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心理学职业能力测评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63068发布日期:2018-12-22 08:16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一种心理学职业能力测评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心理学测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心理学职业能力测评系统。

背景技术

职业测评是心理测验的一个分支,在学术上被广泛认可的心理测验的定义是“行为样组的客观的标准的测量”。科学的职业测评以特定的理论为基础,经过设计问卷、抽样、统计分析、建立常模等程序编制,必须符合三个条件:效度:测验结果的准确性;信度: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常模:每一位被试的心理测验都有一个原始分数,通常情况下这个分数没有实际意义,除非这个分数能与别人比较。科学的职业测评是客观化、标准化的问卷,它的科学性、客观性、可比较的功能是其它自我了解的方法不具有的。

目前,一般公司在进行招聘时,都会进行职业测评,辅助分析该应聘者是否适合公司工作,但是在教师行业进行应聘时,却还没有一种职业能力测评系统,综合分析该教师应聘者的心理素质是否适合教师行业工作,所以就需要一种心理学职业能力测评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心理学职业能力测评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一种心理学职业能力测评系统,包括:

智能终端模块,用于接收智力倾向测评答题数据、人格测评答题数据、教师职业兴趣答题数据、心理承受能力答题数据、职业能力答题数据、职业性格答题数据、职业规划答题数据、特殊问题答题数据并发送到中央处理模块,还包括摄像头,用于拍摄测试者答题时的面部表情视频和教学场景模拟视频并发送到所述中央处理模块进行存储;还包括录音器,用于收录测试者回答问题的音频并发送到所述中央处理模块,所述中央处理模块接收测试者答题时的面部表情视频数据、测试者回答问题时的音频和教学场景模拟视频并发送到面部表情分析模块,所述面部表情分析模块对测试者答题时的面部表情视频、测试者回答问题时的音频和教学场景模拟视频进行心理学分析,判断测试者在答题时的情绪和状态,以及在教学场景模拟中的倾向人格,并将心理学分析结果数据发送到汇总分析模块;

所述中央处理模块接收智力倾向测评答题数据并发送给智力倾向测评模块,所述中央处理模块接收人格测评答题数据并发送给人格测评模块,所述中央处理模块接收教师职业兴趣答题数据并发送给教师职业兴趣测评模块,所述中央处理模块接收心理承受能力测评答题数据并发送给心理承受能力测评模块,所述中央处理模块接收职业能力测评答题数据并发送给职业能力测评模块,所述中央处理模块接收职业性格测评答题数据并发送给职业性格测评模块,所述中央处理模块接收职业规划测评答题数据并发送给职业规划测评模块,所述中央处理模块接收职业规划测评答题数据并发送给职业规划测评模块,所述中央处理模块接收特殊问题测评答题数据并发送给特殊问题测评模块;

所述智力倾向测评模块接收智力倾向测评答题数据后进行智力倾向测评处理,并将智力倾向测评结果数据发送到汇总分析模块;所述人格测评模块接收人格测评答题数据后进行人格测评处理,并将人格测评结果数据发送到汇总分析模块;所述教师职业兴趣测评模块接收教师职业兴趣测评答题数据后进行教师职业兴趣测评处理,并将教师职业兴趣测评结果数据发送到汇总分析模块;所述心理承受能力测评模块接收心理承受能力测评答题数据后进行心理承受能力测评处理,并将心理承受能力测评结果数据发送到汇总分析模块;所述职业能力测评模块接收职业能力测评答题数据后进行职业能力测评处理,并将职业能力测评结果数据发送到汇总分析模块;所述职业性格测评模块接收职业性格测评答题数据后进行职业性格测评处理,并将职业性格测评结果数据发送到汇总分析模块;所述职业规划测评模块接收职业规划测评答题数据后进行职业规划测评处理,并将职业规划测评结果数据发送到汇总分析模块;所述特殊问题测评模块接收特殊问题测评答题数据后进行特殊问题测评处理,并将特殊问题测评结果数据发送到汇总分析模块;

所述汇总分析模块接收心理学分析结果数据、智力倾向测评结果数据、人格测评结果数据、教师职业兴趣测评结果数据、心理承受能力测评结果数据、职业能力测评结果数据、职业性格测评结果数据、职业规划测评结果数据、特殊问题测评结果数据后进行汇总分析,得出测试者的心理测评结果数据后发送到综合建议模块,所述综合建议模块根据测试者的心理测评结果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并得出合理化建议发送到显示屏进行显示。

较佳地,所述智能终端模块还包括身份验证模块,所述身份验证模块采用用户名和密码进行身份验证。

较佳地,所述面部表情分析模块采集测试者的面部微表情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得到测试者的真正的心理活动。

