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事件提醒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4774003发布日期:2018-06-23 02:30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事件提醒装置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事件提醒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重要日子设置提醒时,用于通常使用智能终端上的闹钟或日历提醒方式,提醒方式通常是电子提醒类设备。

发明人发现,电子提醒类设备大多属于本机设置,提醒定时范围较短,不能满足对重要日子的长周期性提醒需求。

针对相关技术中电子提醒类设备不能满足用户提醒需求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数据处理方法,以解决电子提醒类设备不能满足用户提醒需求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通过第一处理装置和第二处理装置连接后执行数据处理操作。

根据本申请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第一处理装置接收第一提醒数据,其中,所述第一提醒数据用于将用户特征信息作为提醒事件输入;检测第一提醒数据是否为待处理新事件;以及如果检测第一提醒数据为待处理新事件,则向所述第二处理装置发送预设提醒操作指令,且在第二处理装置执行预设提醒操作。

进一步地,第一处理装置接收第一提醒数据包括:记录用户的第一语音特征信息;如果检测第一提醒数据为待处理新事件,则向所述第二处理装置发送预设提醒操作指令,且在第二处理装置执行预设提醒操作包括:向所述第二处理装置发送预设提醒操作指令,将所述第一语音特征信息作为所述待处理新事件在第二处理装置的语音提醒。

进一步地,检测第一提醒数据是否为待处理新事件包括:监测第一处理装置是否接收第一权限操作请求;如果监测第一处理装置接收第一权限操作请求,则开启第一处理装置的第一操作权限;如果所述第一处理装置扫描所述第二处理装置上的唯一身份标识,则将所述第二处理装置与第一处理装置绑定。

进一步地,检测第一提醒数据是否为待处理新事件包括:创建第一提醒数据中的自定义事件和第一事件类型;检测所述自定义事件是否完成编辑;如果检测所述自定义事件完成编辑,则判断所述自定义事件是否与已完成事件重复;如果判断所述自定义事件不与已完成事件重复,则建立第一待处理新事件。

进一步地,检测第一提醒数据是否为待处理新事件包括:创建第一提醒数据中的模板事件和第二事件类型;检测所述模板事件是否完成编辑;如果检测所述模板事件完成编辑,则判断所述模板事件是否与已完成事件重复;如果判断所述模板事件不与已完成事件重复;则建立第二待处理新事件。

进一步地,通过第一处理装置和第二处理装置连接后执行数据处理操作包括:通过第一处理装置和第二处理装置2.4G和/或5G无线通讯连接后,在第二处理装置执行如下一种或者多种预设操作:在第二处理装置执行预设计时提醒操作;在第二处理装置执行预设倒计时提醒操作;在第二处理装置执行预设计时记录操作;在第二处理装置执行预设倒计时记录操作。

进一步地,通过第一处理装置和第二处理装置连接后执行数据处理操作之后包括:检测第一处理装置和第二处理装置是否保持连接;如果检测第一处理装置和第二处理装置不保持连接,则将第二处理装置标记为脱机工作状态;在所述脱机工作状态下,在第二处理装置继续处理已接收的第一提醒数据。

