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06709发布日期:2019-05-21 20:54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指纹识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手机的外部结构通常会设置指纹采集区域,利用指纹采集区域采集用户指纹,以实现对手机的部分功能操控。然而,由于手机的外部结构受限制,导致指纹采集区域占比受限制,降低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显示装置包括:

盖板,所述盖板一面设置指纹感应区;

第一反射件,固定于所述盖板背离所述指纹感应区一侧,并与所述盖板的边缘相对;

信号发射器,固定于所述盖板背离所述指纹感应区一侧,所述信号发射器能够以相对所述盖板倾斜的方向朝所述第一反射件发射指纹检测信号,经所述第一反射件将指纹检测信号反射至所述盖板内,并经所述指纹感应区向另一边缘传导;

用于接收指纹检测信号的信号感应器,固定于所述盖板远离入射指纹检测信号处。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的显示装置,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中框,所述中框包括边框和固定于所述边框内侧的中板,所述边框固定连接所述盖板的周侧,所述信号发射器和所述信号感应器固定于所述中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通过在所述盖板背离用户一侧固定所述第一反射件,并且所述第一反射件对应所述盖板边缘,使得所述信号发射器的指纹检测信号经所述第一反射件入射至所述盖板的边缘,并经所述指纹感应区传导至所述信号感应器,所述信号感应器固定于所述盖板远离入射指纹检测信号处,使得所述盖板的指纹感应区占比可以增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截面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另一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所述显示装置可以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媒体播放器等电子设备,也可以应用于自动柜员机(Automated Teller Machine,ATM)等金融终端设备。

请参阅图1,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100,所述可识别指纹模的显示装置100包括:

盖板10,所述盖板10的一面设置指纹感应区121。

第一反射件20,固定于所述盖板10背离所述指纹感应区121一侧,并与所述盖板10的边缘相对。

信号发射器30,固定于所述盖板10背离所述指纹感应区121一侧。所述信号发射器30能够以相对所述盖板10倾斜的方向朝所述第一反射件20发射指纹检测信号,经所述第一反射件20将指纹检测信号反射至所述盖板10内,并经所述指纹感应区121向另一边缘传导。

用于接收指纹检测信号的信号感应器40,固定于所述盖板10远离入射指纹检测信号处,。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信号发射器30的指纹检测信号反射至所述指纹感应区121,以使得指纹检测信号可以在所述指纹感应区121根据用户指纹改变传导路径。通过所述信号感应器40接收经过所述指纹感应区121的指纹检测信号,并与所述信号发射器30发射指纹检测信号比对,以识别出用户指纹。所述显示装置100可以应用于电子设备中,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等。

