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迹球简报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08611发布日期:2021-01-23 15:16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一种轨迹球简报表的制作方法

[0001]
本申请涉及控制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轨迹球简报表。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科技进步发展,现在职场中,人们在开会或者做报告的时候,通常会将内容做成ppt,然后使用投影仪进行演讲。在演讲的过程中,演讲者需要对投影仪显示的内容进行操作时,必须坐回电脑前使用鼠标或键盘进行操作,既耽误了时间,较为不方便。
[0003]
因此,市场上出现了一些笔形的简报表,可以代替鼠标对投影仪显示的内容进行控制。通过简报表将信号发送至外部接收器,如投影仪、电脑等,从而实现对ppt的控制。
[0004]
然而这些简报表通常只能简单地对ppt进行翻页,难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为了尽可能满足实际使用的需求,本申请提供一种轨迹球简报表。
[0006]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轨迹球简报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轨迹球简报表,包括,外壳体,内部中空形成安装腔;操作组件,用以感应操作者的操作并发送操作信号,包括光标调节件,所述光标调节件安装于所述外壳体,所述光标调节件具有露出于所述外壳体外部的操作部以及位于外壳体内部的信号传递部;控制模块,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用以接收操作信号并发送至外部接收器以实现光标的移动。
[000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轨迹球简报表设置光标调节件,实现对光标的控制,从而便于操作者对外部接收器进行控制,相对相关技术中仅能实现ppt的前后翻页,使用场合更加广泛,同时操作更加简便。
[0008]
优选的,所述光标调节件为轨迹球,所述轨迹球转动连接于所述外壳体,所述轨迹球连接有转动感应器,所述转动感应器检测到所述轨迹球转动并发送转动信号,所述外部接收器接收转动信号以并驱动光标的移动。
[0009]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体但非限定地给出一种光标调节件的结构,通过轨迹球的转动实现光标的移动,这种方式便于操作者进行使用,同时本申请的轨迹球区别于滚轮,滚轮仅能实现单个角度的转动,而轨迹球可实现多角度的转动,从而实现光标在任意位置的滑移。
[0010]
优选的,所述转动感应器包括与轨迹球贴合的压力块,所述压力块周侧设置有至少四个压力传感器,相互正对的两个压力传感器为一组,两组压力传感器分别输出x滑移信号以及y滑移信号,所述x滑移信号以及所述y滑移信号为所述转动信号,所述外部接收器接收所述x滑移信号并使光标沿屏幕水平方向移动,所述外部接收器接收所述y滑移信号并使光标沿屏幕竖直方向移动。
[001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体但是非限定地给出一种转动感应器的方式,在不作为唯一解释的情况下,通过转动轨迹球,轨迹球转动时,对压力块产生一个驱动压力块滑移的力,从而使得与压力块贴合的压力传感器发出x滑移信号和/或y滑移信号,从而实现光标的滑移。
[0012]
优选的,所述压力块与所述轨迹球贴合的一侧开有转动槽,所述转动槽内凸出有若干驱动凸起,所述驱动凸起为弹性材质,所述驱动凸起与所述轨迹球过盈配合。
[001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凸起以增大轨迹球的灵敏度,减少空行程。
[0014]
优选的,所述外壳体包括上壳体以及下壳体,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相互扣合形成外壳体;所述上壳体包括用以安装操作组件的操作区以及上握持区;所述下壳体包括盖合区以及下握持区,所述盖合区与所述操作区配合形成安装操作组件的安装部,所述上握持区与所述下握持区盖合形成使用者握持的握持部。
[001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上壳体与下壳体的盖合形成外壳体,从而便于安装,在组装的时候,将操作组件安装于所述操作区,从而便于生产制备。
[0016]
优选的,所述安装部与所述握持部轴线交叉且角度为120
°-
150
°

[001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安装部与握持部之间形成较为明显地分别,从而便于使用者按照设计者的思路进行握持,同时使用者握持于握持部进行操控时,使用者的手指便于触碰操作组件。
[0018]
优选的,所述上握持区以及下握持区均呈弧形状。
