体而言,输入部件110的平面形状是长四边形,合计四个致动器1分别配置于输入部件110的四个边的中央附近。因此,从z轴方向观察时,多个致动器1配置成以输入部件110的中心位置o110为中心的点对称。另外,多个致动器1配置成以穿过输入部件110的中心位置o110并沿x轴方向延伸的第一虚拟线l10为中心的线对称,并且,配置成以穿过输入部件110的中心位置o110并沿y轴方向延伸的第二虚拟线l20为中心的线对称。

(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的动作)

在这样构成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中,当用指尖触摸输入面115的规定位置时,控制部(未图示)驱动多个致动器1。因此,从致动器1输出的振动传递到输入部件110。因此,能够将震动传递给操作者的指尖。此时,无论在多个致动器1的哪一个中产生x轴方向的振动时,操作者均会感到x轴方向的振动。另外,无论在多个致动器1的哪一个中产生y轴方向的振动时,操作者均会感到y轴方向的振动。此时,例如,在y轴方向的振动中,如果使在向y轴的一侧y1移动时和向另一侧y2移动时使振动的加速度不同,操作者就会感到在y轴方向上具有方向性的振动。另外,在多个致动器1中、隔着中心位置o110位于相反侧的致动器1中,也可以产生具有绕中心位置o110的反方向的方向性的振动。在这种情况下,操作者从输入部件110感到具有绕中心位置o110的一侧的方向性的振动。

(致动器1的具体的结构例)

图3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中使用的致动器1的结构例的立体图。图4是图3所示的致动器1的剖视图,图4(a)、(b)分别是沿着穿过致动器1的中央部分的线切断致动器1时的xz剖视图、及沿着穿过致动器1的中央部分的线切断致动器1时的yz剖视图。图5是图3所示的致动器1的分解立体图。此外,以下说明的致动器1产生相互正交的两个方向(第一方向l1及第二方向l2)的振动,但在以下的说明中,第一方向l1图示为沿着x轴方向的方向,第二方向l2图示为沿着y轴方向的方向。另外,在致动器1中,第三方向l3是沿着z轴方向的方向。

在图3、图4及图5中,在致动器1中,第一磁驱动电路10具有保持于支承体5上的第一线圈12和保持于可动体4上的第一磁铁11,第一磁铁11和第一线圈12在z轴方向(第三方向l3)上对置。第二磁驱动电路20具有保持于支承体5上的第二线圈22和保持于可动体4上的第二磁铁21,第二磁铁21和第二线圈22在z轴方向(第三方向l3)上对置。第一磁驱动电路10产生第一方向l1的驱动力,第二磁驱动电路20产生第二方向l2的驱动力。在此,第一磁铁11及第一线圈12配置于在第一方向l1上分开的两个部位。即,第一磁驱动电路10配置于在第一方向l1上分开的两个部位。另外,第二磁铁21及第二线圈22配置于在第二方向l2上分开的两个部位。即,第二磁驱动电路20配置于在第二方向l2上分开的两个部位。

(支承体5的结构)

图6是图3所示的致动器1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在图3所示的致动器1的主要部分中,从可动体4及支承体5卸下了一部分磁铁或线圈等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支承体5具有位于z轴方向的一侧z1的第一壳体56、在z轴方向的另一侧z2盖在第一壳体56上的第二壳体57、配置于第一壳体56与第二壳体57之间的保持架58(支承体侧保持架),第一壳体56和第二壳体57二者之间夹着保持架58通过四条固定螺丝59固定。

第二壳体57具有从z轴方向观察时具有四边形的平面形状的端板部571和从端板部571的各边缘向第一壳体56侧突出的四个侧板部572。在端板部571上,在中央形成有圆形的孔576,在四个角形成有固定孔575。在四个侧板部572的中央部形成有从z轴方向的一侧z1向另一侧z2切出的缺口部573。在第一方向l1的另一侧l2的侧板部572,形成有将缺口部573的相邻部分切掉z轴方向的高度的一部分的缺口部574。此外,在后述的第二发明中,在y轴方向y的另一侧y2的侧板部572,形成有将缺口部573的相邻部分切掉z轴方向的高度的一部分的缺口部574。

第一壳体56具备从z轴方向观察时具有四边形的平面形状的端板部561和从端板部561的四个角朝向第二壳体57的端板部571突出的凸台部562。在端板部561的中央形成有圆形的孔566。凸台部562具备形成于z轴方向的中途位置的台阶面563和从台阶面563向z轴方向的另一侧z2突出的圆筒部564。因此,通过将固定螺丝59拧入从第二壳体57的固定孔575并从z轴方向的另一侧z2拧入第一壳体56的凸台部562,第一壳体56的端板部571被固定在侧板部572的z轴方向的一侧z1的端部。第一壳体56具备与第二壳体57的缺口部574在第一方向l1上对置的立起部565,立起部565与缺口部574之间构成配置基板6的狭缝。在基板6上连接向第一线圈12及第二线圈22供电的供电线等。

如图4、图6及图7所示,在第一壳体56和第二壳体57之间,沿z轴方向重叠配置有两个保持架58。两个保持架58的基本的结构是共通的,在中央形成有孔583。在本方式中,孔583是圆形。在两个保持架58的四个角形成有圆形孔581,保持架58保持在凸台部562的圆筒部564插入圆形孔581内并被定位在台阶面563上的状态。在保持架58的四个边的中央形成有向内周侧凹陷的凹部582。

