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车中心点的确定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20832936发布日期:2020-05-22 16:30阅读:592来源:国知局
一种上车中心点的确定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上车中心点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约车越来越走近人们的生活。网络约车可以使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打到车,方便了用户的打车需求。

在网络约车领域,为了便于用户上车以及车主接人,会有推荐上车点的功能。而推荐的上车点需要根据预设时间段内用户实际上车点的位置数据,动态的生成预设范围内的上车点中心点,该上车中心点即为要推荐给用户的上车点。

现有技术中,在确定上车中心点时,是将记录的用户实际上车点的经纬度坐标点映射到网格地图中,通过对每一网格中的经纬度坐标点的数量进行统计,来生成上车中心点。其中,网格地图中的网格的精度,决定了上车中心点的精度。网格精度越大,确定的上车中心点的精度越大,但这样也越容易忽略周围情况,并不能根据上车点的密度真正的定位上车中心点,且在确定的上车中心点处于网格边缘处时,会存在网格边缘的问题,即难以确定该上车中心点属于哪一个网格内的上车点的中心点。另外,在计算两个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全球定位系统)位置之间的距离时,需要做大量的运算,不仅会增加处理器压力,而且耗时较长,无法快速找出上车中心点,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车中心点的确定方法及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确定上车中心点时,存在精度较低且运算量大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车中心点的确定方法,包括:

获取第一预设范围内以及预设时间段内的上车点;

根据所述上车点,确定至少一个初始上车中心点;

重复执行“根据预设算法以及目标上车点的位置信息,调整与所述目标上车点对应的所述初始上车中心点的位置信息”的步骤,直至重复执行次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或所述初始上车中心点满足第二预设条件为止;其中,所述目标上车点为与其对应的所述初始上车中心点的第二预设范围内的所有上车点;所述预设算法为均值算法或预设核函数;

按照所述目标上车点的数量由大到小的顺序,对最后一次调整位置信息后的所述初始上车中心点进行排序;

对排序后的所述初始上车中心点,进行去重处理,并将保留的初始上车中心点,确定为所述第一预设范围内以及所述预设时间段内的目标上车中心点。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车中心点的确定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预设范围内以及预设时间段内的上车点;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获取模块确定的所述上车点,确定至少一个初始上车中心点;

调整模块,用于重复执行“根据预设算法以及目标上车点的位置信息,调整与所述目标上车点对应的所述初始上车中心点的位置信息”的步骤,直至重复执行次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或所述初始上车中心点满足第二预设条件为止;其中,所述目标上车点为与其对应的所述初始上车中心点的第二预设范围内的所有上车点;所述预设算法为均值算法或预设核函数;

排序模块,用于按照所述目标上车点的数量由大到小的顺序,对最后一次调整位置信息后的所述初始上车中心点进行排序;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对排序后的所述初始上车中心点,进行去重处理,并将保留的初始上车中心点,确定为所述第一预设范围内以及所述预设时间段内的目标上车中心点。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所述的上车中心点的确定方法中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上车中心点的确定方法中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确定上车中心点时,先是确定至少一个初始上车中心点,然后通过预设算法,对初始上车中心点的位置进行调整,逐步精确初始上车中心点的位置,最后对精确位置的初始上车中心点进行去重处理,得到目标上车中心点。本发明实施例中,不需要借助网格地图,而是直接从整体上确定目标上车中心点,因此,可以较好的根据上车点的密度来确定目标上车中心点,这样得到的目标上车中心点的位置更加精准,且不存在网格边缘问题。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中,也不需要计算两个上车点之间的距离,运算量较小。此外,本发明实施例中,也不需要人工指定聚合数(即限定一个目标上车中心点的预设范围内的上车点的数量)、网格范围等,减少了人工处理的工作。总之,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快速自然聚合,自动找出多个上车点密集区域的聚合点(即中心点),准确度较高且运算量较小,不仅可以减小处理器的压力,还可以减少耗时,提高效率。另外,上车中心点的精确,还可以有效降低司机的接驾难度和接驾时间成本,提升接驾效率以及司机与乘客双方的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车中心点的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车中心点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车中心点的确定装置的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

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上车中心点的确定方法。

如图1所示,该上车中心点的确定方法包括:

步骤101:获取第一预设范围内以及预设时间段内的上车点。

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获取预设范围内以及预设时间段内,用户实际的上车点的信息。这里所述的上车点的信息至少可以包括:上车点的位置信息,如经纬度信息。