[0019]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即握持部没有较为锋利的边角,使得操作者在进行握持时更加舒适。
[0020]
优选的,所述上握持区沿长度方向具有第一曲率变化点以及第二曲率变化点,所述上握持区沿长度方式从边缘至第一曲率变化点的曲率为0.053-0.072,所述上握持区沿长度方式从第一曲率变化点至第二曲率变化点的曲率0.072-0.043,所述上握持区沿长度方式从第二曲率变化点至边缘的曲率0.043-0.052。
[002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使用者在进行握持时,手部可更好地与上握持区贴合,发明人在进行设计时,以人体工学为基准,参照sae标准中的95人体的手部进行设计,在相关技术中,通常理解为曲率变化点为一处时握持较为舒适,而发明人发现增设一个曲率变化点,在生产之后进行人机测试时,进行测试的大部分人认为,两个曲率变化点的到这握持部在使用时更加舒适。
[0022]
优选的,所述下握持区沿长度方向具有第三曲率变化点,所述下握持区沿长度方式从边缘至第三曲率变化点的曲率为0.034-0.047,所述下握持区沿长度方式从第三曲率变化点至边缘的曲率0.047-0.037。
[002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握持区与上握持区相互扣合之后,第三曲率变化点处朝外进行拱起,使得使用者握持时手柄部不易掉落。
[0024]
优选的,所述下壳体具有扣合件,所述扣合件侧壁设置有与所述上壳体边缘贴合的凸起。
[002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壳体在与上壳体进行安装配对时,先进行扣合,然后将扣合件与上壳体进行配对,增多一个步骤的原因在于,安装于安装腔内的控制模块在上壳
体与下壳体相互扣合之后,需再次进行检测,此时若出现故障,则需将上壳体与下壳体拆开进行调试,扣合件处形成调试口以使得部分情况下可无需拆开上壳体与下壳体即可完成调试以及零部件更换,虽增多一个步骤,从整体生产效率以及生产的连贯性上,均有所提升。
[0026]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本申请可对光标进行控制,使用场合更加广泛,同时操作更加简便;轨迹球可实现多角度的转动以实现光标在任意位置的滑移;本申请的握持部在握持时较为舒适;无需拆开上壳体与下壳体即可完成调试以及零部件更换。
附图说明
[0027]
图1是本申请一种轨迹球简报表一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8]
图2是本申请一种轨迹球简报表一实施方式的光标调节件与转动感应器的连接关系的正视图。
[0029]
图3是本申请一种轨迹球简报表一实施方式的光标调节件与转动感应器的连接关系的俯视图。
[0030]
图4是本申请一种轨迹球简报表一实施方式的光标移动的逻辑框图。
[0031]
图5是本申请一种轨迹球简报表一实施方式的扣合件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0032]
附图标记说明:1、外壳体;11、上壳体;111、操作区;112、上握持区;1121、第一曲率变化点;1122、第二曲率变化点;12、下壳体;121、盖合区;122、下握持区;1221、第三曲率变化点;123、扣合件;1231、扣合凸起;2、操作组件;21、光标调节件;22、操作按钮;3、控制模块;31、转动感应器;311、压力块;3111、转动槽;3112、驱动凸起;312、压力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4]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轨迹球简报表。参照图1以及图2,一种轨迹球简报表,包括,外壳体1、操作组件2以及位于外壳体1内部的控制模块3。
[0035]
其中,外壳体1内部中空形成安装腔。操作组件2用以感应操作者的操作并发送操作信号,控制模块3安装于安装腔内用以接收操作信号并通过蓝牙、wi-fi等无线传输方式发送至外部接收器,如电脑、投影仪等以实现光标的移动。
[0036]
参照图1以及图2,操作组件2包括安装于外壳体1上的光标调节件21以及其他操作按钮22,光标调节件21具有露出于外壳体1外部的操作部以及位于外壳体1内部的信号传递部。本实施例中,光标调节件21为轨迹球,轨迹球转动连接于外壳体1,在图2所示的方向上,轨迹球下方连接有转动感应器31。参照图4,转动感应器31用以检测到轨迹球转动并发送转动信号,外部接收器接收转动信号以并驱动光标的移动。本申请通过轨迹球的转动实现光标的移动,这种方式首先便于操作者进行使用,同时轨迹球区别于滚轮,滚轮仅能实现单个角度的转动,而轨迹球可实现多角度的转动,以对应地实现光标在任意位置的滑移。
[0037]
继续参照图3以及图4,具体但非限定地,转动感应器31包括与轨迹球贴合的压力块311以及位于压力块311周侧的至少四个压力传感器312,本申请中,压力块311呈矩体状,压力块311压力传感器312设置为四个且位于压力块311的四个侧壁处。相互正对的两个压力传感器312为一组,两组压力传感器312分别输出x滑移信号以及y滑移信号,x滑移信号以及y滑移信号为转动信号,外部接收器接收x滑移信号并使光标沿屏幕水平方向移动,外部接收器接收y滑移信号并使光标沿屏幕竖直方向移动。
