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客户营销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1785012发布日期:2020-08-07 20:27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客户营销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客户营销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客户营销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现在绝大多数企业还是依赖传统的营销手段,即通过线下营销团队和合作的营销渠道去寻找目标客户以发展相应的业务,但是会存在以下问题:1、销售人员存在信息不足的问题,难以精准找到目标客群;2、传统销售不能全面了解被营销企业的风险状况,导致营销成功的企业里很大一部分会因为风险原因导致经济损失。

目前虽然也存在一些信息化的营销产品来帮助寻找企业类客群,但这些产品往往有一些缺陷,对相关的数据的挖掘程度和深度不够,粒度不够细,因此会匹配不精准;并且进行挖掘时的形式比较固定,不能根据不同的使用进行灵活调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客户匹配精准化的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客户营销系统及方法。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客户营销系统,包括接口模块、数据筛选模块、客户管理模块和数据看板模块;

所述接口模块用于数据源的连接,数据的采集和数据的传输;

所述数据筛选模块用于利用机器学习对采集的数据和数据源中的数据进行筛选以进行用户画像,其中,筛选的条件包括多个维度;

所述客户管理模块用于将筛选后的用户画像与预设的业务范围数据进行匹配,以实现用户的分组和等级的确定,便于进行精准营销;

所述数据看板模块用于将匹配后的数据进行推送展示。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客户营销系统,还包括监控预警模块,所述监控预警模块用于实时监控客户的跟进状态和监控各业务环节的时限。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客户营销系统,还包括报表管理模块,所述报表管理模块用于对所述数据源进行信息维护和关联关系维护,并生成相应的显示报表。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客户管理模块还用于在线实时沟通、跟踪回访记录,记录通话记录,支持事件回放,全方位实行客户的智能化管理。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用户画像包括多级属性,每一级属性均有可动态调整的权重,通过动态设定所述用户画像的各个属性权重,从而进行自由匹配,以获得不同需求的客户信息。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客户营销方法,应用于第一方面所述的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客户营销系统,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接口模块进行数据源的连接,数据的采集和数据的传输;

由数据筛选模块利用机器学习对采集的数据和数据源中的数据进行筛选以进行用户画像,其中,筛选的条件包括多个维度;

通过客户管理模块将筛选后的用户画像与预设的业务范围数据进行匹配,以实现用户的分组和等级的确定,便于进行精准营销;

通过数据看板模块将匹配后的数据进行推送展示。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监控预警模块实时监控客户的跟进状态和监控各业务环节的时限。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方法还包括:

利用报表管理模块对所述数据源进行信息维护和关联关系维护,并生成相应的显示报表。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客户管理模块还用于在线实时沟通、跟踪回访记录,记录通话记录,支持事件回放,全方位实行客户的智能化管理。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用户画像包括多级属性,每一级属性均有可动态调整的权重,通过动态设定所述用户画像的各个属性权重,从而进行自由匹配,以获得不同需求的客户信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客户营销系统及方法,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个性化、精准化的用户画像和客户管理,使得营销的产品对客户更具针对性,大大节省了企业的系统部署成本,拓展了企业潜在的客户群体和营销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客户营销系统的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用户画像的属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客户营销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参照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客户营销系统,包括接口模块、数据筛选模块、客户管理模块和数据看板模块。

所述接口模块用于数据源的连接,数据的采集和数据的传输。

具体地,数据的获取一是第三方平台数据的对接,即外部数据源的连接,二是利用爬虫从公共网络上进行抓取,再一个是来自于商户自己的数据录入;相应的,系统还包括数据库,所述数据库包括商户自有数据库和公共数据库,这样利于数据的分类存储。

所述数据筛选模块用于利用机器学习对采集的数据和数据源中的数据进行筛选以进行用户画像,其中,筛选的条件包括多个维度。

具体地,所述机器学习包括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清洗和转换,特征选择,特征提取,对数据类型进行处理后,以适用于相应的聚类算法;

