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围线路及触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67436发布日期:2019-09-13 20:22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外围线路及触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外围线路及触控装置,尤其是指一种增强线路抗腐蚀能力的外围线路及触控装置。



背景技术:

请参考图1,图1为现有技术中触控装置的外围线路的局部放大示意图。触控装置100’具有显示区(未标示)与外围区,如图1所示,外围区中具有相邻设置的第一线路11和第二线路12,第一线路11用于接收第一固定电位的接地信号,第二线路12用于接收第一电信号,并将该第一电信号传递至位于显示区的触控电极,第一电信号例如为脉冲信号。由于设置了接地的第一线路11,可避免触控电极之间(具体可为发射电极与接收电极之间)信号的互相干扰,从而可以稳定外围线路信号。但由于第一线路11与第二线路12相邻,第一线路11持续处于第一固定电位,第二线路12接收第一电信号而处于另一电位,第一线路11与第二线路12之间长时间存在较大的电压电位差,导致第一线路11与第二线路12间的绝缘层易发生电化学反应,而导致此处的线路被腐蚀,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腐蚀情况更加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外围线路及触控装置,藉由牺牲线路的设计,增强线路抗腐蚀能力,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外围线路,用于触控装置,该触控装置具有显示区及外围区,该外围线路设置于该外围区,该显示区内设置于相互交叉并绝缘的数个发射电极及数个接收电极,该外围线路包括:第一接地线、第一连接线以及第一牺牲线。第一接地线接收第一固定电位信号;第一连接线接收第一脉冲信号,该第一连接线连接于该数个发射电极的其中之一;第一牺牲线接收第二脉冲信号;其中,该第一接地线、该第一牺牲线、该第一连接线相邻设置,且该第一牺牲线设置于该第一接地线与该第一连接线之间。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脉冲信号与该第二脉冲信号的波型与频率相同。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脉冲信号的高电平位置与该第二脉冲信号的高电平位置错开。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触控装置还包含集成芯片,该集成芯片分别提供该第一固定电位信号、该第一脉冲信号及该第二脉冲信号至第一接地线、该第一连接线及该第一牺牲线。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外围线路还包含第一连接垫、第二连接垫及第三连接垫,该集成芯片电性连接该第一连接垫、该第二连接垫及该第三连接垫,该第一接地线电性连接该第一连接垫,该第一连接线电性连接该第二连接垫,该第一牺牲线的一端电性连接该第三连接垫。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牺牲线的另一端空置。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接地线与该第一连接线之间的间距小于100um。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外围线路还包括:第二接地线、第二连接线以及第二牺牲线。第二接地线接收该第一固定电位信号;第二连接线接收第三脉冲信号,该第二连接线连接于该数个接收电极的其中之一;第二牺牲线接收第四脉冲信号;其中,该第二接地线、该第二牺牲线、该第二连接线相邻设置,且该第二牺牲线设置于该第二接地线与该第二连接线之间。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三脉冲信号与该第四脉冲信号相同。

此外,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触控装置,其包括上述的外围线路。

本发明的外围线路及触控装置,由于在接地线和与其最邻近的连接线之间设置了牺牲线,牺牲线与连接线之间并不存在长时间的电压电位差,故两者间的绝缘层相较稳定,不会发生电化学反应,避免了连接线受到腐蚀,从而提高了外围线路的抗腐蚀能力。尽管接地线与牺牲线可能会因存在长时间的电压电位差而导致两者间的绝缘层发生电化学反应,从而牺牲线可能发生腐蚀,但牺牲线本身不参与显示区内触控电极的使用,故不会对触控装置的正常使用造成影响。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触控装置的外围线路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触控装置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触控装置的外围线路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触控装置的外围线路的另一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外围线路的信号时序图;

图6为本发明的触控装置的外围线路另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为使对本发明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考图2至图5,图2为本发明的触控装置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的触控装置的外围线路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的触控装置的外围线路的另一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的外围线路的信号时序图。

本发明的触控装置100,可应用于显示面板上,其触控电路可直接设置于显示面板的基板的外表面,又或者可先制作具有触控电路的盖板,再将盖板组装与显示面板上。显示面板可为液晶显示面板、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等。如图2所示,触控面板100具有显示区111及外围区112,外围区112包围于显示区111的外侧。外围区112内设置有外围线路,显示区111内设置有触控电极,本实施例中,触控电极包括相互交叉并绝缘的数个发射电极120以及数个接收电极170。本实施例中,显示区111内设置有5个发射电极,分别标注为121~125;显示区111内设置有9个接收电极,分别标注为171~179,下面将以此进行说明。实际操作中,发射电极及接收电极的数量不限于此。

