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区块链的稿件保护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265075发布日期:2018-12-14 21:51阅读:5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区块链的稿件保护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学术预出版及著作使用权保护领域,涉及一种基于区块链的稿件保护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化和互联网的发展,在各行各业中,信息管理系统都已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管理稿件,符合期刊出版行业发展的电子化、网络化的需求。但是期刊出版,尤其是学术期刊出版审稿周期较长,在审稿周期内,由于作品已经在网络内进行传播,但是并没有做版权保护的声明或者记录,因此可能会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具体来说,尤其指同行剽窃和一稿多投行为的发生。

针对论文抄袭和一稿多投行为,传统的爬虫技术或数据库检索技术,能够对文本进行匹配和检测,但是检测范围只能是已发表稿件。如果稿件尚未发表,不同期刊之间出于对版权的保护,只能选择拒绝共享稿件。这种信息壁垒的存在,使得同行剽窃和一稿多投的存在很难被及时检测,而等到稿件发表,侵害就已经实际发生。如同行剽窃抢先发表,原作者无法维权;一稿多投中某一期刊先确定收录,作者就会通知其他期刊退稿,导致其他期刊的努力白费。

而如果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一种稿件保护方法,使稿件能够在受保护的条件下进行共享。如果能够实现在共享过程中对稿件的良好保护,不会被其他期刊或者审稿同行剽窃,那么更多的期刊就愿意将手中尚未发表的稿件共享出来,从而消除侵权行为赖以生存的信息壁垒。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块链的稿件保护方法,把所有待审理稿件存储在去中心化的网络中,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都保存有相同的记录。记录的内容包含稿件原文和稿件信息(作者、投递期刊等),记录本身也是一种独立多副本的存在性证明。如果一旦产生侵权行为,在网络中所有的节点都可以作为第三方提供原稿的存在性证明,从而保护原作者。同时如果原作者将稿件重复投稿给多家期刊,系统也可以自动检测出不同期刊之间存在相似稿件,并依据区块存储顺序的先后为期刊提供权益证明。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区块链的稿件保护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数据共享网络:在学术管理和出版行业内部,建立数据共享网络,每个期刊为一个节点,每个期刊收到的投稿自动同步到其他所有节点;数据共享网络内的并发事务请求由管理员进行排序和统一打包成为一个区块,在数据共享网络中使用区块链技术进行记录;

(2)建立多中心同步服务器:在数据共享网络内,由数据服务商建立多中心同步服务器,在多中心同步服务器上建立区块存储池,将步骤(1)中管理员打包的区块按照顺序写入到区块存储池中;

(3)接收外部提交的数据:在数据共享网络中,存在多个不同种类的期刊,每个期刊按照各自的业务方式和范围,接收来自作者的投稿;

(4)对数据进行比对:在接收到外部提交的投稿并完成初步的完整性和内容检查后,期刊将稿件在数据共享网络进行广播对比,检查稿件是否存在学术不端问题;

(5)对数据进行确权:完成学术不端检测之后,管理员对稿件进行记录,然后按照步骤(1)进行数据共享网络记录,确定期刊对稿件的所有权;

(6)对版权进行管理:在完成确权之后,期刊对稿件进行审理;如果审理过程中产生版权变更,包括期刊退稿或者作者撤稿,可再次发起版权管理请求,由管理员对版权管理请求进行数据共享网络记录。

该方法中涉及的用户有四种:

(1)管理员:数据共享网络事务的排序服务提供者,处理数据共享网络内的并发事务问题,对并发事务进行排序和统一更新;

(2)数据服务商:提供数据出版和数据服务,建立存储数据的服务器,并向数据共享网络内提供数据服务;

(3)期刊:稿件的受理者和稿件版权的审稿单位;稿件发表,则期刊是稿件的版权所有者之一;

(4)作者:稿件的创作者,为个人或科研单位。

并发请求由管理员进行统一排序;管理员不能对数据内容进行修改,只能对并发环境下的请求进行排序和打包,保证多中心同步服务器存储的数据一致。

区块存储池中,数据以固定长度的数据块进行存储;所有的区块按照顺序生成一条有向无环的链,每一个区块的整体hash值,作为下一个区块的区块头;如果区块内容被修改,有向无环的链将被打断,从而被检测到,以保证所有记录不被篡改。

对数据进行比对时,如果作者存在一稿多投、稿件抄袭的学术不端行为,表现为所投稿件与数据共享网络中已有稿件相似或重复,多中心同步服务器提供检测结果。

对于学术不端检测通过的稿件,被打包放入区块中,并写入所有区块存储池中;稿件的权利信息包括作者信息和拥有稿件版权的期刊信息,稿件权利信息在数据共享网络中广播并记录,是对稿件本身的确权声明操作。