参照图2所示,所述维度包括相应的基础信息、健康属性、教育属性、消费属性、需求属性等,所述用户画像包括多级属性,每一级属性均有可动态调整的权重,通过动态设定所述用户画像的各个属性权重,从而进行自由匹配,以获得不同需求的客户信息。下面以消费属性为例进行举例说明,一级属性是消费属性在所有基础信息、健康属性、教育属性等维度中的占比,二级属性是相应的居住小区、房屋信息、车辆信息等,居住小区对应的三级属性可细分为高、低档小区,房屋信息对应的三级属性可细分为高层、洋房、别墅、房屋年限,车辆信息对应的三级属性可细分为车型、车辆价格,是否进口等信息,上述只是相应的举例,并不是对其进行限制,其他属性的相关内容,参照图2所示。通过上述方式,使得可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个性化筛选,只需调整相应属性的权重值,即可针对性的得到对应的用户画像。例如,餐饮行业则侧重于饮食消费,商场用户则侧重于消费的商品种类、价格区间等;应用时,每一次的权重调整都可以当做一个信息模板进行保存,以便于下次再进行使用。

所述客户管理模块用于将筛选后的用户画像与预设的业务范围数据进行匹配,以实现用户的分组和等级的确定,便于进行精准营销。

具体地,所述预设的业务范围数据即客户自身具备的一些业务,例如,a集团的业务范围包括餐饮、酒店、休闲,则将用户画像中消费占比权重多的客户与其相应的业务范围进行匹配,相应得到对应的餐饮用户群、酒店用户群、休闲用户群等分组,对应的,各群体又按相应的消费能力或习惯进行等级的确定,这样在对客户营销时,就会更加精确、也相应的提高了营销的成功率。

所述数据看板模块用于将匹配后的数据进行推送展示。

具体地,所述数据看板模块还用于展示核心业务数据统计,这样便于及时了解当前的实际情况,便于管理者及时进行营销方案的调整;例如,可调整相应的权重值,调整相应的用户画像。

实际应用中,所述的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客户营销系统,还包括监控预警模块,所述监控预警模块用于实时监控客户的跟进状态和监控各业务环节的时限。

具体地,各业务环节包括业务咨询、投诉、举报、建议、意见、表扬等内容,这样使得客户的更加更加全面和有效,提升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所述的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客户营销系统,还包括报表管理模块,所述报表管理模块用于对所述数据源进行信息维护和关联关系维护,并生成相应的显示报表;这样的方式利于相关人员对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

实施时,所述客户管理模块还用于在线实时沟通、跟踪回访记录,记录通话记录,支持事件回放,全方位实行客户的智能化管理。

具体地,解决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和客户沟通不及时和沟通不方便、事后无法进行事件回放等问题;相应的,在线实时沟通是通过sip协议(会话初始协议),进行在线电话模块的开发应用,通过该模块可以在系统中直接拨打客户电话,进行电话营销,并可以自动进行电话录音,支持录音回放,方便商户对业务员的考核和管理。

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个性化、精准化的用户画像和客户管理,使得营销的产品对客户更具针对性,大大节省了企业的系统部署成本,拓展了企业潜在的客户群体和营销效率。

参照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客户营销方法,应用于前文所述的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客户营销系统,所述方法包括:

s101,通过接口模块进行数据源的连接,数据的采集和数据的传输;

s102,由数据筛选模块利用机器学习对采集的数据和数据源中的数据进行筛选以进行用户画像,其中,筛选的条件包括多个维度;

所述用户画像包括多级属性,每一级属性均有可动态调整的权重,通过动态设定所述用户画像的各个属性权重,从而进行自由匹配,以获得不同需求的客户信息。

s103,通过客户管理模块将筛选后的用户画像与预设的业务范围数据进行匹配,以实现用户的分组和等级的确定,便于进行精准营销;

s104,通过数据看板模块将匹配后的数据进行推送展示。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通过监控预警模块实时监控客户的跟进状态和监控各业务环节的时限。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利用报表管理模块对所述数据源进行信息维护和关联关系维护,并生成相应的显示报表。

所述客户管理模块还用于在线实时沟通、跟踪回访记录,记录通话记录,支持事件回放,全方位实行客户的智能化管理。

需要说明的是,其方法步骤中,具体实施方式以及有益效果,参见前述的文字记载,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上述方法,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个性化、精准化的用户画像和客户管理,使得营销的产品对客户更具针对性,大大节省了企业的系统部署成本,拓展了企业潜在的客户群体和营销效率。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