进一步地,如果检测第一提醒数据为待处理新事件,则向所述第二处理装置发送预设提醒操作指令,且在第二处理装置执行预设提醒操作之后包括:检测在第二处理装置执行预设提醒操作是否过期;如果检测在第二处理装置执行预设提醒操作已过期,则向第一处理装置发出第一提醒事件;检测在第一处理装置是否确认第一提醒事件;如果在第一处理装置未确认第一提醒事件,则根据预设间隔向再次向第一处理装置发出提醒消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装置,通过第一处理装置和第二处理装置连接后执行数据处理操作,所述装置包括: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第一提醒数据,其中,所述第一提醒数据用于将用户特征信息作为提醒事件输入;检测单元,用于检测第一提醒数据是否为待处理新事件;提醒操作单元,用于在检测第一提醒数据为待处理新事件时,向所述第二处理装置发送预设提醒操作指令,且在第二处理装置执行预设提醒操作。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事件提醒装置,包括:中心处理模块,所述中心处理模块与显示模块连接,用于显示提醒事件的内容;所述中心处理模块与时钟模块连接,用于指示正计时和/或倒计时的时间;所述中心处理模块与通信模块连接,用于通过2.4G和/或5G无线通信协议接收和发送提醒事件数据;所述中心处理模块与声音处理模块连接,用于将录制的用户语音信号转化为提示音信号。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采用第一处理装置接收第一提醒数据的方式,通过检测第一提醒数据是否为待处理新事件,达到了创建与提醒多种类型事件的目的,从而实现了简化操作、提高用户体验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电子提醒类设备不能满足用户提醒需求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使得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变得更明显。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附图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数据处理方法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数据处理方法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数据处理方法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第四实施例的数据处理方法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第五实施例的数据处理方法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第六实施例的数据处理方法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第七实施例的数据处理方法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的数据处理装置示意图;以及

图9是根据本申请的事件提醒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数据处理方法,可同时满足按天、按月、按年作为单位的长周期性正计时类或倒计时类事件的创建与提醒功能,有利于简化电子设备创建提醒任务时的用户操作。进一步可提升用户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S102至步骤S106:

步骤S102,第一处理装置接收第一提醒数据,

通过第一处理装置和第二处理装置连接后执行相关的数据处理操作。

所述第一处理装置和所述第二处理装置的连接方式可以是2.4G无线通讯连接,从而在两个所述第一处理装置和所述第二处理装置之间可进行对象交换的设备之间完成传输、读取信息数据目的。对于WI-FI而言,使用频率范围2.4GHz~2.4835GHz,共83.5MHz带宽。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处理装置和所述第二处理装置的连接方式可以是蓝牙连接。

例如,第一处理装置和所述第二处理装置的连接方式采用低功耗蓝牙连接方式。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处理装置和所述第二处理装置的连接方式可以是WI-FI连接。

例如,第一处理装置和所述第二处理装置通过接入室内无线AP,通过WI-FI进行连接。

所述第一处理装置和所述第二处理装置的连接方式可以是5G无线通讯连接,从而在两个所述第一处理装置和所述第二处理装置之间可进行对象交换的设备之间完成传输、读取信息数据目的。对于WI-FI而言,使用频率范围5.150GHz~5.350GHz、5.725GHz~5.850GHz,共325MHz带宽。

所述第一提醒数据用于将用户特征信息作为提醒事件输入。用户特征信息可以是用户录入的声音信息、用户录入的身份信息、用户录入的偏好信息、用户录入的文字信息等。

可以作为提醒事件内容输入的可以是日期的统计、备忘的提醒或者倒计时类提醒、正计时类提醒。

比如,用户A通过录入一段语音作为提醒事件输入,同时将备忘事件选择为起床。

又比如,用户B通过录入一段语音作为提醒事件输入,同时将备忘事件的提醒时间选择在下周二。

再比如,用户C自定义录制的提醒声音作为提醒事件输入。

步骤S104,检测第一提醒数据是否为待处理新事件;

需要检测接收到的第一提醒数据是否属于待处理的新事件,对于已处理的新事件或者未处理的旧事件,则在检测到后补触发进一步操作。

待处理的新事件可以是,未处理的倒计时事件、即将到期的倒计时事件。也可以是未处理的正计时事件、即将到期的正计时事件。

待处理新事件可以通过设置提醒方式,从而将用户特征信息作为提醒事件提醒。

步骤S106,如果检测第一提醒数据为待处理新事件,则向所述第二处理装置发送预设提醒操作指令,且在第二处理装置执行预设提醒操作。

检测第一提醒数据为待处理新事件包括:检测第一提醒数据为新建的未完成任务。或者,检测第一提醒数据为新建的事件类型;或者,检测第一提醒数据为新建的事件提醒方式。再或者,检测第一提醒数据为新建的事件提醒内容。

