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1U服务器的大容量硬盘背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49109发布日期:2019-01-02 21:36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1U服务器的大容量硬盘背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硬盘背板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应用于1U服务器的大容量硬盘背板。



背景技术:

随着大数据的发展,服务器对于存储设备的存储空间、运算速度要求越来越苛刻。在市场上,既满足大容量存储空间,同时占用空间小成为了现在行业的关注点。1U规格的服务器只有4.45mm的高度,这样高度的机箱放普通的SATA硬盘想要达到容量的最大化,只能把2.5英寸硬盘横着放。1U服务器宽度是19英寸,这样最大的容量就是14块2.5的硬盘。假设一个硬盘的容量是2T,那么最大容量则是28T。对于1U服务器来说,更大容量的存储需求则是难以满足需求。M.2的体积小,可以解决SATA硬盘或者SSD硬盘体积占用大带来的问题,但是因为M.2不支持热插拔功能,对于服务器来说,没有办法作为大容量存储使用。目前1U服务器使用的存储方案,一是使用SAS/SATA硬盘,二是使用NVME SSD。使用SATA/SAS硬盘组建RAID系统,SAS(Serial Attached SCSI)即串行连接SCSI,是目前机械硬盘中速度最快的硬盘,可以向下兼容SATA。但是作为机械硬盘,则存在抗震能力差,体积大,功耗大,发热高等缺点。而且目前,SAS硬盘的最大速度是12Gbps。板卡使用NVME SSD组建RAID系统,NVME SSD遵循PCIE协议,X4速度最快为32Gbps,但是NVME SSD尺寸大、占用空间多,而且功耗大。对于小体积的1U服务器来说,空间仍然是最大的瓶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1U服务器的大容量硬盘背板,用于解决在占用空间小的情况下,安装大容量硬盘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应用于1U服务器的大容量硬盘背板,包括背板机构和硬盘安装机构;

所述背板机构包括前背板和侧背板架,侧背板架设有多个,均匀竖向安装在前背板的后侧,前背板上设有多个硬盘进出口,硬盘进出口与所述的侧背板架前后对应设置;硬盘安装机构包括硬盘固定内架,硬盘固定内架可抽拉的安装在侧背板架上。

进一步的,所述硬盘安装机构包括内架弹出弹簧,内架弹出弹簧安装在所述的硬盘固定内架的后端与侧背板架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硬盘安装机构包括内架限位杆和内架限位弹簧;侧背板架的上部设有硬盘固定驱动腔,硬盘固定内架的上部设有硬盘限位孔;内架限位弹簧安装在硬盘固定驱动腔内,内架限位杆插接在硬盘固定驱动腔和硬盘限位孔内;内架限位弹簧的上端与内架限位杆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硬盘固定内架的上、下两端设有硬盘卡持板,硬盘卡持板采用弹性板,上、下两端硬盘卡持板的外端部向内侧延伸形成卡接口。

进一步的,所述侧背板架的下方设有底背箱,底背箱上设有散热孔。

进一步的,所述底背箱内设有散热扇。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孔内可转动的安装有风流导向片。

进一步的,所述前背板的后方安装有背板温度传感器。

实用新型内容中提供的效果仅仅是实施例的效果,而不是实用新型所有的全部效果,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将硬盘竖向并列安装在背板上,在占用空间较小的情况下,能够安装更多的硬盘,满足了1U服务器的存储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前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结构左视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侧背板架与硬盘固定内架配合关系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底背箱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控制原理框图;

图中:1.前背板;2.侧背板架;3.底背箱;4.硬盘安装滑槽;5.硬盘固定驱动腔;6.硬盘进出口;7.散热孔;8.硬盘固定内架;9.内架弹出弹簧;10.内架限位杆;11.内架限位弹簧;12.硬盘限位孔;13.硬盘卡持板;14.内架弹出推板;15.限位驱动片;16.限位固定片;17.拉环;18.散热扇;19.风流导向片;20.背板温度传感器;21.控制器;22.硬盘;23.散热电控开关;24.硬盘电控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应当注意,在附图中所图示的部件不一定按比例绘制。本实用新型省略了对公知组件和技术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6所示,一种应用于1U服务器的大容量硬盘背板,包括背板机构、硬盘安装机构、散热系统和控制系统。