本步骤中所述的第一预设范围以及预设时间段,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定。

步骤102:根据步骤101确定的上车点,确定至少一个初始上车中心点。

本步骤中,可以根据确定的第一预设范围内以及预设时间段内的上车点,确定至少一个初始上车中心点。该初始上车中心点可以是随机指定的,也可以是通过某种预设算法得到的。

步骤103:重复执行“根据预设算法以及目标上车点的位置信息,调整与目标上车点对应的初始上车中心点的位置信息”的步骤,直至重复执行次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或初始上车中心点满足第二预设条件为止。

其中,目标上车点为与其对应的初始上车中心点的第二预设范围内的所有上车点。例如,存在初始上车中心点a,则该初始上车中心点a的第二预设范围内的所有上车点,即为目标上车点,而初始上车中心点a则为目标上车点对应的初始上车中心点。

其中,这里所述的预设算法可以是均值算法或预设核函数。

本步骤中,可以根据预设算法以及每一初始上车中心点的第二预设范围内的所有上车点(即目标上车点)的位置信息,调整初始上车中心点的位置信息,并通过不断重复执行这样的过程,达到精确初始上车中心点的目的。

其中,在重复执行次数大于或等于1的情况下,每次重复执行时,是根据预设算法以及上一次调整位置信息后的初始上车中心点的第二预设范围内的所有上车点(即目标上车点),对上一次调整位置信息后的初始上车中心点的位置信息进行调整。也就是说,每次调整完初始上车中心点的位置信息后,则利用调整位置信息后的每一初始上车中心点的第二预设范围的所有上车点(即目标上车点)的位置信息以及预设算法,再次调整初始上车中心点的位置,直至重复执行次数或初始上车中心点满足预设条件为止,从而对初始上车中心点进行收敛,精确初始上车中心点的位置。

可选地,本步骤中所述的第一预设条件可以是:重复执行次数(即对初始上车中心点的位置信息进行调整的次数减1)达到预设次数。本步骤中所述的第二预设条件可以是:本次调整位置信息后的初始上车中心点的位置与上一次调整位置信息后的初始上车中心点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距离值。可选地,两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条件满足时,则可以停止重复执行该步骤。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只选择其中一个条件作为停止重复执行该步骤的条件。

为了更好理解上述调整过程,下面再详细解释说明一下。

假设前述第一预设条件和第二预设条件中的任意一个条件得到满足,即停止对初始上车中心点的位置信息的调整。

首先,根据预设算法以及目标上车点的位置信息,调整与目标上车点对应的初始上车中心点的位置信息。然后,判断调整位置信息后的初始上车中心点的位置与未调整位置信息时的初始上车中心点的位置之间的距离是否小于或等于预设距离值,以及判断重复执行的次数是否达到预设次数。

若小于或等于预设距离值,或大于预设距离值但达到预设次数,则停止对初始上车中心点的位置信息的调整。

若大于预设距离值且未达到预设次数,则根据预设算法以及调整位置信息后的初始上车中心点对应的目标上车点(即调整位置信息后的初始上车中心点的第二预设范围内的所有上车点)的位置信息,对调整位置信息后的初始上车中心点的位置信息进行调整。然后,判断本次调整位置信息后的初始上车中心点的位置与上一次调整位置信息后的初始上车中心点的位置之间距离是否小于或等于预设距离值,以及判断重复执行次数是否达到预设次数。

若小于或等于预设距离值,或大于预设距离值但达到预设次数,则停止对初始上车中心点的位置信息的调整。

若大于预设距离值且未达到预设次数,则再次进行调整,即根据预设算法以及上一次调整位置信息后的初始上车中心点对应的目标上车点(即上一次调整位置信息后的初始上车中心点的第二预设范围内的所有上车点)的位置信息,对上一次调整位置信息后的初始上车中心点的位置信息进行调整,直至本次调整位置信息后的初始上车中心点的位置与上一次调整位置信息后的初始上车中心点的位置之间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距离值,或重复执行次数达到预设次数为止。

本步骤中所述的预设次数以及预设距离值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定。

步骤104:按照目标上车点的数量由大到小的顺序,对最后一次调整位置信息后的初始上车中心点进行排序。

这里所述的目标上车点为最后一次调整位置信息后的初始上车中心点的第二预设范围内的所有上车点。

本步骤中,针对最后一次调整位置信息后的初始上车中心点,按照预设排序方式对其进行排序,该预设排序方式可以是:按照最后一次调整位置信息后的初始上车中心点的第二预设范围内的上车点的数量(即目标上车点的数量)由大到小的顺序,对最后一次调整位置信息后的所有初始上车中心点进行排序。其中,目标上车点的数量越多,表示与该目标上车点对应的初始中心点越重要。

