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国产化的一体化办公平台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980681发布日期:2021-02-20 09:27阅读:90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国产化的一体化办公平台系统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属于信息系统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国产化的一体化办公平台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在国产化替代大趋势下,我国自主研发的终端、操作系统种类复杂多样的环境下,现有的各部门办公系统不能完美满足其要求,较难完成各项业务办理。
[0003]
当前的一体化办公平台存在各业务之间数据未互通等问题,容易出现信息孤岛、信息坏账等风险。在系统内,存在多种人员类型,如正式在编人员、借调人员、部属单位人员、部外驻部单位人员等。各业务需要使用人员的多种信息,由于人员维护范围、信息共享权限等原因,当前的人事信息库不满足使用需求。领导出差较为频繁,一旦出现紧急的情况无法及时在系统上进行处理。领导批示后一般仅后一环节人员能串联性的看到任务,一级级下沉往往会导致滞后性。并且各部门业务逻辑繁琐,线上线下业务错综复杂,保密性要求严格,容易导致管理流程不通顺,存在管理链条不完整的情况。云平台及复杂应用等技术不能很好地适应国产化环境,容易造成效率较低,新技术难以发挥作用。
[0004]
综合分析其特点及需求,目前的办公系统不能完美的达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要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会最终影响各部门的办事效率,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为了将分散的、独立的办公平台整合为一个互联互通、业务协同、信息共享的“大系统”,保障国产化环境下云平台及复杂应用在其上部署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国产化的一体化办公平台系统。
[0006]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0007]
一种基于国产化的一体化办公平台系统,以电子公文业务为核心,包括以下模块:展现层、应用服务层、微服务支撑层、信息资源层、基础设施层;
[0008]
所述展现层,主要包括系统办公门户,用于实现各部门的办公用户、权限、服务、日志、流程和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展示;
[0009]
所述应用服务层,用于建设各个管理中心,为各项业务提供所需的办公服务;
[0010]
所述微服务支撑层,用于形成支撑整个一体化办公业务的微服务平台,为内网业务应用提供支撑服务;
[0011]
所述信息资源层,用于建设数据中心,存储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
[0012]
所述基础设施层,用于提供具有网络、计算、存储功能的基础设施。
[0013]
进一步地,所述系统办公门户主要实现信息发布与共享、专题专栏建设与维护、应用集成、单点登录、待办集成、数据展现、统一消息、统一搜索与帮助服务功能;所述系统办公门户基于ca的用户认证的方式,与应用服务层的各个管理中心进行集成,通过单点登录,用户只需要登录一次就能够访问应用服务层的所有管理中心,从而为应用服务层的各个管理中心提供服务;所述系统办公门户通过页面集成、数据集成的方式,与应用服务层的各个
管理中心实现所需要的信息交换,形成统一集成工作支持桌面,从而提供常用业务智能排序、待办事项即时提醒功能,根据各业务的用户点击量,对业务入口按钮进行顺序排列,做到常用业务靠前展示;应用服务层的各管理中心的待办事项数量均在系统办公门户的业务按钮上突出展示,做到待办事项提醒无遗漏。
[0014]
进一步地,所述应用服务层主要包括公文管理中心、会议管理中心、政务信息管理中心、人员管理中心、办事服务中心、保密管理中心、督办管理中心、知识文档管理中心等应用(或称模块)。
[0015]
进一步地,所述微服务支撑层包括微服务平台中的统一门户服务、文件管理服务、用户管理服务、效能监控服务、资源占用管理服务、数据交换服务、数据管理服务、决策支撑服务、ofd标准化服务等。
[0016]
进一步地,所述信息资源层用于建设数据中心,存储该系统产生的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所述结构化数据包括业务类、政务办公类、基础类、配置管理类数据;所述非结构化数据包括公文数据、统计分析报表、音视频文件、邮件数据等内容。
[0017]
进一步地,所述基础设施层包括服务器、网络、存储、安全设备、中间件、数据库、终端、操作系统等,具体包括网络设备、安全设备、操作系统、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和存储系统等我国自主研发的国产化软硬件设施。