通过在所述盖板10背离用户一侧固定所述第一反射件20,并且所述第一反射件20对应所述盖板10边缘,使得所述信号发射器30的指纹检测信号经所述第一反射件20入射至所述盖板10的边缘,并经所述指纹感应区121传导至所述信号感应器40,所述信号感应器40固定于所述盖板10远离入射指纹检测信号处,使得所述盖板10的指纹感应区121占比可以增大。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盖板10具有外表面13和相对所述外表面13设置的内表面14。所述内表面14朝向所述信号发射器30和所述信号感应器40。所述外表面13朝向用户。所述内表面14和所述外表面13均为平整面。所述指纹感应区121设置于所述外表面13。当用户指纹抵触于所述外表面13对应所述指纹感应区121处,用户指纹可以改变所述信号传导部12内部指纹检测信号的传导路径,使得所述信号感应器40接收改变传导路径的指纹检测信号,以识别出指纹。所述第一反射件20与所述盖板10的一侧边相对。所述第一反射件20将指纹检测信号反射至所述内表面14入射至盖板10内,并经折射至所述外表面13。所述指纹感应区121的边界以所述外表面13开始接收指纹检测信号处为准。利用所述第一反射件20位于所述盖板10的一侧,使得所述第一反射件20与所述盖板10堆叠,避免增大所述显示装置100的非显示区占比。所述第一反射件20具有第一外侧面21,所述第一外侧面21与所述盖板10的侧面对齐,以使得所述盖板10入射指纹检测信号处尽量靠近所述盖板10的侧面,使得所述指纹感应区121的边界至所述盖板10侧面距离尽量减小,以增大所述指纹感应区121的占比。所述第一反射件20的一端抵触于所述内表面14,以使得指纹检测信号入射所述盖板10的位置尽量靠近所述盖板10的侧壁。所述信号发射器30朝所述第一反射件20发射指纹检测信号的方向大致相对所述盖板10倾斜,以使得所述信号发射器30至所述盖板10的距离增大,方便在所述信号感应器40与所述盖板10之间排布功能器件所述信号发射器30和所述信号感应器40分别位于所述指纹感应区121相对的两侧。通过调整所述信号发射器30发射指纹检测信号方向相对所述盖板10的倾斜角度,可以使得所述信号发射器30发出的指纹检测信号在所述第一反射件20反射至所述盖板10内,以实现指纹检测信号传导至所述指纹感应区121,并在所述内表面14和所述外表面13来回逐步反射至所述信号感应器40。由于所述盖板10入射指纹检测信号处和出射指纹检测信号处分别靠近相对的两边缘处,而所述指纹感应区121相对的两边缘分别靠近入射指纹检测信号处和出射指纹检测信号处,即所述指纹感应区121相对两边缘与所述盖板10相对的两边缘相靠拢,使得所述指纹感应区121的占比增大。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反射件20也可以与所述盖板10的内表面14之间存在间距。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装置100包括第二反射件50。所述第二反射件50固定于所述盖板10背离所述指纹感应区121一侧。所述第二反射件50与所述盖板10远离所述第一反射件20的边缘相对。所述第二反射件50接收所述盖板10出射的指纹检测信号,并将指纹检测信号反射至所述信号感应器40。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反射件50与所述第一反射件20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反射件50具有第二外侧面51,所述第二外侧面51与所述盖板10远离所述第一反射件20的侧面对齐,以使所述盖板10出射指纹检测信号的位置尽量靠近所述盖板10的侧面,使得所述指纹感应区121的边界至所述盖板10侧面距离尽量减小,以增大所述指纹感应区121的占比。利用所述第二反射件50位于所述盖板10的一侧,使得所述第二反射件50与所述盖板10堆叠,避免增大所述显示装置100的非显示区占比。所述第二反射件50的一端抵触于所述内表面14,以使得所述盖板10出射所述盖板10的位置尽量靠近所述盖板10的侧壁。所述第二反射件50的长度与所述第一反射件20的长度大致相等。所述信号感应器40靠近所述第二反射件50,经所述第二反射件50接收指纹检测信号。所述第二反射件50反射指纹检测信号至所述信号感应器40的方向大致相对所述盖板10倾斜,以使得所述信号感应器40至所述盖板10的距离增大,方便在所述信号感应器40与所述盖板10之间排布功能器件。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反射件50至所述盖板10的内表面14可以存在间距。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反射件20和所述第二反射件50分别具有第一反射面22和第二反射面52,所述第一反射面22和所述第二反射面52垂直所述盖板10,所述信号发射器30发射指纹检测信号经所述第一反射面22反射至所述盖板20,所述第二反射面52将所述盖板10出射的指纹检测信号反射至所述信号感应器40。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反射面22与所述第一外侧面21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反射面52与所述第二外侧面51相对设置。通过所述第一反射面22和所述第二反射面52与所述盖板10垂直,减小所述第一反射件20和所述第二反射件50在平行所述盖板10方向上排布面积,以优化所述显示装置100的排布结构,方便增加在所述盖板10的内表面14上排布显示屏的面积。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所述盖板10设有第一反射部11和相对所述第一反射部11的第二反射部16,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反射部11与所述第二反射部16的信号传导部12。所述第一反射部11靠近所述第一反射件20。所述第二反射部16靠近所述第二反射件50。所述第一反射件20朝所述第一反射部11反射指纹检测信号。所述第一反射部11将指纹检测信号反射至所述信号传导部12,并经所述信号传导部12传导至所述第二反射部16,所述第二反射部16将指纹检测信号反射至所述第二反射件50。所述指纹感应区121设置于所述信号传导部12。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反射部11和所述第二反射部16分别靠近所述盖板10相对的两侧面,以增加所述第一反射部11至所述第二反射部16的距离。所述第一反射部11位于所述第一反射件10与所述盖板10相抵触的位置。所述第二反射部16位于所述第二反射件50与所述盖板10相抵触的位置。所述第一反射部11相对所述盖板10的侧面倾斜,以使得所述第一反射部11与所述内表面14的夹角减小,使得所述信号发射器30发射指纹检测信号方向与所述盖板10的夹角增大,避免所述信号发射器30靠近所述盖板10。所述第一反射部11与所述内表面14夹角减小,使得所述第一反射部11的反射面积增大,以使得所述第一反射部11对所述指纹检测信号的反射区域增大,提高指纹采集效率。所述第二反射部16相对所述盖板10的侧面倾斜,以使得所述第二反射部16与所述内表面14的夹角减小,使得所述盖板10出射指纹检测信号方向相对所述盖板10的夹角增大,方便所述信号感应器40接受指纹检测信号。所述第一反射部11相对所述盖板10侧面倾斜角度,以所述信号发射器30至所述盖板10的距离满足显示屏与所述盖板10装配要求为准。所述第一反射部11可以由所述盖板10侧面与所述内表面14相连接处向所述外表面13延伸。所述第二反射部16可以与所述第一反射部11呈镜像对称。所述第一反射部11和所述第二反射部16分割所述盖板10。所述信号传导部12形成于所述第一反射部11和所述第二反射部16之间。