步骤105:对排序后的初始上车中心点,进行去重处理,并将保留的初始上车中心点,确定为第一预设范围内以及预设时间段内的目标上车中心点。

本步骤中,对于按照步骤104排序后的至少一个初始上车中心点,进行去重处理。由于调整后的初始上车中心点,进行了收敛,因此,有的初始上车中心点之间可能会发生重叠或是距离较小,从而发生重复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可以剔除重复的初始上车中心点,保留部分重要的初始上车中心点,作为所需的目标上车中心点。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确定上车中心点时,先是确定至少一个初始上车中心点,然后通过预设算法,对初始上车中心点的位置进行调整,逐步精确初始上车中心点的位置,最后对精确位置的初始上车中心点进行去重处理,得到目标上车中心点。本发明实施例中,不需要借助利用网格地图,而是直接从整体上确定目标上车中心点,因此,可以较好的根据上车点的密度来确定目标上车中心点,这样得到的目标上车中心点的位置更加精准,且不存在网格边缘问题。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中,也不需要计算两个上车点之间的距离,运算量较小。此外,本发明实施例中,也不需要人工指定聚合数(即限定一个目标上车中心点的预设范围内的上车点的数量)、网格范围等,减少了人工处理的工作。总之,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快速自然聚合,自动找出多个上车点密集区域的聚合点(即中心点),准确度较高且运算量较小,不仅可以减小处理器的压力,还可以减少耗时,提高效率。另外,上车中心点的精确,还可以有效降低司机的接驾难度和接驾时间成本,提升接驾效率以及司机与乘客双方的用户体验。

可选地,步骤105中所述的去重处理为:按照步骤104中所述的初始上车中心点的排序顺序,从第一个初始上车中心点开始,确定其第二预设范围内是否存在其它初始上车中心点,若存在其它初始上车中心点,则将存在的其它初始上车中心点去除,依次类推,对剩余的初始上车中心点进行同样处理。这里所述的剩余的初始上车中心点为:所有初始上车中心点中,除第一个初始上车中心点以及被去除的初始上车中心点之外的初始上车中心点。

例如,假设初始上车中心点的数量为7个,排序后的初始上车中心点依次为中心点a、b、c、d、e、f、g,则从中心点a开始进行去重处理。判断中心点a的第二预设范围内是否存在其它初始上车中心点,假如中心点b处于中心点a的第二预设范围内,则将中心点b剔除,保留中心点a。然后判断中心点c的第二预设范围内是否存在其它初始中心点,假如没有其它初始上车中心点处于中心点c的第二预设范围内,则保留中心点c即可。然后继续判断中心点d的第二预设范围内是否存在其它初始上车中心点,假如中心点e处于中心点d的第二预设范围内,则将中心点e剔除,保留中心点d,如此依次类推,直至完成对所有初始上车中心点的去重处理。假设被保留的初始上车中心点分别为中心点a、c、d、f、g,则将这5个中心点确定为目标上车中心点。其中,这5个中心点也分别是5个上车点密集区域的中心点,也可以理解为5个上车点密集区域的聚合点,如图2所示。

可选地,上述中的第二预设范围可以是:以初始上车中心点为圆心,以第三预设数值为半径的圆内。当然可以理解的是,该第二预设范围也可以是以初始上车中心点为中心的正方形内,或是其它范围。

可选地,步骤102根据上车点,确定至少一个初始上车中心点,可以包括:

根据预设公式:确定每一上车点的第一上车中心点;分别确定每一第一上车中心点的第二预设范围内的上车点的数量;将第二预设范围内的上车点的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数值的第一上车中心点,确定为初始上车中心点。

其中,预设公式中的vci表示第i个第一上车中心点的位置信息,vi表示第一预设范围内以及预设时间段内的第i个上车点的位置信息,r为第一预设数值。这里所述的位置信息可以是经纬度位置信息,也可以是将经纬度位置信息投影到三维球面坐标系中时对应的坐标位置信息等。这里所述的r可以与第二预设范围具有预设关系,例如,第二预设范围为预设圆内的范围,该预设圆的半径的取值为r。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确定初始上车中心点时,可以先初步确定第一预设范围内以及预设时间段内的所有上车点的中心点(即第一上车中心点),如通过向下取整的方式进行确定,这样可不必计算两个上车点之间的距离。然后从确定出的第一上车中心点中,筛选出所需的初始上车中心点。在筛选时,可以将第二预设范围内的上车点的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数值的第一上车中心点,确定为初始上车中心点。这里所述第二预设数值可根据实际需求设定,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定。