[0018]
进一步地,该一体化办公平台系统以人员和资产作为基础数据,优化基础功能,整合部机关主要业务应用功能,各层间互联互通、信息同步、业务协同,实现人员新进、人员审批、资产申请、保密备案、网点开通、权限分配、业务办理、人员调整、资产调配、离职离岗的全流程管理。
[0019]
进一步地,该一体化办公平台系统在终端、操作系统种类复杂多样的环境下完成业务办理,适用于国产化操作系统及多种数据库,并且能够应用于不同接入类型设备的开发和终端接入,适配多体系软硬件,包括办公软件、打印机、扫描仪、扫码枪。
[0020]
本发明的具体优点如下:
[0021]
(1)数据互通。用过人事ab库的建设,进行数据划分、数据权限的设置,并根据业务要求进行数据同步。以人员和资产作为基础数据,优化基础功能,整合部机关主要业务应用功能,各模块间互联互通、信息同步、业务协同,避免出现信息孤岛、信息坏账等风险。
[0022]
(2)流程委托办理:通过委托办理,在领导无法及时审批的情况下,可将任务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委托方式如主持工作、审批代签、一般委托,取消委托后原被委托人将无法再继续查看或办理。
[0023]
(3)领导批示消息通知:在收文、签报等业务中,当部领导秘书补登领导批示意见时,系统自动给文件流转过的每个用户发送通知,告知用户部领导对该文件做出了批示意见,方便用户及时查看意见并根据领导意见进行办理。用户查看消息时,系统跳转到相应的电子公文页面,可查看公文信息和领导批示内容。
[0024]
(4)全流程管理。平台实现人员新进、人员审批、资产申请、保密备案、网点开通、权限分配、业务办理、人员调整、资产调配、离职离岗的全流程管理。
[0025]
(5)应用于不同接入类型设备的开发和终端接入。平台在建设阶段集成、适配了多体系软硬件,包括办公软件、打印机、扫描仪、扫码枪等,
[0026]
(6)适用于国产化下多种终端及平台。平台可以在终端、操作系统种类复杂多样的
环境下完成业务办理,且适用于国产化操作系统及多种数据库。
附图说明
[0027]
图1为本发明的应用架构示意图。
[0028]
图2为本发明的业务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0]
本发明的一种基于国产化的一体化办公平台系统,如图1所示,主要构成包括展现层、应用服务层、微服务支撑层、信息资源层、基础设施层五部分(或称五个模块)。参照图1,该系统还包括规范和标准体系、运行管理体系。
[0031]
所述展现层为用户提供统一的系统办公门户服务,所述系统办公门户主要实现包括信息发布与共享、专题专栏建设与维护、应用集成、单点登录、待办集成、数据展现、统一消息、统一搜索与帮助服务等功能。所述系统办公门户基于ca(certificate authority,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即颁发数字证书的机构)的用户认证的方式,与应用服务层各个管理中心进行集成。系统人员基础信息来自于人员管理中心,同步至系统办公门户的用户管理模块,通过单点登录,用户只需要登录一次就可以访问所有管理中心,从而为应用服务层的各个管理中心提供服务。同时系统办公门户通过页面集成、数据集成的方式,与应用服务层的各个管理中心实现所需要的信息交换,形成统一集成工作支持桌面,从而提供常用业务智能排序,待办事项即时提醒功能,根据各业务的用户点击量,对业务入口按钮进行顺序排列,做到常用业务靠前展示。该一体化办公平台中的各管理中心的待办事项数量,均在办公门户业务按钮上以“数量气泡”的形式突出展示,做到待办事项提醒无遗漏。
[0032]
所述应用服务层围绕公文管理中心、会议管理中心、政务信息管理中心、人员管理中心、办事服务中心、保密管理中心、督办管理中心、知识文档管理中心等“八个中心”进行建设,参照图2。
[0033]
所述公文管理中心涵盖国家标准规定的15类发文类型,实现了发文、收文、简函、签报、会议纪要、国无办文件、建议提案、征求意见单、每日要报等公文的线上办理;为更好地辅助办公,公文管理中心设置有委托办公的功能。即当负责审批的人员不能及时处理审批时,可由其指定被委托人员。在此期间,被委托人在待办列表中可查看发送给委托人的电子文件,并进行签批办理,委托办理主要设置三种形式:主持工作、审批代签、一般委托。选择不同委托类型时,审批意见的署名有所不同。类型选择主持工作时,署名为被委托人姓名,后面备注“主持工作”字样;类型选择审批代签时,署名为委托人员的姓名,后面备注被委托人代签字样;选择一般委托时,署名为被委托人姓名,后面无备注。当取消委托时,原被委托人无法再查看或办理相关文件。在收文、签报等业务中,采用工作流技术,当领导秘书补登领导批示意见时,系统自动给文件流转过的每个用户发送通知,告知用户领导对该文件做出了批示意见,方便用户及时查看意见并根据领导意见进行办理。用户查看消息时,系统跳转到相应的电子公文页面,可查看公文信息和领导批示内容。
[0034]
所述会议管理中心包括会议计划、会议管理和会议成果追踪三个模块,会议管理
中心与人员管理中心同步人员组织机构。
[0035]
所述政务信息管理中心建设内容包括信息管理、信息采集、信息编辑、信息审核、信息发布、评比通告管理、采用信息管理、信息统计及信息检索九个模块,根据人员管理中心中的配置权限分配各个功能。
[0036]
