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板模块以及具有触控板模块的电子计算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14008发布日期:2020-12-15 11:46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触控板模块以及具有触控板模块的电子计算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关于一种输入装置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触控功能的输入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电子设备的蓬勃发展为人类的生活带来许多的便利性,因此如何让电子设备的操作更人性化是重要的课题。举例来说,日常生活常见的电子设备为笔记本电脑、手机、卫星导航装置…等,由于该些电子设备的存储容量以及处理器运算效能大幅提升,使得其所具有的功能日益变得强大且复杂。为了能有效率地操作该些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制造商使用了触控板作为输入装置以操控该些电子设备。

请参阅图1,其为现有笔记本电脑与其触控板模块的结构示意图。触控板模块1设置于笔记本电脑2的外壳21中,并至少部分显露于外以供使用者接触而对笔记本电脑2进行操作,例如,使用者可通过手指接触触控板模块1且于触控板模块1上滑动以移动屏幕22上的游标23,亦可通过按压触控板模块1而使笔记本电脑2执行特定功能,因此触控板模块1可替代鼠标的功用,令使用者不需因额外携带或装设鼠标而带来不便。

然而,现有的触控板模块1通常是固定在笔记本电脑2的外壳21中无法进行移动,除了原有在触控板模块1上滑动以移动屏幕22上的游标23、左键、右键等基本功能外,使用者无法再通过触控板模块1进行较为便利的直觉性操作,因此,如何针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改善,实为本领域相关人员所关注的焦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触控板模块,其触压组件可相对电子计算机的框体移动至不同位置,电子计算机根据触压组件的位置而执行对应的功能。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计算机,其触控板模块的触压组件可相对电子计算机的框体移动至不同位置,电子计算机根据触压组件的位置而执行对应的功能。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发明所公开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板模块,应用于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包括外壳,外壳具有向内凹陷的框架,触控板模块包括触压组件以及弹性元件。触压组件配置于框架内,触压组件具有凹槽,凹槽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弹性元件配置于外壳,弹性元件包括第一弹性部、第二弹性部以及邻接于第一弹性部与第二弹性部之间的连接部,部分第一弹性部与部分第二弹性部延伸至框架内而分别抵靠于凹槽的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因应外力,触压组件从初始位置朝靠近框架的第一侧壁的方向移动至第一位置而使电子计算机执行第一功能,在触压组件移动至第一位置的过程中,第一弹性部受到第一端面的挤压而朝靠近第二弹性部的方向移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控板模块因应外力的解除,通过弹性元件的弹性回复力而使第一弹性部朝远离第二弹性部的方向移动,且第一弹性部同时带动触压组件从第一位置朝远离第一侧壁的方向移动至初始位置。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控板模块因应外力,触压组件从初始位置朝靠近框架的第二侧壁移动至第二位置而使电子计算机执行第二功能,在触压组件移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第二弹性部受到第二端面的挤压而朝靠近第一弹性部的方向移动,框架的第二侧壁与第一侧壁彼此相对。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压组件还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当触压组件位于初始位置时,第一侧面与第一侧壁之间具有第一间隙,第二侧面与第二侧壁之间具有第二间隙,当触压组件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侧面与第一侧壁之间具有第三间隙,当触压组件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二侧面与第二侧壁之间具有第四间隙,其中第一间隙的间距与第二间隙的间距彼此相等,第一间隙的间距大于第三间隙的间距,第二间隙的间距大于第四间隙的间距。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压组件还包括至少一第一发光元件以及至少一第二发光元件,第一发光元件靠近于框架的第一侧壁,第二发光元件靠近于框架的第二侧壁,当触压组件由初始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时,第一发光元件朝向第三间隙发出光线,当触压组件由初始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二发光元件朝向第四间隙发出光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压组件还包括触压上盖、电路板以及支撑件,触压上盖部分露出于框架,支撑件配置于电路板与框架之间,电路板配置于触压上盖与支撑件之间,凹槽凹设于支撑件朝向弹性元件的表面上,第一发光元件与第二发光元件配置于电路板朝向框架的表面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压组件还包括至少一锁固孔以及至少一锁固件,锁固孔贯穿于支撑件,电子计算机还包括贯穿框架的限位孔,限位孔对应于锁固孔,且锁固件穿过限位孔而锁固于支撑件的锁固孔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限位孔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止挡端与第二止挡端,当触压组件从初始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时,支撑件带动锁固件抵靠于第二止挡端,当触压组件从初始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支撑件带动锁固件抵靠于第一止挡端。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弹性元件的第一弹性部、第二弹性部以及连接部构成ㄇ字型结构,电子计算机还包括从外壳延伸而出的柱体,且弹性元件的第一弹性部、第二弹性部以及连接部围绕柱体。

