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规程控制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872745发布日期:2018-07-07 01:48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施工规程控制领域,特指一种施工规程控制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数据采集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数据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能否对工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做出正确的判断。当前工程数据使用手工记录、纸张提交、数码审查的传统模式,在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消耗的同时,数据管理的整个过程时间跨度长、中间环节多,数据的质量难以保证,也不便于管理人员进行检查。现有的传统模式存在以下缺陷:

一、数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得不到保证。由于纸型表上的数据缺少可靠的包含措施,各种不相关的人都有可能接触到,有意无意改动都会给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带来严重的影响。

二、数据的准确性存在问题。采集人员通过手工方式填写纸型的数据表,手工书写的工作量大,容易产生书写错误。同时在录入过程中,由于手工书写的笔迹问题,容易造成数据录入人员识别困难,产生录入错误,增加了数据核查的工作量。

三、易产生数据丢失。纸型数据文件如果管理不当,在填写、封装、运输、保存等过程中容易缺页、破损、遗失,从而引起重要数据的丢失,影响数据的完整性。

四、数据核查的工作量大。为了保证用于分析的工程数据符合施工规范规定,核查人员必须花费较多的经历手工翻阅规范条文,影响了工程施工的整体效率。

五、数据管理的费用高,过程繁琐。在纸型数据的收集与管理的整个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分发、汇总和封装,并需要在施工、管理等场所之间进行运送,使得数据管理成本高而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施工规程控制系统及方法,解决现有采集数据采用手工记录的传统模式存在数据的可靠性、安全性得不到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存在问题,易产生数据丢失,数据核查的工作量大以及数据管理的费用高,过程繁琐等的问题。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施工规程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基于施工规程建立对应的工艺模块,所述工艺模块内包括有多个工序,且每一工序内包括有多个采集项,并预设每一采集项的阈值;

根据实际施工方案选取对应的工艺模块、工序以及采集项以建立施工项目;

采集实际工况信息形成采集数据并录入所述施工项目中对应的采集项下;

根据每一采集项的预设阈值比较判断所录入的采集数据以得到判断结果并予以存储及提示;以及

汇总所录入的采集数据并形成表单予以存储。

本发明的施工规程控制方法实现了将采集的数据进行数字化转化,并便于存储、统计以及分析,解决了数据使用手工记录、纸张提交、数码审查的传统模式存在的数据的可靠性、安全性得不到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存在问题,易产生数据丢失,数据核查的工作量大以及数据管理的费用高,过程繁琐等的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控制方法可根据实际施工方案选择相关数据并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通过系统智能分析快速发现和解决问题,以确保项目工程满足施工规范规定。通过比较判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提醒施工者进行整改或补救,能够保证实际施工工程的安全性。

本发明施工规程控制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基于施工规程建立对应的工艺模块,包括:

基于施工规程建立对应的可编辑的工艺配置文件,所述工艺配置文件内依层级配置有对应的工艺信息、工序信息以及采集项信息;

根据所述工艺配置文件的工艺信息建立对应的工艺模块,并根据每一工艺信息所包括的工序信息建立对应的工序,根据每一工序信息所包括的采集项信息建立对应的采集项。

本发明施工规程控制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建立施工项目时,为所述施工项目内的每一采集项输入对应所述实际施工方案的设定阈值;

判断所录入的采集数据时,先将所述采集数据与所述设定阈值进行比较判断,在判断超出设定阈值时再将所述采集数据与预设阈值进行比较判断。

本发明施工规程控制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

依据所述施工规程中各工艺信息间、各工序信息间以及各采集项信息间的施工顺序及施工间隔时间建立对应的逻辑判断流程;

依据所建立的逻辑判断流程对录入采集数据的录入时间进行判断,并获得逻辑判断结果并予以存储及提示。

本发明施工规程控制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对所录入的采集数据采用碎片化存储模式进行独立存储,并记录好所存储的每一采集数据的录入时间、采集地点以及采集人。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施工规程控制系统,包括:

建模单元,用于根据施工规程建立对应的工艺模块,所述工艺模块内包括有多个工序,且每一工序内包括有多个采集项,并且所述建模单元还用于为每一采集项预设对应的预设阈值;

立项单元,与所述建模单元连接,用于根据实际施工方案选取对应的工艺模块、工序以及采集项以建立施工项目;

录入单元,与所述立项单元连接,用于将采集的实际工况信息形成的采集数据录入至所述施工项目中对应的采集项下;以及

处理单元,与所述建模单元、所述立项单元以及所述录入单元连接,用于根据每一采集项的预设阈值比较判断所录入的采集数据以得到判断结果并予以存储及提示,还用于汇总所录入的采集数据并形成表单予以存储。

本发明的施工规程控制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基于施工规程建立的对应的可编辑工艺配置文件,所述工艺配置文件内依层级配置有对应的工艺信息、工序信息以及采集项信息;

所述建模单元读取所述工艺配置文件,并根据所述工艺配置文件的工艺信息建立对应的工艺模块,根据每一工艺信息所包括的工序信息建立对应的工序,根据每一工序信息所包括的采集项信息建立对应的采集项。

本发明的施工规程控制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阈值设定单元,所述阈值设定单元与所述立项单元和所述处理单元连接,所述阈值设定单元用于为所述施工项目内的每一采集项输入对应所述实际施工方案的设定阈值;

所述处理单元判断所录入的采集数据时,先比较判断所述采集数据与所述设定阈值,在判断超出所述设定阈值时再比较判断所述采集数据与所述预设阈值。

本发明的施工规程控制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逻辑配置单元,所述逻辑配置单元与所述建模单元和所述处理单元连接,所述逻辑配置单元用于依据所述施工规程中各工艺信息间、各工序信息间以及各采集项信息间的施工顺序及施工间隔时间建立对应的逻辑判断流程;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依据所述逻辑判断流程对录入采集数据的录入时间进行判断,并获得逻辑判断结果并予以存储及提示。

本发明的施工规程控制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与所述录入单元连接的存储单元,所述存储单元内依据碎片化存储模式对每一所录入的采集数据进行独立存储,并对应记录每一采集数据的录入时间、采集地点以及采集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施工规程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施工规程控制系统的系统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施工规程控制系统及方法,对工程施工设计的有关数据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通过系统智能分析快速发现和解决问题,以确保项目工程满足施工规范的规定。本发明的施工规程控制系统及方法实现了施工规程设计的无纸化的智能管理控制,具有数据采集、数据报警、数据分析以及逻辑配置等方面的功能,解决现有传统的使用手工记录、纸张提交以及数码审查的传统模式,在大量人力财力物力以及时间的消耗的同时,数据管理的时间跨度长,中间环节多,数据的质量难以保证也不便于管理人员进行检查的问题。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施工规程控制系统及方法进行说明。

参阅图2,显示了本发明施工规程控制系统的系统图。下面结合图2所示,对本发明施工规程控制系统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施工规程控制系统包括建模单元21、立项单元22、录入单元23以及处理单元24,其中建模单元21与立项单元22连接,立项单元22与录入单元23连接,处理单元24与建模单元21、立项单元22以及录入单元23均连接;

建模单元21用于根据施工规程建立对应的工艺模块,该工艺模块内包括有多个工序,且每一工序内包括有多个采集项,并且该建模单元21还用于为每一采集项预设对应的预设阈值;每一采集项的预设阈值来自施工规程的要求。利用建模单元21可在系统初始时即将执行的规范也即施工规程配置为对应的多个工艺模块,作为开展后续项目施工的基础数据。