如图2及图3所示,外围线路包括第一接地线131、第一牺牲线141以及第一连接线151。其中,第一接地线131用于接收第一固定电位信号以进行接地。第一连接线151接收第一脉冲信号p1,第一连接线151连接于数个发射电极120的其中之一,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线151连接于发射电极121。第一牺牲线141接收第二脉冲信号p2,优选的,第二脉冲信号p2与第一脉冲信号p1的波型及频率相同。其中,第一接地线131、第一牺牲线141、第一连接线151相邻设置,第一牺牲线141设置于第一接地线131与第一连接线151之间,且,相较于其他连接线,第一连接线151最靠近第一接地线131。

本发明中,在连续排列的第一根连接线或最后一根连接线的边缘设置了接地线,使得触控电极之间(主要为发射电极与接收电极之间)可以避免发生信号干扰。一般的,一处的接地线可连续设置多根,例如3根或4根,连续设置的接地线可互相连接。

本发明中,由于在第一接地线131和与其最邻近的第一连接线151之间设置了第一牺牲线141,第一连接线151连接于发射电极121并接受第一脉冲信号,第一牺牲线141接收第二脉冲信号p2。工作时,由于第一脉冲信号p1与第二脉冲信号p2的波型及频率相同,从而第一牺牲线141与第一连接线151之间并不存在背景技术中第一线路11与第二线路12之间长时间的大的电压电位差,故两者间的绝缘层相较稳定,不会发生电化学反应,避免了第一连接线151受到腐蚀,从而提高了外围线路的抗腐蚀能力。尽管第一接地线131与第一牺牲线141可能会因长时间存在电压电位差而导致两者间的绝缘层发生电化学反应,从而第一牺牲线141可能发生腐蚀,但第一牺牲线141本身不参与显示区111内触控电极的使用,故不会对触控装置100的正常使用造成影响。实际操作中,与第一牺牲线141相邻的接地线亦可能发生腐蚀,但由于此处的接地线可为连续设置且互相连接的多根,当一根接地线发生腐蚀时不会影响此处接地线的整体使用。实际操作中,一处的第一牺牲线141亦可连续设置多根,例如3根或4根,连续设置的牺牲线可互相连接。这样一来,当一根牺牲线发生腐蚀时不会影响此处牺牲线的整体使用。

实际操作中,由于第一脉冲信号p1的频率较高,为了避免第一脉冲信号p1与第二脉冲信号p2两者间的耦合导致线路异常,如图5所示,第一脉冲信号p1的高电平位置与第二脉冲信号p2的高电平位置错开。

实际操作中,触控装置100还包含集成芯片(未标示)或软性电路板(未标示),集成芯片或软性电路板分别提供第一固定电位信号、第一脉冲信号p1及第二脉冲信号p2至第一接地线131、第一牺牲线141及第一连接线151。

如图2及图3所示,外围线路还包含第一连接垫161、第二连接垫162及第三连接垫163,前述集成芯片或软性电路板可电性连接第一连接垫161、第二连接垫162及第三连接垫163,第一接地线131电性连接第一连接垫161,第一连接线151的一端电性连接第三连接垫163,第一连接线151的另一端电性连接发射电极121。第一牺牲线141的一端电性连接第二连接垫162,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牺牲线141不参与显示区111内的触控电极的使用,故第一牺牲线141的另一端空置。

如图2及图3所示,外围线路还包括第二接地线132、第二牺牲线142以及第二连接线152。其中,第二接地线132可用于接收前述第一固定电位信号;第二连接线152接收第三脉冲信号,第二连接线152连接于数个接收电极的其中之一,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线152连接于接收电极171。第二牺牲线142接收第四脉冲信号,优选的,第三脉冲信号的波型及频率与第四脉冲信号的波型及频率相同;其中,第二接地线132、第二牺牲线142、第二连接线152相邻设置,第二牺牲线142设置于第二接地线132与第二连接线152之间,且,相较于其他连接线,第二连接线152最靠近第二接地线132。