为达上述的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发明亦提供一种电子计算机,包括外壳、处理器以及触控板模块。外壳具有向内凹陷的框架。处理器配置于外壳内。触控板模块配置于外壳中并与处理器电性相连。触控板模块包括触压组件以及弹性元件。触压组件配置于框架内,触压组件具有凹槽,凹槽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弹性元件配置于外壳,弹性元件包括第一弹性部、第二弹性部以及邻接于第一弹性部与第二弹性部之间的连接部,部分第一弹性部与部分第二弹性部延伸至框架内而分别抵靠于凹槽的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因应外力,触压组件从初始位置朝靠近框架的第一侧壁的方向移动至第一位置而使处理器执行第一功能,在触压组件移动至第一位置的过程中,第一弹性部受到第一端面的挤压而朝靠近第二弹性部的方向移动。

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板模块,除了原有的左键、右键以及卷动等功能外,其触压组件可相对电子计算机的框架移动至不同的位置而使电子计算机执行不同的功能。当触压组件从初始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时,电子计算机相应执行第一功能(例如是上一页的功能);当触压组件从初始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电子计算机执行相应的第二功能(例如是下一页的功能),且触压组件相对框架移动至定位后,触压组件的发光元件发出光线来进行提示;当触压组件没有进行移动操作(也就是外力移除)时,通过弹性元件的弹性回复力而使触压组件定位于初始位置上,除此之外,使用者也可以自行定义在移动触压组件时于电子计算机上执行的功能(例如音量大小、显示屏幕的亮暗、开启电子邮件等功能)。在这样的结构设计下,让使用者能通过触控板模块执行更多额外的功能,操作的便利性大为提升。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说明书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笔记本电脑与其触控板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电子计算机及其触控板模块于一优选实施例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电子计算的局部区域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沿着图3所示aa线段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沿着图3所示的bb线段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图3所示触压组件与弹性元件的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区域z的放大俯视示意图。

图8为图6所示区域z的放大仰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3:触控板模块

2:笔记本电脑

4:电子计算机

21、41:外壳

22、42:屏幕

23、43:游标

31:触压组件

32:弹性元件

310:凹槽

311:第一端面

312:第二端面

313:触压上盖

314:电路板

315:支撑件

316:第一发光元件

317:第二发光元件

318:锁固孔

319:锁固件

321:第一弹性部

322:第二弹性部

323:连接部

44:框架

45:处理器

46:限位孔

47:柱体

e1:第一止挡端

e2:第二止挡端

g1:第一间隙

g2:第二间隙

g3:第三间隙

g4:第四间隙

p0:初始位置

p1:第一位置

p2:第二位置

w1:第一侧壁

w2:第二侧壁

s:上压片

s1:第一侧面

s2:第二侧面

aa、bb:线段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2,其为本发明电子计算机及其触控板模块于一优选实施例的外观结构示意图。电子计算机4为笔记本电脑,但不以此为限,并包括外壳41、屏幕42、处理器45以及触控板模块3,且处理器45设置于外壳41内并用以处理电子计算机4的电子信号,而外壳41具有向内凹陷的框架44(如图3至图8所示);其中,触控板模块3可被配置于框架44中而与处理器45电性相连,且至少部分的触控板模块3显露于外以供使用者接触而对电子计算机4进行操作,例如,使用者可通过将手指接触触控板模块3且于触控板模块3上滑动以移动屏幕42上的游标43,亦可通过按压触控板模块3而使电子计算机4执行特定功能。

以下再针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板模块3的其它详细构造做更进一步的描述。

请参阅图3至图8,图3为图2所示电子计算的局部区域的俯视示意图。图4为沿着图3所示的aa线段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沿着图3所示的bb线段的剖面示意图。图6为图3所示触压组件与弹性元件的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7为图6所示区域z的放大俯视示意图。图8为图6所示区域z的放大仰视示意图。需特别说明的是,为了方便说明,在图6中省略了触压上盖313以及电路板314这两个构件。

如图3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触控板模块3包括触压组件31以及弹性元件32。触压组件31配置于电子计算机4的框架44内,触压组件31具有凹槽310,凹槽310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端面311与第二端面312。弹性元件32配置于电子计算机4的外壳41,且弹性元件32包括第一弹性部321、第二弹性部322以及邻接于第一弹性部321与第二弹性部322之间的连接部323,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323例如是邻接于第一弹性部321的一端缘与第二弹性部322的一端缘而构成如ㄇ字型的结构,部分的第一弹性部321与部分的第二弹性322延伸至框架44内而分别抵靠于触压组件31的凹槽310,具体而言,部分的第一弹性部321与部分的第二弹性部322分别抵靠于凹槽310的第一端面311与第二端面312。

