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信息化终端的选定服务器方法与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26940152发布日期:2021-10-12 15:34阅读:63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信息化终端的选定服务器方法与系统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信息化系统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信息化终端的选定服务器方法与系统。


背景技术:

2.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设备系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一套信息化设备系统通常由中央服务器与各独立设备终端连接构成,此类信息化设备系统相比传统的离线式设备具有更强的数据应用灵活性、数据管理可持续性以及设备间协同能力。
3.本技术的发明人发现,当信息化设备系统的中央服务器遇到突发情况无法正常工作时,与其连接的各独立设备终端由于没有良好的响应机制往往会发生数据丢失的情况,带来不可预估的麻烦与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信息化终端的选定服务器方法与系统,能够建立信息化设备系统在应对突发情况时的响应及反馈机制,提升系统的可靠性与完备性。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基于信息化终端的选定服务器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设备集内的第一设备确认中央服务器发生故障,并将所述中央服务器发生故障的消息发送给所述设备集内的第二设备,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停止向所述中央服务器上传数据;所述第一设备将所述设备集内所有设备的运行资源状况进行比较,选定所述运行资源状况满足条件的设备作为代偿服务器;设备集内的所有设备将后续数据上传至所述代偿服务器;其中,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设备集内最先识别确认所述中央服务器发生故障的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设备集内除所述第一设备外的其他所有设备。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基于信息化终端的选定服务器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第一设备确认中央服务器发生故障后,停止向所述中央服务器上传数据并将所述中央服务器发生故障的消息发送给第二设备,以使所述第二设备也停止向所述中央服务器上传数据;所述第一设备与包括所述第二设备在内的设备集剩余设备进行比较,以选出运行资源状况满足条件的设备作为代偿服务器,使得所述设备集内的所有设备将后续数据上传至所述代偿服务器。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基于信息化终端的选定服务器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第二设备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中央服务器发生故障的消息;所述第二设备停止向所述中央服务器上传数据,且与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在内的设备集剩余设备进行比较,以选出运行资源状况满足条件的设备作为代偿服务器,使得所述设备集内的所有设备将后续数据上传至所述代偿服务器。
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基于信息化终端的选定服务器系统,所述系统包括中央服务器与设备集,所述系统能够执行上述基于信息化终端的选定服务器方法中的任一项步骤。
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基于信息化终端的选定服务器方法与系统通过设备集中的第一设备确认中央服务器故障并立即将该信息发送给设备集中的其余的第二设备,所有设备立即停止向中央服务器上传数据,从而在第一时间避免数据在上传过程中丢失,并通过第一设备对设备集内所有设备的运行资源状况进行比较,选定运行资源状况满足条件的设备作为代偿服务器,所有设备将后续数据上传至代偿服务器,使各设备产生的数据在中央服务器故障后仍可以正常上传与储存,此外通过设置临界条件,在代偿服务器的运行资源状况达到临界条件时重新选择新的代偿服务器,所有设备将后续数据上传至新的代偿服务器,能保证在中央服务器故障修复前各设备产生的数据仍能够不间断的上传与储存,以此建立起信息化设备系统在应对突发情况时的响应及反馈机制,提升系统的可靠性与完备性。
附图说明
1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1.其中:
12.图1为本技术基于信息化终端的选定服务器方法一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图;
13.图2为本技术基于信息化终端的选定服务器方法另一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图;
14.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s120步骤的具体操作方法流程图;
15.图4为图2所示实施例s150步骤中选定新的代偿服务器的具体操作方法流程图;
16.图5为本技术基于信息化终端的选定服务器方法另一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图;
17.图6为本技术基于信息化终端的选定服务器方法另一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图;
18.图7为本技术基于信息化终端的选定服务器系统一实施例的系统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的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0.参阅图1,图1为本技术基于信息化终端的选定服务器方法一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图,该实施例的方法包括:
21.s110:设备集内的第一设备确认中央服务器发生故障,并将中央服务器发生故障的消息发送给设备集内的第二设备,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停止向中央服务器上传数据。
22.其中,上述中央服务器故障的原因包括外部因素,例如外部供电系统出现问题导致的断电,或中央服务器遭到外部物理方式的破坏,也包括内部因素,例如系统内部数据量
突发性增大导致中央服务器的处理器崩溃,或由于服务器内部元器件老化破损导致的短路、断路等。上述设备集为除中央服务器外所有单独的设备终端之间相互连接所组成的设备集合,上述第一设备为设备集内最先识别确认所述中央服务器发生故障的设备,上述第二设备为设备集内除第一设备外的其他所有设备,上述第一设备发送的中央服务器发生故障的消息的方式包括通过向所接入的无线和/或有线网络中广播消息,以及通过移动网络发送消息的方式,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23.在一具体应用场景中,由于上述第一设备发送中央服务器发生故障的消息与第二设备接收该消息的操作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时间延迟,所以也有可能出现第二设备在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中央服务器发生故障的消息的过程中已自行确认中央服务器故障的情况。在设备集中的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确认得知中央服务器已发生故障后,在第一时间里立即停止向中央服务器上传数据,以此来最大程度地减小数据的丢失。
24.s120:第一设备将设备集内所有设备的运行资源状况进行比较,选定运行资源状况满足条件的设备作为代偿服务器。
25.结合图3,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s120步骤的具体操作方法流程图,s120步骤具体的操作方法包括:
26.s121:第二设备将自身的运行资源状况按设定的消耗率换算成剩余可用时间长度,并发送剩余可用时间长度信息至第一设备。
27.其中,上述设备的运行资源状况包括设备的电量余量与内存余量,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包括设备的cpu使用率余量等。上述将自身的运行资源状况按设定的消耗率换算成剩余可用时间长度的方法包括:
28.第二设备将自身的运行资源状况的任一相同种类的资源余量按对应设定的消耗率换算得到剩余可用时间长度,例如,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有第二设备均选择将运行资源状况中的内存余量按设定的内存消耗率换算成剩余可用时间长度;或,
29.第二设备将自身的运行资源状况中所有种类的资源余量按对应设定的消耗率换算成剩余可用时间,选择其中的最小项作为剩余可用时间长度,例如,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有的第二设备将自身的电量余量、内存余量、cpu使用率余量分别按照各自对应的消耗率换算成剩余可用时间,并选择其中剩余时间最短的那项作为剩余可用时间长度;或,
30.第二设备将自身的运行资源状况中所有种类的资源余量按对应设定的消耗率换算成剩余可用时间,将每个种类的资源余量换算出的剩余可用时间按固定权重求和计算得到剩余可用时间长度,例如,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有第二设备将自身的电量余量、内存余量、cpu使用率余量分别按照各自对应的消耗率换算成剩余可用时间,换算之后分别得到三个对应的时间长度a、b、c,设定固定权重的比例为(0.5,0.3,0.2),则最后得到的剩余可用时间长度t=0.5a+0.3b+0.2c。