比如,检测第一提醒数据为用户A新建的事件类型为:纪念日提醒。

又比如,检测第一提醒数据为用户B新建的事件提醒方式:自定义语音提醒。

在比如,检测第一提醒数据为用户C新建的未完成任务:增加15天的倒计时提醒。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采用第一处理装置接收第一提醒数据的方式,通过检测第一提醒数据是否为待处理新事件,达到了创建与提醒多种类型事件的目的,从而实现了简化操作、提高用户体验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电子提醒类设备不能满足用户提醒需求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处理装置接收第一提醒数据包括:

步骤S202,记录用户的第一语音特征信息;

记录用户的第一语音特征信息可以是自定义录制使用者声音作为提醒语音。

通过在第一处理装置记录用户的语音特征信息,可以针对每个用户记录不同的声音特征信息。声音特征信息可以作为声音特征标识在第一处理装置中进行提醒。

如果检测第一提醒数据为待处理新事件,则向所述第二处理装置发送预设提醒操作指令,且在第二处理装置执行预设提醒操作包括:

步骤S204,向所述第二处理装置发送预设提醒操作指令,将所述第一语音特征信息作为所述待处理新事件在第二处理装置的语音提醒。

向所述第二处理装置发送预设提醒操作指令是指,将已完成创建的任务事件的设置参数信息发送给事件提醒装置。

在创建新的任务事件过程中,涉及到让用户定义用于任务完成时候的提醒方式。对于在第二处理装置上实现的语音提醒的功能,在第二处理装置上本身不具备录制声音的功能时,则通过可录制声音的第一处理装置实现用户声音的采集与保存功能,并通过将采集到的音频文件发送到事件提醒装置并设置为提醒声音。可选地,在第二处理装置上本身具备录制声音的功能时,则可以在第二处理装置本身录制声音。

向所述第二处理装置发送预设提醒操作指令可以是,发送预设声音提醒操作指令;发送预设倒计时提醒操作指令;发送预设正计时提醒操作指令;发送预设多次提醒操作指令;发送循环提醒操作指令。

向所述第二处理装置发送预设提醒操作指令还可以是,预设提醒备份操作。通过提醒备份操作,可以在第一处理装置和第二处理装置不通过无线通信方式连接时,通过第二处理装置执行备份操作。

通过可录制声音的智能终端设备完成用户声音的采集与保存功能后,进一步实现音频文件的传输和设置功能。

比如,记录用户A在唱歌时的特征信息B,则将特征信息B作为所述待处理新事件在第二处理装置的语音提醒。

再比如,记录用户A在正常说话时的特征信息C,则将特征信息C作为所述待处理新事件在第二处理装置的语音提醒。

通过在第一处理装置记录用户的第一语音特征信息,并向第二处理装置发送预设提醒操作指令,在第二处理装置中能够快速实现包括但不限于,日期统计、备忘提醒、用户配置数据等记录、备份以及提醒功能。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如图3所示,检测第一提醒数据是否为待处理新事件包括:

步骤S302,监测第一处理装置是否接收第一权限操作请求;

检测是否接收到第一权限操作请求包括:检测是否有允许打开第一处理装置的蓝牙权限操作请求;检测是否有允许打开第一处理装置的WI-FI权限操作请求;检测是否有允许打开第一处理装置的摄像头访问的权限操作请求。

步骤S304,如果监测第一处理装置接收第一权限操作请求,则开启第一处理装置的第一操作权限;

开启第一处理装置的第一操作权限可以是允许打开蓝牙、WI-FI。通过开启第一处理装置的第一操作权限,可以用于连接入无线网络或者第二处理装置。

比如,打开智能终端设备的蓝牙或WI-FI并允许开启相关权限。

步骤S306,如果所述第一处理装置扫描所述第二处理装置上的唯一身份标识,则将所述第二处理装置与第一处理装置绑定。

唯一身份标识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二处理装置任一位置上。优选地,设置在第二处理装置的顶部。

唯一身份标识,可以是二维码。

比如,用户通过智能终端设备上面的事件提醒应用程序扫描事件提醒装置上对应的二维码完成设备的绑定操作。

将所述第二处理装置与第一处理装置绑定后,通过事件提醒应用程序新建或者根据事件提醒应用程序中提供的模板完成创建、编辑、定义事件类型的选择。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如图4所示,检测第一提醒数据是否为待处理新事件包括:

步骤S402,创建第一提醒数据中的自定义事件和第一事件类型;

创建第一提醒数据中的自定义事件和第一事件类型可以在第一处理装置上执行。

自定义事件可以是,按天、按月、按年作为单位的长周期性正计时类自定义记录事件。或者,按天、按月、按年作为单位的长周期性正计时类自定义提醒事件。

比如,自定义事件为,3小时倒计时提醒。

又比如,自定义事件为,工作处理进度正计时备忘。

第一事件类型可以是,针对自定义事件的事件类型,包括但不限于,提醒备忘事件、计时事件、计时统计事件。

比如,事件类型为起床提醒事件。

又比如,事件类型为日志备忘事件。

步骤S404,检测所述自定义事件是否完成编辑;

完成编辑需要接收到确认指令、完成指令等。

完成编辑还可以是指,完成固定结构化的编辑内容。

比如,结构化的编辑内容为:自定义内容、自定义类型、自定义提醒方式等。

步骤S406,如果检测所述自定义事件完成编辑,则判断所述自定义事件是否与已完成事件重复;

在自定义事件完成编辑的前提下,需要判断自定义事件是否与已经记录完成的事件重复。

与已完成事件重复需要与编辑完成的自定义事件中的所有内容均相同。

比如,自定义事件中的提醒时间、提醒类型、提醒方式是否已完成事件重复。

步骤S408,如果判断所述自定义事件不与已完成事件重复,则建立第一待处理新事件。

通过检测待处理新事件,能够实现第一处理装置完成对事件提醒装置的直接功能配置和任务提醒事件的创建,快速实现如日期统计、备忘提醒、用户配置数据的备份功能。

优选地,将第二处理装置中的第一提醒数据读取出来并支持重新更改第一提醒数据中的设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如图5所示,检测第一提醒数据是否为待处理新事件包括:

步骤S502,创建第一提醒数据中的模板事件和第二事件类型;

创建第一提醒数据中的模板事件和第二事件类型可以在第一处理装置上执行。

模板事件可以是,按天、按月、按年作为单位的长周期性正计时类模板记录事件。或者,按天、按月、按年作为单位的长周期性正计时类模板提醒事件。

比如,模板事件为,8小时倒计时提醒。

又比如,模板事件为,固定时长工作处理进度正计时备忘。

第二事件类型可以是,针对模板事件的事件类型,包括但不限于,提醒备忘事件、计时事件、计时统计事件。

比如,事件类型为起床提醒事件。

又比如,事件类型日志备忘事件。

步骤S504,检测所述模板事件是否完成编辑;

完成编辑需要接收到确认指令、完成指令等。

完成编辑还可以是指,完成固定结构化的编辑内容。

比如,结构化的编辑内容为:模板内容、模板类型、模板提醒方式等。

步骤S506,如果检测所述模板事件完成编辑,则判断所述模板事件是否与已完成事件重复;

在模板事件完成编辑的前提下,需要判断模板事件是否与已经记录完成的事件重复。

与已完成事件重复需要与编辑完成的模板事件中的所有内容均相同。

比如,模板事件中的提醒时间、提醒类型、提醒方式是否已完成事件重复。

步骤S508,如果判断所述模板事件不与已完成事件重复;则建立第二待处理新事件。

通过检测待处理新事件,能够实现第一处理装置完成对事件提醒装置的直接功能配置和任务提醒事件的创建,快速实现如日期统计、备忘提醒、用户配置数据的备份功能。

优选地,将第二处理装置中的第一提醒数据读取出来并支持重新更改第一提醒数据中的设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如图6所示,通过第一处理装置和第二处理装置连接后执行数据处理操作之后包括:

步骤S602,检测第一处理装置和第二处理装置是否保持连接;