立项单元22用于根据实际施工方案选取对应的工艺模块、工序以及采集项以建立施工项目,因各个实际施工方案所采用的施工方法、地质参数、所需建设的工程结构存在差异,其所对应需要监控的采集项也各不相同,本发明的施工规程控制系统通过立项单元22实现自由编辑选择的功能,能够适应各个不同的实际施工方案,使其能够用于各种实际施工方案中,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

录入单元23用于将采集的实际工况信息形成的采集数据录入至施工项目中对应的采集项下,较佳地,使用者可通过录入单元23将实际工况信息通过手工输入、拍照以及自动采集等方式将数据录入至施工项目的采集项下。

处理单元24用于根据每一采集项的预设阈值比较判断所录入的采集数据以得到判断结果并予以存储及提示,该处理单元24读取录入单元23所录入的采集数据,并读取建模单元21所设定的预设阈值,比较预设阈值和采集数据从而判断采集数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得到判断结果后将判断结果予以存储及提示,将判断结果进行存储以便于使用者后续查看,进行提示以使得使用者能够及时的得知施工危险,并及时作出整改或补救的操作。处理单元24还用于汇总所录入的采集数据并形成表单予以存储,将采集数据依据各种格式汇总形成相应的表单,以便于施工情况的查询与管理。

本发明的施工规程控制系统的操作层分为前后两端,前端是基于pad应用,一般使用者的操作均可在前端完成,后端是安装在服务器上基于web应用的存储与逻辑控制站点,由专门的开发和系统管理员进行维护和操作。本发明施工规程控制系统中的立项单元22和录入单元23均可配置于前端,使得使用者依据pad即可建立施工项目和录入采集数据,并且还可查看汇总的表单,实现对施工进程的管理与控制。而后端与前端之间采用通信连接,前端的输入均会在后端进行存储,后端对前端输入的数据还会进行逻辑判断,汇总统计等处理。

作为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本发明的控制系统还包括基于施工规程建立的对应的可编辑的工艺配置文件,该工艺配置文件依层级配置有对应的工艺信息、工序信息以及采集项信息;工艺配置文件中依据设定格式存储有工艺信息、工序信息和采集项信息,其中工艺信息、工序信息以及采集项信息间的层级关系为:一个工艺信息包括多道工序信息,而每一道工序信息又包括多个采集项。建模单元21读取工艺配置文件,并根据工艺配置文件的工艺信息建立对应的工艺模块,根据每一工艺信息所包括的工序信息建立对应的工序,根据每一工序信息所包括的采集项信息建立对应的采集项。

进一步地,工艺配置文件中还包括有对应各个采集项信息的预设阈值信息,建模单元21还用于读取预设阈值信息并为每一采集项预设对应的预设阈值。

利用工艺配置文件实现工艺、工序和规范的设定,当施工规程的内容有新增或变更时,可通过修改工艺配置文件的方式在不改动程序的情况下,设定数据和逻辑,实现更新施工规程的效果,且不改动程序,更新方便快捷。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该控制系统还包括阈值设定单元,该阈值设定单元与立项单元22和处理单元24连接,阈值设定单元用于为施工项目内的每一采集项输入对应的实际施工方案的设定阈值,该阈值设定单元为使用者提供了实际施工方案中阈值录入的功能;且处理单元24在判断录入的采集数据时,先比较判断采集数据与设定阈值,在采集数据超出设定阈值时在比较判断采集数据与预设阈值。由于施工规程中的预设阈值为采集项的最低限度的要求,而对于实际施工方案中会因特殊地质情形而设定较施工规程中更为严格的要求,本发明的控制系统通过阈值设定单元为操作者提供了编辑功能,使得操作者可将实际施工方案中的设定阈值输入到对应的控制系统内,且控制系统在进行预制比较判断时,先比较判断设定阈值与采集数据,看采集数据是否在设定阈值范围内,若超出该设定阈值,再比较该采集数据是否在预设阈值的范围内,进而将比较判断的结果进行存储。