本实施例的触控板模块3可以相对电子计算机4的框架44进行移动,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板模块3例如是相对框架44进行左右移动,但本发明并不加以限定触控板模块3的移动方式,在其它的实施例中,触控板模块3也可以相对框架44进行上下移动。当触控板模块3相对框架44往左移动时会触发第一指令,电子计算机4的处理器45(如图2所示)根据这个第一指令而相应执行第一功能;当触控板模块3相对框架44往右移动时会触发第二指令,电子计算机4的处理器45(如图1所示)根据这个第二指令而相应执行第二功能。关于触控板模块3相对框架44移动的详细作动方式将于后段说明中进行描述。

如图3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触压组件31还包括触压上盖313、电路板314以及支撑件315。触压上盖313部分露出于电子计算机4的框架44,用以供使用者进行触压,电路板314配置于触压上盖313与支撑件315之间,支撑件315配置于框架44与电路板314之间,且上述凹槽310凹设于支撑件315朝向弹性元件32的表面上。

如图3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触压组件31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元件316以至少一个第二发光元件31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元件316的数量例如是两个,第二发光元件317的数量例如是两个,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第一发光元件316与第二发光元件317的数量可依照实际情况的需求而有所增加或减少。这些第一发光元件316与这些第二发光元件317配置于电路板314朝向框架44的表面上,且这些第一发光元件316靠近于框架44的第一侧壁w1,这些第二发光元件317靠近于框架44的第二侧壁w2。这些第一发光元件316与这些第二发光元件317根据触控板模块3相对框架44移动至不同位置而分别发出光线。

如图4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触压组件31还包括至少一个锁固孔318以及至少一个锁固件319。锁固孔318贯穿于支撑件315。电子计算机4还包括贯穿框架44的限位孔46。位于框架44上的限位孔46与位于支撑件315上的锁固孔318彼此相对应,且锁固件319穿过限位孔46而锁固于支撑件315的锁固孔318上,借此使触压组件31与框架44固定于彼此,需特别说明的是,当锁固件319穿过限位孔46而锁固于支撑件315的锁固孔318时,锁固件319的上压片s会抵靠于框架44而使得触压组件31与框架44固定于彼此,但是锁固件319并未锁死而仅是将框架44固定于上压片s与触压组件31之间,触压组件31仍可相对框架44进行左右移动。本实施例的限位孔46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止挡端e1与第二止档端e2,通过限位孔46的第一止挡端e1、第二止挡端e2与锁固件319之间的搭配,用以限制触压组件31相对框架44移动的距离。在本实施例中,锁固孔318、锁固件319以及限位孔46的数量例如是三个,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锁固孔318、锁固件319以及限位孔46的数量可依照实际情况的需求而有所增加或减少。

如图4与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电子计算机4还包括从外壳41延伸而出的柱体47,在本实施例中,柱体47例如是圆柱体,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弹性元件32的第一弹性部321、第二弹性部322以及连接部323围绕从外壳41延伸而出的柱体47,且通过弹性元件32的弹性回复力而使第一弹性部321与第二弹性部322分别抵靠于柱体47的相对两端,使得弹性元件32得以固定于电子计算机4的外壳41上。

如图3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触控板模块3因应使用者的推动力,触压组件31从初始位置p0朝靠近框架44的第一侧壁w1的方向移动至第一位置p1,也就是触压组件31朝向左边方向移动至第一位置p1,此时触压组件31触发第一指令,电子计算机4根据这个第一指令而相应执行第一功能,在触压组件31移动至第一位置p1的过程中,弹性元件32的第一弹性部321受到凹槽310的第一端面311挤压而朝靠近第二弹性部322的方向移动,具体而言,当第一弹性部321受到第一端面311的挤压后,第一弹性部321会以与柱体47之间的接触点为支点进行弯曲形变而朝向靠近第二弹性部322的方向移动。再者,当触控板模块3因应使用者推动力解除,通过弹性元件32的弹性回复力而使第一弹性部321朝远离第二弹性部322的方向移动,且第一弹性部321同时带动触压组件31从第一位置p1朝远离框架44的第一侧壁w1的方向移动至初始位置p0。再者,触控板模块3因应使用者的推动力,触压组件31从初始位置p0朝靠近框架44的第二侧壁w2(相对于第一侧壁w1)的方向移动至第二位置p2,也就是触压组件31朝向右边方向移动至第二位置p2,此时触压组件31触发第二指令,电子计算机4根据这个第二指令而相应执行第二功能,在触压组件31移动至第二位置p2的过程中,弹性元件32的第二弹性部322受到凹槽310的第二端面312挤压而朝靠近第一弹性部321的方向移动,也就是第二弹性部322会以与柱体47之间的接触点为支点进行弯曲形变而朝向靠近第一弹性部321的方向移动。