所述盖板10在边缘处设有第一端部15。所述第一端部15形成于所述第一反射部11远离所述信号传导部12一侧。所述第一端部15为所述盖板10提供侧边外观结构。所述第一反射部11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部15和所述信号传导部12之间。所述第一端部15可以是沿所述盖板10的边缘一部分延伸,也可以是完全沿所述盖板10整个边缘延伸。所述第一反射部11的长度大致与所述第一端部15的长度一致。所述信号传导部12由所述第一反射部11朝所述盖板10的另一边缘延伸。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反射部16与所述第一反射部11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反射部16的延伸长度大致与所述第一反射部11的延伸长度一致。所述第二反射部16与所述第一反射部11大致平行。所述盖板10在与所述第一端部15相对的边缘处设置第二端部17。所述第二端部17为所述盖板10提供侧边外观结构。所述第二反射部16将指纹检测信号反射至所述信号感应器40,以方便指纹检测信号从所述盖板10的内表面14出射至所述第二反射件50。所述信号感应器40与所述盖板10在垂直所述盖板10方向堆叠,以增大所述显示装置100的显示区域占比,并方便对所述信号感应器40隐藏。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反射部16还可以位于靠近与所述第一反射部11相邻的边缘处。

所述信号发射器30位于所述盖板10一侧。所述信号发射器30与所述第一反射部11相错开,以使得所述第一反射部11可以更加靠近所述盖板10的外侧。所述信号感应器40与所述信号发射器30位于所述盖板10同一侧。所述信号感应器40与所述第二反射部16相错开,以使得所述第二反射部16可以更加靠近所述盖板10的外侧,以增加所述指纹感应区121的占比。所述信号发射器30为红外光源、或超声波发射器、或射频发射器。所述信号发射器30发射红外光线信号、或超声波信号、或射频信号。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信号发射器30为红外光源,所述信号发射器30发射红外光线信号。所述信号发射器30发射的红外光信号经所述第一反射部11反射至所述信号传导部12,并在所述信号传导部12相对的两表面产生全反射,以传导至所述信号感应器40。所述信号发射器30具有信号发射区31,所述信号发射器30的信号发射区31相对所述盖板10倾斜。所述信号发射器30在所述信号发射区31发射指纹检测信号。所述信号发射器30的信号发射区31面积小于指纹检测信号在所述第一反射件20的反射区域面积,所述第一反射件20反射出的指纹检测信号面积小于在所述第一反射部11的指纹检测信号反射面积,以使得所述第一反射部11对指纹检测信号放大,实现增大指纹采集区域的面积。所述信号传导部12在远离所述第一反射部11处出射指纹检测信号,使红外光信号在所述信号传导部12的传导区域增大,进而增大指纹检测区域。所述信号感应器40为红外感应器。所述信号感应器40可以位于所述盖板10的一侧,被所述盖板10覆盖,以方便指纹检测信号从所述盖板10的内表面14出射。所述信号感应器40也可以与所述盖板10并排设置,以靠近所述盖板10的侧壁,以方便指纹检测信号从所属盖板10的侧壁出射。可以理解的是,当用户指纹01抵触于所述指纹感应区121,用户指纹的脊线01与所述外表面13之间无间隙,而用户指纹的谷线02与所述外表面13之间存在间距。所述信号发射器30发射的检测指纹信号03传导至所述外表面13与用户指纹的脊线01相接触处,由于出射介质由空气变成了用户手指导致传导路径改变,而检测指纹信号03传导至所述外表面13与用户指纹的谷线02相接触处,可以产生反射,并最终传导至所述信号感应器40,通过所述信号感应器40接收的检测指纹信号与所述信号发射器30发出的检测指纹信号比对可以识别用户指纹图像。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所述显示装置100还包括信号放大器60,所述信号放大器60固定于所述盖板10一侧,并靠近所述第二反射部16,经所述第二反射部16将指纹检测信号放大至所述信号感应器40。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信号放大器60为反射镜。所述信号放大器60具有信号反射面61。所述信号反射面61大致与所述第二反射部16相对。指纹检测信号经所述第二反射部16反射后,经所述盖板10内表面14投射至所述信号反射面61,所述信号反射面61与所述内表面14成预设夹角设置。所述信号放大器60的信号发射面41将指纹检测信号大致朝所述盖板10的几何中心位置反射,以方便位于所述盖板10内侧的信号感应器40接收指纹检测信号。所述信号放大器60调整指纹检测信号入射至所述信号感应器40的角度。所述信号感应器40具有信号感应面31。所述信号感应面31大致平行所述盖板10的内表面14。通过调整所述信号放大器60的信号反射面61与所述信号感应面31的夹角,以使指纹检测信号入射所述信号感应器40的入射方向与所述信号感应面31的夹角更小,使得指纹检测信号照射至所述信号感应面31的照射面积更大,方便所述信号感应器40识别所述指纹检测信号。所述信号感应面31位于所述信号感应器40背离所述盖板10一侧。