较佳地,所述教学场景模拟测评模块采用教师正常教学模拟场景、学生提问模拟场景、学生犯错误模拟场景以及教师和学生互动模拟场景。

较佳地,所述特殊问题测评模块中的具体问题根据招聘者的招聘目标自定义设置,并且在每次招聘时均根据招聘目标进行适应性修改。

本发明有益效果:本发明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招聘者检测应聘者的心理素质和职业能力,从笔试上帮助招聘者找到更适合教师行业的应聘者,而且还能够根据应聘者的面部表情和教学场景模拟中应聘者的表现所体现的心理倾向,来辅助了解应聘者真正的心理学职业能力,更有利于帮助招聘者找到最佳教师应聘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心理学职业能力测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参照图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心理学职业能力测评系统,包括:

智能终端模块,用于接收智力倾向测评答题数据、人格测评答题数据、教师职业兴趣答题数据、心理承受能力答题数据、职业能力答题数据、职业性格答题数据、职业规划答题数据、特殊问题答题数据并发送到中央处理模块,还包括摄像头,用于拍摄测试者答题时的面部表情视频和教学场景模拟视频并发送到所述中央处理模块进行存储;还包括录音器,用于收录测试者回答问题的音频并发送到所述中央处理模块。

所述中央处理模块接收测试者答题时的面部表情视频数据、测试者回答问题时的音频和教学场景模拟视频并发送到面部表情分析模块,所述面部表情分析模块对测试者答题时的面部表情视频、测试者回答问题时的音频和教学场景模拟视频进行心理学分析,判断测试者在答题时的情绪和状态,以及在教学场景模拟中的倾向人格,并将心理学分析结果数据发送到汇总分析模块,所述面部表情分析模块采集测试者的面部微表情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得到测试者的真正的心理活动,防止有些测试者的测试成绩不真实。所述智能终端模块还包括身份验证模块,所述身份验证模块采用用户名和密码进行身份验证,同时记录测试者的测评成绩并反馈给招聘者。所述教学场景模拟测评模块采用教师正常教学模拟场景、学生提问模拟场景、学生犯错误模拟场景以及教师和学生互动模拟场景等多个场景,具体模拟场景也可以根据招聘者的招聘需求不同进行适应性更换。

所述中央处理模块接收智力倾向测评答题数据并发送给智力倾向测评模块,所述中央处理模块接收人格测评答题数据并发送给人格测评模块,所述中央处理模块接收教师职业兴趣答题数据并发送给教师职业兴趣测评模块,所述中央处理模块接收心理承受能力测评答题数据并发送给心理承受能力测评模块,所述中央处理模块接收职业能力测评答题数据并发送给职业能力测评模块,所述中央处理模块接收职业性格测评答题数据并发送给职业性格测评模块,所述中央处理模块接收职业规划测评答题数据并发送给职业规划测评模块,所述中央处理模块接收职业规划测评答题数据并发送给职业规划测评模块,所述中央处理模块接收特殊问题测评答题数据并发送给特殊问题测评模块;

所述智力倾向测评模块接收智力倾向测评答题数据后进行智力倾向测评处理,并将智力倾向测评结果数据发送到汇总分析模块;所述人格测评模块接收人格测评答题数据后进行人格测评处理,并将人格测评结果数据发送到汇总分析模块;所述教师职业兴趣测评模块接收教师职业兴趣测评答题数据后进行教师职业兴趣测评处理,并将教师职业兴趣测评结果数据发送到汇总分析模块;所述心理承受能力测评模块接收心理承受能力测评答题数据后进行心理承受能力测评处理,并将心理承受能力测评结果数据发送到汇总分析模块;所述职业能力测评模块接收职业能力测评答题数据后进行职业能力测评处理,并将职业能力测评结果数据发送到汇总分析模块;所述职业性格测评模块接收职业性格测评答题数据后进行职业性格测评处理,并将职业性格测评结果数据发送到汇总分析模块;所述职业规划测评模块接收职业规划测评答题数据后进行职业规划测评处理,并将职业规划测评结果数据发送到汇总分析模块;所述特殊问题测评模块接收特殊问题测评答题数据后进行特殊问题测评处理,并将特殊问题测评结果数据发送到汇总分析模块;所述特殊问题测评模块中的具体问题根据招聘者的招聘目标自定义设置,并且在每次招聘时均根据招聘目标进行适应性修改,以便更好地测评测试者与招聘岗位的匹配性。

所述汇总分析模块接收心理学分析结果数据、智力倾向测评结果数据、人格测评结果数据、教师职业兴趣测评结果数据、心理承受能力测评结果数据、职业能力测评结果数据、职业性格测评结果数据、职业规划测评结果数据、特殊问题测评结果数据后进行汇总分析,得出测试者的心理测评结果数据后发送到综合建议模块,所述综合建议模块根据测试者的心理测评结果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并得出合理化建议发送到显示屏进行显示。

综上所述,本发明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招聘者检测应聘者的心理素质和职业能力,从笔试上帮助招聘者找到更适合教师行业的应聘者,而且还能够根据应聘者的面部表情和教学场景模拟中应聘者的表现所体现的心理倾向,来辅助了解应聘者真正的心理学职业能力,更有利于帮助招聘者找到最佳教师应聘者。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实施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