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开发适应性的评价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072498发布日期:2019-11-08 20:51阅读:1016来源:国知局
一种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开发适应性的评价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土地规划设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开发适应性的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连接资源环境要素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桥梁,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学术和行政的重视。资源环境承载力本质上反映了资源环境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之间的空间辩证关系及其演变过程,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国土开发规划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以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来满足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根本目标的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所做的时空安排,其规划内容涉及资源保护与开发、资源布局与结构调整、重大项目划定等方面,并以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的优化为关注重点。

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测算方法包括生态足迹法、状态空间法、sd模型、模糊综合评价等主要方法,由于指标因子多为空间尺度,因此多采用空间尺度下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测算。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根据其所属的数据特征,可采用3种方法对其进行空间化表达:①要素空间位置的直接显示,直接采用gis的要素转栅格方法;②对传统的统计数据赋予空间分布信息,采用统计数据空间离散化的方法;③对于要素空间分布格局的表达,采用空间核密度的方法。

人口密度反映了区域人口承载能力的区域差异,在对国土资源的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密度进行评价时,人口数据空间化通常以各地区户籍人口数据以及居住用地作为数据支撑。并以各地区的户籍人口与相应区域根据房屋建筑密度和楼层高度进行详细类型划分的居住用地相对应,同时采用确定的方法进行人口离散和密度计算。但是,现今社会形势中,城市和乡村的人口流动相对比较大,根据户籍人口数据的形式进行人口密度的评价方法数据准确性相对偏差较大,此问题需要一种新的评价方法进行解决,以此来提高人口密度的数据准确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开发适应性的评价方法,对人口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从而提高人口密度数据信息采集准确度。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开发适应性的评价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基于每一用户建立具有唯一性标识的身份信息,所述身份信息中包括用户常住地信息;

建立与相匹配常住地信息所属的若干用户之间的通讯通道;

通过通讯通道发送采集请求至存储用户身份信息的用户端;

接收用户基于用户端反馈的归属位置信息并进行记录;

将用户的归属位置信息与地图位置进行匹配;

获取地图各区域面积信息,并与接收到反馈归属位置信息的用户数量与区域面积信息进行匹配和计算,以获得人口密度数据信息。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身份信息对每一用户建立唯一性的身份标识,通过与用户之间建立通讯通道,便于后续信息采集;通过采集请求与用户反馈的归属位置信息实现用户当前位置信息的采集,针对流动人口的筛查更加精细,且将用户反馈的归属位置信息与地图位置进行匹配后,便于实现相应区域的人口密度的获取,此方式,实现对人口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从而提高人口密度数据采集准确度。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在建立通讯通道时,设定通讯通道开启的有效时间段,且在有限时间段结束后启动人口密度数据信息的计算。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定有效时间段,对用户的归属位置信息的反馈时间进行弹性调节,便于用户在采集时间内弹性调节自己的反馈时间,且在用户短时外出时,便于用户回归后再进行反馈,进一步提高人口密度数据采集准确度。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在有效时间段内,对未反馈归属位置信息的用户按一定频率重复发送采集请求。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按照一定频率重复发送采集请求,增加对用户反馈归属位置信息的提示作用。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在有效时间段内,用户端接收到采集请求时,包括如下步骤:

接收用户设定的其归属区域关键字并实时获取用户端实时位置信息;

匹配用户实时位置信息与地图位置名称;

当用户实时位置与地图位置中用户设定的归属区域关键字一致时,发送用户当前实时位置以生成用户的归属位置信息。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定的归属区域关键字以及实时获取的用户端的实时位置信息,提高在有效时间段内用户的归属位置信息采集的便利性,便于用户在回归常住地时及时反馈归属位置信息,且减少重复发送采集请求的资源浪费。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在当用户实时位置与地图位置中用户设定的归属区域关键字一致后,开始计时,当用户实时位置与地图位置中用户设定的归属区域关键字一致匹配时间超过设定的观察时间后,发送用户当前实时位置以生成用户的归属位置信息。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观察时间内始终判断归属区域关键字与该用户的当前的实时位置信息是否一致,进而通过观察时间这一指标来间接表明该用户在当前实时位置的停留时间,进一步提高人口密度数据信息采集的准确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根据不同采集区域建立若干通讯通道,在对对应采集区域内的通讯通道开启的有效时间段内未接收到相匹配的用户反馈的归属位置信息时,获取该用户对应用户端的位置信息并对该用户的常住地信息进行更改。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根据不同采集区域建立若干通讯通道,便于对应区域的管辖部分根据自身地区需求控制通讯通道的启闭时间,且针对流动人口,便于实现即时登记和管理。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身份信息包括用户户籍所属地信息,所述用户户籍所属地信息与该用户的所述常住地信息不一致时,对该用户反馈的归属位置信息进行标记。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对户籍所述信息和常住地信息不一致的用户反馈的归属位置信息进行标记,进一步便于实现当地用户与流动人口的区分和登记。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在进行人口密度数据采集时,通过建立通讯通道实现用户归属位置信息的实时采集、记录和计算,且通过有效时间段的设定,提高用户反馈归属位置信息的弹性时间把控,进一步提高人口密度数据信息采集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开发适应性的评价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0,基于每一用户建立具有唯一性标识的身份信息,身份信息中包括用户常住地信息;