所述信号放大器60与所述盖板10之间存在间距,以及与所述信号感应器40之间存在间距,以方便调整所述信号放大器60与所述盖板10的角度。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装置100还包括模组支架62,所述模组支架62包括第一壳体63和相对所述第一壳体63盖合的第二壳体64。所述第一壳体63设有第一腔体65,所述第一腔体65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二壳体64。所述第二壳体64设有第二腔体66,所述第二腔体66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一壳体423。所述信号感应器40和所述信号放大器60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63和所述第二壳体64之间。所述信号感应器40收容于所述第一腔体65内。所述信号放大器60固定于所述第二腔体66内。所述第一壳体63在侧壁还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腔体65的线路槽67。所述信号感应器40的电路板经所述线路槽67连接电子设备的主板。所述信号感应器40的信号感应面31朝向所述第二壳体64。所述第二腔体66的底部设有倾斜支撑面68。所述信号放大器60固定于所述倾斜支撑面68上,以相对所述信号感应器40倾斜,并且方便调整所述信号放大器60与所述盖板10的角度。利用所述第一壳体63和所述第二壳体64对所述信号感应器40及所述信号放大器60进行保护,以使所述信号感应器40和所述信号放大器60形成模组,方便所述信号感应器40和所述信号放大器60组装。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所述第一反射部11和所述第二反射部16分别设置于所述盖板10相对的两长边。所述盖板10具有第一长边101、相对所述第一长边101设置的第二长边102、第一短边103和相对所述第一短边103设置的第二短边104。所述第一短边103和所述第二短边104连接于所述第一长边101和所述第二长边102之间。所述第一反射部11和所述第二反射部16设置于所述第一长边101和所述第二长边102。所述第一反射部11和所述第二反射部16分别至所述第一长边101的侧面和所述第二长边102的侧面存在间距。所述第一反射件20和所述第二反射件50分别与所述第一长边101和所述第二长边102相对。所述第一反射件20将指纹检测信号入射至所述盖板10靠近所述第一长边101处,以使得所述第一反射部11可以反射指纹检测信号。所述第二反射部16在所述第二长边102接收指纹检测信号,并将指纹检测信号在靠近所述第二长边102处反射至所述第二反射件50。所述第一端部15和所述第二端部17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长边101和所述第二长边102。所述第一端部15的长度可以与所述第一长边101长度大致相等。所述第二端部17的长度可以与所述第二长边102长度大致相等。即所述第一反射部11长度与所述第一长边101长度大致相等,所述第二反射部16长度与所述第二长边102长度大致相等。所述信号传导部12形成于所述第一反射部11和所述第二反射部16之间,所述信号传导部12的长度与宽度大致接近所述盖板10的长度与宽度,即所述盖板10大致全屏设置指纹采集区域,提高指纹采集面积。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所述第一反射部11和所述第二反射部16分别设置于所述盖板10相对的两短边。所述第一反射部11和所述第二反射部16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短边103和所述第二短边104。即所述第一反射部11和所述第二反射部16分别大致连接所述第一短边103的侧面和所述第二短边104的侧面。所述第一反射件20与所述第一短边103相对,所述信号发射器30发射信号方向相对所述盖板10倾斜,并朝向所述反射件20发射指纹检测信号,以使得所述第一反射部11可以反射指纹检测信号。所述第二反射部50与所述第二短边104相对,所述信号放大器60接收指纹检测信号方向相对所述盖板10倾斜,并朝向所述第二反射件50接收指纹检测信号。所述第一端部15和所述第二端部17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短边103和所述第二短边104。所述第一反射部11的长度大致与所述第一短边103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二反射部16的长度大致与所述第二短边104的长度相等。所述信号传导部12的长度与宽度大致接近所述盖板10的长度与宽度,即所述盖板10大致全屏设置指纹采集区域,提高指纹采集面积。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所述第一反射部11和所述第二反射部16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短边103和所述第一长边101。所述信号传导部12大致形成于所述第一短边103和所述第一长边101之间,以使得所述显示装置100的指纹采集区域大致呈三角形,并位于方便用户操作的位置。