稿件的所有历史操作记录都记录在区块中且不可篡改,但稿件的记录随着稿件的状态而更新,在查询时只匹配有效的最新状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出版前就可以进行重复检测的网络,解决了传统技术背景下无法检测一稿多投这类行为的问题。

本发明针对区块链的共享账本特征,以及加密防篡改特性,设计了区块链技术在学术期刊出版行业的一种稿件保护方法,充分发挥区块链的技术优势,打破学术出版行业存在的数据壁垒,实现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学术稿件保护,使得一稿多投、同行剽窃等传统场景下无法解决的问题能够在系统中被及时检测发现。这一成果,在区块链应用推广、学术出版行业等领域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基于区块链的稿件保护模式下出版平台的搭建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基于区块链的稿件保护模式下侵权行为的保护方法(以一稿多投为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基于区块链的稿件保护模式下出版平台的搭建流程,如图1所示。

一种基于区块链的稿件保护方法,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s1、基于本发明的工作流程,作者在完成稿件撰写后,将稿件通过网络投递给期刊。

s2、期刊编辑收到稿件后,可以对稿件进行初审,分析稿件本身质量和内容,判断稿件是否符合本期刊出版内容和基本要求。如果不符合,可以将稿件退回,由作者重复s1步骤,投给其他期刊。

s3、稿件通过期刊编辑初审之后,符合期刊的出版内容和基本要求,期刊编辑可以对稿件进行学术不端检测。学术不端检测主要在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共享网络内进行,完全由智能合约执行检测,判断是否存在相似稿件。如果存在,向期刊编辑返回该重复稿件的信息,由期刊编辑进行判断,是否为同一稿件重复投稿,或是相似稿件存在抄袭,并在期刊编辑认为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后,对稿件进行退稿,返回s1。

s4、稿件通过学术不端检测后,期刊编辑可以对稿件进行确权保护,具体方式为:由期刊编辑对稿件进行签名后,将稿件发送给数据共享网络,数据共享网络对稿件进行记录,并将记录分发给所有节点,此后所有节点的区块存储池中都会存在该稿件的内容。如果之后在审稿过程中作者重复投稿或者审稿人抄袭稿件,会与数据共享网络内已经存在的稿件重复,从而被检测到。而在数据共享网络内广播该稿件时,由于区块链的数据一致性设计,所有节点都会完整真实地记录稿件的存在和版权签名,期刊也不需要担心稿件泄露问题。

s5、稿件进行确权保护之后,期刊编辑可以根据期刊的相关规定和工作流程,开始请专家和同行对稿件进行审理,在审理过程中可能对稿件进行修改,这一过程在数据共享网络外进行,由期刊编辑、审稿专家、作者共同参与。如果审稿专家认为稿件质量不合格,在此步骤可以停止修改,做退稿处理。

s6、作者按照s5中步骤,对稿件进行反复修改后,由期刊编辑交给主编,对稿件进行出版排版,并最后确认。如果存在版面不够、内容最终不符合要求等问题,可以将版权退回,即做退稿处理。

s6和s5步骤中,如果稿件最终通过了主编的审查,并确定出版,主编可以对稿件进行发表处理,即将原稿替换为终稿。具体来说,在数据共享网络内,表现为,对原稿所在记录做状态修改,修改为退稿,并将终稿发送给数据共享网络,状态记为发表。

按照图1中所搭建的去中心化同步网络,不难发现侵权行为是很容易被检测出来的,以一稿多投为例,具体方法如图2所示:

(1)原作者完成了一篇稿件,此时作者选择将稿件投递给第一家期刊,第一家期刊选择由审稿人a进行审稿。

(2)在审稿人a进行审稿期间,作者又将稿件投递给第二家期刊,第二家期刊选择由审稿人b进行审稿。

(3)在传统网络环境下,第一家期刊和第二家期刊是不会共享未发表的稿件得到,审稿人a也不会和审稿人b交流自己手中未发表的稿件。所以a和b相互并不能得知对方手中已有相似稿件。此时一稿多投行为产生且无法检测。

(4)使用本发明所描述的区块链网络,改变了审稿信息的存储机制。当作者的稿件被交给审稿人a进行审稿时,审稿人a将稿件存储在区块中,且区块在全网是同步的,即所有的期刊此时都会同步追加区块内容。而当作者产生一稿多投行为,稿件被交给审稿人b进行审稿时,审稿人b可以进行一稿多投检测,此时审稿人b可以在自己所在的期刊的区块中查询到该稿件已经存在,而且区块的顺序提供了存在性证明,即有人比自己先收到此稿件。此时审稿人b就能及时发现自己手中的稿件存在一稿多投行为。

以上是针对一稿多投行为的稿件保护方法。对于同行剽窃,检测方法类似。当审稿人a故意拖延稿件不予发表,而抢先向另一期刊投稿时,该期刊的审稿人b也会因为区块链数据的同步,而发现此稿件已经在审稿人a审稿中,从而拒绝作者的投稿请求,实现了稿件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