在此,两个保持架58是使相同结构的板状部件在z轴方向上翻转而形成的部件。因此,从两个保持架58中、配置于z轴方向的一侧z1的保持架58朝向第一壳体56突出有柱状突起585,从配置于z轴方向的另一侧z2的保持架58朝向第二壳体57突出有多个柱状突起585。另外,在多个柱状突起585的任何一个中,都在前端部形成有球状的抵接部586。因此,在将第一壳体56和第二壳体57通过固定螺丝59固定并且二者之间夹着保持架58时,第一壳体56、两个保持架58及第二壳体57在z轴方向上被可靠地定位。

(第一线圈12及第二线圈22的配置)

在两个保持架58中,在被凹部582和孔583夹着的四个部位形成有长孔状的贯通孔589。在两个保持架58各自上,第一磁驱动电路10的第一线圈12被保持在四个部位的贯通孔589中、在第二方向l2上分开的两个贯通孔589的内侧。另外,在两个保持架58各自中,第二磁驱动电路20的第二线圈22被保持于在第三方向l3上分开的两个贯通孔589的内侧。因此,两个保持架58各自保持第z轴方向上的一段第一线圈12及第二线圈22,在支承体5侧,第一线圈12及第二线圈22沿z轴方向重叠配置两段。第一线圈12是作为有效边的长边沿第二方向l2延伸的扁平的空芯线圈,第二线圈22是作为有效边的长边沿第一方向l1延伸的扁平的空芯线圈。

(可动体4的结构)

可动体4具有相对于两个保持架58位于z轴方向的一侧z1的板状的第一保持架41(可动体侧保持架)、相对于两个保持架58位于z轴方向的另一侧z2的板状的第二保持架42(可动体侧保持架)、配置于两个保持架58之间的板状的第三保持架43(可动体侧保持架)。第一保持架41、第二保持架42及第三保持架43各自具有向第一方向l1及第二方向l2的两侧突出的四个突出部45,从z轴方向观察时形成+(正)形状。形成于第一保持架41上的突出部45的前端部成为向z轴方向的另一侧z2折弯的接合部44,形成于第二保持架42上的突出部45的前端部成为向z轴方向的一侧z1折弯的接合部44。因此,在将第一保持架41、第二保持架42及第三保持架43重叠时,第一保持架41、第二保持架42及第三保持架43的各突出部45的前端部相连接。因此,通过用粘接或焊接等方法将第一保持架41、第二保持架42及第三保持架43的各突出部45的前端部彼此接合,第一保持架41、第二保持架42及第三保持架43成为一体连接的状态。

(第一磁铁11及第二磁铁21的配置)

第一保持架41、第二保持架42及第三保持架43在向第一方向l1及第二方向l2的两侧突出的四个突出部45分别形成有矩形的贯通孔419、429、439。第一磁驱动电路10的第一磁铁11保持在四个突出部45中、在第一方向l1上分开的两个突出部45的贯通孔419、429、439中。另外,第二磁驱动电路20的第二磁铁21保持于在第二方向l2上分开的两个突出部45的贯通孔419、429、439中。因此,第一保持架41、第二保持架42及第三保持架43分别保持z轴方向上的一段第一磁铁11及第二磁铁21。

这样,在第一磁驱动电路10中,多个第一线圈12在z轴方向上重叠配置于多段,并且,第一磁铁11配置于多个第一线圈12各自的z轴方向的两侧。另外,在第二磁驱动电路20中,多个第二线圈22在z轴方向上重叠配置于多段,并且,第二磁铁21配置于多个第二线圈22各自的z轴方向的两侧。在本方式中,第一线圈12及第二线圈22在z轴方向上重叠配置于两段,并且,第一磁铁11及第二磁铁21配置于两段第一线圈12及第二线圈22各自的z轴方向的两侧。第一磁铁11是磁化分极线沿第二方向l2延伸的板状磁铁,第二磁铁21是磁化分极线沿第一方向l1延伸的板状磁铁。

在此,相对于被保持于第一保持架41上的第一磁铁11及第二磁铁21,在z轴方向的一侧z1重叠配置有背轭8。另外,相对于被保持于第二保持架42上的第一磁铁11及第二磁铁21,在z轴方向的另一侧z2重叠配置有背轭8。背轭8的尺寸大于第一磁铁11及第二磁铁21的尺寸(贯通孔419、429的尺寸),通过粘接剂等方法固定于第一保持架41及第二保持架42上。

(第二弹性部件7的结构)

在设于第一保持架41上的背轭8和第一壳体56的端板部561之间,在四个部位设有与背轭8和第一壳体56相连接的第二弹性部件7。另外,在设于第二保持架42上的背轭8和第二壳体57的端板部571之间,在四个部位设有与背轭8和第二壳体57相连接的第二弹性部件7。