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7,所述第一反射部11和所述第二反射部16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长边101和所述第二长边102。所述第一反射部11和所述第二反射部16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长边101的部分和所述第二长边102的部分。所述第一长边101和所述第二长边102分别开设有第一凹槽1011和第二凹槽1021。所述第一端部15和所述第一反射部11形成于所述第一凹槽1011内,所述第二端部17和所述第二反射部16形成于所述第二凹槽1021内。所述信号传导部12形成于所述盖板10在所述第一凹槽1011至所述第二凹槽1021之间的部分。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8,所述信号传导部12具有透光区122,所述透光区122相对的两边分别靠近所述第一反射部11和所述第二反射部16,所述指纹感应区121至少覆盖所述透光区122。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透光区122用于透过显示屏的显示光线。所述透光区122大致与显示屏的显示区相重合。所述透光区122具有第一边界123、相对所述第一边界123的第二边界124、第三边界125和相对所述第三边界125的第四边界126。所述第一边界123、第三边界125、第二边界124和第四边界126依次连接。所述第一边界123与所述第一反射部11存在间距。所述第二边界124与所述第二反射部16存在间距。所述第一边界123至所述第一长边101形成所述盖板10的第一非透光区105,所述第二边界124至所述第二长边102形成所述盖板10的第二非透光区106,所述第三边界125至所述第一短边103形成所述盖板10的第三非透光区107,所述第四边界126至所述第二短边104形成所述盖板10的第四非透光区108。所述第一反射部11和所述第二反射部16位于所述第一非透光区105和所述第二非透光区106内。所述第一反射件20在所述盖板10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非透光区105内。所述第二反射件50在所述盖板10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非透光区106内。所述第一非透光区105和所述第二非透光区106对所述第一反射件20和所述第二反射件50遮挡,以实现视觉隐藏所述第一反射件20和所述第二反射件50,提高所述显示装置100外观性能。所述第三非透光区107可以是对显示屏的驱动电路板遮盖。所述第四非透光区108可以是对电子设备的功能器件遮盖。例如,所述第四非透光区108对手机摄像头遮盖。所述第三边界125至所述第一短边103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边界123至所述第一长边101的距离,以及大于所述第二边界124至所述第二长边102的距离。所述第四边界126至所述第二短边104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边界123至所述第一长边101的距离,以及大于所述第二边界124至所述第二长边102的距离。所述第一反射部11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边界123的长度,所述第二反射部16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边界124的长度。所述第一反射部11靠近所述透光区122的边缘与所述第一边界123存在间距,所述第二反射部16靠近所述透光区122的边缘与所述第二边界124存在间距,所述指纹感应区121超出所述透光区122,使得用户可以在所述盖板10的第三非透光区107和第四非透光区108采集指纹,提高所述显示装置100的指纹识别效率。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反射部11的长度与所述第一边界123长度可以大致相等,所述第二反射部16的长度与所述第二边界124的长度可以大致相等,以使得所述指纹采集区131大致与所述透光区122相重合。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9,所述第一反射部11具有朝向所述信号传导部12的第一倾斜面111,所述信号发射器30的指纹检测信号经所述第一倾斜面111反射至所述信号传导部12内。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倾斜面111形成于所述第一反射部11与所述信号传导部12交界处。所述第一倾斜面111连接于所述外表面13和所述内表面14。所述第一反射部11将所述第一端部15与所述信号传导部12完全分隔。所述第一反射部11还具有与所述第一倾斜面111相对的第一连接面112。所述第一连接面112形成于所述第一反射部11与所述第一端部15交界处。所述第一连接面112至所述第一倾斜面111的距离极小,以使得所述第一反射部11不易观察,提高所述显示装置100的外观结构。