上述当触压组件31朝向左边方向移动至第一位置p1时,电子计算机4所相应执行第一功能例如是于应用程序(如浏览器)中执行上一页的功能;上述当触压组件31朝向右边方向移动至第二位置p2时,电子计算机4所相应执行第二功能例如是于应用程序(如浏览器)中执行下一页的功能。需特别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以加以限定电子计算机4所相应执行第一功能与第二功能的种类,在一实施例中,当触压组件31朝向左边方向移动至第一位置p1时,电子计算机4所相应执行第一功能例如是调整音量变小;当触压组件31朝向右边方向移动至第二位置p2时,电子计算机4所相应执行第二功能例如是调整音量变大;在一实施例中,当触压组件31朝向左边方向移动至第一位置p1时,电子计算机4所相应执行第一功能例如是调整屏幕亮度变暗;当触压组件31朝向右边方向移动至第二位置p2时,电子计算机4所相应执行第二功能例如是调整屏幕亮度变亮。在一实施例中,当触压组件31朝向左边方向移动至第一位置p1时,电子计算机4所相应执行第一功能例如是开启计算机功能;当触压组件31朝向右边方向移动至第二位置p2时,电子计算机4所相应执行第二功能例如是开始电子邮件信箱。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触压组件31还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侧面s1与第二侧面s2。当触压组件31位于初始位置p0时,触压组件31的第一侧面s1与框架44的第一侧壁w1之间具有第一间隙g1,触压组件31的第二侧面s2与框架44的第二侧壁w2之间具有第二间隙g2;当触压组件31位于第一位置p1时,触压组件31的第一侧面s1与框架44的第一侧壁w1之间具有第三间隙g3;当触压组件31位于第二位置p2时,触压组件31的第二侧面s2与框架44的第二侧壁w2之间具有第四间隙g4。上述第一间隙g1的间距与第二间隙g2的间距彼此相等,第一间隙g1的间距大于第三间隙g3的间距,第二间隙g2的间距大于第四间隙g4的间距。

如图3所示,当触压组件31由初始位置p0移动至第一位置p1时,位于电路板314上靠近框架44第一侧壁w1的第一发光元件316朝向第三间隙g3发出光线而照亮第三间隙g3,借此提示使用者触压组件31已触发第一指令,且电子计算机4开始执行相应的第一功能;当触压组件31该初始位置p0移动至第二位置p2时,位于电路板314上靠近框架44第二侧壁w2的第二发光元件317朝向第四间隙g4发出光线而照亮第四间隙g4,借此提示使用者触压组件31已触发第二指令,且电子计算机4开始执行相应的第二功能。

如图3所示,当触压组件31从初始位置p0移动至第一位置p1时,触压组件31的支撑件315带动锁固件319抵靠于限位孔46的第二止挡端e2,使得触压组件31无法再向左边进行移动而停止于第一位置p1;当触压组件31从初始位置p0移动该第二位置p2时,触压组件31的支撑件315带动锁固件319抵靠于限位孔46的第一止挡端e1,使得触压组件31无法再向右边进行移动而停止于第二位置p2。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板模块,除了原有的左键、右键以及卷动等功能外,其触压组件可相对电子计算机的框架移动至不同的位置而使电子计算机执行不同的功能。当触压组件从初始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时,电子计算机相应执行第一功能(例如是上一页的功能);当触压组件从初始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电子计算机执行相应的第二功能(例如是下一页的功能),且触压组件相对框架移动至定位后,触压组件的发光元件发出光线来进行提示;当触压组件没有进行移动操作(也就是外力移除)时,通过弹性元件的弹性回复力而使触压组件定位于初始位置上,除此之外,使用者也可以自行定义在移动触压组件时于电子计算机上执行的功能(例如音量大小、显示屏幕的亮暗、开启电子邮件等功能)。在这样的结构设计下,让使用者能通过触控板模块执行更多额外的功能,操作的便利性大为提升。

而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大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发明说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内。另外,本发明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不须实现本发明所公开的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摘要部分和标题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件搜索的用,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此外,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称或区别不同实施例或范围,而并非用来限制元件数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