31.上述发送剩余可用时间长度信息至第一设备的方法包括通过设备接入的有线和/或无线网络广播发送,也包括通过移动网络发送消息的方式。
32.继续参阅图3,图3中的步骤还包括:
33.s122:第一设备将第二设备的剩余可用时间长度以及第一设备自身换算得到的剩余可用时间长度进行比较,选择剩余可用时间长度最长的设备作为代偿服务器。
34.其中,上述第一设备自身换算得到的剩余可用时间长度,其换算方法与设备集内
的其他第二设备换算的方法相同,包括上述的三种换算方法,第一设备将包括自身在内的所有设备的剩余可用时间长度进行比较,选择其中剩余可用时间长度最长的设备作为代偿服务器。
35.s123:第一设备将作为代偿服务器的设备的信息发送给设备集中的所有设备。其中发送信息的方式包括上述的有线和/或无线网络广播发送、移动网络发送,通过该步骤使设备集内的所有设备确认得知代偿服务器的产生。
36.继续参阅图1,图1中的方法还包括:
37.s130:设备集内的所有设备将后续数据上传至代偿服务器。
38.上述后续数据包括各设备终端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实时数据,例如设备处理器运行时的缓存数据、设备从外界接收到的用户的数据以及环境信息数据等。
39.参阅图2,图2为本技术基于信息化终端的选定服务器方法另一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图,其中,图2所示实施例中s110-s130步骤与上述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s110-s130步骤相同,这里不再重复赘述,图2所示实施例还包括的方法步骤有:
40.s140:第一设备确认代偿服务器的运行资源状况是否达到临界条件。
41.上述临界条件包括设备运行资源状况中各项资源使用情况的临界条件,例如,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上述临界条件设定为代偿服务器的内存余量还剩下百分之十的情况,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该临界条件也可以设定为其他资源类型的剩余量情况,在此不作限定。
42.若s140步骤的确认结果为否,则继续执行步骤s130,若s140步骤的确认结果为是,则执行步骤s150。
43.s150步骤包括:第一设备将设备集内所有设备重新基于当前各设备的运行资源状况进行比较,选定运行资源状况满足条件的设备作为新的代偿服务器,设备集内其他所有设备将后续数据上传至新的代偿服务器直至新的代偿服务器的运行资源状况达到临界条件,在中央服务器故障消除之前重复本步骤。
44.结合图4,图4为图2所示实施例s150步骤中选定新的代偿服务器的具体操作方法流程图,该方法步骤包括:
45.s151:除代偿服务器外的设备集内的所有设备将自身的运行资源状况按设定的消耗率换算成剩余可用时间长度,并发送剩余可用时间长度信息至代偿服务器。
46.其中,上述除代偿服务器外的设备集内的所有设备将自身的运行资源状况按设定的消耗率换算成剩余可用时间长度的方法包括:
47.除代偿服务器外的设备集内的所有设备将自身的运行资源状况中的任一相同种类的资源余量按对应设定的消耗率换算得到剩余可用时间长度,例如,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除代偿服务器外的设备集内的所有设备将自身的电量余量按设定的消耗率换算得到剩余可用时间长度;或,
48.除代偿服务器外的设备集内的所有设备将自身的运行资源状况中所有种类的资源余量按对应设定的消耗率换算成剩余可用时间,选择其中的最小项作为剩余可用时间长度,例如,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除代偿服务器外的设备集内的所有设备将自身的电量余量、内存余量、cpu使用率余量分别按照各自对应的消耗率换算成剩余可用时间,并选择其中剩余时间最短的那项作为剩余可用时间长度;或,
49.除代偿服务器外的设备集内的所有设备将自身的运行资源状况中所有种类的资源余量按对应设定的消耗率换算成剩余可用时间,将每个种类的资源余量换算出的剩余可用时间按固定权重求和计算得到剩余可用时间长度,例如,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除代偿服务器外的设备集内的所有设备将自身的电量余量、内存余量、cpu使用率余量分别按照各自对应的消耗率换算成剩余可用时间,换算之后分别得到三个对应的时间长度a、b、c,设定固定权重的比例为(0.4,0.4,0.2),则最后得到的剩余可用时间长度t=0.4a+0.4b+0.2c。
50.继续参阅图4,图4中的方法步骤还包括:
51.s152:代偿服务器将除代偿服务器外的所有设备的剩余可用时间长度进行比较,选择剩余可用时间长度最长的设备作为新的代偿服务器。
52.s153:代偿服务器将作为新的代偿服务器的设备的信息发送给设备集中的所有设备。