在本方式中,第二弹性部件7具备弹性及粘弹性的至少一方。在本方式中,第二弹性部件7由粘弹性体构成。作为该粘弹性体,可以使用天然橡胶、二烯橡胶(例如,丁苯橡胶、异戊二烯橡胶、丁二烯橡胶、氯丁二烯橡胶、丙烯腈丁二烯橡胶等)、非二烯橡胶(例如,丁基橡胶、乙丙橡胶、三元乙丙橡胶、聚氨酯橡胶、硅橡胶、氟橡胶等)、热塑性弹性体等各种橡胶材料及它们的改性材料。另外,作为粘弹性体,可以使用硅凝胶等凝胶。在本方式中,第二弹性部件7由设于可动体4和支承体5之间的凝胶状缓冲部件70构成。在本方式中,凝胶状缓冲部件70由板状的硅凝胶构成。凝胶状缓冲部件70的平面形状为矩形等多边形,在第一壳体56的端板部561及第二壳体57的端板部571中,配置凝胶状缓冲部件70的部位形成凹部569、579(参照图4)。

凝胶状缓冲部件70具备粘弹性,根据其伸缩方向,具备线性或非线性的伸缩特性。例如,板状的凝胶状缓冲部件70当在沿其厚度方向(轴方向)按压而压缩变形时,具备非线性分量大于线性分量的伸缩特性。另一方面,在厚度方向(轴方向)上拉伸伸展的情况下,具备线性分量大于非线性分量的伸缩特性。另外,在与厚度方向(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剪切方向)上变形的情况下,也具有线性分量大于非线性分量的变形特性。在本方式中,凝胶状缓冲部件70由方柱状的硅凝胶构成。

(止动机构50的结构)

如图4等所示,在第一保持架41的中央部,外径小于保持架58的孔583的凸状连接部411朝向z轴方向的另一侧z2突出,在第二保持架42的中央部,外径小于保持架58的孔583的凸状连接部421朝向z轴方向的一侧z1突出。在第三保持架43的中央部,外径小于保持架58的孔583的凸状连接部431朝向z轴方向的一侧z1突出,外径小于保持架58的孔583的凸状连接部432朝向z轴方向的另一侧z2突出。第三保持架43的凸状连接部431在保持架58的孔583的内侧与第一保持架41的凸状连接部411抵接。第三保持架43的凸状连接部432在保持架58的孔583的内侧与第二保持架42的凸状连接部421抵接。在第三保持架43的凸状连接部431、432的前端部形成有定位用的凸部433、434,另一方面,在第一保持架41及第二保持架42的凸状连接部411、421的前端部形成有供凸部433、434嵌入的凹部413、423。另外,第三保持架43的凸状连接部431通过粘接剂等与第一保持架41的凸状连接部411接合,第三保持架43的凸状连接部432通过粘接剂等与第二保持架42的凸状连接部421接合。因此,第一保持架41、第二保持架42及第三保持架43在保持架58的孔583的内侧通过由凸状连接部411、431、432、421构成的主体部40相连接。

其结果是,设于支承体5上的保持架58的孔583的内侧的壁部584环绕设于可动体4上的主体部40的周面,构成限制可动体4向与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可动范围的止动机构50。

(致动器1的动作等)

在本方式的致动器1中,当对第一磁驱动电路10的第一线圈12通上交流电时,能够使可动体4沿第一方向l1振动。另外,当对第二磁驱动电路20的第二线圈22通上交流电时,能够使可动体4沿第二方向l2振动。此时,因为致动器1的重心在第一方向l1及第二方向l2上变动,所以参照图1进行了说明的输入部件110沿第一方向l1及第二方向l2振动。因此,操作者能够感觉第一方向l1的振动及第二方向l2的振动。另外,如果调节对第一线圈12施加的交流波形,使可动体4向第一方向l1的一侧移动的速度和可动体4向第一方向l1的另一侧移动的速度不同,则操作者能够感觉在第一方向l1上具有方向性的振动。同样,如果调节对第二线圈22施加的交流波形,使可动体4向第二方向l2的一侧移动的速度和可动体4向第二方向l2的另一侧移动的速度不同,则操作者能够感觉在第二方向l2上具有方向性的振动。

在此,在第一磁驱动电路10及第二磁驱动电路20中,第一线圈12和第一磁铁11在z轴方向(第三方向l3)上对置,第二线圈22和第二磁铁21在z轴方向上对置。因此,即使在设置了第一磁驱动电路10及第二磁驱动电路20的情况下,也能够相对减小致动器1的z轴方向的尺寸。因此,在第一磁驱动电路10及第二磁驱动电路20中,可以将第一线圈12及第二线圈22在z轴方向重叠配置于两段,并且,将第一磁铁11及第二磁铁21配置于两段第一线圈12及第二线圈22各自的z轴方向的两侧,增大第一磁驱动电路10及第二磁驱动电路20的功率,即使在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相对减小致动器1的z轴方向的尺寸。另外,由于将第一磁铁11及第二磁铁21配置在两段第一线圈12及第二线圈22各自的z轴方向的两侧,因此与磁铁仅与线圈的一面对置的情况相比,磁通量泄漏少。因此,能够增大用于使可动体4移动的推力。

另外,第一磁驱动电路10设于在第一方向l1上分开且从z轴方向观察时重叠的两个部位。另外,第二磁驱动电路20设于在第二方向l2上分开且从z轴方向观察时重叠的两个部位。因此,在驱动第一磁驱动电路10及第二磁驱动电路20使可动体4沿第一方向l1及第二方向l2振动时,可动体4不容易围绕沿z轴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所以能够使可动体4有效地振动。

