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大数据的融媒体舆情监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208994发布日期:2018-12-08 07:29阅读:131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媒体舆情监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大数据的融媒体舆情监测方法。

背景技术

舆情监控,整合互联网信息采集技术及信息智能处理技术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聚类、主题检测、专题聚焦,实现用户的网络舆情监测和新闻专题追踪等信息需求,形成简报、报告、图表等分析结果,为客户全面掌握群众思想动态,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分析依据。

当前,有很多系统都号称是舆情监控系统,不少单位也号称能对舆情进行监控,这可能是有意识的商业宣传,也可能是一种无知,这确实是一个漂亮的毒蘑菇,媒体舆情监控表面上是技术手段自动抓取网站内容,实际上和派人入室布控没有区别,从法理和道义来看,舆情监控都是没有依据的,夸张的商业宣传往往会对所在单位以及国家的形象都会造成恶劣影响,对社会和个人都是一种侵害。

实际上,舆情只能监测,只能掌握,而不能实施控制监管,否则是对民意的践踏和法律的侵犯,舆情的问题必须采用舆情的办法解决,舆情监测的目标不是为了监督并控制民意,而是采用技术手段,采集媒体舆情信息,从而达到了解社会民情,挖掘民意,从而辅助国家决策,为科学决策和和谐社会建设更好的服务。

舆情监测的最早形式是社会调查,下基层了解民间疾苦,现在发展为媒体舆情监测,借助于广大媒体通道,采用技术手段,大大降低了社会舆情调查成本,但是,现有媒体舆情调查的范围比较狭窄,所采用的方式也比较单一,常常导致舆情监测结果不准确、舆情信息的采集比较耗费时间,降低了舆情监测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方案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大数据的融媒体舆情监测方法,原理简单,实用性强,能够实时对多个社会事件产生的舆情信息进行监测管理,且能有效的解决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融媒体舆情监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0、在各个媒体平台上分别建立舆情收集分站点,进行不同媒体舆情信息的实时采集;

s200、建立舆情信息总站点,对步骤s100中各个媒体平台上的舆情收集分站点所采集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处理;

s300、建立舆情信息评估指标,并对步骤s200中舆情信息的处理结果进行评估分析。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00中,媒体平台包括有互联网、手机、电视、广播、报纸和周刊,且在所述步骤s200中对这些媒体平台上的舆情收集分站点所采集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处理时,按照一定的优先级顺序。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00中,对舆情信息的处理还包括如下步骤:

s201、舆情信息的一级筛选,筛除针对事件无关紧要的信息;

s202、舆情信息的二级筛选,筛除针对事件舆情处于中立的信息;

s203、基于步骤s201和步骤s202,对舆情信息进行分类,包括舆情赞成和舆情反对(或舆情褒义和舆情贬义、或舆情积极和舆情消极)两类,并分别对舆情赞成和舆情反对的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基于整合处理结果,建立所述步骤s300中的舆情信息评估指标。

进一步地,所述舆情信息评估指标记为s,s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o(oppose)表示舆情反对信息整合值;a(agree)表示舆情赞成信息整合值;

舆情信息的评估结果根据s的值来判定。

进一步地,所述舆情信息的评估结果包括正常、危险和非常危险三类,具体分类方式如下:

当s≤1时,舆情评估结果为正常;

当1<s<5时,舆情评估结果为危险;

当s≥5时,舆情评估结果为非常危险。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00中,舆情收集分站点内设置有若干个信息采集子站,分别用来采集针对不同事件的舆情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优先级顺序是按照不同媒体使用人群范围大小划分的,范围越大,优先级别越高,其中,互联网和手机属于第一优先级,电视和广播属于第二优先级,报纸和周刊属于第三优先级。