可选地,这里所述的第二预设范围内可以是以第一上车中心点为圆心,以第三预设数值为半径的圆内。当然可以理解的是,该第二预设范围也可以是以第一上车中心点为中心的正方形内,或是其它范围。这里所述的第三预设数值可根据实际需求设定,且该第三预设数值可以与第一预设数值相等,也可以与第一预设数值不相等。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确定初始上车中心点的方案,下面以一示例加以说明。

假设存在上车点w、x、y、z,通过上述向下取整的方式,求取每一上车点的上车中心点。假如,针对上车点w,计算得到的上车中心点为a;针对上车点x,计算得到的上车中心点为b;针对上车点y,计算得到的上车中心点为a;针对上车点z,计算得到的上车中心点为c,这样则得到上车中心点a、b、c。再假如,上车中心点a的第二预设范围内的上车点的数量为300,上车中心点b的第二预设范围内的上车点的数量为200,上车中心点c的第二预设范围内的上车点的数量为100,而第二预设数值为150,则可以将上车中心点a、b,确定为初始上车中心点。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向下取整的方式确定上车中心点,相比于通过两两计算上车点之间的距离来确定上车中心点的方式,运算量更小,更有利于减小处理器的压力以及提高处理效率。

可选地,步骤102根据上车点,确定至少一个初始上车中心点,包括:

将从步骤101确定的上车点中随机选取的预设数量的上车点,确定为第一上车中心点;分别确定每一第一上车中心点的第二预设范围内的上车点的数量;将第二预设范围内的上车点的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数值的第一上车中心点,确定为初始上车中心点。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确定初始上车中心点时,还可以先从第一预设范围内以及预设时间段内的上车点中,随机选取预设数量的上车点,作为第一上车中心点。然后依据每一第一上车中心点的第二预设范围内的上车点的数量,筛选出作为初始上车中心点的第一上车中心点。

本发明实施例中,随机选取预设数量的上车点作为第一上车中心点,相比于通过两两计算上车点之间的距离来确定上车中心点的方式,运算量更小,更有利于减小处理器的压力以及提高处理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上车中心点还可以是:从第一预设范围内以及预设时间段内的上车点中,人为预先指定的预设数量的上车点。

可选地,在步骤103中所述的预设算法为均值算法时,步骤103根据预设算法以及目标上车点的位置信息,调整与目标上车点对应的初始上车中心点的位置信息可以包括:分别确定每一初始上车中心点对应的目标上车点的平均位置信息;将该平均位置信息确定为对应的初始上车中心点的位置信息。即,对每一初始上车中心点的第二预设范围内的上车点的位置信息求均值,并将该初始上车中心点的位置定位在该平均位置信息对应的位置处。

在每一初始上车中心点的第二预设范围内,哪里的上车点越密集,得到的平均位置信息对应的位置,越容易落在哪里,因此,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初始上车中心点的位置更加精确。

可选地,在步骤103中所述的预设算法为预设核函数时,该预设核函数可以是高斯核函数,当然可以理解的是,还可以是其它可用的核函数。

可选地,在确定第一上车中心点的第二预设范围内的上车点、确定初始上车中心点的第二预设范围内的上车点以及确定初始上车中心点的第二预设范围内的其它初始上车中心点时,可以采用kdtree(k-dimensional树)快速索引结构进行查找,以提升查找速率。当然可以理解的是,还可以使用其它算法进行查找,如balltree等快速索引结构或暴力搜索算法(brute-forcesearch),来查找第二预设范围内的上车点或其它初始上车点。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车中心点的确定方法,下面以一示例加以说明。

在该示例中,利用三维球面坐标系来进行确定目标上车中心点的计算,具体如下所述:

1、将第一预设范围内以及预设时间段内的全部上车点的经纬度数据投影到三维球面坐标系中。

其中,用vi=(xi,yi,zi)表示一个上车点的经纬度数据对应的坐标向量。

将经纬度数据投影到三维球面坐标系中,采用现有技术即可实现,因此,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进行过多赘述。