作为本发明的又一较佳实施方式,本发明的控制系统还包括逻辑配置单元,该逻辑配置单元与建模单元21和处理单元24连接,逻辑配置单元用于依据施工规程中各工艺信息间、各工序信息间以及各采集项信息间的施工顺序以及施工间隔时间建立对应的逻辑判断流程;

处理单元24用于依据该逻辑判断流程对录入的采集数据的录入时间进行判断,并获得逻辑判断结果并予以存储及提示。该处理单元24基于逻辑判断流程可对采集数据进一步进行检测,以防止采集数据作假,处理单元24可根据录入采集数据的时间判断该采集项的采集时间是否满足要求,当前采集项的采集时间距相邻的上一采集项的采集时间的间隔是否满足间隔的要求,采集项录入的顺序是否符合施工顺序的要求,将判断的结果作为逻辑判断结果进行存储,以便于操作者进行查看,处理单元在得到逻辑判断结果时会将该逻辑判断结果进行显示,以提示操作者注意。

作为本发明的再一较佳实施方式,本发明的控制系统还包括与录入单元23连接的存储单元,该存储单元内依据碎片化存储模式对每一所录入的采集数据进行独立存储,并对应记录每一采集数据的录入时间、采集地点以及采集人。每一采集数据从前端提交到后端后,后端的处理单元24将每一采集数据独立地存储在存储单元内,并记录好数据相关性,包括隶属的施工项目、工艺、以及工序,记录采集数据的录入时间、采集地点以及采集人等信息,系统独立的碎片化存储便于采集数据的管理,对于采集数据出现的问题能够直接地落实到责任人,并且在进行逻辑判断流程的比较判断时,可通过读取记录而直接快速地获得采集数据的相关信息。

较佳地,本发明的控制系统配置有三类使用者,一类为系统管理员,其开放有所有的使用权限,包括修改工艺配置文件,设定新的逻辑判断流程,更改其他使用者的使用权限,导出、查看所有的表单以及数据的功能;二类为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可建立施工项目,并将施工项目中的各个采集项的任务进行人员分配,且建立施工项目时还可将相关的设定阈值进行输入设定;三类为数据采集者,将实际施工数据通过前端输入到系统内。

当有新的采集数据录入到系统内后,系统会根据各项逻辑和阈值进行核对,也即处理单元24根据逻辑判断流程、设定阈值以及预设阈值对新录入的采集数据进行比较判断,以核查采集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处理单元24的逻辑判断流程的判断结果用三种名词来表述,分别是完整性、及时性以及正确性,完整性是指数据是否采集完整,有无漏填;及时性是指工序发生时间和采集时间间隔是否在阈值内;正确性是指采集顺序是否与工序施工顺序相同,且采集时间是否与施工时间相符,在施工过程中每个采集表会有一定的先后次序,以地下墙施工为例,其施工主线工序为:成槽施工、超声检测、刷壁、一扫、清孔、二扫、超声检测、钢筋笼吊放、砼浇筑、锁扣管(反力箱)起拔,处理单元可根据该工序来对录入的采集数据进行判断,若采集数据出现乱序(也即工序颠倒)、工序实际开始实际与数据上传实际矛盾或工序采集间隔过短(过长),处理单元均会作出相应的判断并将结果作出相应提示。例如:地下连续墙的砼浇筑控制进度变化,系统会提示:您已跳过4个采集工序:刷壁、一扫、清孔以及二扫;提示信息还比如有:地下连续墙的刷壁的左侧刷壁照片、右侧刷壁照片采集项未填写,地下连续墙的砼浇筑控制一副地墙至少需要进行3次混凝土坍落度测试。处理单元根据设定阈值和预设阈值对采集数据进行判断,以实现核查工序质量,并做出施工问题的提示,以清孔后泥浆漏斗粘度检测为例,系统先取出由项目经理设定的施工项目中所属地层和采集项清孔后泥浆漏斗粘度,然后结合工序判断阈值,设定阈值为清孔后泥浆漏斗粘度小于20和所属地层为粘性土层,预设阈值为清孔后泥浆漏斗粘度小于25和所属地层为粘性土层,若采集数据的数值在阈值内系统会做出类似如下的提示:地下连续墙的清孔施工时检测到清孔后泥浆漏斗粘度小于20,清孔后泥浆漏斗粘度为19,所属地层为粘性土层,由此各级管理和施工人员便能通过系统提示做出相应的沟通和整改措施。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录入单元23还提供有webapi和webservice数据接口,能够与第三方系统进行衔接,省略采集数据的手动录入,而可实现将第三方系统监测的实际采集数据直接读入到系统内。