53.图4中的s152-153方法步骤与上述图3中s122-123方法步骤类似,具体可参见上述对s122-123步骤的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54.继续参阅图2中的步骤s150,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由于外界将中央服务器故障完全消除所花费的时间较长,第一次选出的代偿服务器其运行资源可能很快会被耗光,为保证各设备终端数据的正常传输储存,需要多次进行重新选择代偿服务器的操作,直至中央服务器恢复正常。
55.图2中所示实施例的步骤还包括:
56.s160:在中央服务器故障消除之后,设备集内所有设备将在中央服务器故障期间所接收和/或储存的全部数据上传至中央服务器。
57.其中,上述接收和/或储存的全部数据包括作为代偿服务器的设备所接收和/或储存的全部数据以及其他设备所产生的的数据,上述数据的类型包括各设备终端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实时数据,例如设备处理器运行时的缓存数据、设备从外界接收到的用户的数据以及环境信息数据等。
58.在一具体实施方式方式中,上述中央服务器故障所持续的时间较短,在执行图1中s110-130操作后很短的时间内中央服务器便恢复正常,第一次选出的代理服务器的运行资源状况良好并未达到临界条件,则无需进行s140步骤中的判断操作以及之后的操作,可直接在确认中央服务器恢复正常后执行s160步骤。
59.参阅图5,图5为本技术基于信息化终端的选定服务器方法另一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图,该方法的步骤包括:
60.s210:第一设备确认中央服务器发生故障后,停止向中央服务器上传数据并将中央服务器发生故障的消息发送给第二设备,以使第二设备也停止向中央服务器上传数据。
61.s220:第一设备与包括第二设备在内的设备集剩余设备进行比较,以选出运行资源状况满足条件的设备作为代偿服务器,使得设备集内的所有设备将后续数据上传至代偿服务器。
62.其中,上述第一设备为设备集中最先发现确认中央服务器发生故障的设备,第二设备为设备集中除第一设备外其他所有的设备,上述将中央服务器发生故障的消息发送给第二设备的方法包括通过向所接入的无线和/或有线网络中广播消息,以及通过移动网络发送消息的方式,上述第一设备与包括第二设备在内的设备集剩余设备进行比较,以选出
运行资源状况满足条件的设备作为代偿服务器的具体操作方法步骤可参见图1、图2、图3与图4所示实施例中的步骤及其具体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63.参见图6,图6为本技术基于信息化终端的选定服务器方法另一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图,该方法的步骤包括:
64.s310:第二设备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中央服务器发生故障的消息。
65.s320:第二设备停止向中央服务器上传数据,且与包括第一设备在内的设备集剩余设备进行比较,以选出运行资源状况合适的设备作为代偿服务器,使得设备集内的所有设备将后续数据上传至代偿服务器。
66.结合图4中的实施例,上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共同组成一套设备集,在第一设备发现确认中央服务器发生故障后发送消息提醒设备集中的其余第二设备,第二设备接收该消息,设备集中的所有设备立即停止向中央服务器上传数据并基于各设备的运行资源状况进行比较选出代偿服务器,所有设备将后续数据均上传给代偿服务器,具体的比较与选择方法可参见上述图1、图2、图3与图4所示实施例中的步骤及其具体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67.参阅图7,图7为本技术基于信息化终端的选定服务器系统一实施例的系统结构图,该系统包括中央服务器与设备集,设备集由n个单独的设备终端连接组成,设备集内各设备终端均与中央服务器之间相互连接,该系统能够执行上述基于信息化终端的选定服务器方法中的任一项步骤。
68.在一具体应用场景中,上述信息化终端的选定服务器系统应用于医疗机构中,上述设备集中的设备为医疗设备,包括病人监护仪、胎儿母亲监护仪以及由探头和移动终端组成的各种医疗监护设备,该系统中的医疗设备采集获取用户的各种身体情况数据,分析汇总并上传至中央服务器中,当发生意外情况导致中央服务器出现故障无法正常工作时,该系统的设备集中的设备通过执行上述基于信息化终端的选定服务器方法中的任一项步骤,来保证在中央服务器出现故障的时间段里各设备终端仍能正常地传输数据,避免了由于数据的丢失而带来的各种风险与隐患。
69.总而言之,本技术的发明方法通过设备集中的第一设备确认中央服务器故障并立即将该信息发送给设备集中的其余的第二设备,所有设备立即停止向中央服务器上传数据,从而在第一时间避免数据在上传过程中丢失,并通过对设备集内所有设备的运行资源状况进行比较,选定运行资源状况满足条件的设备作为代偿服务器,所有设备将后续数据上传至代偿服务器,使各设备产生的数据在中央服务器故障后仍可以正常上传与储存,此外通过设置临界条件,在代偿服务器的运行资源状况达到临界条件时重新选择新的代偿服务器,所有设备将后续数据上传至新的代偿服务器,能保证在中央服务器故障修复前各设备产生的数据仍能够不间断的上传与储存,以此建立起信息化设备系统在应对突发情况时的响应及反馈机制,提升系统的可靠性与完备性。
70.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