进一步地,所述舆情信息的评估结果中,危险和非常危险的分界值根据实际需求而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通过集互联网、手机、电视、广播、报纸和周刊于一体的融媒体技术,采用大数据信息处理,能够实现对社会舆情进行实时、准确、可靠、多方面监测的功能,及时掌握民情、了解民意,提高了社会舆情信息采集的高效性和可靠性,可有效避免发生社会舆论动乱,影响社会健康发展。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大数据的融媒体舆情监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0、在各个媒体平台上分别建立舆情收集分站点,进行不同媒体舆情信息的实时采集;

s200、建立舆情信息总站点,对步骤s100中各个媒体平台上的舆情收集分站点所采集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处理;

s300、建立舆情信息评估指标,并对步骤s200中舆情信息的处理结果进行评估分析。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00中,媒体平台包括有互联网、手机、电视、广播、报纸和周刊,且在所述步骤s200中对这些媒体平台上的舆情收集分站点所采集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处理时,按照一定的优先级顺序,所述优先级顺序是按照不同媒体使用人群范围大小划分的,范围越大,优先级别越高。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形式,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网友言论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通过这种网络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达到任何部分、机构都无法忽视的地步,而且,伴随着年轻一代人群的广泛使用,使得互联网和手机成为现如今媒体信息舆论传播的主要途径,而互联网和手机两大媒体的飞速发展,导致了传统媒体的衰落,但是,仍有一部分中老年群体通过电视和广播传递信息,而报纸和周刊作为纸质的媒体信息传播方式,使用范围就比较小了,所以,本发明中将互联网和手机作为第一优先级,电视和广播作为第二优先级,报纸和周刊作为第三优先级。

当发生某个事件时,人们在不同媒体平台上针对该事件会发表一些言论、看法等,此时,就可以通过采集这些言论信息来对舆情进行监测,从而判断出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情感偏向(是赞成或褒义、积极,还是反对或贬义、消极),以便能够及时体察民情、顺应民意。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00中,对舆情信息的处理还包括如下步骤:

s201、舆情信息的一级筛选,是用来筛除针对所发生事件,媒体平台上发布的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

s202、舆情信息的二级筛选,是用来筛除针对所发生事件,媒体平台上发布的舆情处于中立的信息;

s203、基于步骤s201和步骤s202,将一些无关紧要舆情信息和一些中立舆情信息筛除后,对剩下的舆情信息进行分类,包括舆情赞成和舆情反对(或舆情褒义和舆情贬义、或舆情积极和舆情消极)两类,并分别对舆情赞成和舆情反对的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基于整合处理结果,建立所述步骤s300中的舆情信息评估指标。

所述舆情信息评估指标记为s,s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o(oppose)表示舆情反对信息整合值;a(agree)表示舆情赞成信息整合值;

舆情信息的评估结果根据s的值来判定。

所述舆情信息的评估结果包括正常、危险和非常危险三类,具体分类方式如下:

当s≤1时,舆情评估结果为正常;

当1<s<5时,舆情评估结果为危险;

当s≥5时,舆情评估结果为非常危险。

补充说明的是,舆情信息评估指标s也可按照s=o-a的公式来计算(即s为舆情反对信息整合值与舆情赞成信息整合值的差值),当s≤0时,表示舆情评估结果为正常,当s>0时,表示舆情评估结果为危险或者是非常危险,所以,当s>0时,还需要进一步地,将s的值与基数值o、a进行比较,而不能直接通过确定s值的某一范围,作为危险评估结果的判定,或者是非常危险评估结果判定,例如:

当o=60,a=10时,s=o-a=60-10=50>0;

当o=500,a=450时,s=o-a=500-450=50>0;

上述两种情况下,s的值均为50,如果直接通过规定s值某一范围为危险评估结果或者是非常危险评估结果,则上述两种情况为同一种评估结果,即为危险或非常危险,但是,如果将每种情况下的s=o-a的值与基数值o、a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第一种情况下,50相比基数o的值60来说,占比较大,同时还是基数a值的五倍,所以,认为第一种情况的舆情评估结果为非常危险;而第二种情况下,50相比基数值o、a都比较小,所以,认为第二种情况的舆情评估结果为危险,正如按照公式来算:

当o=60,a=10时,评估结果为非常危险;

当o=500,a=450时,评估结果为危险;

所以,根据上述说明,并不能直接将s=o-a的值作为舆情信息评估指标,还需要进一步地处理分析。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00中,舆情收集分站点内设置有若干个信息采集子站,分别用来采集针对不同事件的舆情信息,从而可实现该舆情收集分站点能够同时对多个事件进行舆情信息采集的功能,避免因一个事件而忽略了另一个事件,导致被忽略的事件对社会造成一定的舆论压力,从而影响了社会正常健康地发展。

所述舆情信息的评估结果中,危险和非常危险的分界值(5)根据实际需求而定,在进行舆情信息评估中,并一定就以5作为危险和非常危险的界定值,往往需要根据实际评估中的结果来设定。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