从所述信号发射器30发射的指纹检测信号03先经所述第一反射件20反射至所述内表面14,入射至所述信号传导部12,当指纹检测信号03从所述信号传导部12传导至所述第一反射部11,由于传导介质发生变化,使得指纹检测信号03传导路径改变,即指纹检测信号在所述第一倾斜面111处产生反射。通过调整所述信号发射器30信号发射方向与所述盖板10的夹角角度,使得从所述第一倾斜面111反射至所述外表面13的指纹检测信号可以产生反射,并在反射至所述内表面14后再次反射至所述外表面13,指纹检测信号在多次反射传导后,传导至所述第二反射部16,以经所述第二反射件20反射至所述信号感应器40。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反射部16具有朝向所述信号传导部12的第二倾斜面161,所述信号传导部12将指纹检测信号经所述第二倾斜面161反射至所述信号感应器40。所述第二倾斜面161形成于所述第二反射部16与所述信号传导部12交界处。在指纹检测信号03述信号传导部12传导至所述第二反射部16,由于传导介质发生变化,使得指纹检测信号传导路径改变,即指纹检测信号03述第二倾斜面161处产生反射。所述第二倾斜面161连接于所述内表面14和所述内表面14。所述第二反射部16将所述第二端部17与所述信号传导部12完全分隔。所述第二反射部16还具有与所述第二倾斜面161相对的第二连接面162。所述第二连接面162形成于所述第二反射部16与所述第二端部17交界处。所述第二连接面162至所述第二倾斜面161的距离极小,以使得所述第二反射部16不易观察,提高所述显示装置100的外观结构。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所述第一反射部11为形成于所述第一端部15和所述信号传导部12之间的空气间隙。所述第二反射部16为形成于所述第二端部17和所述信号传导部12之间的空气间隙。所述第一端部15与所述信号传导部12在靠近所述外表面13处相连接。即所述第一反射部11至所述外表面13存在间距。所述第一反射部11可以贯穿所述内表面14,以方便成型所述第一反射部11。所述第二端部17与所述信号传导部12在靠近所述外表面13处相连接。即所述第二反射部15至所述外表面13存在间距。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反射部11也可以至所述内表面14存在间距,所述第二反射部16也可以至所述内表面14存在间距。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1和图12,所述盖板10的边缘具有与所述第一倾斜面111相对的第一侧面151和连接所述第一侧面151的第一圆弧曲面152。所述盖板10在另一边缘具有与所述第二倾斜面161相对的第二侧面171和连接所述第二侧面171的第二圆弧曲面172。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面151连接所述内表面14,所述第一圆弧曲面152连接所述外表面13。所述第一圆弧曲面152形成所述第一侧面151与所述外表面13的圆弧倒角。所述第二侧面171连接所述内表面14,所述第二圆弧曲面172连接所述外表面13。所述第二圆弧曲面172形成所述第二侧面171与所述外表面13的圆弧倒角。通过所述盖板10具有所述第一圆弧曲面152和所述第二圆弧曲面172,使得所述盖板10的边缘圆滑,符合人体工学。所述第一侧面151和第一圆弧曲面152无法对指纹检测信号进行反射,所述第二侧面171和第二圆弧曲面172对指纹检测信号进行反射,利用所述第一反射部11和所述第二反射部16形成于所述盖板10内,实现指纹检测信号可以在所述盖板10的一边缘朝相对的另一边缘传导。所述第一倾斜面111至所述第一侧面151存在间距,以及至所述第一圆弧曲面152存在间距,以减小所述第一倾斜面111与所述内表面14的夹角,增大所述第一倾斜面111的面积。所述第二倾斜面161至所述第二侧面171存在间距,以及至所述第二圆弧曲面172存在间距,以减小所述第二倾斜面161与所述内表面14的夹角,增大所述第二倾斜面161的面积。所述第一短边103设置第三侧面1031和连接所述第三侧面1031的第三圆弧曲面1032,以使得所述第一反射部11至所述第二反射部16距离最大化。所述第二短边104设置第四侧面1041和连接所述第四侧面1041的第四圆弧曲面1042。所述第三侧面1031的两端与所述第一侧面151和所述第二侧面171相连接。所述第四侧面1041的两端与所述第一侧面151和第二侧面171相连接。所述第三圆弧曲面1032与所述第一圆弧曲面152和所述第二圆弧曲面172相连接,所述第四圆弧曲面1042与所述第一圆弧曲面152和所述第二圆弧曲面172相连接。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3,所述盖板10朝向所述信号感应器20的一面在周缘附设有边缘油墨层70。即所述边缘油墨层70设置于所述内表面14的周缘。所述边缘油墨层70形成于所述第一非透光区105、第二非透光区106、第三非透光区107和第四非透光区108。所述边缘油墨层70使得所述所述第一非透光区105、第二非透光区106、第三非透光区107和第四非透光区108不可透过可见光,以防止所述显示装置100泄露可见光。所述边缘油墨层70可以对所述信号感应器20遮挡,所述边缘油墨层70可以透过所述信号感应器20的指纹检测信号。