本发明的控制系统实现了数据采集功能、数据报警功能、数据分析功能以及逻辑配置功能,其中的数据采集功能通过录入单元23来实现,其使用权限配置给数据采集者,系统初始时,由系统管理员将相关人员信息以及权限设置好,之后相关的人员便可开始各自的工作了。项目经理依据实际的施工方案在系统内建立施工项目,选取对应的工艺、工序以及采集项,并将各个采集项的采集任务分发给对应的数据采集者,数据采集者将实际工况信息通过手工输入、拍照以及自动采集等方式将采集数据录入到系统内;数据报警则在将记录的采集数据根据预设阈值、设定阈值以及逻辑判断流程进行判断得出施工危险,显示并提醒施工者进行整改或补救的重要模块;而数据分析是对施工情况作出汇总和统计等处理,便于日后提高施工质量的角色和分析模块,汇总的表单有施工情况汇总表、工程问题统计、管理行为统计、以及录入情况统计。数据报警功能和数据分析功能均由处理单元24来实现。逻辑配置功能是由后端管理,该逻辑配置功能由建模单元21来实现,根据执行的规范来建立对应的工艺模型、工序以及采集项,以《轨道交通车站施工规范》为例,该规范分开挖支撑、地下连续墙、钻孔灌注桩、井点、高压旋喷桩以及结构共6道工艺,每个工艺分为5至20道工序,共控制近950个采集项,50个重点监控指标,以及200多个报警级别零界点。本发明的控制系统在操作界面上显示有工程管理、数据采集、工程动态、统计汇总、个人事项以及草稿箱等标签,工程管理可提交施工项目,添加施工计划,分配负责人员;数据采集可将采集的数据进行数字化的转换并进行多维度(关联)的碎片化数据存储,通过智能分析快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工程动态可查看项目工程紧张和数据采集情况;统计汇总可实现施工情况、工程问题、管理行为、录入情况以及人员分工等的统计;个人事项可查看发送给我的待处理事项、推送信息和个人日记;草稿箱可保存草稿。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提供的施工规程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施工规程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执行步骤s11,基于施工规程建立对应的工艺模块,工艺模块内包括有多个工序,且每一工序内包括有多个采集项,并预设每一采集项的阈值;接着执行步骤s12。

执行步骤s12,根据实际施工方案选取对应的工艺模块、工序以及采集项以建立施工项目;接着执行步骤s13。

执行步骤s13,采集实际工况信息形成采集数据并录入施工项目中对应的采集项下;接着执行步骤s14。

执行步骤s14,根据每一采集项的预设阈值比较判断所录入的采集数据以得到判断结果并予以存储及提示;接着执行步骤s15。

执行步骤s15,汇总所录入的采集数据并形成表单予以存储。

本发明的施工规程控制方法实现了将采集的数据进行数字化转化,并便于存储、统计以及分析,解决了数据使用手工记录、纸张提交、数码审查的传统模式存在的数据的可靠性、安全性得不到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存在问题,易产生数据丢失,数据核查的工作量大以及数据管理的费用高,过程繁琐等的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控制方法可根据实际施工方案选择相关数据并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通过系统智能分析快速发现和解决问题,以确保项目工程满足施工规范规定。通过比较判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提醒施工者进行整改或补救,能够保证实际施工工程的安全性。