[0038]
操作者使用本申请的简报器的时候,通过手指转动轨迹球,轨迹球转动的时候,对压力块311产生一个驱动压力块311滑移的力,从而使得与压力块311贴合的收到力的压力传感器312发出x滑移信号和/或y滑移信号,从而实现光标的滑移。
[0039]
参照图3,为了增大轨迹球的灵敏度,进一步的,压力块311与轨迹球贴合的一侧开有转动槽3111,转动槽3111内凸出有若干驱动凸起3112,驱动凸起3112为弹性材质,驱动凸起3112与轨迹球过盈配合。驱动凸起3112可为橡胶、树脂或者硅胶材质,驱动凸起3112可通过胶水粘接与转动槽3111的槽底处。由于驱动凸起3112与轨迹球过盈配合,使得轨迹球与驱动凸起3112之间不易相对打滑,以实现增大轨迹球的灵敏度。通过增大轨迹球的灵敏度以减少空行程。
[0040]
关于外壳体1的结构,下面具体描述。
[0041]
参照图,1,外壳体1包括上壳体11以及下壳体12,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相互扣合形成外壳体1。其中,上壳体11包括用以安装操作组件2的操作区111以及上握持区112;下壳体12包括盖合区121以及下握持区122,盖合区121与操作区111配合形成安装操作组件2的安装部,上握持区112与下握持区122盖合形成使用者握持的握持部。
[0042]
通过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的盖合形成外壳体1,从而便于安装,在组装的时候,将操作组件2安装于操作区111,从而便于生产制备。
[0043]
本实施例中,安装部与握持部轴线交叉且角度为120
°-
150
°
。外壳体1整体外观类似剃须刀状。这样子设计可使得安装部与握持部之间形成较为明显地分别,从而便于使用者按照设计者的思路进行握持,同时使用者握持于握持部进行操控时,使用者的手指便于触碰操作组件2。
[0044]
进一步的,上握持区112以及下握持区122均呈弧形状。即握持部没有较为锋利的边角,使得操作者在进行握持时更加舒适。
[0045]
为了使得使用者握持时更加舒适,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上握持区112沿长度方向具有第一曲率变化点1121以及第二曲率变化点1122,上握持区112沿长度方式从边缘至第一曲率变化点1121的曲率为0.053-0.072,上握持区112沿长度方式从第一曲率变化点1121至第二曲率变化点1122的曲率0.072-0.043,上握持区112沿长度方式从第二曲率变化点1122至边缘的曲率0.043-0.052。同时,下握持区122沿长度方向具有第三曲率变化点1221,下握持区122沿长度方式从边缘至第三曲率变化点1221的曲率为0.034-0.047,下握持区122沿长度方式从第三曲率变化点1221至边缘的曲率0.047-0.037。
[0046]
使用者在进行握持时,手部可更好地与握持部贴合,发明人在进行设计时,以人体工学为基准,参照sae标准中的95人体的手部进行设计,在相关技术中,通常理解为曲率变化点为一处时握持较为舒适,而发明人发现增设一个曲率变化点,在生产之后进行人机测试时,进行测试的大部分人认为,两个曲率变化点的到这握持部在使用时更加舒适。同时,
下握持区122与上握持区112相互扣合之后,第三曲率变化点1221处朝外进行拱起,使得使用者握持时手柄部不易掉落。在进行测试时,随机选取了50人对单曲率变化点的握持部以及双曲率变化点的握持部进行握持评测,43人认为双曲率变化点的握持部较单曲率变化点的握持部而言,更为贴合手部,而单曲率变化点的握持部存在部分位置按压感较强,或者手部存在贴合不完全留存缝隙等问题,剩余7人认为二者没有较大区别。
[0047]
参照图1以及图5,下壳体12具有扣合件123,扣合件123侧壁设置有与上壳体11边缘贴合的扣合凸起1231。下壳体12在与上壳体11进行安装配对时,先进行扣合,然后将扣合件123与上壳体11进行配对,增多一个步骤的原因在于,安装于安装腔内的控制模块3在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相互扣合之后,需再次进行检测,此时若出现故障,则需将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拆开进行调试,扣合件123处形成调试口以使得部分情况下可无需拆开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即可完成调试以及零部件更换,虽增多一个步骤,从整体生产效率以及生产的连贯性上,均有所提升。
[0048]
进一步的,扣合件123与上壳体11之间可涂抹胶水以增大扣合之后的稳定性,扣合件123外壁可增设防滑纹以使得握持时不易打滑,且由于扣合件123为单独制备,防滑纹可在扣合件123注塑成型过程中一次成型。
[0049]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轨迹球简报表的实施原理为:本申请轨迹球简报表设置光标调节件21,实现对光标的控制,从而便于操作者对外部接收器进行控制,相对相关技术中仅能实现ppt的前后翻页,使用场合更加广泛,同时操作更加简便。
[0050]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