所述人员管理中心包括人员进出管理、人员信息提示、人员信息查询、值班管理、日程管理、权限管理,实现了领导分管单位设置、机关机构管理、机关人员信息录入、人员信息更改、职务任免、挂职借调、日常工作办理、投票测评、薪资管理、人事统计等相关功能,实现人员调入、调出的流程化、闭环性的人员管理。人员管理中心采用人事ab库的技术进行实现。由于系统内存在多种人员类型,如正式在编人员、借调人员、部属单位人员、部外驻部单位人员等。多种业务需要使用人员信息,如入职离职业务、提任调岗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办事服务业务、保密备案业务等。各业务需要使用人员的多种信息,如人员基本信息、组织机构信息、职务信息、家庭成员信息、学习经历信息、工作经历信息等。由于人员维护范围、信息共享权限等原因,一套人事信息库不满足使用需求,所以设置ab库分别供各业务使用。
[0037]
(1)人事ab库的数据划分
[0038]
a.人员划分:a库管理部分人员,包括:正式在编人员、借调人员;b库管理全部人员,包括:式在编人员、借调人员、部属单位人员、部外驻部单位人员。
[0039]
b.信息类型划分:a库管理所有类型的信息,包括人员基本信息、组织机构信息、职务信息、家庭成员信息、学习经历信息、工作经历信息等;b库管理部分类型的信息,包括人员基本信息、组织机构信息、职务信息。
[0040]
(2)人事ab库的数据权限
[0041]
a.使用权限:a库信息只允许部分业务使用,包括入职离职业务、提任调岗业务。b库信息允许所有业务使用,包括入职离职业务、提任调岗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办事服务业务、保密备案业务等。
[0042]
b.维护权限:a库信息由特定部门维护。b库信息由系统管理员和各部门维护。
[0043]
(3)人事ab库的数据同步
[0044]
a.a库添加人员时,将人员基本信息、组织机构信息、职务信息添加到b库。
[0045]
b.a库修改人员信息时,同时修改b库中相应人员的相应信息。
[0046]
c.a库删除人员时,同时删除b库中相应人员。
[0047]
d.b库人员添加、修改删除时,都不需要同步到a库。
[0048]
所述办事服务中心包括机关值班排班、值班登记与统计、值班提醒与报告、领导日程管理与发布、资产入库、资产申请调配、资产维护、资产盘点、因私出国申请与审批、护照管理、网点开通申请、网点台账、邮箱开通申请、电子钥匙申请(投票测评)与电子钥匙权限变更等功能。对于网点申请,保密人员台账、保密资产台账会进行信息同步。
[0049]
所述保密管理中心包括包含人员管理和设备管理两个业务,实现了人员新进备案、人员信息变更备案、人员离职离岗备案、新增设备备案、设备信息变更备案、设备报废备案、保密人员台账和保密资产台账等功能,人员管理中心的人员数据与保密人员台账同步。
[0050]
所述督办管理中心包括督办立项、督办交办、承办反馈、督办变更、督办提醒、督办查询、延期申请、督办通告、督办事项办结、督办统计、督办事项库、督办监控。督办管理中心会根据人员管理中心中各个文员的权限对公文管理中心中的信息进行督查督办。
[0051]
所述知识文档管理中心包括公文库、项目库、政务信息库、软课题库、督办库、制度规范库、信息库、模板库,实现文档共享、电子书阅读等功能。根据人员管理中心的权限信息以及保密人员台账,允许用户编辑、存储和创建任何类型的文档。
[0052]
所述微服务支撑层,微服务架构中将组件定义为可被独立替换和升级的软件单元,在应用架构设计中,将整体应用切分成可独立部署及升级的微服务方式进行组件化设计,建设统一门户服务、文件管理服务、用户管理服务、效能监控服务、资源占有管理服务、数据交换服务、数据管理服务、决策支持服务、ofd标准化服务,并对外提供标准的web服务。
[0053]
所述信息资源层存储产生的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包括业务类、政务办公类、基础类、配置管理类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包括公文数据、统计分析报表、音视频文件等内容,为平台的统计分析以及政务办公类数据提供数据资源。
[0054]
所述基础设施层为一体化平台的运行提供基础环境,包括网络设备、安全设备、操作系统、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和存储系统等国产化设施。
[0055]
所述规范和标准体系,主要包含了应用服务层中各个应用的业务管理规范,以及平台技术标准和管理规章制度等内容。总体框架主要由展现层、应用服务层、微服务支撑层、信息资源层、基础设施层组成。
[0056]
所述运行管理体系,负责各个层次中系统的运行管理工作。主要是将所有的应用服务层中各项业务操作全程记录、全程留痕、自动进行时效性、完整性校验、自动触发预警告警等。
[0057]
本发明未详细阐述的部分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实现。
[0058]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技术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公开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