所述边缘油墨层70涂布于所述信号传导部12的周缘。所述第一反射部11和所述第二反射部16在所述边缘油墨层70的正投影位于所述边缘油墨层70内,即所述第一反射部11和所述第二反射部16视觉上形成于所述盖板10的周缘黑边内,使得所述第一反射部11和所述第二反射部16实现视觉隐藏效果。所述边缘油墨层70对所述第一反射件20和所述第二反射件50实现可见光遮挡,使得所述第一反射件20和所述第二反射件50在所述盖板10的外表面13一侧不可见。所述第一反射部11和所述第二反射部16为油墨层。所述第一反射部11呈现的颜色与所述边缘油墨层70呈现的颜色相同,所述第二反射部16呈现的颜色与所述边缘油墨层70呈现的颜色相同,以进一步实现视觉上隐藏所述第一反射部11和所述第二反射部16,提高所述显示装置100外观性能。所述第一反射部11在所述边缘油墨层70的正投影与所述边缘油墨层70的边缘大致可以重合,所述第二反射部16在所述边缘油墨层70的正投影距离所述边缘油墨层70的边缘大致可重合。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反射部11还可以是粘胶、或镀银、或塑胶、或金属片等器件。所述第二反射部16还可以是粘胶、或镀银、或塑胶、或金属片等器件。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4,若所述信号发射器30发出的指纹检测信号为超声波信号,则所述第一反射部11和所述第二反射部16的声阻抗远大于所述信号传导部12的声阻抗,以使得所述信号发射器30发射的超声波信号进入所述信号传导部12后,并在所述信号传导部12与所述第一反射部11交界处产生反射,以将超声波信号反射至所述外表面13的指纹感应区121。所述信号传导部12的声阻抗小于空气的声阻抗,在所述第一反射部11将超声波信号发射至所述指纹感应区121与空气相接触处,可以反射至所述内表面14。所述内表面14与所述指纹感应区121相对应处可以附设光学粘胶层141,所述光学粘胶层141的声阻抗大于所述信号传导部12的声阻抗,使得传导至所述内表面14的超声波信号产生反射,并最终反射至所述信号感应器40。可以理解的是,当用户指纹抵触于所述外表面13的指纹感应区121处,由于用户手指的声阻抗与所述信号传导部12的声阻抗差异较小,使得超声波信号传导至用户指纹脊线与所述外表面13相接触处,无法反射至所述内表面14,即超声波信号在用户指纹脊线与所述外表面相接触处,改变传导路径。由于用户指纹谷线与相对的外表面13之间填充空气,当超声波信号传导至用户指纹谷线与所述外表面13相对处产生反射,并最终传导至所述信号感应器40。通过将所述信号感应器40接收的超声波信号与所述信号发射器30发出的超声波信号对比,可以识别出用户指纹图像。所述信号发射器30与所述信号传导部12之间设置倾斜的第一声波传导件123,所述信号发射器30抵触于所述第一声波传导件123,所述第一声波传导件123具有相对所述盖板10倾斜的传导通道,并靠近所述第一反射部11处,以方便所述信号发射器30发出的超声波信号可以直接进入所述信号传导部12内,并经所述第一反射部11反射。所述信号感应器40与所述信号传导部12之间设置倾斜的第二声波传导件124,所述信号感应器20抵触于所述第二声波传导件124。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5,若所述信号发射器30发出的指纹检测信号为射频信号,所述第一反射部11的介电常数和所述第二反射部16的介电常数大于所述信号传导部12的介电常数。所述信号发射器30和所述信号感应器40抵触于所述内表面14,并分别靠近所述第一反射部11和所述第二反射部16。所述信号传导部12在所述外表面13的指纹感应区121贴合第一电磁屏蔽膜1311,所述信号传导部12在所述内表面14与所述指纹感应区121处贴合第二电磁屏蔽膜1312。所述信号感应器40和所述信号发射器30均避开所述第二电磁屏蔽膜1312。当射频信号传导至用户指纹脊线与所述第一电磁屏蔽膜1311相接触处,受用户指纹脊线影响无法反射至所述第二表面14。当射频信号传导至用户指纹谷线与所述第一电磁屏蔽膜1311相对处,在所述第一电磁屏蔽膜1311作用下反射至所述第二电磁屏蔽膜1312,并最终传导至所述信号感应器40,通过将所述信号感应器40接收的射频信号与所述信号发射器30发出的射频信号对比,可以识别出用户指纹图像。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6,所述显示装置100还包括显示屏80,所述显示屏80贴合于所述盖板10远离用户一面。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屏80为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显示屏。所述显示屏80具有显示区81和连接于所述显示区81的非显示区82。所述显示区81大致与所述透光区122相重合。所述指纹感应区121完全覆盖所述显示区81。所述非显示区82位于所述第一非透光区105、第二非透光区106、第三非透光区107和第四非透光区108内。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屏80还可以是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所述显示屏80经光学胶层粘接于所述盖板10的内表面14。