步骤s200,建立与相匹配常住地信息所属的若干用户之间的通讯通道;

步骤s300,通过通讯通道发送采集请求至存储用户身份信息的用户端;

步骤s400,接收用户基于用户端反馈的归属位置信息并进行记录;

步骤s500,将用户的归属位置信息与地图位置进行匹配;

步骤s600,获取地图各区域面积信息,并与接收到反馈归属位置信息的用户数量与区域面积信息进行匹配和计算,以获得人口密度数据信息。

以上方案可集成一app内实现,用户端通过下载app,实现用户端和服务器之间通讯通道的搭建,便于服务器对于用户端信息的沟通和采集。

通过步骤s100-s600所限定的技术方案,每个用户建立身份信息,该身份信息具有对用户的唯一性标识,该身份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纪、身份证号码、户籍所属地信息、常住地信息、联系方式等。用户通过用户端进行登录,该用户端为具有通讯和定位功能的智能手机、平板、pc等。

在需要对用户位置信息进行采集时,服务器将采集请求发送至对应的若干用户绑定的用户端,用户端在反馈的归属位置信息时启动定位,并将定位出的位置信息作为归属位置信息反馈至服务器,实现用户当前位置信息的采集。

服务器在接收到用户反馈的归属位置信息后,通过将该对应用户的归属位置信息与地图位置进行匹配,此时,由于地图上对应区域的面积是已知的,通过用户反馈的归属位置信息,便于实现相应区域的人口密度的获取,此方式,实现对人口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从而提高人口密度数据采集准确度。

而进一步的,在建立通讯通道时,设定通讯通道开启的有效时间段,例如,有效时间段为7天,并在有限时间段结束后启动人口密度数据信息的计算。

通过设定有效时间段,对用户的归属位置信息的反馈时间进行弹性调节,便于用户在采集时间内弹性调节自己的反馈时间。

尤其在用户短时外出时,由于有效时间段内反馈的归属位置信息皆为有效信息,便于用户回归后再进行反馈,进一步提高人口密度数据采集准确度。

且在有效时间段期间内,对未反馈归属位置信息的用户按一定频率重复发送采集请求,例如,一天发送一次采集请求至用户端,增加对用户反馈归属位置信息的提示作用。

由于身份信息中可包含用户的联系方式,在有效时间段即将达到时,可通过电话通讯方式实现用户的反馈提醒或对应情况询问。

另,为进一步提高用户反馈及时性,在有效时间段内,用户端接收到采集请求时,包括如下步骤:

接收用户设定的其归属区域关键字并实时获取用户端实时位置信息;

匹配用户实时位置信息与地图位置名称;

当用户实时位置与地图位置中用户设定的归属区域关键字一致时,开始计时,当用户实时位置与地图位置中用户设定的归属区域关键字一致匹配时间超过设定的观察时间后,发送用户当前实时位置以生成用户的归属位置信息。

用户在有效时间段内接收到采集请求后,文字输入自己的归属区域关键字(例如:a省a市a县a村),且开启用户端的定位功能,此时,服务器可获取到用户输入的归属区域关键字和用户的实时位置信息,并将用户的实时位置与地图位置名称进行匹配,当用户的实时位置所在的地图位置名称与归属区域关键字一致(皆为a省a市a县a村),且一致时间超过对应观察时间(假设关键时间为8小时)后,发送用户当前实时位置以生成用户的归属位置信息。

通过用户设定的归属区域关键字以及实时获取的用户端的实时位置信息,提高在有效时间段内用户的归属位置信息采集的便利性,便于用户在回归常住地时及时反馈归属位置信息,减少重复发送采集请求的资源浪费。且通过观察时间这一指标来间接表明该用户在当前实时位置的停留时间,进一步提高人口密度数据信息采集的准确性。

且根据不同采集区域建立若干通讯通道,例如,采集区域以省为单位进行划分,或以县为单位进行划分,便于对应区域的管辖部分根据自身地区需求控制通讯通道的启闭时间。

在对对应采集区域内的通讯通道开启的有效时间段内未接收到相匹配的用户反馈的归属位置信息时,获取该用户对应用户端的位置信息并对该用户的常住地信息进行更改,从而针对流动人口,便于实现即时登记和管理。

由于身份信息包括用户户籍所属地信息,用户户籍所属地信息与该用户的常住地信息不一致时,对该用户反馈的归属位置信息进行标记,进一步便于实现当地用户与流动人口的区分和登记。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