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用点读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94459发布日期:2019-05-31 20:39阅读:548来源:国知局
两用点读笔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儿童教育电子产品领域的两用点读笔。



背景技术:

点读笔是采用国际最新光学图像识别技术和先进的数码语音技术开发而成的新一代智能阅读和学习的工具。所述的点读笔能同时还需点读,复读,跟读,录音,娱乐等诸多功能。所述点读笔通过小孩参与各种针对新的游戏和活动,不断刺激触觉,视觉,听觉等感官来丰富他们的体验,增长他们的兴趣,开发他们的脑神经和智力。使用时,将书本放置于点读机上,通过点读笔点击书本上的文字,而点读笔通过坐标识别随即读出该文字声音,实现点读动作。若用户在点读同时或之后需要书写,则需要另外提供书写笔,由此给用户在使用时带来极其不方便。为了解决此技术问题,随后出现一种点读笔,如专利文献的专利号为201220422194所揭示,该点读笔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共用同一根点读笔尖利用两个谐振电路不同切换实现控制点读笔尖的点击功能和书写功能。在此过程中,很容易使得用户把点击动作当做书写动作或把书写动作当做点击动作误用,两者动作存在相互干扰的隐患发生,导致给用户在使用时极其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使用方便,具有结构简单的两用点读笔。

为此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所采用一种两用点读笔,其包括点读笔前壳,安装在点读笔前壳后面的点读笔后壳,以及安装在点读笔前壳前面的装饰片;所述点读笔前壳和点读笔后壳之间所形成收容空间内部设置有用于点读功能的点读笔组件,用于书写功能的书写笔组件;所述书写笔组件固定在点读笔组件上面,所述书写笔组件与点读笔组件相互平行独立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部。

进一步限定,所述书写笔组件包括笔芯按键固定配件板,垂直固定于笔芯按键固定配件板正面的笔芯固定支座板,固定安装在笔芯按键固定配件背面的笔芯推动按键,安装在笔芯固定支座板下端面的笔芯杆,安装在笔芯杆下端的笔芯尖,固定安装在笔芯杆上端面的回位弹簧。

进一步限定,所述笔芯按键固定配件板是由上大下小的条形板构成,所述条形板设置有条形缺口槽。

进一步限定,所述笔芯推动按键是由两端设有弧形的弧形条板构成;所述弧形条板正面设置有用于控制书写笔组件上下移动距离的横向设置的复数条的条形凹槽,所述弧形条板正面设置用于与按键固定配件板固定一起的设于两端的固定柱;所述弧形条板上还设有用于控制书写笔组件原点回位作用的轻触回位点。

进一步限定,所述笔芯杆的外围直径等于或大于回位弹簧内圈直径。

进一步限定,所述点读笔组件包括组件电路板,焊接于组件电路板背面的电池,固定安装在组件电路板上端面的喇叭,固定安装在组件电路板下端面的点读笔头,焊接于组件电路板上面复数个按键,焊接于组件电路板上面的且位于按键上端位置处的录音器,焊接于组件电路板下面的且位于按键下端位置处的指示灯;所述组件电路板的一侧设置有用于抵扣回位弹簧下端面的台阶。

进一步限定,所述点读笔前壳是由与点读笔后壳相互吻合的半笔筒构成,该半笔筒上端设置有用于释放声音的喇叭孔,半笔筒下端设置有用于扫描时使用的扫描孔,而半笔筒中间位置处设置有复数个用于套设安装按键的按键外套体;所述装饰片上面设置有用于套设按键外套件的按键外套件孔。

进一步限定,所述点读笔后壳由与点读笔前壳相互吻合的半笔筒构成,该半笔筒内表面内部设置有复数个定位板,该半笔筒外表面设置有大条形内凹槽,该条形内凹槽内部一侧壁上设置有小条形内凹槽,该小条形内凹槽内部设置有用于与设置于笔芯推动按键上面的条形凹槽相互卡扣的固定卡扣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因所述点读笔前壳和点读笔后壳之间所形成收容空间内部设置有用于点读功能的点读笔组件,用于书写功能的书写笔组件;所述书写笔组件固定在点读笔组件上面,所述书写笔组件与点读笔组件相互平行独立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部。如需要书写动作时,只需要拨动笔芯推动按键,所述书写笔组件中书写笔尖伸出外部,即可书写功能,如需要点读动作时,只需要再拨动笔芯推动按键,所述的书写笔组件中书写笔尖在回位弹簧的作用下而回缩,旋转点读笔一个方向,则可以直接使用点读笔组件,实现点读功能。在使用过程中,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因书写笔和点读笔共用一个点读笔尖而容易导致误操作,而使得用户在使用时带来极其不方便的现象发生,从而达到使用方便的目的。由于所述书写笔组件与点读笔组件相互平行独立设置,可以防止所述点读笔在点读时点书写笔组件中笔芯杆与被点读表面接触而产生划痕的现象发生。与现有技术同类点读笔相互比较,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单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两用点读笔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两用点读笔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两用点读笔书写时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两用点读笔书写时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两用点读笔未书写时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两用点读笔未书写时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考图1至图6所示,下面结合实施例说明一种两用点读笔,其包括点读笔前壳1,点读笔后壳2,装饰片3,点读笔组件以及书写笔组件。