检测第一处理装置和第二处理装置是否保持连接,可以是检测第一处理装置和第二处理装置是否保持蓝牙连接。

检测第一处理装置和第二处理装置是否保持连接,可以是检测第一处理装置和第二处理装置是否保持WI-FI连接。

检测第一处理装置和第二处理装置是否保持连接,可以是检测第一处理装置和第二处理装置是否通过2.5G无线通讯方式连接。

检测第一处理装置和第二处理装置是否保持连接,可以是检测第一处理装置和第二处理装置是否通过5G无线通讯方式连接。

步骤S604,如果检测第一处理装置和第二处理装置不保持连接,则将第二处理装置标记为脱机工作状态;

如果不满足上述的任一一种条件,则检测结果为第一处理装置和第二处理装置不保持连接。

第二处理装置标记为脱机工作状态是指第二处理装置不处于与其它处理装置联网的状态,也没有连接入无线路由器。

步骤S606,在所述脱机工作状态下,在第二处理装置继续处理已接收的第一提醒数据。

已接收的第一提醒数据,至少包括:提醒类型、提醒内容、提醒方式。在第二处理装置中可继续执行提醒功能。

比如,第二处理装置与第一处理装置断开连接后,仍可独立于第一处理装置运行。

可以不依赖于第一处理装置,在第二处理装置执行备份、提醒。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如图7所示,如果检测第一提醒数据为待处理新事件,则向所述第二处理装置发送预设提醒操作指令,且在第二处理装置执行预设提醒操作之后包括:

步骤S702,检测在第二处理装置执行预设提醒操作是否过期;

检测执行预设提醒操作是否过期可以是,是否超出预设的时间期限;是否超出预设的时间期限并且未确认;是否超出预设的时间期限并且需要循环提醒。

步骤S704,如果检测在第二处理装置执行预设提醒操作已过期,则向第一处理装置发出第一提醒事件;

向第一处理装置发出第一提醒事件可以是循环提醒、固定时间间隔提醒、周期时间间隔提醒等。

比如,每隔1个小时提醒一次。

又比如,每一天的同一时段提醒一次。

在当提醒事件到期后,提醒用户完成确认操作。完成确认操作可以是指接收到用户的确认信息。

步骤S706,检测在第一处理装置是否确认第一提醒事件;

检测是否确认第一提醒事件可以是,是否返回确认结果。

检测是否确认第一提醒事件可以是,是否返回延迟确认结果。

检测是否确认第一提醒事件可以是,是否返回停止提醒确认结果。

步骤S708,如果在第一处理装置未确认第一提醒事件,则根据预设间隔向再次向第一处理装置发出第一提醒事件。如果检测在第二处理装置上已完成第一提醒事件的确认操作,则向第一处理装置发出第一提醒事件已被确认的提醒消息。

比如,若用户A一直没有及时确认,则在第二处理装置中一直处于提醒状态。

作为本实施例中的优选,通过第一处理装置和第二处理装置连接后执行数据处理操作包括:通过第一处理装置和第二处理装置2.4G和/或5G无线通讯连接后,在第二处理装置执行如下一种或者多种预设操作:

在第二处理装置执行预设计时提醒操作;

在第二处理装置执行预设倒计时提醒操作;

在第二处理装置执行预设计时记录操作;

在第二处理装置执行预设倒计时记录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的流程图示出的步骤可以在诸如一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系统中执行,并且,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

如图9所示,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事件提醒装置,包括:中心处理模块100,所述中心处理模块100与显示模块200连接,用于显示提醒事件的内容;所述中心处理模块100与时钟模块300连接,用于指示正计时和/或倒计时的时间;所述中心处理模块100与通信模块400连接,用于通过2.4G和/或5G无线通信协议接收和发送提醒事件数据;所述中心处理模块100与声音处理模块500连接,用于将录制的用户语音信号转化为提示音信号。中心处理模块100接收到用户通过客户端发送过来的数据,并通过所述中心处理模块100完成信息处理。在事件提醒装置与智能终端设备断开连接后,仍可独立于智能终端设备运行。当事件到期后,事件提醒装置提醒用户完成确认操作。若用户为及时确认,则事件提醒装置一直处于提醒状态。