请参阅图17,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200,所述电子设备200包括显示装置100,所述电子设备200还包括中框210,所述中框210包括边框211和固定于所述边框211内侧的中板212,所述边框211固定连接所述盖板10的周侧,所述信号发射器30和所述信号感应器40固定于所述中板212。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中板212对所述信号发射器30和所述信号感应器40承载。所述中板212具有第一承载面2121和相对所述第一承载面2121的第二承载面2122。所述第一承载面2121朝向所述盖板10。所述显示屏80位于所述盖板10与所述中板212之间。所述中板212在所述第一承载面2121上可以固定与所述显示屏80电连接的功能器件。所述所述边框211对所述盖板10的周缘稳固。所述显示屏80的外周侧壁与所述边框211的内周侧壁之间存在间隙83。所述间隙83为所述显示屏80与所述边框211的装配间隙。所述间隙83内可以固定泡棉84,利用泡棉84吸收所述边框211的跌落冲击应力,以保护所述显示屏80。所述间隙83靠近所述第一反射部11。所述信号发射器30避开所述间隙83,以增大所述显示屏80在所述中框210的排布空间。所述信号感应器40和所述信号放大器60避开所述间隙83,以增大所述显示屏80在所述中框210的排布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边框211包括顶端2111和相对所述顶端2111设置的底端2112。所述顶端2111设有第一凹槽2113和相对所述第一凹槽2113设置的第二凹槽2114。所述第一凹槽2113内和所述第二凹槽2114内分别固定所述第一反射件20和所述第二反射件50。所述盖板10的边缘固定于所述边框211的顶端2111端面上。所述信号发射器30固定于所述中板212靠近所述边框211处。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信号发射器30和所述信号感应器40固定于所述中框210与所述盖板10相背离一侧。所述信号发射器30透过所述中框210向所述第一反射件20发射指纹检测信号。所述信号感应器40透过所述中框210获得所述第二反射件50的指纹检测信号。所述信号发射器30和所述信号感应器40与所述显示屏80分别位于所述中板212两侧,以增大所述显示屏80的排布空间,可以增大所述显示屏80的显示面积。所述中框210采用可透过红外光线的材料制成。所述边框211与所述中板212一体成型。所述边框211的底端2112固定连接所述中板212。所述底端2112端面大致与所述中板212的第二承载面2122平齐。所述顶端2111端面设有凸缘2115。所述凸缘2115固定于所述盖板10周侧,以对所述盖板10进行稳固。所述第一凹槽2113和所述第二凹槽2114靠近所述凸缘2115,以方便所述第一反射件20和所述第二反射件50与所述盖板10相对的两侧面对齐,并增大所述电子设备200的内部器件排布空间。所述信号发射器30位于所述边框211的低端2112,大致与所述盖板10的边缘与所述顶端2111端面相贴合处。通过所述边框211的顶端2111对所述第一端部15和所述第一反射部11支撑,所述边框211的顶端2111对所述第二端部17和所述第二反射部16支撑,以及利用所述凸缘2115对所述第一端部15施加朝向所述信号传导部12的挤压力,所述凸缘2115对所述第二端部17施加朝向所述信号传导部12的挤压力,使得所述盖板10结构稳固,提高所述电子设备200的使用寿命。所述电子设备200还包括背壳90。所述背壳90固定于所述中框210与所述显示屏80相背离一侧。所述背壳90与所述中框210相盖合。所述背壳90的周缘固定连接所述边框211。所述背壳90与所述中板212之间形成收容腔91。所述收容腔91内可以收容所述信号发射器30、所述信号放大器60和所述信号感应器40。所述收容腔91内还可以固定多个功能器件92。所述多个功能器件92可以包括主板、电池、摄像头模组、扬声器、受话器、天线等。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8,所述第一反射部11固定于所述边框211的顶端2111,与所述间隙83相错开,使得所述边框211可以有效支撑所述盖板10的边缘。所述信号发射器30位于所述间隙远离所述边框211一侧,所述信号发射器30发出的指纹检测信号依次经所述间隙83和所述边框211传导至所述第一反射部11。通过减小所述边框211的宽度,以增大所述间隙83宽度,方便通过所述间隙83传导所述信号发射器30的指纹检测信号,避免所述边框211阻挡指纹检测信号传导效率,以及防止指纹检测信号的红外热量传导至所述边框211,保证所述边框211的稳固结构。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二反射部16固定于所述边框211的顶端2111,与所述间隙83相错开,使得所述边框211可以有效支撑所述盖板10的边缘。所述第二发射部16反射的指纹检测信号依次经过边框211和所述间隙83传导至所述信号放大器60,以提高指纹检测信号的传导效率。

通过所述信号发射器以相对所述盖板倾斜的方向朝所述盖板的边缘发射指纹检测信号,所述盖板的边缘将指纹检测信号反射至所述指纹感应区,所述信号感应器固定于所述盖板远离入射指纹检测信号处,经所述指纹感应区接收指纹检测信号使得所述盖板的指纹感应区占比可以增大。

综上所述,虽然本申请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但该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申请,该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以上所述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