2、确定至少一个第一上车中心点。

计算每一vi对应的第一上车中心点vci。其中,本示例中通过预设公式:实现向下取整,来确定第一上车中心点vci。

3、统计每一vci的预设范围内的向量坐标点的数量,并将向量坐标点的数量大于或等于阈值t的vci,确定为一个初始上车中心点。假设共有k个不同的vci满足条件,则初始上车中心点的数量为k个。其中,k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这里所述的预设范围为以vci为圆心,以r为半径的圆内。这里所述的向量坐标点为由上车点的经纬度数据投影到三维球面坐标系后得到的向量坐标点,后面描述中的坐标向量点类同。

4、使用半径r对全部向量vi构建kdtree。

5、通过kdtree找到每一vci的预设范围内的全部坐标向量点。假设某一vci(以下称为第一vci,下面将以第一vci为例,说明如何收敛中心点)的预设范围内共n个vi。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6、利用第一vci的预设范围内的全部坐标向量点数据,通过高斯核函数,估计密度中心点vcj,如下式所示:

这里所述的密度中心点vcj即为调整位置信息后的初始上车中心点。

7、使用新的密度中心点vcj重复步骤5和步骤6,直到满足收敛条件。

其中,收敛条件为:达到预设迭代次数(也就是执行步骤5和步骤6的次数)或本次得到的密度中心点的位置与上一次得到的密度中心点的位置距离小于或等于0.001*r。

8、对收敛得到的k个vci中心点,先按预设范围内的向量坐标点的数量进行由大到小的排列。

9、对排序后的k个vci,按半径r构建新的kdtree,并使用kdtree进行去重处理,假设最后保留m个vci中心点。其中,m<=k,m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10、最后将m个vci转换为经纬度数据,则得到最终的密集聚合点的位置数据,即得到了目标上车中心点的位置数据。

以上即为对该示例的介绍,需要说明的是,该示例仅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而不是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具体限定。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确定上车中心点时,先是确定至少一个初始上车中心点,然后通过预设算法,对初始上车中心点的位置进行调整,逐步精确初始上车中心点的位置,最后对精确位置的初始上车中心点进行去重处理,得到目标上车中心点。本发明实施例中,不需要借助网格地图,而是直接从整体上确定目标上车中心点,因此,可以较好的根据上车点的密度来确定目标上车中心点,这样得到的目标上车中心点的位置更加精准,且不存在网格边缘问题。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中,也不需要计算两个上车点之间的距离,运算量较小。此外,本发明实施例中,也不需要人工指定聚合数(即限定一个目标上车中心点的预设范围内的上车点的数量)、网格范围等,减少了人工处理的工作。总之,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快速自然聚合,自动找出多个上车点密集区域的聚合点(即中心点),准确度较高且运算量较小,不仅可以减小处理器的压力,还可以减少耗时,提高效率。另外,上车中心点的精确,还可以有效降低司机的接驾难度和接驾时间成本,提升接驾效率以及司机与乘客双方的用户体验。

以上介绍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车中心点的确定方法,下面将结合附图介绍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车点位置的确定装置。

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上车点位置的确定装置,能实现上述上车中心点的确定方法实施例中的所有细节,并能达到相同的效果,为了避免重复,此处便不再进行赘述。

如图3所示,所述上车点位置的确定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301,用于确定第一预设范围内以及预设时间段内的上车点。

第一确定模块302,用于根据所述获取模块301确定的所述上车点,确定至少一个初始上车中心点。

调整模块303,用于重复执行“根据预设算法以及目标上车点的位置信息,调整与所述目标上车点对应的所述初始上车中心点的位置信息”的步骤,直至重复执行次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或所述初始上车中心点满足第二预设条件为止。

其中,所述目标上车点为与其对应的所述初始上车中心点的第二预设范围内的所有上车点;所述预设算法为均值算法或预设核函数。

排序模块304,用于按照所述目标上车点的数量由大到小的顺序,对最后一次调整位置信息后的所述初始上车中心点进行排序。

第二确定模块305,用于对所述排序模块304排序后的所述初始上车中心点,进行去重处理,并将保留的初始上车中心点,确定为所述第一预设范围内以及所述预设时间段内的目标上车中心点。

可选地。所述去重处理为:按照最后一次调整位置信息后的所述初始上车中心点的排序顺序,从第一个初始上车中心点开始,确定其所述第二预设范围内是否存在其它初始上车中心点,若存在,则将所述其它初始上车中心点去除,依次类推,对剩余的初始上车中心点进行同样处理。

