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轧机数据驱动的工艺参数优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738963发布日期:2020-01-18 04:54阅读:616来源:国知局
一种冷轧机数据驱动的工艺参数优化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金属板带材冷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轧机数据驱动的工艺参数优化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发展,冷轧带钢在钢材消费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带钢生产中,坯料经过数道次轧制,依道次减薄,最终轧制出符合生产标准的成品钢材。这一系列的轧制过程是设计者按照原料的厚度、宽度、钢种类型、轧辊辊径、电机容量限制条件和轧制负荷限制条件等来设定压下规程、各个道次的轧制速度、轧制力、张力等。轧制工艺参数是轧机生产工艺的核心内容,是轧机生产能力发挥、产品厚度精度的基本保证,因此轧制工艺参数的优化尤为重要。

传统的冷轧机工艺参数优化方法是基于冷轧机的机理模型进行优化,由于机理模型的复杂性,优化过程中会对一些复杂计算进行简化,导致优化时间较长且优化结果准确性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冷轧机数据驱动的工艺参数优化方法,可以避免机理模型的复杂性,大大减少冷轧机工艺参数的优化时长,提高轧制产品的精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其特征是具体步骤如下:

<1>数据的获取:

①从冷轧厂获取轧机压下规程、轧制速度、轧制时的张力及产品厚差数据;

②计算出每一卷的产品厚差平均值;

③给定工艺参数调整范围,见表一,表中h1为第二道次入口厚度、h2为第二道次出口厚度、v1为第一道次轧制速度、v2为第二道次轧制速度、v3为第三道次轧制速度、σ2为第一道次前张力、σ3为第二道次前张力、σ4为第二道次后张力、σ5为第三道次前张力、σ6为第三道次后张力;

表一工艺参数的调整范围

<2>建立rbf模型:

①明确有效数据的条数及优化变量维数,基函数选择thinplatespline函数;

②数据采用留一交叉验证法检验所建立rbf模型的准确率;

③检验模型的准确率时,使用模型分别对样本中的每一条数据进行估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两者之差占实际值的百分比小于50%时,认为预测准确,程序流程图见图2;

④得到的rbf模型作为适应函数用于遗传算法;

<3>采用遗传算法迭代求得最优值:

①产生初始种群:随机产生种群大小popsize=100,使用适应函数进行计算;

②交叉:种群中每个个体都随机与种群中的其他个体交叉,共产生2倍子代种群,每个决策变量进行交叉的概率cr=0.5;

③变异:对交叉产生的子代进行变异,个体的每个决策变量进行变异的概率cv=0.01,变异时产生一个在参数调整范围内的随机数,替代原来的决策变量;

④选择:将父代与子代混合,选择种群中适应度值最小的个体;

⑤迭代次数maxlteration=50;

⑥将每一代最好的个体适应度值即最小厚差记录下来,得到最小厚差随种群迭代次数的收敛图;

<4>求得优化后的工艺参数:

经过建模及使用遗传算法迭代50次,得到一组最小厚差tmin所对应的工艺参数即为优化结果,为了避免结果的偶然性,将程序独立运行n次,取n次最小厚差tmin的平均值t*min,发现t*min比原始数据中厚差要小很多,达到了优化目的,n为正整数。

附图说明

图1为rbf模型建立及遗传算法的程序流程图;图2为留一交叉验证法程序流程图;图3为最小厚差随种群迭代次数的收敛图。

具体实施方式

<1>数据的获取:

①从某冷轧厂获取近半年的轧机压下规程、轧制速度、轧制时的张力及产品厚差数据,筛选出25卷轧制道次、轧件的入口厚度、轧件的出口厚度均相同的同一型号产品工艺数据,从获取的25组数据中提取出第二道次入口厚度h1、第二道次出口厚度h2、第一道次轧制速度v1、第二道次轧制速度v2、第三道次轧制速度v3、第一道次前张力σ2、第二道次前张力σ3、第二道次前后力σ4、第三道次前张力σ5、第三道次后张力σ6,由于本次数据都是三个道次且产品型号、产品坯料厚度、产品最终厚度均相同,故未考虑第一道次入口厚度及第三道次出口厚,见表二;

②计算出每一卷的产品厚差平均值t,见表二;

③给定工艺参数调整范围,见表一;

<2>建立rbf模型:

①共获得了25条数据,变量为10维,见表二,基函数选择thinplatespline函数;

表二25条数据

②数据采用留一交叉验证法检验所建立rbf模型的准确率;

③检验模型的准确率时,使用模型分别对样本中的每一条数据进行估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两者之差占实际值的百分比小于50%时,认为预测准确,最终得到的结果是25个估值中有16个认为预测准确,所以准确率为64%,程序流程图见图2;

④得到的rbf模型作为适应函数用于遗传算法;

<3>采用遗传算法迭代求得最优值:

①产生初始种群:随机产生种群大小popsize=100,使用适应函数进行计算;

②交叉:种群中每个个体都随机与种群中的其他个体交叉,共产生2倍子代种群,每个决策变量进行交叉的概率cr=0.5;

③变异:对交叉产生的子代进行变异,个体的每个决策变量进行变异的概率cv=0.01,变异时产生一个在参数调整范围内的随机数,替代原来的决策变量;

④选择:将父代与子代混合,选择种群中适应度值最小的个体;

⑤迭代次数maxlteration=50;

⑥将每一代最好的个体适应度值即最小厚差记录下来,得到了最小厚差随种群迭代次数的收敛图,见图3;

<4>求得优化后的工艺参数:

经过建模及使用遗传算法迭代50次,得到一组最小厚差tmin所对应的工艺参数即为优化结果,本次参数优化结果取到小数点后两位,为了避免结果的偶然性,将程序独立运行30次,取30次最小厚差tmin的平均值t*min=0.88×10-4um,见表三,可以发现优化后的厚差比原始数据中的厚差要小10000倍,达到优化目的。

传统优化方法优化用时需要几十秒甚至更多,而本次优化用时为0.15秒,大大提高了优化效率。

表三30次优化结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