另外,在本方式中,利用在第一方向l1上分开的第一磁驱动电路10之间及在第二方向l2上分开的第二磁驱动电路20之间,设有限制可动体4在与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可动范围的止动机构50。因此,在可动体4沿第一方向l1及第二方向l2振动时,第二弹性部件7(凝胶状缓冲部件70)在剪切剪切方向上变形,但可以将可动体4的移动范围设为凝胶状缓冲部件70的剪切方向的极限变形量以下。因此,即使可动体4最大限度地振动,因为凝胶状缓冲部件70不会伸展极限变形量以上,所以也能够避免凝胶状缓冲部件70被破坏。另外,由于利用在第一方向l1上分开的第一磁驱动电路10之间及在第二方向l2上分开的第二磁驱动电路20之间设置止动机构50,因此即使在设置了止动机构50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致动器1的大型化。

另外,在致动器1中,在将与可动体4和支承体5连接的第二弹性部件7设为弹簧部件的情况下,有时可动体4以与可动体4的质量和弹簧部件的弹簧常数对应的频率共振,但在本方式中,第二弹性部件7使用凝胶状缓冲部件70。另外,在本方式中,第二弹性部件7仅使用凝胶状缓冲部件70,凝胶状缓冲部件70具有根据其变形方向而不存在弹簧分量、或者弹簧分量少的变形特性。因此,能够抑制可动体4的共振。另外,凝胶状缓冲部件70通过粘接等方法固定于可动体4及支承体5双方。因此,能够防止凝胶状缓冲部件70伴随可动体4的移动而移动。因此,因为作为第二弹性部件7可以仅使用凝胶状缓冲部件70,所以能够简化致动器1的结构。另外,凝胶状缓冲部件70的针入度为90度~110度。因此,凝胶状缓冲部件70在发挥减振功能方面具有足够的弹性,并且,不容易产生凝胶状缓冲部件70断裂并飞散的事态。

另外,可动体4在第一方向l1及第二方向l2上移动时,凝胶状缓冲部件70在与厚度方向(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剪切方向)上变形。因此,在致动器1中,在使可动体4沿第一方向l1及第二方向l2振动时,使用凝胶状缓冲部件70的剪切方向的变形特性。在此,就凝胶状缓冲部件70的剪切方向的变形特性而言,线性分量比非线性分量多。因此,在致动器1的驱动方向(第一方向l1及第二方向l2)上,能够获得直线性良好的振动特性。

(本方式的主要效果)

如以上说明,在本方式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中,因为致动器1能够向构成针对触摸面板130的输入面115的输入部件110传递输入面115的面内方向的振动,所以可以使触摸输入面115的操作者经由输入部件110感到振动。另外,在本方式中,因为致动器1经由第一弹性部件180相对于面板保持架140来支承,所以即使在操作者用力按压输入面115的情况下,致动器1也能够与面板保持架140独立地振动。因此,能够将振动适当地传递给操作者。

另外,致动器1及第一弹性部件180设置为相对于输入部件110在显示部件120所在的一侧与输入部件110重叠。因此,因为在输入部件110的周围不存在致动器1及第一弹性部件180,所以容易采用将输入部件110的周围的周边区域变窄的方式、配置其它部件的方式等。

另外,致动器1设有多个,因此,能够实现通过多个致动器1将同一方向的强烈的振动传递给操作者的方式、通过多个致动器1将不同方向的振动传递给操作者的方式。另外,从第三方向l3(z轴方向)观察时,多个致动器1围绕输入部件110的中心位置o110配置,因此,能够将由多个致动器1产生的振动高效地传递到共通的输入部件110,并且,通过由多个致动器1产生不同的振动,能够使共通的输入部件110进行期望的振动。特别是,在本方式中,在从与输入面115正交的z轴方向观察时,多个致动器1配置成以输入部件110的中心位置o110为中心的点对称、或者以穿过中心位置o110的虚拟线为中心的线对称。因此,能够将由多个致动器1产生的振动高效地传递到共通的输入部件110,并且,通过由多个致动器1产生不同的振动,能够使共通的输入部件110进行期望的振动。

另外,在致动器1中,可动体4经由第二弹性部件7相对于支承体5支承,因此,能够经由致动器1的支承体5将振动传递给操作者。在这种情况下,致动器1也经由第一弹性部件180相对于面板保持架140支承,所以也能够经由支承体5将振动传递给操作者。

另外,多个致动器1各自具有使可动体4在第一方向l1上振动的第一磁驱动电路10和使可动体4在第二方向l2上振动的第二磁驱动电路20。因此,通过由多个致动器1产生不同的振动,能够使共通的输入部件110进行期望的振动。

[实施方式2]

图8是第一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的剖视图。此外,本方式及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对共通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它们的说明。在实施方式1中,显示部件120是液晶面板121,但在本方式中,如图8所示,显示部件120是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125。因此,未设置图2所示的背光灯装置122。根据该结构,与显示部件120为液晶面板121的情况不同,不需要背光灯装置122,因此,能够实现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的薄型化。

[实施方式3]

图9是第一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的剖视图。在实施方式1中,致动器1连接在输入部件110上,但在本方式中,如图9所示,由于输入部件110和触摸面板130的尺寸相等,因此,致动器1连接在触摸面板130的端部135。另外,输入部件110和触摸面板130通过粘接剂等固定。因此,因为致动器1的振动经由触摸面板130传递到输入部件110,所以能够致动器1的振动专递给操作者的指尖。