所述书写笔组件包括笔芯按键固定配件板4,垂直固定于笔芯按键固定配件板4正面的笔芯固定支座板5,固定安装在笔芯按键固定配件4背面的笔芯推动按键6,安装在笔芯固定支座板5下端面的笔芯杆7,安装在笔芯杆7下端的笔芯尖8,固定安装在笔芯杆7上端面的回位弹簧9。所述笔芯按键固定配件板4是由上大下小的条形板构成,所述条形板设置有条形缺口槽。所述笔芯推动按键6是由两端设有弧形的弧形条板构成;所述弧形条板正面设置有用于控制书写笔组件上下移动距离的横向设置的复数条的条形凹槽61,所述弧形条板正面设置用于与按键固定配件板4固定一起的设于两端的固定柱;所述弧形条板上还设有用于控制书写笔组件原点回位作用的轻触回位点62。所述笔芯杆7的外围直径等于或大于回位弹簧9内圈直径。

所述点读笔组件包括组件电路板10,焊接于组件电路板10背面的电池11,固定安装在组件电路板10上端面的喇叭12,固定安装在组件电路板10下端面的点读笔头13,焊接于组件电路板10上面复数个按键14,焊接于组件电路板10上面的且位于按键14上端位置处的录音器15,焊接于组件电路板10下面的且位于按键14下端位置处的指示灯16;所述组件电路板10的一侧设置有用于抵扣回位弹簧9下端面的台阶101。

所述点读笔前壳1是由与点读笔后壳2相互吻合的半笔筒构成,该半笔筒上端设置有用于释放声音的喇叭孔,半笔筒下端设置有用于扫描时使用的扫描孔,而半笔筒中间位置处设置有复数个用于套设安装按键14的按键外套体102;所述装饰片3上面设置有用于套设按键外套件102的按键外套件孔301。所述点读笔后壳2由与点读笔前壳1相互吻合的半笔筒构成,该半笔筒内表面内部设置有复数个定位板,该半笔筒外表面设置有大条形内凹槽,该条形内凹槽内部一侧壁上设置有小条形内凹槽,该小条形内凹槽内部设置有用于与设置于笔芯推动按键6上面的条形凹槽61相互卡扣的固定卡扣体201。

安装时,所述的点读笔前壳1安装在点读笔后壳2后面,所述的装饰片3安装在点读笔前壳1前面。所述点读笔前壳1与点读笔后壳2之间形成收容空间。所述点读组件与书写笔组件平行独立设置,并安装在所述的收容空间内部。所述书写笔组件固定在点读笔组件上面。所述的回位弹簧9上端与笔芯固定支座板5下端面相互连接接触,而所述的回位弹簧9下端面与组件电路板10上的台阶101相互接触连接。

使用时,如需要书写动作时,只需要拨动笔芯推动按键6,所述书写笔组件中笔芯尖8伸出外部,即可实现书写功能,如需要点读动作时,只需要再拨动笔芯推动按键6,所述的书写笔组件中笔芯尖8在回位弹簧9的作用下而回缩,旋转点读笔一个方向,则可以直接使用点读笔组件,实现点读功能。在使用过程中,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因书写笔和点读笔共用一个点读笔尖而容易导致误操作,使得用户在使用时带来极其不方便的现象发生,从而达到使用方便的目的。由于所述书写笔组件与点读笔组件相互平行独立设置,可以防止所述点读笔在点读时点书写笔组件中笔芯杆7与被点读表面接触而产生划痕的现象发生。与现有技术同类点读笔相互比较,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单的功能。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点读笔组件实现点读功能与现有技术中点读原理是相同,为公知技术,书写笔组件实现书写功能与现有技术中圆珠笔芯的原理是相同,为公知技术,在此不再叙述。

书写时,用户用力向下拨动笔芯推动按键6往下移动,驱使笔芯按键固定配件板4带动笔芯杆7向下移动,使得设置于笔芯杆7下端的笔芯尖8移动到点读笔前壳1和点读笔后壳2所形成的点读笔头底部,突出于一段距离,笔芯尖8直接接触到被书写表面,实现书写动作。与此同时,所述笔芯推动按键6上的条形凹槽61与点读笔后壳2内部的固定卡扣体201相互扣合,使得所述笔芯杆7上面的笔芯尖8在书写时不会向上移动。

待书写完之后或切换动作时,用户用力向上拨动笔芯推动按键6往上移动,或者直接按击所述的轻触回位点,使得所述的条形凹槽61与所述固定卡扣体201脱离开,在回位弹簧9作用力下,驱使笔芯按键固定配件板4带动笔芯杆7向上移动,所述笔芯杆7往上移动到点读笔外壳内部。若用户需要使用点读功能时,这用户旋转点读笔一个方向,则可以直接使用点读笔组件,实现点读功能。

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实质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