由于所述中心处理模块100与通信模块400连接,用于通过2.4G和/或5G无线通信协议接收和发送提醒事件数据;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事件提醒装置具有数据存储功能,智能终端设备可通过蓝牙、WI-FI等2.4G以及5G无线通信协议,将事件提醒装置中的数据读取出来并支持重新更改设置。

优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事件提醒装置将用户数据通过云端服务器完成数据存储和/或备份功能。此外,对于不同账号的用户,通过终端预先安装的事件提醒应用程序不同用户可通过账号快速恢复其数据,完成硬件设备对应事件的同步、切换功能。

由于所述中心处理模块100与时钟模块300连接,用于指示正计时和/或倒计时的时间;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事件提醒装置的提醒间隔时间可以延长,且能够实现周期性提醒。事件提醒装置操作过程方法简单,效率高。

由于所述中心处理模块100与声音处理模块500连接,用于将录制的用户语音信号转化为提示音信号,事件提醒装置的提醒声音不局限于设备内置的声音提醒,可随时根据不同用户输入语音更改。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实施上述数据处理方法的装置,如图9所示,通过第一处理装置和第二处理装置连接后执行数据处理操作,所述装置包括:接收单元10,用于接收第一提醒数据,其中,所述第一提醒数据用于将用户特征信息作为提醒事件输入;检测单元20,用于检测第一提醒数据是否为待处理新事件;提醒操作单元30,用于在检测第一提醒数据为待处理新事件时,向所述第二处理装置发送预设提醒操作指令,且在第二处理装置执行预设提醒操作。

通过第一处理装置和第二处理装置连接后执行相关的数据处理操作。所述第一处理装置和所述第二处理装置的连接方式可以是2.4G无线通讯连接,从而在两个所述第一处理装置和所述第二处理装置之间可进行对象交换的设备之间完成传输、读取信息数据目的。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处理装置和所述第二处理装置的连接方式可以是蓝牙连接。

例如,第一处理装置和所述第二处理装置的连接方式采用低功耗蓝牙连接方式。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处理装置和所述第二处理装置的连接方式可以是WI-FI连接。

例如,第一处理装置和所述第二处理装置通过接入室内无线AP,通过WI-FI进行连接。

所述第一处理装置和所述第二处理装置的连接方式可以是5G无线通讯连接,从而在两个所述第一处理装置和所述第二处理装置之间可进行对象交换的设备之间完成传输、读取信息数据目的。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接收单元10中所述第一提醒数据用于将用户特征信息作为提醒事件输入。用户特征信息可以是用户录入的声音信息、用户录入的身份信息、用户录入的偏好信息、用户录入的文字信息等。

可以作为提醒事件内容输入的可以是日期的统计、备忘的提醒或者倒计时类提醒、正计时类提醒。

比如,用户A通过录入一段语音作为提醒事件输入,同时将备忘事件选择为起床。

又比如,用户B通过录入一段语音作为提醒事件输入,同时将备忘事件的提醒时间选择在下周二。

再比如,用户C自定义录制的提醒声音作为提醒事件输入。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检测单元20中需要检测接收到的第一提醒数据是否属于待处理的新事件,对于已处理的新事件或者未处理的旧事件,则在检测到后补触发进一步操作。

待处理的新事件可以是,未处理的倒计时事件、即将到期的倒计时事件。也可以是未处理的正计时事件、即将到期的正计时事件。

待处理新事件可以通过设置提醒方式,从而将用户特征信息作为提醒事件提醒。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提醒操作单元30中检测第一提醒数据为待处理新事件包括:检测第一提醒数据为新建的未完成任务。或者,检测第一提醒数据为新建的事件类型;或者,检测第一提醒数据为新建的事件提醒方式。再或者,检测第一提醒数据为新建的事件提醒内容。