[实施方式4]

图10是第一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的剖视图。在实施方式1中,触摸面板130是静电容量方式的触摸面板131,但在本方式中,如图10所示,触摸面板130是电阻膜方式的触摸面板132。因此,在本方式中,作为输入部件110使用透光片112,能够将指尖的力传递到触摸面板130。

在这样构成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中,与实施方式3同样,致动器1连接在触摸面板130的端部135。另外,触摸面板130和透光片112通过粘接剂等固定。因此,因为致动器的振动经由触摸面板130传递到输入部件110,所以能够将致动器1的振动传递给操作者的指尖。

[实施方式5]

图11是第一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的剖视图。在实施方式4中,显示部件120是液晶面板121,但在本方式中,如图11所示,显示部件120是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125。因此,未设置图10所示的背光灯装置122。

[实施方式6]

图12是第一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的剖视图。在实施方式1中,触摸面板130被固定于输入部件110上,但在本方式中,触摸面板130和输入部件110是分开的,触摸面板130固定于面板保持架140的第一保持架150上。另外,在触摸面板130上粘接有由盖玻璃或透光性树脂板等构成的板状罩136,但板状罩136不与输入部件110接触。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触摸面板130是静电容量方式的触摸面板131,因此,只要操作者使指尖接触输入部件110的输入面115,就能够进行输入。

在该结构的情况下,因为触摸面板130的尺寸小于输入部件110的尺寸,所以致动器1连接到输入部件110(透光板111)的伸出部116。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致动器1的振动传递到输入部件110,但不传递到触摸面板130。因此,具有使输入部件110振动所需的功率小的优点。

[实施方式7]

图13是第一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的剖视图。如图13所示,在本方式中,与实施方式6同样,触摸面板130和输入部件110也是分开的,触摸面板130固定于面板保持架140的第一保持架150上。另外,在触摸面板130上粘接有由盖玻璃或透光性树脂板等构成的板状罩136,但板状罩136不与输入部件110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因为触摸面板130是静电容量方式的触摸面板131,所以即使操作者使指尖与输入部件110的输入面115接触,也能够进行输入。

在此,输入部件110是透光片112。因此,在本方式中,片保持架190安装在透光片112的伸出部116,且经由片保持架190将输入部件110和致动器1连接。在这样的结构中,因为致动器1的振动经由片保持架190传递到输入部件110(透光片112),所以能够将振动传递给操作者的指尖。另外,致动器1的振动传递到输入部件110,但不传递到触摸面板130。因此,具有使输入部件110振动所需的功率小的优点。

[实施方式8]

图14是第一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的剖视图。如图14所示,在本方式中,与实施方式6同样,触摸面板130和输入部件110分开,触摸面板130固定于面板保持架140的第一保持架150上。因此,致动器1连接到输入部件110(透光板111)的伸出部116。

在此,第一弹性部件180配置于致动器1和面板保持架140的第一保持架150的侧板部152之间。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致动器1也经由第一弹性部件180支承于面板保持架140,因此,即使在操作者用力按压输入面115的情况下,致动器1也能够与面板保持架140独立地振动。因此,能够将振动适当地传递给操作者。

[实施方式9]

图15是第一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的剖视图。如图15所示,在本方式中,与实施方式7同样,触摸面板130和输入部件110分开,触摸面板130被固定于面板保持架140的第一保持架150上。因此,致动器1经由片保持架190连接到输入部件110(透光片112)。

在此,第一弹性部件180配置于致动器1和面板保持架140的第一保持架150的侧板部152之间。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致动器1也经由第一弹性部件180支承于面板保持架140,因此,即使在操作者用力按压输入面115的情况下,致动器1也能够与面板保持架140独立地振动。因此,能够将振动适当地传递给操作者。

[实施方式10]

图16是表示第一发明的实施方式10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的致动器1的布局的说明图。在实施方式1等中,合计四个致动器1分别配置于输入部件110的四个边的中央附近,但在本方式中,如图16所示,合计四个致动器1分别配置于输入部件110的四个角。因此,多个致动器配置成以输入部件110的中心位置o110为中心的点对称。另外,多个致动器配置成以穿过输入部件110的中心位置o110沿第一方向l1(x轴方向)延伸的第一虚拟线l10为中心的线对称,并且,配置成以穿过输入部件110的中心位置o110沿第二方向l2(y轴方向)延伸的第二虚拟线l20为中心的线对称。

[实施方式11]

图17是在第一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中使用的致动器1的说明图。在实施方式1中,一个致动器1产生两个方向的振动,但在本方式中,如图17所示,在多个致动器1中,包含磁驱动电路相对于支承体5在第一方向l1上驱动可动体4的第一致动器1a和磁驱动电路相对于支承体5在第二方向l2上驱动可动体4的第二致动器1b。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一致动器1a及第二致动器1b将第一方向l1的振动、第二方向l2的振动及组合了第一方向l1的振动和第二方向l2的振动的振动传递给操作者的指尖。

[实施方式12]

图18是第一发明的实施方式12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的说明图。在实施方式1等所示的构造中,输入部件110和面板保持架140之间处于开放状态,但在本方式中,如图18所示,输入面115的周围由膜片状的挠性片195覆盖。因此,能够抑制异物等侵入图2等所示的输入部件110和面板保持架140之间。