所述背板机构包括前背板1,侧背板架2和底背箱3。所述侧背板架2设有多个,均匀竖向安装在所述前背板1的后侧,用于安装所述的硬盘安装机构,以提高对硬盘22的安装数量。侧背板架2的内部为硬盘安装滑槽4,侧背板架2的上侧部设有硬盘固定驱动腔5,硬盘固定驱动腔5的下端与硬盘安装滑槽4连通。所述前背板1上设有多个平行布置的硬盘进出口6,所述硬盘进出口6与后方所述的侧背板架2前后对应设置,硬盘进出口6用于实现硬盘安装机构的进出。所述底背箱3安装在所述侧背板架2的下方,底背箱3的上端设有多个散热孔7,用于实现对硬盘的通风散热。

所述硬盘安装机构用于实现对硬盘22的安装固定,它包括硬盘固定内架8、内架弹出弹簧9、内架限位杆10和内架限位弹簧11。所述硬盘固定内架8可内外抽拉的安装在所述硬盘安装滑槽4内;硬盘固定内架8的上端部设有硬盘限位孔12;硬盘固定内架8的上、下两端外侧设有硬盘卡持板13,硬盘卡持板13采用PVC弹性板,硬盘卡持板13的外端部向内侧延伸形成卡接口,卡接口可以防止硬盘22从硬盘固定内架8上脱落。所述内架弹出弹簧9安装在所述侧背板架2的后端,内架弹出弹簧9的前侧安装有内架弹出推板14,内架弹出弹簧9用于辅助硬盘固定内架8从硬盘安装滑槽4内弹出。所述内架限位弹簧11安装在所述侧背板架2上的硬盘固定驱动腔5内,用于驱动内架限位杆10插接在所述硬盘固定内架8的硬盘限位孔12内,实现硬盘固定内架8与侧背板架2的固定。所述内架限位杆10插接在所述的硬盘限位孔12内,内架限位杆10的上部设有限位驱动片15,内架限位弹簧11的上端与限位驱动片15固定连接;硬盘限位孔12的下部设有限位固定片16,内架限位弹簧11的下端与限位固定片16固定连接。内架限位杆10的上端设有拉环17,拉环17可以方便向上拽拉内架限位杆10,实现硬盘固定内架8与侧背板架2的分离。当硬盘固定内架8位于侧背板架2的硬盘安装滑槽4内时,所述内架限位杆10的下端受到内架限位弹簧11的作用插接在硬盘固定内架8的硬盘限位孔12内,内架限位弹簧11处于复位状态;内架弹出弹簧9处于压缩状态。当硬盘固定内架8需要从侧背板架2的硬盘安装滑槽4内抽出时,向上抽拉所述的内架限位杆10,硬盘固定内架8将在内架弹出弹簧9的复位力作用下向为弹出。

当硬盘温度过高时,所述的散热系统用于加速实现对硬盘22的通风散热。散热系统包括散热扇18、风流导向片19和背板温度传感器20。所述背板温度传感器20安装在所述前背板1的后方,用于检测环境温度。所述散热扇18安装在所述底背箱3内的下方,散热扇18的电源导线上设有散热电控开关23,散热电控开关23与所述的控制系统电连接。所述风流导向片19横向可转动的安装在所述底背箱3上的散热孔7内,风流导向片19的两端设有转轴,转轴可转动的与散热孔7的孔壁连接。由于风流导向片19可转动,当散热扇18开启时,所述风流导向片19在风力吹动作用下转动,从而可以实时改变通过散热孔7的风向,进而实现对多个硬盘22全方位均匀散热。

所述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21(优选采用CPLD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芯片)和硬盘电控开关24;硬盘22的电源端通过所述的硬盘电控开关24与电源电连接。控制器21的信号输入端分别与硬盘22(M.3SSD,自带温度传感器)信号端、背板温度传感器20电连接,控制器21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散热电控开关23、硬盘电控开关24电连接。当散热扇18工作时,依然无法对环境温度起到有效降温情况下,控制器21根据硬盘22传来的温度数据,可通过硬盘电控开关24切断硬盘工作,从而对硬盘22形成保护。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