比如,检测第一提醒数据为用户A新建的事件类型为:纪念日提醒。

又比如,检测第一提醒数据为用户B新建的事件提醒方式:自定义语音提醒。

在比如,检测第一提醒数据为用户C新建的新建的未完成任务:增加15天的倒计时提醒。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接收单元10采用第一处理装置接收第一提醒数据的方式,在检测单元20通过检测第一提醒数据是否为待处理新事件,达到了创建与提醒多种类型事件的目的,从而实现了简化操作、提高用户体验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电子提醒类设备不能满足用户提醒需求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所述接收单元10还用于记录用户的第一语音特征信息;

记录用户的第一语音特征信息可以是自定义录制使用者声音作为提醒语音。

通过在第一处理装置记录用户的语音特征信息,可以针对每个用户记录不同的声音特征信息。声音特征信息可以作为声音特征标识在第一处理装置中进行提醒。

如果检测第一提醒数据为待处理新事件,则向所述第二处理装置发送预设提醒操作指令,且在第二处理装置执行预设提醒操作包括:

所述接收单元10还用于向所述第二处理装置发送预设提醒操作指令,将所述第一语音特征信息作为所述待处理新事件在第二处理装置的语音提醒。

向所述第二处理装置发送预设提醒操作指令是指,将已完成创建的任务事件的设置参数信息发送给事件提醒装置。

在创建新的任务事件过程中,涉及到让用户定义用于任务完成时候的提醒方式。对于在第二处理装置上实现的语音提醒的功能,在第二处理装置上本身不具备录制声音的功能,则通过可录制声音的第一处理装置实现用户声音的采集与保存功能,并通过将采集到的音频文件发送到事件提醒装置并设置为提醒声音。

向所述第二处理装置发送预设提醒操作指令可以是,发送预设声音提醒操作指令;发送预设倒计时提醒操作指令;发送预设正计时提醒操作指令;发送预设多次提醒操作指令;发送循环提醒操作指令。

向所述第二处理装置发送预设提醒操作指令还可以是,预设提醒备份操作。通过提醒备份操作,可以在第一处理装置和第二处理装置不通过无线通信方式连接时,通过第二处理装置执行备份操作。

通过可录制声音的智能终端设备完成用户声音的采集与保存功能后,进一步实现音频文件的传输和设置功能。

比如,记录用户A在唱歌时的特征信息B,则将特征信息B作为所述待处理新事件在第二处理装置的语音提醒。

再比如,记录用户A在正常说话时的特征信息C,则将特征信息C作为所述待处理新事件在第二处理装置的语音提醒。

通过在第一处理装置记录用户的第一语音特征信息,并向第二处理装置发送预设提醒操作指令,在第二处理装置中能够快速实现包括但不限于,日期统计、备忘提醒、用户配置数据等记录、备份以及提醒功能。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提醒操作单元30还用于监测第一处理装置是否接收第一权限操作请求;

检测是否接收到第一权限操作请求包括:检测是否有允许打开第一处理装置的蓝牙权限操作请求;检测是否有允许打开第一处理装置的WI-FI权限操作请求;检测是否有允许打开第一处理装置的摄像头访问的权限操作请求。

提醒操作单元30还用于在监测第一处理装置接收第一权限操作请求时,则开启第一处理装置的第一操作权限;

开启第一处理装置的第一操作权限可以是允许打开蓝牙、WI-FI。通过开启第一处理装置的第一操作权限,可以用于连接入无线网络或者第二处理装置。

比如,打开智能终端设备的蓝牙或WI-FI并允许开启相关权限。

提醒操作单元30还用于在所述第一处理装置扫描所述第二处理装置上的唯一身份标识时,则将所述第二处理装置与第一处理装置绑定。

唯一身份标识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二处理装置任一位置上。优选地,设置在第二处理装置的顶部。

唯一身份标识,可以是二维码。

比如,用户通过智能终端设备上面的事件提醒应用程序扫描事件提醒装置上对应的二维码完成设备的绑定操作。

将所述第二处理装置与第一处理装置绑定后,通过事件提醒应用程序新建或者根据事件提醒应用程序中提供的模板完成创建、编辑、定义事件类型的选择。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所述提醒操作单元30还用于创建第一提醒数据中的自定义事件和第一事件类型;