接着,参照图19~图27说明第二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下说明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10a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的第一发明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的结构是共通的,因此,对共通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另外,在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10a中使用的致动器1的基本结构与在上述的第一发明中说明的致动器1的基本结构相同,所以对共通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出于明确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a或致动器1的设计等的目的,将相互交叉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y轴方向及z轴方向,在x轴方向的一侧标注x1,在x轴方向的另一侧标注x2,在y轴方向的一侧标注y1,在y轴方向的另一侧标注y2,在z轴方向的一侧标注z1,在z轴方向的另一侧标注z2进行说明。另外,x轴方向及y轴方向是沿着针对触摸面板的输入面的方向,z轴方向是相对于输入面的法线方向。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参照的图中,将各部件设为在附图上能识别的程度的大小,因此,各层或各部件中的每一个比例尺都不同。

[实施方式1]

(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a的结构)

图19是表示第二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a的平面结构的一例的说明图。图20是图19所示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a的剖视图。在图19中,关于各致动器1产生的振动方向,由粗箭头表示。图19及图20所示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a具有显示部件120、相对于显示部件120在z轴方向的另一侧z2重叠配置的透光性的触摸面板130、支承显示部件120的面板保持架140a。在本方式中,显示部件120是液晶面板121,相对于液晶面板121在与触摸面板130相反侧设有背光灯装置122。面板保持架140a具有内侧收容显示部件120及背光灯装置122的第一保持架150a和在与显示部件120相反侧(z轴方向的一侧z1)支承第一保持架150a的第二保持架160。第一保持架150a具有在z轴方向的一侧z1支承显示部件120及背光灯装置122的底板部151和环绕显示部件120及背光灯装置122的周围的侧板部152a。第二保持架160是板状。

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a具有构成针对触摸面板130的输入面115的透光性的输入部件110和向输入部件110传递输入面115的面内方向的振动的多个致动器1。输入部件110经由第一弹性部件180a支承于面板保持架140a,能够沿输入面115的面内方向振动。

在本方式中,触摸面板130是静电容量方式的触摸面板131,输入部件110由透光板111构成。另外,触摸面板130和输入部件110(透光板111)通过粘接剂等固定。在此,输入部件110及触摸面板130不与面板保持架140a接触。

输入部件110的尺寸大于触摸面板130的尺寸,具有从触摸面板130向沿着输入面115的面内方向伸出的伸出部116。在本方式中,致动器1与输入部件110中、从触摸面板130伸出的伸出部116连接,不与面板保持架140a连接。

多个致动器1相对于伸出部116均连接到显示部件120所在的背面侧(z轴方向的一侧z1),致动器1及第一弹性部件180a从z轴方向观察时,与伸出部116重叠。因此,从z轴方向观察时,致动器1及第一弹性部件180a未从输入部件110向外侧伸出。

第一弹性部件180a配置成以与触摸面板130和面板保持架140a的侧板部152a连接。因此,输入部件110经由第一弹性部件180a及触摸面板130支承于面板保持架140a,能够与触摸面板130一体地沿输入面115的面内方向振动。在面板保持架140a的侧板部152a形成有向与输入部件110相反侧凹陷的台阶部153a,第一弹性部件180a配置于台阶部153a。因此,可以实现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a的薄型化。

第一弹性部件180a具备弹性及粘弹性的至少一方。在本方式中,第一弹性部件180a由粘弹性体构成。作为该粘弹性体,可使用天然橡胶、二烯橡胶(例如,丁苯橡胶、异戊二烯橡胶、丁二烯橡胶、氯丁二烯橡胶、丙烯腈丁二烯橡胶等)、非二烯橡胶(例如,丁基橡胶、乙丙橡胶、三元乙丙橡胶、聚氨酯橡胶、硅橡胶、氟橡胶等)、热塑性弹性体等各种橡胶材料及它们的改性材料。另外,作为粘弹性体,可以使用硅凝胶等凝胶。

在此,第一弹性部件180a在全周相连接。因此,能够抑制异物等侵入触摸面板130和显示部件120之间。

在本方式中,如参照图3~图7所述,致动器1具备向输入部件110传递振动的支承体5、可动体4、与支承体5和可动体4连接的第二弹性部件7、相对于支承体5驱动可动体4的磁驱动电路(未图示),可动体4经由第二弹性部件7支承于支承体5。如上所述,该致动器1产生相互正交的两个方向(第一方向l1及第二方向l2)的振动。在本方式中,第一方向l1图示为沿着x轴方向的方向,第二方向l2图示为沿着y轴方向的方向。

在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a中,多个致动器1分别向输入部件110传递沿着x轴方向的第一方向l1的振动及沿着y轴方向的第二方向l2的振动。在本方式中,在从沿着z轴方向的第三方向l3观察时,多个致动器1配置于输入部件110的中心位置o110的周围。输入部件110的平面形状为四边形。更具体而言,输入部件110的平面形状为长四边形,合计四个致动器1分别配置于输入部件110的四个边的中央附近。因此,在从z轴方向观察时,多个致动器1配置成以输入部件110的中心位置o110为中心的点对称。另外,多个致动器1配置成以穿过输入部件110的中心位置o110沿x轴方向延伸的第一虚拟线l10为中心的线对称,并且,配置成以穿过输入部件110的中心位置o110沿y轴方向延伸的第二虚拟线l20为中心的线对称。