本发明中,由于在第二接地线132和与其最邻近的第二连接线152之间设置了第二牺牲线142,第二连接线152连接于接收电极171并接受第三脉冲信号,第二牺牲线142接受第四脉冲信号。工作时,由于第三脉冲信号与第四脉冲信号的波型及频率相同,从而第二牺牲线142与第二连接线152之间并不存在背景技术中第一线路11与第二线路12之间长时间的大的电压电位差,故两者间的绝缘层相较稳定,不会发生电化学反应,避免了第二连接线152受到腐蚀,从而提高了外围线路的抗腐蚀能力。尽管第二接地线132与第二牺牲线142可能会因长时间存在电压电位差而导致两者间的绝缘层发生电化学反应,从而第二牺牲线142可能发生腐蚀,但第二牺牲线142本身不参与显示区111内触控电极的使用,故不会对触控装置100的正常使用造成影响。

实际操作中,第三脉冲信号与第四脉冲信号可为相同,由于第三脉冲信号的频率较低,故第三脉冲信号与第四脉冲信号之间即使发生耦合也不会对整体线路造成影响。

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连接线151连接的是发射电极121,故第一连接线151接收的是能够使得发射电极121正常工作的具有相对较高频率的第一脉冲信号p1。为了使得第一牺牲线141与第一连接线151之间不存在长时间的电压电位差,从而第一牺牲线141亦接收与第一脉冲信号p1频率与波型相同的第二脉冲信号p2。

类似的,由于第二连接线152连接的是接收电极171,故第二连接线152接收的是能够使得接收电极171正常工作的具有相对较低频率的第三脉冲信号。为了使得第二牺牲线142与第二连接线152之间不存在长时间的电压电位差,从而第二牺牲线142亦接收与第三脉冲信号频率与波型相同的第四脉冲信号。

请参考图2及图3,外围线路还包括第三接地线133、第三牺牲线143、第三连接线153以及第四连接线。其中,第三接地线133用于接收前述第一固定电位信号以进行接地。第一连接线151、第四连接线154以及第三连接线153依次紧邻设置,第三连接线153接收第五脉冲信号。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接线153连接于发射电极123。第三牺牲线143接收第六脉冲信号,第六脉冲信号与第五脉冲信号的波型及频率相同。其中,第三接地线133、第三牺牲线143、第三连接线153相邻设置,第三牺牲线143设置于第三接地线133与第三连接线153之间,且相较于其他连接线,第三连接线153最靠近第三接地线133。本实施例中,第二接地线132与第三接地线133可为连续设置并互相连接的一处接地线中的两根,两者间可还具有其他接地线(如图4所示)。

本实施例中,第四连接线154连接于发射电极122并接受第七脉冲信号。由于第一牺牲线141与第四连接线154分别设置于第一连接线151的两侧,第二脉冲信号p2可与第七脉冲信号相同。

实际操作中,相邻的接地线与连接线之间的间距小于等于100um时,由于两者距离较近,两者的电压电位差会导致两者间的绝缘层发生电化学反应,则需要在两者间设置牺牲线。举例来说,如图4所示,由于第三接地线133与第三连接线153于y方向上的间距小于100um,则于两者之间设置了第三牺牲线143。同时,由于第三接地线133与第三连接线153于x方向上的间距a亦小于等于100um,从而将此处的第三牺牲线143作弯折设计,使得此处的第三接地线133与第三连接线153之间同样存在第三牺牲线143,在两个方向上均保护此处的第三连接线153避免受到腐蚀。

实际操作中,相邻的接地线与连接线之间的间距大于100um时,由于两者距离较远,两者的电压电位差不会导致两者间的绝缘层发生电化学反应,则亦可不于两者间设置牺牲线。举例来说,请参考图6,图6为本发明的触控装置的外围线路另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6所示,由于第三接地线133与第三连接线153于y方向上的间距小于100um,则于两者之间设置了第三牺牲线143’。同时,由于第三接地线133与第三连接线153于x方向上的间距a大于100um,从而将此处不需要设置牺牲线,故,第三牺牲线143’不需要作弯折设计。

本发明的外围线路及触控装置,由于在接地线和与其最邻近的连接线之间设置了牺牲线,牺牲线与连接线之间并不存在长时间的电压电位差,故两者间的绝缘层相较稳定,不会发生电化学反应,避免了连接线受到腐蚀,从而提高了外围线路的抗腐蚀能力。尽管接地线与牺牲线可能会因存在长时间的电压电位差而导致两者间的绝缘层发生电化学反应,从而牺牲线可能发生腐蚀,但牺牲线本身不参与显示区内触控电极的使用,故不会对触控装置的正常使用造成影响。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