创建第一提醒数据中的自定义事件和第一事件类型可以在第一处理装置上执行。

自定义事件可以是,按天、按月、按年作为单位的长周期性正计时类自定义记录事件。或者,按天、按月、按年作为单位的长周期性正计时类自定义提醒事件。

比如,自定义事件为,3小时倒计时提醒。

又比如,自定义事件为,工作处理进度正计时备忘。

第一事件类型可以是,针对自定义事件的事件类型,包括但不限于,提醒备忘事件、计时事件、计时统计事件。

比如,事件类型为起床提醒事件。

又比如,事件类型日志备忘事件。

所述提醒操作单元30还用于检测所述自定义事件是否完成编辑;

完成编辑需要接收到确认指令、完成指令等。

完成编辑还可以是指,完成固定结构化的编辑内容。

比如,结构化的编辑内容为:自定义内容、自定义类型、自定义提醒方式等。

所述提醒操作单元30还用于检测所述自定义事件完成编辑,则判断所述自定义事件是否与已完成事件重复;

在自定义事件完成编辑的前提下,需要判断自定义事件是否与已经记录完成的事件重复。

与已完成事件重复需要与编辑完成的自定义事件中的所有内容均相同。

比如,自定义事件中的提醒时间、提醒类型、提醒方式是否已完成事件重复。

所述提醒操作单元30还用于在判断所述自定义事件不与已完成事件重复时,则建立第一待处理新事件。

通过检测待处理新事件,能够实现第一处理装置完成对事件提醒装置的直接功能配置和任务提醒事件的创建,快速实现如日期统计、备忘提醒、用户配置数据的备份功能。

优选地,将第二处理装置中的第一提醒数据读取出来并支持重新更改第一提醒数据中的设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所述提醒操作单元30还用于创建第一提醒数据中的模板事件和第二事件类型;

创建第一提醒数据中的模板事件和第二事件类型可以在第一处理装置上执行。

模板事件可以是,按天、按月、按年作为单位的长周期性正计时类模板记录事件。或者,按天、按月、按年作为单位的长周期性正计时类模板提醒事件。

比如,模板事件为,8小时倒计时提醒。

又比如,模板事件为,固定时长工作处理进度正计时备忘。

第二事件类型可以是,针对模板事件的事件类型,包括但不限于,提醒备忘事件、计时事件、计时统计事件。

比如,事件类型为起床提醒事件。

又比如,事件类型日志备忘事件。

所述提醒操作单元30还用于检测所述模板事件是否完成编辑;

完成编辑需要接收到确认指令、完成指令等。

完成编辑还可以是指,完成固定结构化的编辑内容。

比如,结构化的编辑内容为:模板内容、模板类型、模板提醒方式等。

所述提醒操作单元30还用于在检测所述模板事件完成编辑时,则判断所述模板事件是否与已完成事件重复;

在模板事件完成编辑的前提下,需要判断模板事件是否与已经记录完成的事件重复。

与已完成事件重复需要与编辑完成的模板事件中的所有内容均相同。

比如,模板事件中的提醒时间、提醒类型、提醒方式是否已完成事件重复。

所述提醒操作单元30还用于在判断所述模板事件不与已完成事件重复是;则建立第二待处理新事件。

通过检测待处理新事件,能够实现第一处理装置完成对事件提醒装置的直接功能配置和任务提醒事件的创建,快速实现如日期统计、备忘提醒、用户配置数据的备份功能。

优选地,将第二处理装置中的第一提醒数据读取出来并支持重新更改第一提醒数据中的设置。

作为本实施例中的优选,通过第一处理装置和第二处理装置连接后执行数据处理操作包括:通过第一处理装置和第二处理装置2.4G和/或5G无线通讯连接后,在第二处理装置执行如下一种或者多种预设操作:

在第二处理装置执行预设计时提醒操作;

在第二处理装置执行预设倒计时提醒操作;

在第二处理装置执行预设计时记录操作;

在第二处理装置执行预设倒计时记录操作。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发明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