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RFID与校服融合的校园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50195发布日期:2019-09-12 09:20阅读:428来源:国知局
一种RFID与校服融合的校园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学生校园管理系统,特别涉及一种RFID与校服融合的校园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学生校园定位系统,多用于中小学生进出校门时的考勤,只能记录学生的在校情况,不能统计各个班级的出勤情况。而且也没有一种系统可以实时监控学生在学校中的上课情况并将其及时反馈给老师和家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RFID与校服融合的校园管理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RFID与校服融合的校园管理系统,包括:

挂载于学生校服上的RFID芯片;

以及,设置在教室门口的接收器,接收器与一个处理器相连接,处理器通过接收器读取进入教室的学生身上的RFID芯片;

多个教室设置的处理器连接于同一个服务器,服务器负责将各个处理器读取的信息进行汇总和储存,进而统计各个教室对应的班级的考勤情况。

具体地,处理器通过接收器对学生人数进行统计。

更进一步地,处理器还通过接收器对学生的身份信息进行识别和记录。

优选地,接收器的读取距离为50cm~100cm。

更加优选地,RFID芯片设置在一个水洗标签中,或者设置在校徽或校牌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教室还设有显示屏,显示屏与服务器相连接,用于实时显示该教室所属班级的考勤信息。

具体地,考勤信息包括应到人数、实到人数、迟到和旷课人数、以及迟到和旷课学生的名单。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服务器与云端网络相连接,并通过云端网络向预先设置的手机以短信的方式发送考勤信息,或者向安装有相应APP的手机推送包含考勤信息的消息。

优选地,服务器还通过云端网络向迟到和旷课的学生的家长的手机发送短信通知或者推送APP消息。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RFID与校服融合的校园管理系统利用RFID技术通过设置在教室门口的接收器读取进入教室的学生的身份信息,从而统计各个班级的考勤情况,并对学生的出勤情况进行记录。该系统还可与云端网络进行通讯,在必要时还可以像家长和老师通知学生的迟到和旷课信息,从而实现了对学生在学校中的上课情况的实时监控,而且还能够将其及时反馈给老师和家长。

附图说明

图1为安装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RFID与校服融合的校园管理系统的教室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RFID与校服融合的校园管理系统中具有RFID芯片的水洗标签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RFID与校服融合的校园管理系统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具有RFID芯片的校徽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具有RFID芯片的校牌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图1至图3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RFID与校服融合的校园管理系统。如图所示,该装置包括挂载于学生校服上的 RFID芯片1,以及设置在教室A门口的接收器2。

其中,RFID芯片1设置在一个水洗标签中B中。

水洗标签中B一般缝制或者粘贴在学生校服或者书包上。

接收器2与一个处理器3相连接。

处理器3通过接收器2读取进入教室的学生身上的RFID芯片1。

接收器的读取距离为50cm~100cm。

多个教室A设置的处理器3连接于同一个服务器4。

服务器4负责将各个处理器3读取的信息进行汇总和储存,进而统计各个教室A对应的班级的考勤情况。

处理器3既可以通过接收器2对学生人数进行统计。

处理器3还可以通过接收器2对学生的身份信息进行识别和记录。

在本实施例中,教室A还设有显示屏5。

显示屏5与服务器4相连接,用于实时显示该教室A所属班级的考勤信息。

具体地,考勤信息包括应到人数、实到人数、迟到和旷课人数、以及迟到和旷课学生的名单。

服务器3还与云端网络6相连接,并通过云端网络6向预先设置的手机以短信的方式发送考勤信息,或者向安装有相应APP的手机推送包含考勤信息的消息。

优选地,服务器3还通过云端网络6向迟到和旷课的学生的家长的手机发送短信通知或者推送APP消息。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RFID与校服融合的校园管理系统利用RFID技术通过设置在教室门口的接收器读取进入教室的学生的身份信息,从而统计各个班级的考勤情况,并对学生的出勤情况进行记录。该系统还可与云端网络进行通讯,在必要时还可以像家长和老师通知学生的迟到和旷课信息,从而实现了对学生在学校中的上课情况的实时监控,而且还能够将其及时反馈给老师和家长。

实施例2

图4和图5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RFID 与校服融合的校园管理系统。如图所示,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RFID 芯片设置在校徽C或校牌D中。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