(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a的动作)

在这样构成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a中,当指尖触摸输入面115的规定位置时,控制部(未图示)驱动多个致动器1。因此,将从致动器1输出的振动传递到输入部件110。因此,能够将振动传递给操作者的指尖。此时,无论在多个致动器1的哪一个中产生x轴方向的振动时,操作者均感到x轴方向的振动。另外,无论在多个致动器1的任何一个中产生y轴方向的振动时,操作者均感到y轴方向的振动。此时,例如,在y轴方向的振动中,如果使在向y轴的一侧y1移动时和向另一侧y2移动时使振动的加速度不同,则操作者感到在y轴方向上具有方向性的振动。另外,在多个致动器1中、隔着中心位置o110位于相反侧的致动器1中,也可以产生具有围绕中心位置o110的反方向的方向性的振动。在这种情况下,操作者从输入部件110感到具有绕中心位置o110的一侧的方向性的振动。

(致动器1的具体的结构例)

图19等所示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a中使用的致动器1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的致动器1相同。因此,该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a中使用的致动器1是与图3~图7所示的致动器1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共通的结构标注相同符号,省略它们的详细说明。即,该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a中使用的致动器1如上述的第一发明中所述,因此,这里省略详细的说明。此外,第二发明中说明的致动器1产生相互正交的两个方向(第一方向l1及第二方向l2)的振动,但在以下的说明中,第一方向l1图示为沿着x轴方向的方向,第二方向l2图示为沿着y轴方向的方向。另外,在致动器1中,第三方向l3是沿着z轴方向的方向。

(致动器1的动作等)

同样,该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a中使用的致动器1的动作等的说明与图3~图7所示的致动器1大致相同,因此,这里省略详细的说明。

(本方式的主要效果)

如以上说明,在本方式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a中,构成针对触摸面板130的输入面115的输入部件110经由第一弹性部件180a支承于面板保持架140a,致动器1向输入部件110传递输入面115的面内方向的振动。因此,触摸输入面115的操作者能够经由输入部件感到振动。另外,致动器1向输入部件110传递振动而不与面板保持架140a连接,因此,即使在操作者用力按压输入面115的情况下,因为致动器1与面板保持架140a独立地振动,所以也能够将振动适当地传递给操作者。

另外,致动器1及第一弹性部件180a设置为相对于输入部件110在显示部件120所在的一侧与输入部件110重叠。因此,因为在输入部件110的周围不存在致动器1及第一弹性部件180a,所以容易采用将输入部件110的周围的周边区域变窄的方式、配置其它部件的方式等。

另外,致动器1设置有多个,因此,能够实现通过多个致动器1将同一方向的强烈的振动传递给操作者的方式、通过多个致动器1将不同方向的振动传递给操作者的方式。另外,从第三方向l3(z轴方向)观察时,多个致动器1围绕输入部件110的中心位置o110配置,因此,能够将由多个致动器1产生的振动高效地传递到共通的输入部件110,并且,通过由多个致动器1产生不同的振动,能够使共通的输入部件110进行期望的振动。特别是,在本方式中,在从与输入面115正交的z轴方向观察时,多个致动器1配置成以输入部件110的中心位置o110为中心的点对称、或者以穿过中心位置o110的虚拟线为中心的线对称。因此,能够将由多个致动器1产生的振动高效地传递到共通的输入部件110,并且,通过由多个致动器1产生不同的振动,能够使共通的输入部件110进行期望的振动。

另外,在致动器1中,可动体4经由第二弹性部件7支承于支承体5,因此,能够经由致动器1的支承体5向输入部件110传递振动。在这种情况下,因为致动器1的支承体5未与面板保持架140a连接,所以能够经由致动器1的支承体5向输入部件110传递振动。

另外,多个致动器1各自具有使可动体4沿第一方向l1振动的第一磁驱动电路10和使可动体4沿第二方向l2振动的第二磁驱动电路20。因此,通过由多个致动器1产生不同的振动,能够使共通的输入部件110进行期望的振动。

[实施方式2]

图21是第二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a的剖视图。此外,本方式及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对共通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它们的说明。在实施方式1中,致动器1连接在输入部件110上,但在本方式中,如图21所示,输入部件110和触摸面板130的尺寸相等,因此,致动器1连接在触摸面板130的端部135。另外,输入部件110和触摸面板130通过粘接剂等固定。因此,因为致动器1的振动经由触摸面板130传递到输入部件110,所以能够将致动器1的振动传递给操作者的指尖。

[实施方式3]

图22是第二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a的剖视图。在实施方式1中,第一弹性部件180a配置为与触摸面板130和面板保持架140a的侧板部152a连接,但在本方式中,如图22所示,第一弹性部件180a配置为填埋显示部件120和触摸面板130之间。因此,第一弹性部件180a由透光性材料构成。另外,输入部件110和触摸面板130通过粘接剂等固定。因此,输入部件110经由触摸面板130、第一弹性部件180a及显示部件120支承于面板保持架140a。另外,第一弹性部件180a配置为填埋面板保持架140a的侧板部152a和触摸面板130之间。因此,输入部件110经由触摸面板130及第一弹性部件180a支承于面板保持架140a。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与实施方式1同样,致动器1的振动也经由触摸面板130传递到输入部件110,因此,能够将致动器1的振动传递给操作者的指尖。