作为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基于施工规程建立对应的工艺模块,包括:

基于施工规程建立对应的可编辑的工艺配置文件,工艺配置文件内依层级配置有对应的工艺信息、工序信息以及采集项信息;

根据工艺配置文件的工艺信息建立对应的工艺模块,并根据每一工艺信息所包括的工序信息建立对应的工序,根据每一工序信息所包括的采集项信息建立对应的采集项。

工艺配置文件中依据设定格式存储有工艺信息、工序信息和采集项信息,其中工艺信息、工序信息以及采集项信息间的层级关系为:一个工艺信息包括多道工序信息,而每一道工序信息又包括多个采集项。在建立工艺模块时读取工艺配置文件,并根据工艺配置文件的工艺信息建立对应的工艺模块,根据每一工艺信息所包括的工序信息建立对应的工序,根据每一工序信息所包括的采集项信息建立对应的采集项。

进一步地,工艺配置文件中还包括有对应各个采集项信息的预设阈值信息,建立工艺模块时读取预设阈值信息并为每一采集项预设对应的预设阈值。

利用工艺配置文件实现工艺、工序和规范的设定,当施工规程的内容有新增或变更时,可通过修改工艺配置文件的方式在不改动程序的情况下,设定数据和逻辑,实现更新施工规程的效果,且不改动程序,更新方便快捷。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建立施工项目时,为施工项目内的每一采集项输入对应实际施工方案的设定阈值;

判断所录入的采集数据时,先将采集数据与设定阈值进行比较判断,在判断超出设定阈值时再将采集数据与预设阈值进行比较判断。

为施工项目内的每一采集项输入对应的实际施工方案的设定阈值,该阈值设定单元为使用者提供了实际施工方案中阈值录入的功能;且在判断录入的采集数据时,先比较判断采集数据与设定阈值,在采集数据超出设定阈值时在比较判断采集数据与预设阈值。由于施工规程中的预设阈值为采集项的最低限度的要求,而对于实际施工方案中会因特殊地质情形而设定较施工规程中更为严格的要求,本发明为操作者提供了编辑功能,使得操作者可将实际施工方案中的设定阈值输入到对应的控制系统内,且在进行预制比较判断时,先比较判断设定阈值与采集数据,看采集数据是否在设定阈值范围内,若超出该设定阈值,再比较该采集数据是否在预设阈值的范围内,进而将比较判断的结果进行存储。

作为本发明的又一较佳实施方式,还包括:

依据施工规程中各工艺信息间、各工序信息间以及各采集项信息间的施工顺序及施工间隔时间建立对应的逻辑判断流程;

依据所建立的逻辑判断流程对录入采集数据的录入时间进行判断,并获得逻辑判断结果并予以存储及提示。

基于逻辑判断流程可对采集数据进一步进行检测,以防止采集数据作假,可根据录入采集数据的时间判断该采集项的采集时间是否满足要求,当前采集项的采集时间距相邻的上一采集项的采集时间的间隔是否满足间隔的要求,采集项录入的顺序是否符合施工顺序的要求,将判断的结果作为逻辑判断结果进行存储,以便于操作者进行查看,在得到逻辑判断结果时会将该逻辑判断结果进行显示,以提示操作者注意。

作为本发明的再一较佳实施方式,对所录入的采集数据采用碎片化存储模式进行独立存储,并记录好所存储的每一采集数据的录入时间、采集地点以及采集人。

将每一采集数据独立地存储在存储单元内,并记录好数据相关性,包括隶属的施工项目、工艺、以及工序,记录采集数据的录入时间、采集地点以及采集人等信息,采用独立的碎片化存储便于采集数据的管理,对于采集数据出现的问题能够直接地落实到责任人,并且在进行逻辑判断流程的比较判断时,可通过读取记录而直接快速地获得采集数据的相关信息。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发明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本发明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