可选地,所述第一确定模块302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根据预设公式:确定每一所述上车点的第一上车中心点。

其中,vci表示第i个所述第一上车中心点的位置信息,vi表示第i个所述上车点的位置信息,r为第一预设数值。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分别确定每一所述第一上车中心点的所述第二预设范围内的上车点的数量。

第三确定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二预设范围内的上车点的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数值的第一上车中心点,确定为所述初始上车中心点。

可选地,所述第一确定模块302包括:

第四确定单元,用于将从所述上车点中随机选取的预设数量的上车点,确定为第一上车中心点。

第五确定单元,用于分别确定每一所述第一上车中心点的所述第二预设范围内的上车点的数量。

第六确定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二预设范围内的上车点的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数值的第一上车中心点,确定为所述初始上车中心点。

可选地,所述第一预设条件为:所述重复执行次数达到预设次数;所述第二预设条件为:本次调整位置信息后的所述初始上车中心点的位置与上一次调整位置信息后的所述初始上车中心点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距离值。

可选地,所述调整模块303包括:

第七确定单元,用于分别确定每一初始上车中心点对应的所述目标上车点的平均位置信息。

第八确定单元,用于将所述平均位置信息确定为对应的所述初始上车中心点的位置信息。

可选地,所述第二预设范围为:以所述初始上车中心点为圆心,以第三预设数值为半径的圆内。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确定上车中心点时,先是确定至少一个初始上车中心点,然后通过预设算法,对初始上车中心点的位置进行调整,逐步精确初始上车中心点的位置,最后对精确位置的初始上车中心点进行去重处理,得到目标上车中心点。本发明实施例中,不需要借助网格地图,而是直接从整体上确定目标上车中心点,因此,可以较好的根据上车点的密度来确定目标上车中心点,这样得到的目标上车中心点的位置更加精准,且不存在网格边缘问题。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中,也不需要计算两个上车点之间的距离,运算量较小。此外,本发明实施例中,也不需要人工指定聚合数(即限定一个目标上车中心点的预设范围内的上车点的数量)、网格范围等,减少了人工处理的工作。总之,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快速自然聚合,自动找出多个上车点密集区域的聚合点(即中心点),准确度较高且运算量较小,不仅可以减小处理器的压力,还可以减少耗时,提高效率。另外,上车中心点的精确,还可以有效降低司机的接驾难度和接驾时间成本,提升接驾效率以及司机与乘客双方的用户体验。

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上车中心点的确定方法中的步骤。

举个例子如下,图4示出了一种电子设备的实体结构示意图。

如图4所示,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processor)410、通信接口(communicationsinterface)420、存储器(memory)430和通信总线440,其中,处理器410、通信接口420以及存储器430通过通信总线440完成相互间的通信。处理器410可以调用存储器430中的逻辑指令,以执行如下方法:

获取第一预设范围内以及预设时间段内的上车点;

根据所述上车点,确定至少一个初始上车中心点;

重复执行“根据预设算法以及目标上车点的位置信息,调整与所述目标上车点对应的所述初始上车中心点的位置信息”的步骤,直至重复执行次数或所述初始上车中心点满足预设条件为止;

按照所述目标上车点的数量由大到小的顺序,对最后一次调整位置信息后的所述初始上车中心点进行排序;

对排序后的所述初始上车中心点,进行去重处理,并将保留的初始上车中心点,确定为所述第一预设范围内以及所述预设时间段内的目标上车中心点。

其中,所述目标上车点为与其对应的所述初始上车中心点的第二预设范围内的所有上车点;所述预设算法为均值算法或预设核函数。

此外,上述的存储器430中的逻辑指令可以通过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执行上述上车中心点的确定方法中的步骤,例如:

获取第一预设范围内以及预设时间段内的上车点;

根据所述上车点,确定至少一个初始上车中心点;

重复执行“根据预设算法以及目标上车点的位置信息,调整与所述目标上车点对应的所述初始上车中心点的位置信息”的步骤,直至重复执行次数或所述初始上车中心点满足预设条件为止;

按照所述目标上车点的数量由大到小的顺序,对最后一次调整位置信息后的所述初始上车中心点进行排序;

对排序后的所述初始上车中心点,进行去重处理,并将保留的初始上车中心点,确定为所述第一预设范围内以及所述预设时间段内的目标上车中心点。

其中,所述目标上车点为与其对应的所述初始上车中心点的第二预设范围内的所有上车点;所述预设算法为均值算法或预设核函数。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各实施方式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基于这样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