另外,在显示部件120和触摸面板130之间,不存在显示部件120和空气层的界面或触摸面板130和空气层的界面。因此,在显示部件120和触摸面板130之间,能够抑制显示部件120或触摸面板130的界面的反射。

[实施方式4]

图23是第二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a的剖视图。在实施方式1中,触摸面板130被固定在输入部件110上,但在本方式中,如图23所示,触摸面板130和输入部件110分开,触摸面板130固定于面板保持架140a的第一保持架150a上。另外,在触摸面板130上粘接有由盖玻璃或透光性树脂板等构成的板状罩136,但板状罩136不与输入部件110接触。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触摸面板130是静电容量方式的触摸面板131,所以只要操作者使指尖与输入部件110的输入面115接触,就能够进行输入。

另外,在本方式中,第一弹性部件180a配置为与输入部件110和面板保持架140a的侧板部152a连接,不与触摸面板130接触。另外,致动器1与输入部件110的伸出部116连接。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致动器1的振动传递到输入部件110传递,但不向触摸面板130传递。因此,在致动器1中,具有减小输入部件110振动所需的功率的优点。另外,如果采用第一弹性部件180a在全周相连接的结构,则能够抑制异物等侵入输入部件110和触摸面板130之间。

[实施方式5]

图24是第二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a的剖视图。如图24所示,在本方式中,与实施方式4相同,触摸面板130和输入部件110也是分开的,触摸面板130固定于面板保持架140a的第一保持架150a上。另外,在触摸面板130上粘接有由盖玻璃或透光性树脂板等构成的板状罩136,但板状罩136不与输入部件110接触。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触摸面板130是静电容量方式的触摸面板131,因此只要操作者使指尖接触输入部件110的输入面115,就能够进行输入。

在本方式中,输入部件110是透光片112。因此,在本方式中,将片保持架190安装在透光片112的伸出部116,经由片保持架190将输入部件110和致动器1连接。另外,在本方式中,第一弹性部件180a配置在片保持架190和面板保持架140a的侧板部152a之间。因此,输入部件110经由第一弹性部件180a及片保持架190支承于面板保持架140a。

在这种结构中,因为致动器1的振动经由片保持架190传递到输入部件110(透光片112),所以也能够将振动传递给操作者的指尖。另外,致动器1的振动传递到输入部件110,但不向触摸面板130传递。因此,具有减小输入部件110振动所需的功率的优点。另外,因为输入部件110由透光片112构成,所以在致动器1中,具有减小输入部件110振动所需的功率的优点。

[实施方式6]

图25是表示第二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a的致动器1的布局的说明图。在实施方式1等中,将合计四个致动器1分别配置于输入部件110的四个边的中央附近,但在本方式中,如图25所示,将合计四个致动器1分别配置于输入部件110的四个角。因此,多个致动器配置成以输入部件110的中心位置o110为中心的点对称置。另外,多个致动器配置成以穿过输入部件110的中心位置o110沿第一方向l1(x轴方向)延伸的第一虚拟线l10为中心的线对称,并且,配置成以穿过输入部件110的中心位置o110沿第二方向l2(y轴方向)延伸的第二虚拟线l20为中心的线对称。

[实施方式7]

图26是第二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a中使用的致动器1的说明图。在实施方式1中,一个致动器1产生两个方向的振动,但在本方式中,如图26所示,多个致动器1中包含磁驱动电路相对于支承体5在第一方向l1上驱动可动体4的第一致动器1a和磁驱动电路相对于支承体5在第二方向l2上驱动可动体4的第二致动器1b。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一致动器1a及第二致动器1b将第一方向l1的振动、第二方向l2的振动及将第一方向l1的振动和第二方向l2的振动组合所得的振动传递给操作者的指尖。

[实施方式8]

图27是第二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a的说明图。在实施方式1~7中,在第一弹性部件180a未设置于全周的情况下,输入部件110和面板保持架140a之间局部成为开放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图27所示,优选用膜片状的挠性片195覆盖输入面115的周围。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异物等侵入图20等所示的输入部件110和面板保持架140a之间。

[其它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二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显示部件120是液晶面板121,但显示部件120也可以是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没有必要设置图20等所示的背光灯装置122,所以能够实现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00a的薄型化。

在上述第二发明的实施方式1、2等中,触摸面板130是静电容量方式的触摸面板131,但作为触摸面板130,可以使用电阻膜方式的触摸面板,只要使用透光片112作为输入部件110即可。

附图标记说明

1…致动器,4…可动体,5…支承体,7…第二弹性部件,8…背轭,10…第一磁驱动电路,11…第一磁铁,12…第一线圈,20…第二磁驱动电路,21…第二磁铁,22…第二线圈,56…第一壳体,57…第二壳体,58…保持架,70…凝胶状缓冲部件,100…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10…输入部件,111…透光板,112…透光片,115…输入面,120…显示部件,130…触摸面板,140…面板保持架,150…第一保持架,160…第二保持架,180…第一弹性部件,195…挠性片,l1…第一方向,l2…第二方向,l10…第一虚拟线,l20…第二虚拟线,o110…中心位置,100a…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140a…面板保持架,150a…第一保持架,180a…第一弹性部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